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案1
七年级地理下册 7.2 南亚(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

第五节《南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南亚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并会描述相关特征,从而掌握地图的一般读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征,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育共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南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南亚的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南亚气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2.南亚的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方式一以西游记一组图片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西游记》的剧照。
教师: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天竺国。
教师:有谁知道天竺国是现在的什么地区吗?学生: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南亚地区。
教师:今天我们就走进南亚地区,认识南亚地区的位置范围,了解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
导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一、南亚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看图,知道南亚在世界的位置。
教师:现在我们来通过下面这个活动,共同探究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探究活动1:材料1 南亚的位置图:材料2 南亚的范围图: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亚的纬度位置是怎样的?2.南亚处在怎样的海陆位置上?3.南亚有哪些半岛和岛屿组成?4.南亚的国家有哪些?其中哪些国家与我国陆地相连?哪些是岛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临海国?答案:1.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多处在低纬度地区,为热带。
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教学设计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一课,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南亚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亚洲的其他地区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南亚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亚地区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地理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
2.难点:南亚地区特点的分析,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各国分布。
2.资料查询: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南亚的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情况。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南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亚国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堂讨论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资料,呈现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情况。
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南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过多、城市化问题、农业发展等。
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1

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1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南亚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情况,为以后学习南亚各国的情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区域,对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南亚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国家以外的地区的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南亚各国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南亚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南亚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南亚的典型国家,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展示南亚的地理、气候、经济、人口、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3.准备好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南亚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南亚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的相关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南亚。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南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南亚地区,拓宽国际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南亚的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主要特点以及南亚的发展状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亚洲的其他地区,对亚洲的地形、气候、国家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具有其独特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南亚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了解南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南亚的发展状况。
2.难点: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案例教学法:以南亚各国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南亚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的数据和案例。
3.准备与南亚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亚洲其他地区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南亚。
2.呈现(10分钟)呈现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南亚(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

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
[提问]中部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பைடு நூலகம்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地形图”。填写表格。
河流名称
发源地
主要流经的国家
注入的海洋
[回答]学生指图回答以上问题。
便于掌握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
1、下列国家中位于印度洋的岛国是( )
完成作业练习
第二节 南亚
一、南亚的位置
二、南亚的国家
三、地形和河流
教学反思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地形政区图”。
[提问]①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②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③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家、临海国家、岛屿国家?哪些国家同我国相邻?
[讲解]教师指“南亚地形图”讲解“南亚次大陆”的含义,明确“南亚次大陆”与“南亚”这两个名同含义不同。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而“南亚”则是由南亚大陆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
课 题
南亚第一课时
上课班级
主备教师
副备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亚的X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了解南亚三大地形区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过程与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南亚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
教学难点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
学生指图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阅读“南亚次大陆”,回答问题。区分南亚与南亚次大陆。
湘教版七年级教材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南亚》教案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南亚地形及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激发兴趣:观看视频片段。
2、提出问题:说出是哪一个国家?启发学生判断该国家所属大洲及地理区域。
3、出示目标:目标展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学:1南亚概况——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读图并提问:(1)纬度位置:画出重要的纬线并确定其纬度范围(2)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什么洋之间?东西濒临什么海域?(3)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内陆国、临海国、岛国)(4)说明“南亚次大陆”和“南亚”这两个名词含义的不同之处。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南亚的地理位置并且标注,阅读南亚次大陆内容明确南亚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总结南亚的地理位置,在自学中掌握知识。
2南亚的自然环境其特色三大地形区、两条河流、一种气候。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完成p42活动题。
(1)提问: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请学生用铅笔在p41彩图上作地形区的标记。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
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2)在p41图上画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完成p42活动题。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三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利用p42活动题,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三)、巩固提升:1、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老师予以补充2、学生做练习,当堂演练,巩固知识,生有疑问的讲评。
(四)、板书设计:第二节:南亚一南亚概况二南亚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 1.三大地形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两条河流2.国家与地区3.一种气候(五)、课后拓展: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地区,为什么世界古代文明最先在这个地区兴起?。
江苏省徐州市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

江苏省徐州市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江苏省徐州市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
教材以南亚地区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亚洲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了解南亚的气候、地形、人口、经济和文化特点,认识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源,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归纳南亚地区的特点,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南亚地区的文化差异,树立全球观念,提高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经济和文化特点。
2.难点: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南亚地区的地理差异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南亚地区。
2.案例教学法:以南亚主要国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南亚地区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南亚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南亚地区的气候、地形、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概括南亚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地理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南亚地区的气候、地形、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南亚》参考教案1

《南亚》参考教案1一、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运用图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南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探究,教师对提高课堂效率巩固教学质量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国家(2)结合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采取个人、小组、全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切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注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意识及辩证思考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亚的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难点:对南亚的地形剖面图理解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
五、学法指导: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
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学习方法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直观展示、地图迁移等方式,运用具体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熟练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利用动画版《西游记》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南亚的位置和国家(1)展示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使学生明确:南亚在亚洲的南部,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南亚地形图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两方面分析南亚的位置特点。
提问:①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②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教师小结: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洋之间,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大部分位于北纬10º至北纬30º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绝大部分以热带气候为主。
(2)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并比较南亚和南亚次大陆有何区别。
教师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1 南亚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7.2.1 南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
排
2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南亚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及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描出南亚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明确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南亚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学会
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归纳
新课导入
通过PPT 展示一幅《西游记》四大主角的图片,学生观察图。
教师提问:哪个同学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去哪里取经的?
学生回答:天竺国、印度、南亚…… 教师提问:唐僧到那里是取什么经呢?为什么要到那里取经?
学生回答:佛经,那里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
预习导学简要讲解: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
西域往南,到达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南亚地区。
这节课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和环境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谐师生关系。
互动探究探究一: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国家
1.展示地图教师提问:
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
东西濒临的海域?
北回归线穿过本区什么部位?南亚大部分地
区的纬度位置如何?
(4)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
指导订正。
学生读图回答:
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
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北部地区,大部分在0゜-35゜N。
(4)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克什米尔地区。
2.学生读图活动
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政区范围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找一找南亚地区有哪些国家,哪些国家同我国陆地接壤。
2.找一找南亚地区各国的首都以加尔各答、孟买。
教师指导:
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教师继续提问南亚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教师总结: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
临海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
岛国:斯里拉卡马尔代夫
在地图上请同学们查找南亚的国家已经各个国家的首都。
设问:南亚的地理位置有何重要性?
学生讨论、回答:东接东南亚,西北部与西亚相邻,是印度洋东、西航运的必经之地。
说明“南亚次大陆”与“南亚”这两个名词含义的不同之处。
阅读材料,了解南亚次大陆。
探究二:地形与河流
通过读图、识图、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三大地形区
展示课件,指导读图。
读图:
1.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
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2.读图观察,判断德干高原地势东、西部的
地势高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问: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征?
回答(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2、两大河流
提问:南亚有哪两大河流?恒河、印度河
指导订正。
强调:这两条河流既在流经地区形成冲积平
原,又成为南亚主要的灌溉水源。
观察,在图上找出南亚主要山脉、平原和高原,
再用蓝笔描出主要河流。
读图说出恒河、印度河的发源地,流经国家和
注入的海洋。
(恒河发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
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在入海口形成广阔的三角
洲,有南亚“圣河”之称。
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
向南流经巴基斯坦干旱地区,流入阿拉伯海。
)表
利用图表对
学生进行大量的
启发和引导,使学
生通过读图自主
探讨问题,使学生
形成独立思考自
主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合作交
流能力
格总结:
河流名
称发源地流经国家
注入的
海洋
印度河
中国西藏
(青藏高
原)
巴基斯坦
阿拉伯
海
恒河
喜马拉雅
山南坡
印度
孟加拉国
孟加拉
湾
总结:南亚的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
南亚的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这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也反映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以致用 1.图中甲是印度的邻国()
A.巴基斯坦 B.中国
C.孟加拉国D.不丹
2.图中乙所在的山脉是()
A.昆仑山脉 B.若开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 D.落基山脉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3.根据图,可以判断出印度主要位于五带中
的()
A.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4.南亚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
A.巴基斯坦 B.印度
C.孟加拉国 D.不丹
读“78°E南亚地形剖面图”,其中b出地形
区名称为()
A.恒河平原 B.印度河平原
C.德干高原 D.喜马拉雅山脉
说出图中地形区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_
说出图中河流名称1___________.2___________.
过渡教学南亚的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激发学生的
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当然成为人口密集区气候的因素也是不容小觑的,南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我们下节课会继续了解南亚。
了解南亚的气候。
对南亚进一步了解的好奇心
延伸教学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地区,为什么世界古代文明最先在这个地区兴起?
让学生对南亚认识更深,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板书设计
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国家
二、地形和河流
1.三大地形区
(1)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2)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3)南部:德干高原
两大河流
(1)恒河
(2)印度河
教学反思
南亚位于亚欧大陆的南部,引人注目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苏莱曼山把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南亚相对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
南亚地形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河流流向受地形影响特别明显。
在本节的授课中学生对南亚有了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