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篇2导学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土地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的必要性;2. 了解土地的功能和特点;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准备】图片或视频素材、PPT、白板/黑板、书籍或网络资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的作用和存在价值。
二、学习(10分钟)1. 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见。
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的多样性和功能。
2.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基本特点,如土地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三、探究(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份《土地的誓言》手册,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
2. 学生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对土地的理解和观点,然后向其他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四、拓展(15分钟)1. 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地被破坏的现象和后果。
2. 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土地的意义,让学生形成保护土地的意识。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必要性。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土地的更多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或城市绿化区,亲身感受土地的价值和美丽。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到土地的重要性和特点,懂得保护土地的必要性,并培养了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一环。
【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土地的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必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们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个别学生表现活跃,但仍需加强对土地的认知和理解。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并拓展学生对土地的知识和情感的培养。
【教学方案】土地的誓言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土地的誓言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朗读、默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土地、植被、动物等细节,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的意义。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对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土地的誓言》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家乡风景、土地利用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土地。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美丽和对自己的启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土地的誓言》,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土地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探讨家乡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启发,共同思考如何爱护家乡的土地。
4. 朗读与感悟(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5. 小结与拓展(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土地的作文,表达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土地的誓言公开课教案

土地的誓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土地问题的关注。
2. 激发学生对土地誓言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地,思考土地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2. 介绍土地誓言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地,分享他们对土地的感悟。
2. 教师介绍土地誓言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土地誓言的思考。
第二章:什么是土地誓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土地誓言的定义和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誓言对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
2. 介绍土地誓言的基本内容。
教学活动:1. 教师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土地誓言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誓言对社会的意义,分享他们的观点。
第三章:土地誓言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土地誓言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誓言与历史的关联。
教学内容:1. 介绍土地誓言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土地誓言与历史的关联。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土地誓言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土地誓言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土地誓言与历史的关联。
第四章:土地誓言的内容和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土地誓言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誓言对个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土地誓言的具体内容。
2. 探讨土地誓言的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解释土地誓言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土地誓言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誓言对个人的影响,分享他们的观点。
第五章:土地誓言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土地誓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土地誓言付诸实践。
教学内容:1. 介绍土地誓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如何将土地誓言付诸实践。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土地誓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土地誓言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将土地誓言付诸实践。
第六章:案例分析:土地誓言的成功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土地誓言在实践中的积极效果。
土地的誓言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提示1: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提示2:“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贬词褒用,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2、积累字词
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
默契蚱蜢污秽谰语田垄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多媒体课件)
[要求]:
①、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②、注意听范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③、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以组为单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爱故乡、爱国热情,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突破:通过教师补充背景知识来解决。
易混点及解决
能力生长点
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的能力。
教学
设计
教学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的写作背景。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人称的变化、呼告、排比、比喻、反复等技巧)。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价值;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土地的价值和重要性;2.土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学习写土地的誓言。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放映一段关于土地保护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土地的重视和关注。
2.提问讨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土地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回答:种植农作物、建设房屋、供人们休闲等。
3.学习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土地的价值和重要性,如提供食物、水源和建设用地等。
4.图片欣赏(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包括美丽的自然风景、耕地和森林等,并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图中土地的美丽和重要性。
5.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并设计展示海报或口号表示对土地保护的承诺。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教师请学生回答上节课的问题:土地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学生回答:提供食物、水源、建设用地等。
2.提问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们讨论土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如种植绿色植物、固定沙土、节约用水等。
3.观察实践(20分钟):学生们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土地使用情况和现状,如种植作物的情况、建筑物的状况等。
4.组织展示(15分钟):学生们根据观察实践的结果,设计展示海报或口号,向全班展示他们对土地保护的承诺和提出的具体建议。
第三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教师请学生回答上节课的问题:土地保护有哪些方法?学生回答:种植绿色植物、固定沙土、节约用水等。
2.学习写土地的誓言(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对土地保护的誓言,可以是如何自己为保护土地做出努力,也可以是呼吁他人保护土地的口号。
3.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轮流上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土地誓言,并解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整体感悟与体验1,导入新课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
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
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课题: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特点和作用;2.理解土地保护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对土地的尊重与关注;4.培养学生保护土地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教学内容:1.土地的定义与特点;2.土地的作用与意义;3.土地的保护方式与方法;4.学习相关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
教学活动:1.激发兴趣,导入话题(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土地的美丽景色和丰富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觉得土地的保护重要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2.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解释土地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土地的见解与理解,并进行讨论。
3.团队合作,小组思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土地资源,分析该资源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土地保护的想法与建议。
4.学习案例,启发思考(15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例如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恶化的案例。
通过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5.学习法律法规,互动学习(20分钟):介绍国家和地区针对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互动学习,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6.观看视频素材,体验互动(15分钟):展示与土地保护相关的视频素材,例如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农田防护工程的实施。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亲身感受土地保护的现状与成果。
7.创意表达,提倡行动(1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呈现一份关于土地保护的宣传海报、文案或短片。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方式传达对土地保护的关注和呼吁。
8.总结提升,知识回顾(10分钟):回顾当天所学内容,询问学生对于土地保护的态度和行动计划,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土地保护活动,并表达自己对土地保护的承诺和决心。
教学资源:1.录制好的视频素材;2.PPT或者黑板;3.相关的案例;4.美术用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的语言。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本文富有激的语言。
2、难点:
体会文中几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特定气氛。
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体会文中充沛的感情。
2、学生反复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充分领会本文所蕴涵的情感。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找出文中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如:
⑴“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直接对着土地倾诉了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打动了人心。
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东北那特有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让人浮想联翩。
⑶“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运用排比,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学生讨论:
⑴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⑵“我常常感觉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中“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回答。
3、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体验反思
1、联系实际,说说如何与侵略者作斗争。
2、通过本课学习,你感悟到了什么?(内容、写法等)
五、延伸阅读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作比较,看看两首诗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月17日。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