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急诊教学谈中医临床教学的核心

合集下载

中医院急诊的教学探讨

中医院急诊的教学探讨

急诊救 治的标准 .具有先进 、完器的急救及 监护设 备,并于 的 中医 急 症 临床 基 地 。急 诊 医 95
人 ,发病急,病情 重,若不及时抢救 ,常会危及病人生命 。由
于 这 些 特 点 , 以 , 诊 通 常 容 易 成 为 患者 及 其 家属 投 诉 的地 所 急 方 ,换 言之 ,急诊 医护 人 员 容 易 成 为被 投 诉 的 对 象 。此 外 ,能
内科急症手册》、 《 中西医 内科急症学》、 《 】 实月 内科急症学》
等 书籍 , 作为中医院校本科 、 硕上中医急诊 教材和中医师临床
参 考 一 书 。在 19 9 5年 北 京 第 二 届 世 界 传统 医学 大 会 中 , 《 心
脏病 的中医治疗》荣获国际金杯奖 。 主持的 “ 开郁活血法对无 症状心肌缺血的机理研究”获得广东省科 技进步三等奖。”中 医急症 系列研究 ”获得广州r 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1 ] 在陈镜合教授的带领下 ,涌现 出一批批人才。如朱敏、罗小 星、 刘南、左俊岭教授,以及林新峰、 黄小平、叶志中副教授等, 日前,他们已经在各 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于这一批
诊 科 , 实 际 上是 医 院 的窗 口; 要 使 中 医 院 的医 疗 技 术 上 台 阶 , 必 须 把 急诊 科 建 设 好 。 中医 急诊 的 建设 与 发 展 , 不 开人 才 而 离 的培养 。 如何 使 中医 医 学 院 校 的 学 生在 学 习 过程 中 获 得 良好 的
( )中医急诊 人才的培养 ,需要专业的教材。 3
中西结合 ”的中医急诊思路 。 主持 出版的著作有 《 中西医结合
后延误病员 的治疗。所 以,中医急诊人才的培养 ,需要专业的 教材 ,而这一本教材 ,需要多学科交叉 的专业教材 。目前,急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核心思想凝结了医家们几千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人体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独具特色。

中医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中医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同时也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医认为身体的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导致的,因此对疾病的治疗需要全面考虑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二、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它是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治疗疾病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中药、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都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为目的。

三、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医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辨别病因和病机。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症状,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的所属范畴,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不同人体质、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四、药食同源中医重视食疗,认为药物和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

很多中草药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而一些食物也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

中医通过科学地搭配食物,可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例如,根据中医理论,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可以用于治疗寒性疾病;而一些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可以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五、强调预防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平衡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及锻炼身体。

中医提倡节制饮食,避免过度疲劳,坚持适度运动,以此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讲究调节生活节律,在饮食、睡眠和作息时间上都有具体的建议。

通过这些预防方法,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辨证施治、药食同源和强调预防。

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医理论和实践当中,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

中医急诊学科的认识与思考

中医急诊学科的认识与思考

中医急诊学科的认识与思考
中医急诊学科指的是在急危重症患者出现情况时所需的中医诊治
技能。

与西医急诊学科不同,中医急诊学科不仅注重判断病情及治疗,还强调疾病的预防,促进康复。

中医急诊学科的诊治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针灸、按摩、拔罐、汤药等治疗技术。

中医急诊学科的诊断与治疗更加注重个性化,因此对中医医师的
临床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急诊医师需
要对病人的基本情况、病程、家族遗传史、生活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中医急诊医师还必须熟悉病人的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社会关
系等,以推断病人的疾病情况。

中医急诊学科在中医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可以应对急危
重症患者的诊治,还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并促进康复。

同时,中医急诊
学科需要中医医师具备临床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与现
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水平。

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体会

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体会

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体会
朱琳;刘昌秀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2(10)6
【摘要】为提高中医急诊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医学人才,总结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体会包括:培养学生建立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培养学生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掌握急诊临床操作技能;以上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朱琳;刘昌秀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广州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广州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路径式带教法在中医本科生急诊学临床带教的应用研究
2.中医药院校临床药学专业中药调剂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3.模拟情景剧教学在中医急诊学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4.关于中医院校《急诊学》的教学体会
5.急诊临床思维在中医急诊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

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

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近年来,中医治疗很多时候都被误认为“调理”的代名词。

慢性病找中医,老年病找中医,找不到病因或“亚健康”也找中医,中医在人们心中俨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慢郎中”。

随着西方医学东进,在我国得到迅速地传播,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

而几千年来原本在急重症治疗中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传统医学——中医,逐渐退出了急重症治疗的舞台,慢慢地成为慢郎中的代名词。

但是在急危重症的治疗中,传统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实践经验,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显效性。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备急”二字表明为救治急病而备的方药,有“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之美誉。

如国际上非常有名的青蒿素,其原创就是《肘后备急方》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

古方中也有四逆汤、参附汤等回阳救逆的汤剂。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中医本身就是以治疗急症、危重症为主要内容。

所以急重症是中医学的优势。

在中医诊疗中,高热、中风、急腹症、喘症、血症、心衰以及休克等急危重症都能够依靠中医药来有效治疗,下面就从五种常见急危重症说起,细说中医急诊。

大剂量人参固摄出血出血在内外科均可见,失血性休克是其中较为危重的一类,一般来说,人体在快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1/5后,就有休克的危险发生,患者也会受到微循环障碍造成其身体组织器官功能衰竭,更为严重的是会危害到患者生命。

在中医中所谓的休克综合征即是“厥逆”或“脱证”,治疗时需要救逆或回阳。

针对失血性休克,中医急诊中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针对原发病治疗基础上一般会采取大剂量的人参来煎汤顿服,以此来益气摄血固脱,随后再使用黄芪、附子、五味子以及麦冬等。

四季方辨证施治高热当患者出现高热症时,通常会感觉到风寒、风热,并伴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9℃,而超过41℃则会转化为超高热症,对身体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在高热病例中,高热症的成因众多,而中医在实际的外感高热急症治疗中效果十分明显。

在中医领域认知中,一般认为疾病的成因大多会与自然气候有关:“春季是风热表征,邪从上受,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发病;夏季常为暑热表征或湿热表征,为阳热之邪或湿邪。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字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字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课纲领(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联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痊愈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拟订《中医急诊学》课程教课纲领(共五年制中医、中西医联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痊愈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中医急诊学课时: 63()学分:3.5一、课程的性质和教课目标中医诊断学为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系统指导下诊断、救治、救护各科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构成部分和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重点培育学生的临床实质能力,它是之内、外、妇、儿等学科为基础。

重点解说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常有危重症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识诊断、急救办理、辨证论治。

教材主要论述(1)中医急诊学的观点、特色、性质、地位与任务及其流源;(2)中医急诊学的临床特色、病及纲要、古今有关理论、诊断重点及鉴识诊断、常用的治则与治法。

(3)常有危大病的中医急救办理原则、中医药在疾病急救治疗中的地位、辩证求治规律等;( 4)常用的中医急救技术及现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材分上篇、下篇、附篇三部分,上篇重点介绍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色等,下篇突出常有急危重症和各科常有急症的诊断与急救,附篇重点解说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课的重点在下篇,授课的中心内容是基础观点、诊断与鉴识诊断、急救办理等,学生自学上篇及下篇各论常有急症中的附篇等内容,下篇是见习和实习学习的重点,讲堂解说由教授、副教授任课为主,同时进行操作训练。

二、教课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急诊学流源及病症特色(自学)掌握中医诊断学的观点和范围,熟习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救治特色,认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认识和中医急诊学与现代急诊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诊断与辩证( 2 学时)掌握中医急诊学诊断疾病的重点和辩证重点,熟习中医急诊辨证方法与内科学辨证方法的异同,认识中医急诊辨证治疗的流源,认识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在中医急诊临床中的意义。

中医医院急诊科临床教学探讨

中医医院急诊科临床教学探讨
◎ ItECT意 CEOTUF HODN C NCREO EI N SN LD墩 E)远O 哼M6 C M A程 妫 t
论 的思想方法L。临床思维 的形成是对基 础及 临床 知识 l J 的升华 ,要 求学生踏踏实 实在 临床 见 习中帮助老 师处置 患者 , 面 了解 接诊和处置患者 的流程 。 炼临床 思维 , 全 提 要求学生设 立明确的 目标 ,换位 思考 以 自己作 为医生的 角度分析 临床遇到 的各种 问题 。认真书写病历 ,更可 以 帮助学生拓展具体 知识、训练临床思维 。 4 注重能力培养 临床见 习一般 为期 3个 月,学生轮转的科室有限, 时 间较 短,综合能力 的训练 须结合轮转科室特 点。糖尿 病为我科 重点病种 ,以多尿 、多饮 、多食 、乏力、体重 下降 ,或尿 有甜味为主要 临床表现 的一种疾病 ,看似病 种单 一,但 并发症及合 并症 较多 。患者人群数 大,发病 率逐年升 高,需要较全面 的能力 。如望 闻问切技 能、 内 科 临床检 体技能 、血糖 、糖 化血红蛋 白、尿糖 、尿酮体 等辅助检查判读技 能、糖尿病患者教育 、 梢血糖 监测、 末 以及 常见症 状如肥胖 、消瘦 、多饮 、多尿 、乏力诊断技 能 。其 中重点应掌握 中医辨病 能力 ,包括 中医诊断与鉴 别诊 断能力 。如消渴病 发病特 点多发于 中年 以后 , 以及 嗜食 膏粱 厚味 、醇酒炙搏之 人 。若青少年 罹患本 病者 , 般病情较 重 。临床上 多先 见本病 ,随病情 的发展而后 出现 并发症 。但亦有 与此相 反者 。临床上 由于患者 的体 质 ,病程 长短 的不 同,故其 临床表现又有差异 。三多一 少并 不典型 ,临床上仅表现 为乏力 。消渴病 日久不愈 , 常可 并发多种兼症 ,表现 为疮疡痈疽 ,或 生于背,或生 于下 肢不等 ,皮肤瘙痒 , 口舌生疮 ;或肺痿 劳嗽;或 内 障 、雀 目,耳聋 ;或 中风手 足偏废 ,或 四肢骨节 疼痛 ; 或肢 体麻木 、心悸胸痛 ;或水肿、泄泻 ;或头痛 、呕吐 、 不思 食、腹痛 、呼吸深 长,有烂苹果样臭 味等;在女子 可有 月经不调 ,在 男子见阳痿 。严重者 ,可 出现阴绝 阳 亡 而卒 。临床 中还应 注意与 口渴及瘿病 鉴别诊断。强化 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 5 规 范临床 带教方法 临床见习与 临床 实习不 同,因其 时间较短、学生 临

中医院急诊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教学探讨

中医院急诊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教学探讨
诊” ,而是 集院前急救 、院内抢救 ,重症监护 ( I U) E C 、急诊病 七年制学生前期经过较 长时间 的课堂学 习 ,对疾病 的认识
房于一体 的综合性 学科 。但 目前还存在对 中医院急救力量 与西 是机械性 的 ,对 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常 常无所适 从 .所 以在急
学的迅速发展 。对七年制 生的教育提 出了更高的要 求和 更新 的内容 。
【 关键词】 急诊学; 七年制;中医
中图分类号 :R 7 ;G 4 28 63 文献标识码 :B di 036  ̄i n17 — 6 92 1.612 o: .9 9 .s.6 4 4 5 . 2 .0 5 1 s 0 0
( unz o ihr d ct nMeaC ne sil G aghu5 0O , hn ) G agh uHg e uai g etr pt , u nzo 1 0 0 C ia E o Ho a
【 b ta t S v ny a s d ns o hn s d c e e re c po es n lae te ftr o n oe o hn s d cn A s c】 r e e - er t e t f C ie e me e i meg n y r fsi a r h u e y u g c r f C iee me e ie u n o u
e e g n y p o e so a, o ee u a in i r lt dt e h r a e a d d v l p n fC i e e me e i ee r e c a s . n r c n a s m r e c r f si n l wh s d c t ea e t e t g n e e o me t h n s d cn me g n y c u e I e e t o s oh i o e y r, t er p d d v l p n f me g n y me i i ep t f r r ih r e u r me t n p ae o tn r d c t n o s v n y a t d n s h a i e eo me t e r e c d cn u s o wa d h g e q i o r e n du d td c n e t o u ai f e e - e rs e t . a f e o 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进 行 中 医案例 教 学 提 升 信 心
个疾病可以散在几个西医的疾病 中,西医的一个疾病在不 同的
时段 可 以包 括 几 个 中 医 的疾 病 ,如 中医 之 喘证 ( 病 )可 以散 喘 在 西 医 的 喘 息性 支 气 管 炎 、 C D、肺 心 病 、心 功 能 不 全 等疾 OP
懂 。辨 证分 型 是 机械 的方 法 ,严 格 上 来 讲 ,是 不符 合 中医 学 的
表现的一个症状 ,不科学,恰恰 反映 出了中西医在认识疾病 的
时 间和 空 间上 的 差异 ,随着 各 种 医 学 对疾 病 认 识 的 深入 ,都有
精髓的,要对教材 的辨证分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其在临床 上兼加得规律 ,如心 肾阳虚之心悸易兼加痰饮 内停证等 ,要强 调辨证论 治和 专病专方 的关系 ,有些病严 格上讲只有一个证 候,其他是兼加证候 ,治疗上要有 主次 。
单 ,如 咳 嗽 、喘 证 、头 痛 等 内科 疾病 的名 称 似 乎只 是 西 医 临 床
中医的临床思维的核心是运用 中医 的诊疗理论和技术,如
“ 望闻问切” ,八纲辩证 ,脏腑辩证等,初学 者老师重点讲解 八纲辩证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切忌高汤阔论, 华而不实的讲解 , 对每一个疾病的地分析要步步深入 ,结合病例讲解 更为生动易
位会的药,临床上要能达到较好 的疗效,很难 ,加强中医方剂
的记忆,是一个 中医大夫最基本 的 “ 基本功 ” ;因此课堂教学 要强调教材成方的使用 ,重点分析,教材 是集 国内最著名 的医 学家编写的,其选方选药定有其深刻 的道理,教师在备课时对 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不要对任何一个方剂妄加评论。
◎ 熏 DD擞 I远O SUF tCC a N1 C程 EO N
第第・月 2O总期 0l下刊 89第 18 半 0期 9 卷月 8 年
从 中医急诊教学谈 中医临床教学 的核心
刘清泉 王光磊 李 雁 北京 中医药大学 东直门医院急诊教研 室 ( 07 0) 100
关键 词 :中医急 诊教学 ;临床 教学 :中医 教育学 d i 0 99 .s. 7 -792 1. . 4 o:1. 6  ̄in1 22 7. 01 1 3 s 6 0 84 文章编 号 :17—7 9(0 0 1-160 6227 2 1 )-80 9-l
病中。而脓毒症包括 了中医的外感发热 、脱证、喘证 、关格、 黄疸 、神 昏等 。因此加 强中医病名的研 究和讲解对于中床循证出的成果 , 对于临床有 重要的价值, 目前临床上许多医生不爱用成方 ,总是 自拟方, 笔者认为该类医生可能是不会用成方,甚者是没有记住该方的
组 成 或 者不 全 ,因此 就 会 以莫 方加 减 ,减 去 不 会 的 药物 ,加 几
当然 ,不能一味的强调 中医病名,而不考虑时空的发展 ,
疗 的 同 时更 应 该 关 注 西 医 的病 名 , 将会 更 为 全 面 。
1 突 出中医疾病病名教学是根本 中国古语讲 “ 名不正者言不顺” ,中医临床课 的教学 中, 必须重点讲解 中医病名的概念 、定义 、流源,有些学者对 中医 疾病病名存在疑惑,认为中医病名不是过于笼统 ,就是过于简
中医 临床 课 的教 学 在 几十 年 的教 学 过程 中 ,始 终都 存 在 争
中 医学 的 “ 、闻 、问 、切 ”中 ,总 结 出临 床特 点既 四诊 摘要 , 望
议,如何开展中医临床各科的课堂教学 ,临床见 习、实习,是
进入辨证论治。三者临床上分布不均,第三种现象突出中医思 维 ,但不 能参考西医病名 ,临床上会出现一些失误,如 中医诊 断为 “ 便血 ” ,西医有 消化道溃疡病 引起 的,有 胃癌引起 的,
3 加 强成 方 的运 用 以提 高疗 效 成 方 是 几 千年 来 医 学 家给 我们 留下 的 宝 贵 的经 验 ,是 经 过
不同的变化 ,甚至逐步趋 于统一 ,就 咳嗽而言,中医学认为是

个独 立 的 疾病 有 上 千 年 的 历 史 了 ,当今 西 医 内科 学 已经 确 立
了 咳嗽 的独 立 性 ,并 颁 布 了 “ 嗽 的 诊 疗 指 南 ” 中医 强 调 的 咳 , 是 状 态 , 不 同 的状 态 下突 出 了证 候 , 以 中 医学 有 外 感 咳 嗽 , 在 所 内伤 咳 嗽 的 分类 ,进 而 又 提 出 了 风寒 咳嗽 、风 热 咳 嗽 、痰 湿 咳 嗽等, 至此 终 以理 法 方 药就 会 一 气 贯通 , 了完 整 的 治疗 方 案 。 有
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 ,教材上有一套 ,老师讲课是一 套 ,临床使用又是一套 ,让学生对 “ 辨证论治 ”的思维方法, 望而生畏 ,无所适 从,只要理通 就可 ,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
如 何从 杂 乱无 序 的 临床 病 例 中 ,正 确 的 思 维 ,“ 闻 问切 ,理 望 法 方药 ” ,只 有 通 过 典 型 病例 的分 析 ,运 用 不 同 的病 例 ,从 不
如 艾滋 病 古近 无 论 ,“ 典 ”也 是 如 此 , 就 不 要在 病 名 上 论证 非
了,甚至从新起一个中医的病名 ,实际上没有必要 ,只要从病 因病机上,治法方药上遵循 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取得较好 的临
床 疗 效 就 可 ,不 必 在 病 名 上 过于 计 较 。 临 床 过程 中要 强 调 中 西 医病 名 不 可 能 一一 对 应 ,中医 的一
培养 中医临床高级人才的重要环节,如果存在 问题,对于学生
中医临床 思维的培养难 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甚者会让学生对 中 医的临床失去信心。多年 的中医急诊的教学过程 中,对于中医
学 临床 教 学 有 一 些体 会 和 思 考 , 现进 行 总 结 如 下 , 大 家 斧 正 。 供
虽然都是 “ 便血 ” ,但 临床上 治疗和预后 明显不一,在 中医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