全要素生产率存在_所有制陷阱_吗_源于要素错配视角的经验证据_董直庆
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 % $ + % %
也有学者从要素错配 & 即要素配 置 扭 曲 ' 角 度考察我国要素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 的 影 响 效
() 应 *! " Y Y 6 T 等 ( 验证了中国要素错配现象
若中国能有效配置资源将 的存在 * 他们 指 出 %
(%) 可使其经济增 长 提 升 1 指 出% Z *^ G # U ^ 等$
$+" L I * < " I
企业全要素 生 产 率 及 要 素 配 置 效 率 % 指出我国 要素配置效 率 较 低 % 要素配置扭曲会制约全要
(2) 基于中国等国家宏 素生 产 率 增 长 *V " > U G$
@ = C & '& @ '
L I < I
%
$ + %
+ % I
*
& ' '
要素相对边际产出变动会使要素流 !! 可知 % 而技术进步偏 动发生变化 进 而 改 变 要 素 结 构 % 向性会以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方式改变 要 素 相 对
收稿日期 ! / % $ ' 0 $ % 0 % 1
( $)
结果表 $ ( ( 4 年中国 2 部 门 数 据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 明% 我国经济 结 构 演 变 使 要 素 从 低 生 产 率 部 门 加快了经济 增 长 速 度 % 验 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 % 证了要素配 置 效 率 对 生 产 率 的 正 向 影 响 作 用 *
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董直庆$! 陈 ! 锐/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商学院 $&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作者:韩士专杨佳英杨礼华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24年第02期[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不断投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以此突破制约企业生产效率的“卡脖子”问题。
以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数据为基础,深入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过更换被解释变量、修改模型设定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结论依旧成立。
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效果差异不大,但优于成熟期企业,另外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制度环境较好和国有企业中更能发挥比较优势。
机制检验表明:优化企业人力资本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是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全要素生产率;企业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一、研究背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目标,对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主题内涵的任务之一,可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逐步成为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降低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改善企业绩效和优化生产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通过实施数字化战略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优化人力资本和提高融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进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因此,本文在数字化的热潮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优化和完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企业“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
大量学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多数聚焦于微观层面。
如在企业内部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1],还使得企业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提升重污染企业投资效率[2]。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5)劳动力错配诱发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了吗_来自中国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_董直庆

劳动力错配诱发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了吗 ?
— — — 来自中国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刘迪钥2, 宋 伟2 董直庆1,
) ( 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 , 上海 2 吉林 长春 1 吉林大学 商学院 , 0 0 2 4 1; 2. 3 0 0 1 2 1. 发展中国家要素过度投入和无效配置现 象 普 遍 , 前沿研究关注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对经济效率的影 摘 要 : 响, 却并未重视非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错配可 能 会 引 发 效 率 损 失 。 文 章 以 产 业 层 面 的 劳 动 力 错 配 为 视 角 , 利 用1 无论 9 7 8-2 0 1 0 年数据考察我国分行业劳动力配 置 的 扭 曲 程 度 并 测 算 其 对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影 响 。 结 果 发 现 : 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金融业 , 所有行业均出现要素错 配 现 象 且 不 同 行 业 劳 动 力 错 配 分 化 趋 势 明 显 , 抑制了全要素 生产率的增长 , 使其表现出多头 “ 形变化趋势 , 并平均使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2 这主要是劳动力有 W” 0% 左右 。 当然 , 偏性配置 、 劳动报酬不平等和市场进入障碍的影响 , 使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而引发不均衡配置所致 。 劳动力错配 ; 全要素生产率 ; 效率损失 关键词 : ( ) F 1 2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中图分类号 : 0 2 0 1 4 0 5 4 - 0 1 5 - 0 0 9 - 1 0
劳动力错配诱发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了吗?——来自中国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Does Labor Mismatch Induce TFP Loss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 作者: 董直庆[1];刘迪钥[2];宋伟[2]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2]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10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劳动力错配;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损失
摘要:发展中国家要素过度投入和无效配置现象普遍,前沿研究关注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却并未重视非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错配可能会引发效率损失。
文章以产
业层面的劳动力错配为视角,利用1978—2010年数据考察我国分行业劳动力配置的扭曲程度
并测算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金融业,所有行业均出
现要素错配现象且不同行业劳动力错配分化趋势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使其表现
出多头“w”形变化趋势,并平均使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0%左右。
当然,这主要是劳动力有偏
性配置、劳动报酬不平等和市场进入障碍的影响,使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而引发不均衡配置所致。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者:罗建钢来源:《中国民商》2016年第09期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投入型转向效率型,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在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着同样的增长动力的困境。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国有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
因此,在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开启之时,我认为,其核心点要聚焦在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同时呼应“万众创新”的要求。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内涵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的概念最早由Solow(1957)提出,指总产出增长中不能被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所解释的“剩余”(又称为索罗剩余),其提高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
作为广义技术进步的度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用于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被新古典增长理论视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源泉,在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方式转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组织管理效率、规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高达60%,而当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只有37%,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其一是在要素数量难以提高的前提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优化升级。
此外,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要素质量。
其二是在要素质量难以有大的突破时,通过打破各种制度障碍、创新要素组合方式,消除制度性障碍,释放新的要素供给并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看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1)技术创新不足首先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少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经营者在任命制下具有典型的决策短期化倾向,更加注重短期和有形的收益,与技术创新的战略性长期化周期相冲突,导致创新投入不足。
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解释

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解释摘要:本文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
研究发现,进入退出的激烈程度较低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同时,政府的干预也导致了企业进入退出的缓慢,进一步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要解决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化改革,推动市场竞争,让优胜劣汰的自由流通成为主导。
关键词:企业进入退出,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化改革正文: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的由来和现实意义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当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问题一直是管理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政策关注焦点。
近年来发表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内部结构和地区分化严重,而其导致的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二、企业进入退出对TFP的影响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表现,同时也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
然而,企业进入退出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主要因为政府的干预和各种不必要的限制,制约了市场的发展,使企业进入退出激烈程度较低,因而也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
三、政府干预对TFP的影响政府的干预同样也是制约企业进入退出激烈程度的因素,使得优胜劣汰无法自由流通。
而政府干预还可能导致行业集中度过高、生产者保护过严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抑制企业退出和进入,妨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这也是当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市场化改革推动TFP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背后的原因是诸多的,但是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加强市场化改革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为了增强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市场竞争,中央政府应加强改革营商环境、调整相关制度和政策,推动市场的自由流通,让优胜劣汰的自由流通成为主导,这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高。
结论:本文从企业进入退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发现政府的干预和其它种种制约因素,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税收分权、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税收分权、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李齐云;周雪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6)2
【摘要】对税收分权、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证检验,将税收分权分为增值税分成和企业所得税分成检验不同税种影响的差异。
结果表明:随着官员考核压力的增大,税收分权会通过加剧对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错配,抑制技术进步,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资本错配这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和受到的调节效应更加显著。
受官员考核压力的调节,增值税分成和企业所得税分成均会加剧对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相比较而言,企业所得税分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更大,增值税分成受官员考核压力的调节作用更大。
【总页数】12页(P112-123)
【关键词】税收分权;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错配;官员考核压力
【作者】李齐云;周雪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42
【相关文献】
1.资源配置与中国非农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资源错配的分析
2.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全要素生产率:资源优化还是资源错配?
3.所有制偏好、金
融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4.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基于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5.资源错配的行业根源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国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国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也表明了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机制效率等诸多方面的水平。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测度和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一、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在测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行业,并对每个行业的产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统计。
然后,需要通过计算总值指数和单产指数来确定全要素生产率。
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还需要对不同行业的生产要素进行权重分配。
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18年达到了114.5,较2017年上升了1.2%。
此外,在2018年,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同比增长了5.9%。
二、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1. 资本投入资本的投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体投资资本设备、研发新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可以带来更多的生产要素和新知识的产生,从而改善经济的创新和生产能力。
在中国,资本投入始终是政府的经济发展重点,近年来,在促进创新和发展中的资本投入上花费了大量资金,资本存量进一步得到积累和提高,也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更高效率、更灵活地生产方式迈进。
3. 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经济高效运转必要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越丰富,建立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就越强大。
教育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人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力也不断提高,这进一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9·
下所需多支付的要素价格比例, 用 r i 和 w i 分别表 示资本价格和劳动力价格, 则 r i = ( 1 + τ Ki ) ·P K 。 w i = ( 1 + τ Li ) ·P L , 所有制 i 的企业需支付的 要素价格为 r i ·K i + w i ·L i 。 i 企业的利润为: 那么, π i = p i ·Y i - r i ·K i - w i ·L i 将利润最大化并将上式进行一阶导, 可得: αi pi Yi ri = Ki wi = βi pi Yi Li
遍忽视转轨经济体内所有制差异对要素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 ( TFP) 的影响。从资本和劳动力双错配视角 , 结 合 aoki 的要素错配模型, 选择面板数据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程度及其对 TFP 的影响, 结果 发现, 制度障碍使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诱致不同所有制企业要素错配差异明显 , 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 TFP 差距 “所有制陷阱” 。 突出且要素错配的作用效应不同 , 全样本和分地区数据均证实全要素生产率存在 ; “所有制陷阱” ; 技术进步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所有制; 要素错配; 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24 ; F4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462X( 2015 ) 08 - 0078 - 08 上, 远高于国有经济产值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 。 1993 — 而成长较快且生产效率较高的私营企业, 2011 年, 年平均劳动力比例只占 15% 左右, 近几 年虽有所上升但最高也仅为 34% 。 同时, 其固定 资本投资尽管逐年增长, 但在总投资中, 其年平均 “融 所占比例只达到 7. 2% , 最高时也只达到 18%, 资难” 成为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 正是要素流动障碍使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 企业间无法达到均衡和有效的分配, 导致全要素 生产率在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异性 。聂辉华和贾瑞 雪( 2011 ) 计算了 1999 —2007 年不同所有制全要 素生产率的均值, 发现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最低, 而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最高, 国有企业的全要 素生 产 率 比 外 商 企 业 低 17% , 比私营企业低 9. 4% [1]。刘小玄( 2000 ) 对具有不同所有制类型 的企业效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发现私营个体企 业的效率最高, 而国有企业的效率最低, 并且隶属 等级较 低 的 非 国 有 企 业 效 率 高 于 国 有 企 业[2]。 Jefferson( 2003 ) 利用中国的 22 000 家大中型工业 企业 1994 —1999 年的数据, 度量和比较了不同所 有制企业的效率, 发现在国有制比重和生产效率 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3]。 那么, 是否所有制结构会直接导致全要素生 产 率 差 异 呢? 陈 仲 常、 张 泽 东 ( 2011 ) 使 用 Malmquist 指数法对七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
n
在此, 本文使用 λ K i 和 λ L i 来衡量不同所有制 企业的要素错配程度 。 上式显示, 要素相对错配系数衡量所有制 j 相对于其他所有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其要素 即要素相对错配系数是与经济体的 错配的程度, 整体平均水平相比较的 。λ K i 用所有制企业 i 相对 于每种所有制企业资本价格的比值的加权平均值 ri 其中, 表示 i 所有制企业相对于 的倒数来衡量, rj σj αj j 所有制企业的资本价格水平, ~ 表示所有制企 α 业 i 资本要素产值在整体经济资本要素产值中所 这说明 λ K i 有着明显的经济含义, 它是 占的比重, 某种所有制企业相对于经济体中各种所有制的资 本价格的整体平均水平来衡量该所有制企业的资 i 企业的资本相对错配系 本价格扭曲程度。其中, 数与自身的要素价格成反比, 而与其他企业的要素 价格水平成正比。λ Ki = 1 时, 说明 r1 = r2 = …… r n , 表示 i 所有制企业的资本价格相对于整体经济来 讲不存在扭曲; 当 λ K i > 1 时, 说明所有制 i 企业的 资本价格低于整体经济价格水平; 当 λ K i < 1 时,
α βi
( 1)
Y i 表示所有制类型为 i 的工业企业的 其中, 该类型企业投入的资本为 K i , 劳动力为 L i , 产量, α i 是该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α i 为资本产出 弹性, β i 为劳动力产出弹性, 产出弹性表示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某种要素投入量的变化率 所引起产值的变化率 。 因此, 我们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 TFP = α i = Y i / K i i L i i 当不存在要素流动障碍即在均衡状态下, 每 资本价 种所有制的企业所投入的要素价格相等, 格为 P K , 劳动力价格为 P L , 但由于存在资本和劳 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流动障碍, 因此, 要素 价格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会呈现不同的水平 。假 劳动力配置的扭曲 设资本配置的扭曲水平为 τ Ki , 水平为 τ Li , τ i 表示所有制 i 企业相对于均衡状态
2015 年第 8 期 ( 总第 241 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tudy & Exploration
No. 8 , 2015 Serial. No. 241
·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所有制陷阱 ” 吗?
— — —源于要素错配视角的经验证据
1 2 徐晓莉 董直庆 ,
( 1. 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 上海 200241 ; 2. 吉林大学 商学院, 长春 130012 ) 摘 要: 发展中国家要素拥挤和无效配置现象普遍 , 前沿研究关注资本和劳动错配与生产率的关系 , 却普
~ ~ ~ ~ ~
~
~
( 2) ( 3)
经济总产值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产值构成: Y = Σ pi Yi
i =1
经济体中的要素约束条件为: Σ K i = K, Σ Li = L
i =1 i =1 n n
K 和 L 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总供给 。 其中,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 利用( 2 ) 式和( 3 ) 式, 可 得均衡状态下的资本( K i ) 和劳动力( L i ) 为: Ki = Ki
二、 指标设计和计量模型选择
本文采取 Aoki( 2008b ) [13]的模型架构, 设在 每 一个经济体中有 N 种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 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的生产都遵循柯布 —道格拉 斯生产函数, 且都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点, 即 α + β = 1。 假定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函数不同, 设第 i 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Yi = αi K i L
并呈逐渐 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明显的负效应, 扩大趋势。当把总效应进一步分解为工资差异效 应和部门份额效应以后, 发现劳动力错配对全要 素生产率的负效应主要源于部门间的工资差异 。 应该指出, 现有文献针对全要素生产率与所 有制关系研究不少, 研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 大量文献关注要素错配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 但却并未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内要素错配程 响, 度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 二是大量研 究基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 生产率差异的文献, 主要是从资本配置效率这一 很少从资本和劳动力错配视角展开 。 个角度出发, 资本和劳动力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最重要也是不 可或缺的两种要素, 同时对这两种要素配置进行 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 本文将从资本和劳动 力错配这两个角度展开研究, 考察所有制对要素 错配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 弥补当前 研究的不足。 为与多数文献以 Wurgler ( 2000 ) 方 法衡量资 本 错 配 结 果 形 成 对 比, 本 文 运 用 Aoki ( 2008b ) 的模型度量不同所有制下资本和劳动力 错配水平及其对 TFP 的影响。
· 78·
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和拆分, 发现技术进步是中国 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在不 同所有制企业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着显著 的差异[4]。范金、 严斌剑和梁洁( 2008 ) 以南京工 采 用 基 于 DEA 的 Malmuguist 指 数 业企业 为 例, 法, 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会影响企业的 全要素生产率, 其中,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 而 动了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私营企业由于技术水平的下降, 全要素生产率也 趋于下降[5]。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不仅 体现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上, 还体现在资本的 配置效率上, 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的 周晓艳( 2011 ) 对规模以上的 流动障碍。刘小玄、 制造业工业企业的信贷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考察 与国企相比, 同等规模的民企绩效高但其融 发现, 资成本和利率弹性均显著较高, 融资往往较少, 信 贷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了民企全要素生产率的有 效增长[6]。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 涂正革和肖耿( 2005 ) 将资源的配置效率 率差异, 引入 TFP 的 分 解 中, 将 TFP 分 解 为 前 沿 技 术 进 步、 相对前沿技术效率的变化 、 配置效率以及规模 经济性四大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进行了 研究, 结果发现, 配置效率对 TFP 的影响较小[7]。 而贺 聪、 尤 瑞 章 ( 2008 ) 使 用 索 洛 剩 余 法 和 Malmquist 指数法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全要素生 产率进行估算和拆分后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作者 发现资金配置效率会通过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率而 影响 TFP, 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提高企业和 整体 经 济 的 TFP[8]。 Brandt ( 2009 ) 利 用 1998 — 2006 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对 TFP 增长率进行 了分解, 认为如果一个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自由 的, 且当不存在资源流动障碍时, 即资源可从低效 率的国有企业向高效率的民营企业流动, 这种有 效的资源配置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 TFP[9]。 邵 挺和李井奎( 2010 ) 从资本市场扭曲的角度, 对中 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收益率中的配置 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企业的所有制与 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国有企业的资 本配置效率低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资本市 场扭曲影响了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 进而影响了 企业的产出效率。 通过数值模拟发现, 若消除这 种资本市场扭曲, 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给资本收 中国 GDP 增长可提高 3% ~ 益率更高的私营企业, 9% [10]。袁志刚、 解栋栋( 2011 ) 利用 1978 —2010 年数据进行测算, 发现劳动力错配对中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