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浅探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浅探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浅探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优化作为中医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临床教学的实践性较强,提高临床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是实现中医临床教学目标,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最基本的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中医临床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为目标,普遍采用的照本宣科的临床灌述,而学生则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注重的是知识的记忆以及重复的模仿与练习,忽视了职业技能训练以及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等。

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认知能力也被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被严重束缚。

这种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因此,中医临床教学模式,探讨适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临床教学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临床传统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讲授的灌输式教育为主,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被严重制约,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对此,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模式,构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

中医临床课堂教学必须将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合作学习、案例讨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早临床、常临床、多实践,通过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或制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临床实践问题的答案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通过搜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的资料,在小组当中发表各自的意见并相互讨论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探究,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临床教学必须注重基础内容按照医生终生教育的要求,在临床教学当中必须重视学习的基础性,将理论基础内容的巩固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重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对于学生的临床实习,除考核学生的常规技能操作外,还要参照执业医师的要求,融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中药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生理、病理、药理、西医诊断学基础等西医基础理论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论中医思维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论中医思维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论中医思维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对于中医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思维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该贯彻中医学术传承的精神,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思维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展开探讨。

一、系统性教学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等内容。

在教学中,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按照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

从中医的起源、发展,到中医的认识方式、诊断方式,再到中医的疾病理论、治疗方法等,都应该有系统的教学内容。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框架,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中医学术观念。

二、注重实践操作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同样非常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具有高度实践性质的医学理论。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中医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医诊断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患者的脉搏、观察患者的舌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使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科学分层教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繁杂,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应该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科学分层教学,避免一味地罗列知识点,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科学分层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习,循序渐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按照其难易程度进行分层,逐层递进,保证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个知识点。

还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展示、讲解、实验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探析

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探析

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探析摘要: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桥梁,也是学习其他临床各科的基础。

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性,没有模拟情景的画面感、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

同时也可能与疫情期间护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少有关。

获取知识是形成信念和改变行为的前提,坚定的信念是改变行为的动力,改变行为是一切教学的最终目标。

护理教学要实现护生正确护理行为的目标,就要使护生实现知信行内在的和谐与统一,本研究将知信行模式应用在护患沟通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技能,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练习。

同时,本研究因限于线上教学、大班授课等因素,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特别是在叙事教学教师培训、叙事素材收集和制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思维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院校本科生教学中重要的临床基础课,也是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

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师,因此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1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临床思维的培养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为此临床见习时长不断增加,甚至不惜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长为代价。

但床边教学的教学效果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预期,这一行为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既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没有在临床上得到锻炼,同时因为授课老师与带教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临床和理论的割裂。

1.1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教材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这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经历了一些变化,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方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注重中医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

注重中医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

注重中医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作者:俞铮铮邬晓婧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4期【摘要】主题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机理与方法掌握的新型教学方法。

笔者将该教学法运用于中医药膳与食疗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能很好地解决授课中知识点多、应用欠灵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欠缺等不足。

本文从主题教学法的优势与核心,教学法的具体设计、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注重中医思维培养的优势。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中医药膳与食疗主题设计中医思维【项目来源】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201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39-02中华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其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中医药膳与食疗学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与健康关系的学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食,同时运用药膳加工工艺和烹调技术制作常用药膳的能力。

近年来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深化,针对药膳理论知识繁多、概念抽象难懂、应用灵活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采用主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

该教学模式经过尝试与实践,与先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评价较高。

现将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主题教学法与中医药膳与食疗“辨证施食”和“药膳制作”是本课程学生需具备的两个重要能力,前者侧重于中医思维的训练,比较抽象化,后者侧重于设计与实操训练,达到用具体药膳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

这也是教学难点,根据以往的教学反馈,学生往往对“怎么辨证、怎么选材”等产生诸多疑问。

学生如何突破从辨证到施食的思维屏障,教师如何把抽象理论融入于具体的案例分析,如何通过启发、体验拓展学生思路,直至药膳作品的效果表达?这是该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采用主题教学法,便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

主题教学法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通过教师设定好的一个“主题”,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构建起以主题为核心的认知结构。

《中医内科学》1+1实践教学模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医内科学》1+1实践教学模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传统中医临床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临 床思维能力的欠缺。
临床思维能力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能力,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将直接影响 医生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案例二:心病治疗中的1+1实践教学模式
总结词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水平、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患者沟通能力。
详细描述
在心病治疗中,1+1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病例的分析、讨论和诊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操 作技能水平、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患者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能 够更好地掌握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和临床经验,提高其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 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缺点分析
01
实践资源不足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可能会导致 实践环节不够充分,影响教学效 果。
02
缺乏标准化教学流 程
1+1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制定标准 化教学流程,以确保教学质量和 效果。
03
师资力量不足
该模式需要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 教学能力的教师进行指导,师资 力量不足会影响教学质量。
案例三
总结词
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 力。
详细描述
在脾胃病治疗中,1+1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 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 能够掌握脾胃病治疗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 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该 模式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尝试新的治疗 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新探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新探

第17卷第12期·总第308期2019年6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任应秋先生执教北京中医学院后,集前贤及自身研究中医之体会,认为欲造就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必须师百家之长,集前人理论与经验之大成。

经过数年的努力研究,1959年编撰了《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介绍了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并附以验案印证。

后经卫生部批准将各家学说正式列为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由他主编了第1版《宋元明清各家学说及医案选》。

其后又经20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中医学发展史上存在着7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和汇通。

并以此为主线,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3版教材[1],从此该教材基本成型。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研究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及其特色诊疗经验的一门学科,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的桥梁,对学生临床能力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高校基本上针对大三的学生都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因此在常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证能力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中医各家学说的课时设置少,教学模式单一,同时因为课程中涉及各家医学思想,这些医家思想互相对立,观点不一,很难统一,知识不能形成体系,导致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教学困难很多,学生也很难掌握,进而出现厌学而不重视该课程,学生普遍反应学完中医各家学说,虽然学习了中医历史上各家学派的百家争鸣的学术风采,但是到了临床不知道如何运用,不知道哪个医家的思想能解决当下的临床问题。

虽然近年相继出现诸多教学模式,例如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目标教学等,由于客观实际问题,理想化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难以转变为现实的困难。

如何培养中医思维,一直是中医各家学说教学改革的焦点。

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丰富学生的临床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基础,笔者有以下思考。

中医临床教学方案设计浅探

中医临床教学方案设计浅探

中医临床教学方案设计浅探
一、课程设置
中医临床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分为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


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证辨析、中药学等内容;临床实践包括
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中药配伍应用等内容。

应充分融合中医临床的实践
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
中医临床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以问题导向为核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采用病例讨论、病案分析、问诊技巧
训练等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环节
中医临床教学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的关键。

可以设置临床实习、病房轮转、诊所实践等实践环节,供学生进
行实际操作。

在实践中,教师应起到指导和实时反馈的作用,帮助学生纠
正错误,提高技能水平。

四、课程评价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
作能力,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合理,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实践环节要充实,评价方式要科学。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基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中医四诊实训课程教学初探

基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中医四诊实训课程教学初探

基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中医四诊实训课程教学初探作者:王庆学柴艺汇陈云志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05期【摘要】中医四诊实训是联系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中医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切入点。

传统的授课多采用说教模式,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往往达不到预期。

为更好优化教学,不断推进实训教学改革,丰富完善中医四诊实训教学方法。

文章从培养现状、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剖析,探讨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中医四诊实训课程教学。

【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中医四诊实训;课程教学【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121-03Abstract:Diagnostic training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bridge of theory and clinic, as well as the entry point of cultivating TCM diagnostic thinking. Traditionally,spoon-feeding method could not satisfy the expectation. Therefore,To better optimize teaching,constant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four diagnosis of TCM, the present program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ode,evaluation system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four diagnosis training course for training clinical thinking of TCM.Keywords:TCM Clinical Thinking; TCM Diagnostic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中医临床活动的始终,是医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相互转换的隐性思考过程[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模式。

方法:将206名学生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分为实施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临床课程教学及常规教学,对比两组的课堂教学成绩。

结果:实验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78.23±9.24分,对照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46.25±11.44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医原创思维临床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针灸推拿学院针普10、针院针英09及针灸康复10、运动10学习《中医妇科学》的本科学生206名,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中实验班110名,对照班96名。

两班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班
运用中医原创思维,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与设计原则编撰符合中医知识及技能特点的学习材料。

具体措施如下:
1.2.1.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其次,创新性原则,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在遵循中医认知规律与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三,整体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当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挖掘知识的纵横体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重视整体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最后,学生主体原则,教学设计应当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发现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2.1.2教学设计的实现
(1)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当体现以下几点:①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②教学目标要细化、可行,大的目标是小的目标的累积;③把握全局,分步实施,逐渐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能代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典型病例;②病例与中医知识的描述要符合中医形象思维的认识特点;③要运用中医经典认识来诠释某一疾病,从中医经典的角度去建构知识;④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3)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学各环节之间要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必须是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设计病案分析、问题解决等环节;②应当处理好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映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

(4)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及探讨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更加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使教学更加生动。

自由度较高的探讨活动能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知识迁移,增加知识面。

1.2.1.3教学内容的选择
病案的选择要有真实性、典型性、过程性和分析性。

应做到以下方面:①完整性标准,只有全面掌握病案资料才能进行辩证论治,因此,病案的四诊资料要全面;②典型性标准,病案应以某种典型疾病为主,同时可兼有其他疾病,在症型上应以某一症型为典型表现,同时可兼有其他症型;③实践性标准,选择案例时应以临床实际为标准,选择临床多发并来归属症型;④难易标准:病案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
能过于复杂,应当以所教授的疾病为准,同时可掺杂其他症型;⑤症型跨度标准,应以发病时间为线索,选择能够说明疾病演变规律的症型,如果没有以发病时间为线索的病案,则可用具备典型症型的病案即可;⑥病案搜集途径,医院是接触各类疾病最多的地方,也是搜集病案的主要途径,不少古代医案也详细记载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过程,选择这些病案也能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1.2.1.4教学方案的设计
(1)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入手,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其与所学疾病的病理知识、生理知识相结合,能使学生强化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把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巩固所学知识。

(2)应当在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疾病的病因,病机,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1.2.1.5教学步骤的实施
(1)教师介绍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次课所要涉及到的基本知识,讲解疾病定义,区分容易与该疾病混淆的疾病,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认识。

(2)问题汇总,将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汇总;(3)学习知识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着具体问题去学习教材知识,初步提出对疾病的解决方案;(4)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出点评,由教师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尤其要注意知识的深度挖掘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构建知识网络: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1.2.2对照组采用《中医妇科学》教材节选的学习材料。

两组均进行3次材料学习,每次4个学时,每周一次。

1.3效果评估
用考卷的形式进行评估,测试题包括理解记忆题,分析题,归纳题,知识迁移题和中医临床
思维能力题5种,总分100分。

并询问实验班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态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X2分析,组间差异以P2结果
实验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78.23±9.24分,对照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46.25±11.44分。

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3讨论
3.1中医原创思维的内涵
中医原创思维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具有东方文化特色,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创造性成果,它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医学的思维模式。

西方医学以“还原论”为基本方法,而中医学则以“整体论”为根本方法,“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是中医学思维模式与哲学观的主要内涵,也是中医原创的思维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原创性。

3.2新教学模式应当注意的几点
①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要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来选择合适的病案;②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教学之初,应当使教学模式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注意学生的接受性;
③重视理论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活动的重点,但也会使一些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忽略总结和归纳知识,导致基础不牢。

3.3教学评价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与对照班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肯定中医原创思维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邢玉瑞.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01):8-11.
[2]王琦.“象数-形神-气”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06):1604-1606.
[3]孙桂林,井庆勋,王永杰.从思维方式的差异探讨中医学发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02):79-80.
课题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3-34:“中医本科生临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