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复习

合集下载

22、《短文两篇》复习

22、《短文两篇》复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惟吾德馨()②阅金经()③谈笑有鸿儒()④亭亭净植()⑤宜乎众矣()⑥斯是陋室()⑦濯清涟而不妖()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⑨陶后鲜有闻()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③无案牍之劳形④无丝竹之乱耳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填空。

①《陋室铭》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朝诗人。

②《陋室铭》中押韵的字是名、______、______、青、_____、经、_____和______。

③《爱莲说》的作者是,代哲学家。

④《爱莲说》以________和________衬托莲。

⑤“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或者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同予者何人?()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阅读题(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③香远益.清()④亭亭净植..焉()..()⑤濯.清涟而不妖()()⑥不可亵玩⑦陶后鲜.有闻()⑧同予.者何人?()⑨宜.乎众矣()2、翻译下列句子。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积累:1、《陋室铭》作者,字,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爱莲说》作者,代著名的哲学家,世称“”。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惟吾德xīn()苔痕()案dú()鸿儒()甚蕃()濯()清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jìng()植xiè()玩(二)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贤臣,远小人()益: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至于斟酌损益()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久之,目似瞑()(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7、《爱莲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爱莲说》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来说是:三、内容及写法理解:《陋室铭》1、托物言志,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短文两篇》复习课件

《短文两篇》复习课件

3、翻译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默写
① ,往来无白丁。 ②斯是陋室, 。 ③《爱莲说》中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
5、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前者表现作者安 贫乐道的情趣,后者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 品质。 B.【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 精练,骈散相间。 C.两文的“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 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运用类比,巧妙引出全文主旨 “惟吾德馨”:【乙】文借用衬托手法,以菊 花正衬、牡丹反衬来突出莲的形象。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 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 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①诸:众多。②折枝:压弯了树枝。 ③信:确实,果真。
22、《短文两篇》复习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 虚词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言知识点。 2、重点、难点:默写相关诗句及文言字 词解释。 3、指导学生学习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 练习中去。
学法指导:
课前按要求独学,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标注下来,对学、群学时合作解决。
温馨提示:
1、对学时可以默写、背诵、可以针 对课文理解进行交流。 2、以答对题数多的同学为优胜者, 并到黑板前记上分数。 3、知者加速:提前完成的同学可以 做《同步练习册》第23页11-14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①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 ⑤亭亭净植 ②调素琴 ④可爱者甚蕃 ⑥亵玩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助词“的” B、代词 C、宾语前置的标 志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何陋之有?( )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③无丝竹之乱耳( ) ④水陆草木之花( )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第10课《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基础知识1.字音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鸿儒( rú) 案牍( dú)2.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有名)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香远益清( 远播)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远地)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长出枝节)香远益深(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指居室主人德行美好)4.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何陋”是“有”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判断动词)5.课文主旨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课文结构二、问题整理1.内容理解《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先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主人“德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

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接着四句描写陋室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明惟吾德馨衬托陋室不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梳理篇
1.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斯是陋室 ”归结到 “何陋之有 ”,最终对 “陋室 ”的“陋”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 使文章的立意不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这和“铭 ”的体裁特点是
分不开的。古代的 “铭”大都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所以必须言简意赅, 不容许长篇大论。本文只有9句,81个字,记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凡铭刻之文,都 要求可广泛传诵, 使人牢记不忘, 因此必须讲究修辞, 重视音韵, 便于吟咏。 本文句式整齐, 骈散结合,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美。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 极力表现陋室不陋,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
结构图示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 “有何陋 ”)
、 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 “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 “不陋”来立意, 极力表现 “陋室”的“不陋”。 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 “陋室 ”和居室主人的 “德馨 ”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 既紧紧扣住 “陋室”,又跳出对 “陋室 ”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 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 “惟吾德馨 ”,以“惟吾德馨 ”说明 “陋室”不陋,从

第17课《短文两篇》复习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复习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乱,扰乱。
11.无案牍之劳形: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2. 何陋之有: 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
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知识点回顾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 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
知识点回顾
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言志 的手法。 《陋室铭》以山水比兴,引出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接着 从陋室的 环境 、交往的朋友、陋室的活动三个方面表明陋室不 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 类比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 表明陋室不陋。 《爱莲说》第一部分描写了莲花的形象,第二部分赋予莲君子 的形象,第三部分借喜爱“菊”“莲”“牡丹”的人不同,慨叹: 真正的隐士太少,追名逐利之人太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 人太少
知识点回顾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益,更,更加。
23.亭亭净植: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24.亵(xiè): 亲近而不庄重。
25.玩:
玩弄。
26.焉: 助词。
27.鲜(xiǎn): 少。
28.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9.宜乎众矣: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变绿了,草色映入竹帘,
使室内染上青色
7.鸿儒: 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
书人。
8.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知识点回顾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部编八年级语文(yǔwén)上册
第三(dì sān)单元复习
文言文部分(b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en)之《短文两篇》
第一页,共14页。
短文(duǎn wén)两篇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五色交辉 交相辉四时(sìshí)俱备
晓雾将歇 映消(散jiā夕o 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月色入户
xyiìān争ng门相g) 与念h其无uī 奇与者为乐
4、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
欢离合(bēi huān lí hé),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jùrén)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大概是
全,都 坠落
这里指欣赏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只是
第二页,共14页。
二、翻译句子,要求准确通顺。 1、山山川川景色之的美美,丽,古自来古共以来谈就。是文人雅士共同(gòngtóng)欣
赏赞叹的。
2、清 快晓晨要的落雾薄山将雾的将时歇要候,消,散潜猿游(x鸟在iā水乱o中sà鸣的n鱼);的儿时夕争候相日,跳传欲出来水颓猿面、,。鸟沉此起鳞彼竞伏的跃鸣。叫声;夕阳
)B
第四页,共14页。
五、阅读课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答谢中书书》。 ①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山川(shān chuān)之美, ,全文围绕着一个 “晨词昏句美变 是化“ ”字之展美开、。动共静写古相了来衬共山 映之谈水 衬美”之(sh美ā等nsh。uǐ其) 中、写晨色彩昏搭变配化之之” 美美、的 ②“高峰入晓云雾,将清歇流,见猿底鸟”乱以鸣;夕日欲颓,沉鳞两竞种跃视。角,写
• 答:(从写景视角的变换,动静变化(biànhuà),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的运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以景传情等方面谈)本文写景,先仰视“高 峰入云”,后俯视“清流见底”再平视石壁。把握了景物特征,描摹山 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传达出作者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愉悦, 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明确:文章主旨。

《答谢中书书》文章主旨:这是作者写给朋友谢征的一封信。


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
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主旨:作者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生
动形象的描绘,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链接中考】
PPT展示《世纪金榜》本课的习题。

6分钟做完,教师检测课外文言文翻译,强调重点题目。

作业布置做互动上的题,对答案。

板书设计文学常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主题
教学反思
第4页
莘州中学教案
第周星期年月日
主备人:使用人: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复习课时 1




1.熟练背诵课文,准确识记课下注释。

2.掌握文中文言知识点,翻译重点句子。

3.运用所学知识点完成相应练习。

教学
重点
背诵解释翻译
教学
方法
自主复习、检测练习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检测】
同桌互查、教师抽查,背诵课文
【自主复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主要从文学常识、字词解释、句
子翻译、内容主题四个角度进行。

时间10——15分钟
【基础知识检测】
PPT展示检测题目,抽查学生口答,教师更正强调。

一、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自号,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

有“”
之称,有《》。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眉山(今属四川)
人,宋代。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
的、、,以及唐代
的、。

第1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解释重点文言字词
1.答谢中书书
2.五色交辉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念无与为乐者
9.相与步于中庭
10.积水空明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四、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
五、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义: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六、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キ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江于
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
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
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

②锸:掘土的工具。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
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第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