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人教版《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共33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用
53岁: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试图加强君权、削弱“三桓”,失败。
55岁:齐送八十美女到鲁。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
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孔子生平节选——回鲁岁月
68岁:齐伐鲁。冉有率师获胜。季康子问其才能如何而 来?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 孔子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隋文帝 581
先师尼父 清世祖 1645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唐太宗 628
先圣
清世祖 1657 至圣先师
唐太宗 637
宣父
国民政府 1935 大成至圣先师
唐高宗 666
太师
武则天 690
隆道公
唐玄宗 739
文宣王
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
康熙在南巡北归途中专程到曲
阜,祭拜孔子。
在孔庙,康熙向孔子像行
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中国历代对孔子的封号一览表
帝王
对孔子的封号
帝王
对孔子的封号
鲁哀公 前479 尼父
宋真宗 1008 玄圣文宣王
汉平帝 1
褒成宣尼公 宋真宗 1012 至圣文宣王
北魏孝文帝 492 文圣尼父 元成宗 1307 大成至圣文宣王
北周静帝 580 邹国公
明世宗 1530 至圣先师
隋用文的帝是58孔1 子。先师尼父 清世祖 1645 —大—成张至岱圣文年宣先师
唐太宗 628
先圣
清世祖 1657 至圣先师
唐太宗 637
宣父
国民政府 1935 大成至圣先师
唐高宗 666
太师
武则天 69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共15张 PPT)
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
康熙在南巡北归途中专程到曲
阜,祭拜孔子。
在孔庙,康熙向孔子像行
三跪九叩大礼,并在祝文中称
颂孔子:“仰惟先师,……圣
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
王之仪范。”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
孔林,谒孔子墓。
.
。片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共15张 PPT)
郑 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共15张 PPT)
学…… 鲁鲁
孔子适郑,与弟
子相失,孔子独立
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
曰:“用东…门有…人,
…累累若丧家之狗
。” 子贡以实告孔
子。孔播子…欣然…笑曰
北魏孝文在帝中4华92 民文圣族尼的父“共元同成文宗 化130”7 与大“成共至圣同文心宣理王”
北的周形静成帝 和580发展邹过国公程中,明起世了宗最153重0 要至、圣最先巨师大作
隋用文的帝是58孔1 子。先师尼父 清世祖 1645 —大—成张至岱圣文年宣先师
唐太宗 628
先圣
清世祖 1657 至圣先师
注:便据汉尺来算。一尺=23.1CM。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共15张 PPT)
孔子生平节选——在鲁岁月
3岁:父卒。母携其移居曲阜阙里,“贫且贱”。
19—21岁:娶妻生子。为小吏,先后管理仓库和畜牧。
30岁:贯通“六经” ,开始收徒讲学。 34岁: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学
51岁:为中都宰,卓有政绩。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20张PPT)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3.教育成就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之为文宣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子路做事鲁莽,所以限制他。
但完整的历史本身,绝非等于片断的史料。
艺者七十有二人。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史记·孔子世家》
小人虽个附人和:、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政与他治人:真正
中 保君持子和睦和的而关不系同。,
政宽则民慢,
小人同而不和
庸
民慢则纠之以猛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仁
伦理观
中 庸
方法论
礼
政治观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教育思想及贡献 有教无类 首创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杏坛讲学图》
主要弟子家庭情况表
弟子姓名 国 别 家庭情况 孟懿子 鲁国 贵 族 南宫敬叔 鲁 国 贵 族 子 贡 卫国 商 人 公 皙 哀 齐 国 清寒之家 子 路 鲁国 野 人 冉伯牛 鲁国 贱 人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3.教育思想及贡献 因材施教
孔子:应该先问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礼仁关系: “互为表里”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2.对世界:
的画像,以此滋长启蒙精神的滋长。他 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
3.教育成就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之为文宣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子路做事鲁莽,所以限制他。
但完整的历史本身,绝非等于片断的史料。
艺者七十有二人。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史记·孔子世家》
小人虽个附人和:、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政与他治人:真正
中 保君持子和睦和的而关不系同。,
政宽则民慢,
小人同而不和
庸
民慢则纠之以猛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仁
伦理观
中 庸
方法论
礼
政治观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教育思想及贡献 有教无类 首创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杏坛讲学图》
主要弟子家庭情况表
弟子姓名 国 别 家庭情况 孟懿子 鲁国 贵 族 南宫敬叔 鲁 国 贵 族 子 贡 卫国 商 人 公 皙 哀 齐 国 清寒之家 子 路 鲁国 野 人 冉伯牛 鲁国 贱 人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3.教育思想及贡献 因材施教
孔子:应该先问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礼仁关系: “互为表里”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2.对世界:
的画像,以此滋长启蒙精神的滋长。他 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精选课件: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共37张PPT)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 政治抱负,他到底希望建立 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他有哪 些思想主张呢?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礼、仁
1、“礼”的思想
“不学礼,无以立” “克己复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对世界的影响
日本长崎孔子庙 韩国首尔孔庙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2004年11月21日,全球 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 首都首尔挂牌。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 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 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 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 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 时期鲁国的城, 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规律认识
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
一定的文化思想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 治的反映
春秋战国是怎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呢?
春秋战国
“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 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 “大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 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建立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思想家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儒家思想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主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的建议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 宋明发展为理学 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 思想主张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 明清受到冲击 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 政治抱负,他到底希望建立 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他有哪 些思想主张呢?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礼、仁
1、“礼”的思想
“不学礼,无以立” “克己复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对世界的影响
日本长崎孔子庙 韩国首尔孔庙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2004年11月21日,全球 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 首都首尔挂牌。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 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 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 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 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 时期鲁国的城, 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规律认识
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
一定的文化思想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 治的反映
春秋战国是怎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呢?
春秋战国
“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 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 “大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 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建立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思想家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儒家思想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主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的建议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 宋明发展为理学 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 思想主张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 明清受到冲击 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教版《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共34页)

——《论语· 为政》 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能看出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 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执著探索,不畏权贵。
问题五
论语简介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死后,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整理编成, 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计有《学而》、 《为政》、《八佾yi》、《里仁》、《公冶长》、 《雍也》、《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子路》、 《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 《微子》、《子张》、《尧曰》。 •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 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 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 典。
情景探究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
伦理概念
哲学概念
中 庸
礼
政治概念
情景探究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
成人君子
贤明:颜回 善辩:端木赐 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 愚笨:高柴 贫穷卑微:颜回、闵子骞、子路 迟钝:曾参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偏激:颛 (zhuan)孙师 天资聪颖:颜回、子游、子夏 鲁莽:仲由 相对愚钝:曾参、子路
情景探究
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什么样的理想追求?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孔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情景探究 自学礼乐
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什么样的理想追求?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 子罕》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史记· 孔子世家》
情景探究
君子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问题五
论语简介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死后,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整理编成, 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计有《学而》、 《为政》、《八佾yi》、《里仁》、《公冶长》、 《雍也》、《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子路》、 《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 《微子》、《子张》、《尧曰》。 •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 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 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 典。
情景探究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
伦理概念
哲学概念
中 庸
礼
政治概念
情景探究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
成人君子
贤明:颜回 善辩:端木赐 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 愚笨:高柴 贫穷卑微:颜回、闵子骞、子路 迟钝:曾参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偏激:颛 (zhuan)孙师 天资聪颖:颜回、子游、子夏 鲁莽:仲由 相对愚钝:曾参、子路
情景探究
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什么样的理想追求?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孔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情景探究 自学礼乐
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什么样的理想追求?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 子罕》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史记· 孔子世家》
情景探究
君子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2单元教学课件: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8张PPT)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慷慨悲歌的人生历程
★阅读教材P20并概括归纳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 自学礼乐 周游列国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献身文教 《六经》 从政失 败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慷慨悲歌的人生历程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 积极意义。
“礼”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空(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
崛起)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中都宰 司寇 曾任官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个人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仁、中庸 主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士 教师 公务员 作家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的思想 (1)含义: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2)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人教版选修四 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57张PPT)

接连出现了两件对孔子不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 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 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鲁定 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 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 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 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 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 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 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 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
“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 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 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 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 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 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 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典 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仁”的表现: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对于统治阶级: “内圣外王”
——仁政、“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 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认识:
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 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
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共15张ppt)

•
2、使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 勤劳的 双手创 造出来 的,培 养学生 爱护环 境的意 识。
•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 娜和渔 夫的勤 劳、淳 朴和善 良,学 习他们 宁可自 己受苦 也要帮 助他人 的美德 。
•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 、心理 的描写 ,表现 人物品 质的写 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
No
受不亲,Imag礼e 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 也。”
•
12.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虽然 也模仿 自然、 崇尚画 意,却 有自己 理解, 这说明 民族间 的文化 交流与 借鉴往 往不是 全盘照 搬的。
69岁:有心从政不被用。继续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子孔鲤卒。
70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 71岁: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请求鲁国出兵讨伐,没
有得到支持。 72岁:卫国政变,子路被害。 73岁:四月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
2.
•
1、通过自主阅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 生抓住 课文的 重点词 语。
三跪九叩大礼,并在祝文中称
颂孔子:“仰惟先师,……圣
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
王之仪范。”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
孔林,谒孔子墓。
.
。片刻
后,康熙重新回到孔子墓前,
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
No Image
“仁,亲也。从人,从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中孔子强调了什么伦理思想? 什么是仁?人际关系中如何体现仁?
伦理思想——“仁”
(1)基本含义: “爱人” 人 —人
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论语· 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哲学思想:中庸(协调礼和仁关系的方法)
a、中庸的含义:凡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和而不同”
b、达到中庸的做法: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教材,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 学内容四个方面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四: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 子哉!” ——《论语· 卫灵公》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 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先进篇》
整理编撰“六经”
孔子不仕,退休诗书(图)
弟子三千,特征的?
——社会大变革 (经济、政治、 阶级、思想)
三、“孔子的影响地位”
“孔子是无冕皇帝” ——英国李约瑟
为什么把孔子像塑 造成帝王的形象?
帝王形象的孔子像
泰山名胜: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 右侧是道教的泰山女神 碧霞元君祠,中间是儒 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 巧妙融合。
该图反映了什么 文化现象?
该图反映了什么文 化内涵?
儒学对个人道德修 养有什么影响?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 育有什么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孔 子创立私学,改变了奴隶主贵族 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私学的形 式,使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 影响而连续发展。
在当代中国的建设发展中,哪些政策、理念借鉴了孔子思想? (请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归纳概括)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 孔子世家》
改变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 “成人”、“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六经 4.教学内容: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 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开创的儒 学对周边的亚 洲国家产生了 什么影响? 儒学成为亚洲一 些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
“韩国释奠大祭” 纪念孔子诞辰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 下的四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 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 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 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 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法]安田朴:《中国文化 西 传欧洲史》
江阴文庙
一、“孔子的生平志向”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1、孔子15岁立志学习什么、一生追求什么?
立志
立志自学礼乐,力图恢复周礼,匡正社会秩序
2、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学、从政、编著三 个方面,请从这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孔子的一生为什么 是“追求礼乐的一生”?
教学 从政 编著
创办私学,培养君子,传承礼乐文化 治鲁颇有政绩,力图恢复礼制,结果失败; 周游列国,宣传礼治、德治主张,未被采纳 晚年整理典籍,献身文教,传承礼乐文化
3、在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中,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树立大志,信念坚定,执着追求; (2)忧国忧民,积极入世,奋发有为;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修身为本……
(2)表现: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孝悌)、关爱他人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 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评价: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其进步性; 仁爱有血缘、等级差别,孔子提倡仁的根本目的 是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奴隶主贵族统治。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政治思想? 什么是礼?如何实现礼?
政治思想:“礼”
(1)含义: “周礼”
指西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
(2)礼的实现方法: 克己复礼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3)评价:孔子“礼”的思想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有其积极意义。 孔子力图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这违背了历史潮流,体现了他思想保守的一面。
(4)思考:仁与礼之间是什么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社会对立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界线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 明又安定和谐的统治秩序。
材料三:
仁
礼与仁的关系
中庸
礼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什么是中庸?如何达到中庸?
孔子学院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 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人才?”
政治文明建设上:党和政府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理念 物质文明建设上: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 精神文明建设上:党和政府提出“八荣八耻”
教育改革上:有教无类的思想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问题, 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助于解答“钱学森之问”。
问题探究
4、根据材料,孔子的志向有没有实现?为什么?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 十而耳顺”。 60岁的孔子过郑国到陈国,在 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 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 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的德治礼治主张不能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