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喉源性咳嗽辨治探讨
喉源性咳嗽的局部病理改变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嗽 的诊 断标准 。 病例选择 标 准 ① 咳嗽伴喉 头奇痒 、 咽干 、 有痰或
表 2 诊 断符合性 频数表 少痰 为主症 。② 咳嗽 多呈 间歇 性 、 突发性 , 发作 时咳嗽
连续不 断 , 日发作数 次 , 至每小 时数次 。⑧无 消化 每 甚 道疾病及 肺部疾 病病史 。无心 脑血管 、 、 肝 肾和 内分泌
例 5 . 患者 伴有 鼻部 疾病 ;4例 1 . 7/ 75 1 1 6 患者 伴有 9 6
鼻 咽部疾病 ; 所有患 者均具 有 咽喉部疾病 , 咽部 黏膜充
△ 通讯 作 者 : 疆 医科 大 学 中 医学 院 ( 鲁 木 齐 8 0 5 ) 新 乌 3 0 4
行 或 如 有 异物 阻塞 , 痒 必 咳 , 咽 不痒 不 咳为 其 主 要 症
检 查 方法 患 者取 坐 位 , 1 以 %麻 黄 素行 鼻 腔 收 缩 , 地 卡 因行 鼻腔 及 咽部 表 面麻 醉 ( 1 每侧 鼻腔 及 咽 喉 部 喷 药 3次 , 次 间隔 5 n 后 , 电 子 鼻 咽 喉镜 每 mi ) 用
(日 本 潘 太 克 斯 株 式 会 社 生 产 , P 1 0 型 E M~0 0
状。 喉源性 咳嗽属 中医“ 咳嗽” “ 、 喉痹 ” 范畴 。 随着气 候 变迁, 大气 污染 加重 , 流范 围的扩 大 , 交 用声 工作 的增 加, 本病发 病率 呈上升 趋势 。 因此运用 电子 鼻咽喉镜 检
陕西 中 医 2 1 0 0年第 3 卷 第 6期 1
6l 9
查 以确定 本病 的病 位病 性 , 过微 观病 理信 息 的收集 , 通
讨 论 2 O世纪 8 O年代 于 祖 望教 授 对上 呼 吸 道 病 变导 致 的咳嗽 首次 提 出并定 义 为 “ 喉源 性 咳嗽 ” , 强 调 咽喉疾患 为其主要 致病 原 因l 。本 病 以咽痒如 蚁 _ 1 ]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罗瑞雪1何翠蓉1杨国荣1指导:蒋建云21 四川省蓬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蓬安637800)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呼吸科(四川成都610072)摘要:四川省名中医蒋建云教授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丰富,蒋师认为喉源性咳嗽以风热郁痰结滞于咽喉为主,治疗上以疏风利咽、清热祛痰、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为法。
强调治疗的关键是清利咽喉。
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经验方利喉止咳汤的组成、特色及其临床加减运用。
关键词: 喉源性咳嗽;利喉止咳汤;名中医经验;蒋建云蒋建云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临证数十年,学验俱丰,其应用经验方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颇佳。
笔者跟随老师学习,获益匪浅。
现就跟师临证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实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诱因引发的一种咽喉部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咳嗽[1]。
属中医学“咳嗽”、“喉痹”范畴。
于1987年由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先提出该病名[2],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病程较长,不易治愈。
蒋师认为本病主要是因外邪滞留于肺经,风邪与郁痰结于咽喉的病变,其中风热郁痰留滞肺经者占十之七八。
咳嗽为肺之主症,凡咳嗽皆为肺气宣肃不利,开阖失司所致。
《景岳全书·咳嗽篇》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咽喉为肺之门户,与肺直接相通又在肺之上端,《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故外邪最易侵犯。
《重楼玉钥·喉科总论》也指出:“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道也。
”故肺的气机调畅,则喉的功能正常,呼吸通畅,语音清亮。
若感受风邪,不能宣散,困于肺经,独郁于喉,壅塞肺气,肺气滞塞,水道不利,停湿为痰,气滞与痰凝互为因果,胶结喉窍,气道不利,逆而为咳。
此病机一为感受外风,风盛则痒;二为外邪久郁,化火生痰并生痒,痒造成本病。
久咳伤及肺之气阴,则见阴虚;久咳肺失治节、“久病入络”,则见血瘀。
故蒋师同时指出临床上也常见风寒、阴虚、血瘀等证,医者当详辨,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一、起源与定义喉源性咳嗽,又称喉咳,首次见于1989年干祖望编著的《中医喉科学讲义》[1]。
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干老首创“喉源性咳嗽”的病名,通过辨证求因,疗效卓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干老认为: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因过敏因素的增多,患病的机率更高,但是临床治疗往往与普通的咳嗽混为一谈,所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只有从临床病例中不断探索该病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辨治原则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慢喉痹”“风热喉痹”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2]。
近年来,随着气候改变、环境污染加重,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疗效不佳,并且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中医药治疗收效显著,具有明显优势。
喉源性咳嗽胸透、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抗生素治疗效不佳,一般止咳中成药也难以奏效。
该病迁延难愈,治疗不当,可迁延数月或经年。
此病类似中医秋燥咳嗽,实则四季均可发生,且用养阴清肺法治疗多不效。
二、临床表现喉源性咳嗽好发于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多数患者既往有慢性咽炎病史。
喉源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①咽喉痒如蚁行,阵发性咽喉奇痒作咳,一痒必咳,连连不止,痒息咳止,不痒不咳;②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痰少或痰黏难咳,咳出则爽;③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亦有不定时者,咳嗽每天常有7-8次,严重时每小时10次以上;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干燥微痛或异物感;⑤少数患者可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⑥油烟、灰尘、冷空气、说话多、刺激性气味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⑦病情轻重不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数年;⑧咽喉部检查可见黏膜慢性充血、增厚,有或无咽部淋巴滤泡增生。
肺部X线检查多无异常[3]。
三、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繁杂,涉及到诸多脏腑[4]。
老年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浅识

老年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浅识老年慢性咳嗽是指在老年人中长期反复发作的一种咳嗽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功能逐渐减退,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慢性咳嗽。
传统中医认为,老年慢性咳嗽的发生与肺气虚弱、肺阴亏损、肺热盛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老年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可以为广大老年慢性咳嗽患者提供帮助。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老年慢性咳嗽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咳嗽可分为寒咳、热咳、虚咳、实咳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各有不同。
对于患有寒咳的患者,中医常采用温肺化痰、祛寒理气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患有热咳的患者,则需要清肺降火、润燥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药调理针对老年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中医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贝、百合、杏仁、桔梗、白前、桑白皮等。
这些中药在治疗老年慢性咳嗽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调和气机等。
除了传统的中药外,中医还有许多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调理经络、激活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对老年慢性咳嗽有着显著的疗效。
三、调节饮食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饮食调节在治疗老年慢性咳嗽中也非常重要。
对于患有肺阴亏损的患者,可以多食莲子、百合、梨等具有润肺滋阴作用的食物;对于患有痰湿阻肺的患者,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多食山药、薏仁、白萝卜等具有燥湿化痰作用的食物。
四、调节生活作息老年慢性咳嗽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受凉受潮。
中医认为,情志调畅、环境舒适对于疾病的恢复非常重要。
在治疗老年慢性咳嗽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治疗老年慢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疗老年慢性咳嗽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遵循中医的治疗原则,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老中医治喉源性咳嗽经验

老中医治喉源性咳嗽经验喉源性咳嗽一词由著名耳鼻喉中医专家干祖望在其《干祖望经验集》一书中首次提出,此病的主要特点为:痒为主症,阵发性咽痒,干咳,不痒不咳,多为阵发性顽固咳嗽,咳甚则剧,咳后吐出少许白色黏痰。
湖北中医学院成肇仁教授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李培生教授,并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田玉美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成肇仁用疏风和解法治喉源性咳嗽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临床,受益匪浅,浅析其经验。
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患者多因感冒起病,外感风寒风热,有些患者有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病史,滥用抗生素、过服味甜滋腻的糖浆、过用收敛药等不当治疗导致闭门留寇,进而成喉源性咳嗽。
内因方面多因素体虚弱或过敏体质易感外邪,饮食失宜如嗜食鱼虾海鲜、辛辣刺激之物,疲劳过度。
外感风邪不解而流恋咽喉,肺气不利、肺失宣降,郁而化火化燥,喉失液濡。
火邪循经而行,所过之处津液受灼为痰,如《丹溪心法·咳嗽十六》所载“干咳嗽,难治。
此系火郁之症,乃痰郁其中,邪在中”,肺经受邪,则咳吐痰涎,胸胁胀闷。
燥邪既可化火伤津,炼液成痰,又可生风进一步加重干痒,即“无风不作痒”。
辨治方药成肇仁认为,喉源性咳嗽宜用祛风和解之法,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他惯用有小柴胡汤、止嗽散、杏苏散。
陈修园在其《医学三字经》中写到:“气上呛,咳嗽生……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其《医学实在易.卷二》一书中亦有:“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
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
”少阳为气机升降枢纽,枢机不利,火郁内扰,则水液不布、聚液生痰。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的重要方剂,柴胡减量应用,可以用于开郁调气,治疗郁火咳嗽。
如果没有明显的正虚,成肇仁多用小柴胡汤,取柴胡、黄芩、法半夏和解以宣畅气机、发散郁火。
咳嗽迁延难愈,多用寒热相宜的止嗽散止咳化痰、疏风肃肺,其组成为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喉源性咳嗽简称喉咳。
主要是因咽喉不适、干涩发痒而引发的咳嗽。
临床此类病人西医治疗颇为棘手,笔者从事临床多年,采用内服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温阳化痰,宣肺止咳此类喉咳患者一般喜嗜凉饮,贪凉较甚或素体阳虚怕冷喜暖,喉咳起于外感风寒之邪、可症见喉痒、干咳、痰清稀、口干喜饮、多汗乏力、受凉易咳或咳嗽加重、察其舌质淡或有齿痕、苔白或略腻、脉象偏沉不数。
此类病人多有长期服用抗生素的历史。
病机分析:患者素体阳气不足或贪凉饮冷损伤阳气,故怕冷喜暖;阳虚感寒肺气郁闭故喉痒咳嗽,阳虚气不化津,故口干喜饮、气虚温煦固摄失取,故多汗、乏力、受凉易咳或咳嗽加重;查体:咽喉粘膜肥厚,色淡红,舌淡或有齿痕,苔白或略腻,脉沉不数均为阳虚之症。
治疗重在温阳化饮、宣肺止咳。
方药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阳虚甚加制附子;咳嗽甚者加前胡、白前、蝉衣等药。
例1:刘某,女,9岁,2007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咽喉不适干咳2周,患者平素体质较弱,易感冒。
2周前因受风感冒,症见鼻塞、流涕、口干、咽痒不适。
自服阿奇霉素片、感冒灵等药,具体不详。
鼻塞流涕消失,咽喉干涩、发痒、干咳略有痰、质清稀,并逐渐加重,遂来诊。
平日纳可,眠可,大便偏稀。
精神差,察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外感风寒,内有伏饮,治则温阳化饮、宣肺止咳。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方药如下:生麻黄3g、炒杏仁6g、桂枝6g、干姜3g、五味子3g、细辛2g、姜半夏4g、白芍6g、甘草2g 蝉衣6g、前胡9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一剂症减,3剂咳嗽消失,咽喉无不适。
察其舌淡红苔薄白。
2.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此类喉咳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刺激或肥甘油腻或经常熬夜或素体热盛。
喉咳起于外感风热之邪,证见喉痒干咳,咽喉干涩,痰粘难咳,色黄成块,喜食冷饮。
查体:咽喉粘膜急性充血或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偏数。
病机分析:患者嗜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化生痰热,外感风热之邪,痰热上饶清窍,咽喉干涩发痒,痰热薰蒸津液,故痰粘难咳,色黄成块。
咽喉源性咳嗽的辨证(精)

咽喉源性咳嗽的辨证咽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特征是以咽喉瘙痒、干咳无痰,或极少白痰,日间常有清嗓动作为主。
大多数患者,可见咽峡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并以咽喉瘙痒,不痒不咳,干咳无痰为主要症状。
该证不同于一般外感咳嗽,故按照解表宣肺止咳法治疗,往往不效,唯用清咽利喉之品,使药力直达病所,才可使咳嗽咽痒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1辨证经辨证求因,本病为“六淫”所致,且以风、寒、火(热)为主,风起着主导作用,往往是风与热或寒结合为患。
这取决于各自体质,因人而异。
临床可见大多数患者曾患上感及呼吸道炎症,未经彻底治愈者。
临床观察所得,实证患者往往始于风寒,其临床表现常伴有咳嗽重浊有力,痰涎稀薄,量少色白,或鼻流清涕,舌苔白质淡红,脉浮等;或起病即见风热证,咳嗽声响或嘶哑,痰涎粘稠,色黄或白,咽红,舌苔黄质微红,脉浮稍数。
不论是风寒与风热类型,均有咽痒且有清嗓动作等临床特征。
虚证患者多为久病致虚,或年老体衰者,以阴虚、气虚为主。
2治疗方法以自拟荆蝉牛桔汤为基本方:荆芥、桑叶、蝉蜕、僵蚕、桔梗、牛蒡子、青果、木蝴蝶、杏仁、百部各10g,甘草6g。
方中荆芥、桑叶疏散表邪;杏仁、百部、桔梗、甘草宣肺利咽、降气祛痰;蝉蜕、僵蚕、青果、木蝴蝶、牛蒡子清咽利喉止咽痒。
全方共奏滋阴降火、清咽利喉之功。
加减法:风寒型者加麻黄、细辛、生姜,减桑叶、木蝴蝶、青果;伴头痛鼻塞者加白芷、辛夷花、苍耳子;气虚汗多者加黄芪、白术、防风;咽有异物阻塞感者加半夏、厚朴、柴胡;剧咳致不自主遗溺者加黄芪、太子参、枳壳;热象较重者加黄芩、鱼腥草。
视其病情变化,随证加减。
3典型病例王某,女,52岁。
咳嗽近半年余。
初病感冒,经对症治疗后已好转,但咳嗽不己。
经注射先锋5号加内服消炎药,急性症状得到控制。
之后以咽喉瘙痒,如遇油烟刺激则咳甚,呈阵发性,昼夜亦然,干咳或有时咳少量粘稠痰,剧咳时伴渗出少量尿液,但小便色量正常,咽有阻塞感(吞咽不困难)。
舌苔薄黄质淡红,脉弦细数。
中医辨证法治疗咽源性咳嗽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法治疗咽源性咳嗽效果观察娄军【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haryngeal source cough,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effective rate.Methods A total of 170 patients with pharyngeal source coug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8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erosol inhalation of pulmicort respules for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remarkably lower scores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cough, pharyngeal itch, pharyngalgia, and vomituri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also had much bett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4.12% than 82.35%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Imp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of pharyngeal source cough ca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effective rate.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目的:通过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咽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提高治疗有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等 。 1 5 痰湿上犯 . 老年人 脾 胃功能较差, 常因饮食不节 , 致脾 胃运化 失职, 而 咽又属 胃所 主, 与脾 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 上治疗咽喉疾病 宜从调 理脾 胃入手, 或益 气健脾, 或健脾 和胃、健脾化湿 、 疏肝
和 脾 等 , 取 得 好 的疗 效 。 常
1 4 过敏 因素致咳 . 过敏可 引起 全身许多组织器官 的变 态反应性病变 。 一些 咽 喉疾病 包括咳嗽, 经常 由过敏 因素 导致。治疗时应根据病情 的
寒 热 虚 实辨 证用 药 。
喉源性咳嗽 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各年龄段 患者
均 可 见 到 , 中 老 年 人 喉源 性 咳 嗽 患者 不 在 少 数 , 病 程 更 长 , 其 且 更 为 顽 固, 重 影 响 了老 年 人 的 生 活 质 量 。 因 老 年 人 的 生 理 病 严 理特 点不 同于其 他年 龄段 的 人群 , 辨 证用 药也应 遵循 其特 故
D : 1 .3 6 / .i ' 1 0 — 0 . 0 0 0 . 5 Ol 0 9 9 j SI 5 5 4 2 1 . 8 0 1 SI 0 . 3
中图 分 类 号 章 编 号 : 10 —342 l)80 8 —2 0 55 o (o oo —0 70
点 。笔者现根据 多年临床实践 , 结合老年 人的生理病理 及用药 特点 , 初步 总结 出了老年人 喉源性 咳嗽 的辨证 治疗方法 , 与大 家共 同探 讨。 1 分型论 治 11 肾阴不足 .
老 年 人 肾气 渐 衰 , 在 喉 源 性 咳 嗽 中 , 阴 不 足 者 较 为 常 而 肾
愈。 证见咽喉黏膜慢性 充血 , 黯红色 , 咽后壁淋 巴滤泡增 生明显,
咽 侧 索 肥 厚 , 质 紫 黯 , 薄 , 细 涩 。 治 宜 行 气 活 血 、利 咽 止 舌 苔 脉 咳 。药 用 赤 芍 、 牡 丹 皮 、 当 归 、 紫 苏 梗 、合 欢 花 、 鸡 血 藤 , 酌 情 加 蝉 蜕 、 地 龙 、 知 母 、浙 贝母 、桔 梗 、甘 草 等 。
敏感体质 因外界 因素刺激 咽喉引动肺气上逆, 咽喉作痒而
咳 , 甚 而 呕, 呈 痉 挛 性 、 阵 发 性 , 喉 部 黏 膜 检 查 未 见 明 显 咳 咳 咽 异 常 。 治宜 脱敏 敛肺 、利 咽 止 咳 。药 用 柴 胡 、炒 黄 芩 、 紫 草 、 墨 旱 莲 、蝉 蜕 、 钩 藤 、 白蒺 藜 、防 风 、 桑 白 皮 、 乌梅 、 诃 子 、
内室 外 均 很 干 燥 。 伤 阴津 , 年 人 更 易 受 到燥 邪 伤 害 , 加 之 燥 老 再
1 6 肺脾 气虚, . 卫外不 固 老年人 多体质虚弱, 正气 不足。 如果病程 缠绵难愈, 或反复
发 作 , 更 使 正气 耗 伤 , 见 肺 脾 气 虚表 现 。 则 多
老年人 肾阴逐渐衰竭, 从而导致肺 肾阴虚 。肾 阴虚 常导致肺 阴 不足, 或燥邪犯肺, 损伤肺阴, 阴津不足, 咽喉失去濡养 。 证见咽
21 年 8 00 月第 1 卷第 8 7 期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 7・ 8
老 年 人 喉源 性 咳 嗽辨 治探 讨
张 亚 力, 洵 李
(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东 直 门 医 院 耳 鼻 喉 科 , 京 10 0 ) 北 北 0 7 0 关键 词 : 喉 源 性 咳嗽 ; 老 年 人 ; 辨 证 论 治
见 。肾阴不足 , 虚火上 炎, 循经犯 于咽喉 。证见 喉痒而干咳, 无
痰 或 少痰 , 间 咳 甚 , 夜 口燥 咽 干 , 水 不 解 , 甚 可 有 尿 失 禁 症 饮 咳
饮食 失节, 损伤 脾 胃, 胃虚弱, 脾 运化 失职 , 水湿 内停, 聚湿
成 痰 , 湿 _犯 , 于 咽 喉 。证 见 咽 痒 而 咳 , 甚 呕 恶 , 多 , 痰 卜 结 咳 痰 食
“ 喉源性 咳嗽 ”并不是一个新病种 , 是先前多将其列 入 只
内科 “ 嗽 ”范 畴 加 以论 述 ,“ 源 性 咳 嗽 ” 作 为 单 独 的 一 个 咳 喉 病名直到 2 世 纪 8 代才 出现 。 0 O年 所 谓 喉 源 性 咳 嗽 , 指 因 咽 喉 部 疾 病 所 引 起 的 咳 嗽 。其 诊 是
断要点是 : 咽喉作痒 即咳, 咳无痰或少痰, 干 咳呈连续性或痉 挛 性, 不咳 时如常 人。病程可长可 短, 身症 状不明显 。 喉部检 全 咽 查可见 咽喉黏膜 不 同程度 充血 , 黏膜 增厚 或变薄 , 咽后壁淋 巴
滤 泡 增 生 , 侧 索 红 肿 肥 厚 。肺 部 检 查 及 实 验 室 检 查 无异 常 。 双
状, 部黏 膜黯 红, 咽 干燥 少津 , 舌质 红, 薄 白或少苔 , 苔 脉细 略 数 。治宜滋 阴补肾 、利咽止咳 。方药 以知柏地黄汤加减 :生地
黄 、盐 知 母 、黄 柏 、 山茱 萸 、 山药 、牡 丹 皮 、泽 泻 、茯 苓 、吴 茱萸, 情加百合 、女贞子、墨旱莲、玄参等 。 酌
喉痒 , 咳 , 则 咳 引 胸 痛 , 痰 或 偶 有 粘 痰 , 喉 黏 膜 慢 性 充 干 甚 无 咽 血 , 萎 缩 变 薄 , 质 偏 红 , 薄 , 细 。治 宜 滋 养 肺 阴 、润 燥 止 或 舌 苔 脉 咳 。方 药 以养 阴清 肺 汤 加 减 :麦 冬 、沙 参 、生 地 黄 、知 母 、桑 叶 、 杏仁 、 白茅 根 、 川 贝 母 、玉 竹 、石 斛 等 。
欲不振 , 胃脘胀满, 咽喉黏膜无特异性表现 , 舌质偏淡 、 舌体胖, 苔 白腻 , 脉滑或濡 。治宜健脾化湿 、利 咽止咳 。方药 以半夏厚
朴 汤 加 减 :清 半 夏 、茯 苓 、厚 朴 、紫 苏梗 、紫 苏 叶 、陈 皮 、 白 术 、浙 贝 母 、 桔 梗 等 。
12 肺 阴不足 . 秋冬 季节是 喉源性 咳嗽 的多发期 , 别是在 北方地 区, 特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