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复习学案
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学案

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学案【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时安排】1时【前预习】.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热情的呵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用普通话朗读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思考: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讨论交流明确: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预习质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调素琴..()(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亭亭净植.()(7)濯清涟.而不妖()(8)陶后鲜.有闻()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 ,___ _。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当堂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22《短文两篇》复习教案

22《短文两篇》复习教案(1课时)第一部分:课堂前测:解释下列加方框的字:(解释写在字的下面)《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二部分:课堂复习一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和观点。
归纳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
教法:引用原文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现在这样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往往容易被表面上的光环所迷惑,很多传统的美德也受到了亲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对此提出了质疑。
其实,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衡量道德的标准是不会变的。
今天我们就共同回顾一下,古代两位道德高尚的大家的风范。
能力点:理解中心思想:《陋室铭》通过对陋室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室主人交往的人和平时生活情趣的叙述,来表达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性情。
同时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爱莲说》通过描写莲花的外形,象征着莲花美好的品格。
以此来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品质。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和观点”的相关练习题1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什么愿望和生活情趣?答:作者要表达安贫乐道的愿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2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在现今这样一个物质社会,人们更加注重表面上的华美,却忽略了一个人的本质的内在美。
其实只有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才是最长久的,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短文两篇》学案

《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学习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合作探究】《谈读书》【精读精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Section targeting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分别为《金钱的魔力》和《骑鹅旅行记》。
这两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旨在让学生了解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含义和作者观点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金钱观、价值观的认识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培养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深层次含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法: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文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学案

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yū()泥 zhuó()清涟.() xiè()玩 xiǎn()有闻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
《短文两篇》复习导学案

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3、《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4、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
5、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
6、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1.解词
(1)惟吾德馨(2)无案牍之劳形(3)每移案(4)余稍为修葺
2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手法。
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你的收获
检测
反馈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复习学案
1.文学常识
(1)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
齐宰相,后隐居山林;因当时齐国皇帝常常派人到山中向其咨询国家大事,故人称“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
(2)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文坛“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文字洒脱明白畅达,又以词为最杰出代表,是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字音字形
秣(mò)陵与(yù)其奇者夕阳欲颓(tuí)未寝(qĭn)藻荇(xìng)遂(suì)3.重要文言现象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阳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在文中指人间。
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作欣赏之意。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但少闲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夕阳欲颓: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指休息,停止。
月色入户:户,古义指门;今义指窗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是只,仅,今义是但是,表转折。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夕阳欲颓:副词,将要。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欲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共同。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指人间。
①.定义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②.状语后置
相与步于中庭。
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能够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句为:“实是欲界之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空明澄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点睛之笔(议论之笔或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课文研读
(1)《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够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能够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句为:“实是欲界之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苏轼笔下的月色有什么特点?
答: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中“闲人”指的是怎样的人?
答: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此处“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散步的优先,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但更多的则是表达诗人一种豁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