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有界_与_无界_沈家煊 语言的无界和有界
述评词的“有界”与“无界”对语法结构的影响——读沈家煊《“有界”与“无界”》

Commenting Words' " Boundedness" and " Unboundedness" Influence on Syntactic Structure-Based on ShenJiaxuan's " Boundedness" and "
Unboundedness"
作者: 胡振远[1];李浓[2]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2]武都城关中学,甘肃武都,746000
出版物刊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认知语言学 词 "有界"与"无界" 语法结构
摘要: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从数量范畴的句法限制看语言结构的界性限制和有界化

从数量范畴的句法限制看语言结构的界性限制和有界化作者:韩百敬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12期摘要:本文就汉语“界”性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做了探讨,认为语言的不同层位对成分间界性匹配限制的强度不同、界性不同的谓词对其宾语的界性限制强度也不同,但一个自由的语言结构必定有某种量性成分来实现对语义表达的有界化。
所有这些语法特征都有认知理据。
关键词:短语完句界性限制有界化一、引言语言学中的“界”早已受到前辈语言学家的高度关注。
概括地说,语言学界关于语言的“界”性探讨可分为两大层次:一是静态单个词汇的意义研究,如名词的可数性分类(Bloomfield,1980:254;Langacker,1987:58、63)、动词词汇时体分类、汉语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区别(沈家煊,1995)等,这些研究都以“界”概念为支撑;二是语言结构的“界”性句法限制研究。
界性限制研究又可分出两种取向:语义限制和纯句法限制。
前者指语言结构必须有适当的方式对所述内容从某方面进行界定,以保证其语义释读的有界性与完整性。
后者认为语言结构有其自身的边界和内部组织的规律性,破坏内部的组织机制就损坏了固有的边界,使该结构不合法或不自然,或经成分重组构成新的结构体(徐盛桓,2005;刘辰诞,2008)。
在语义取向阵营中,对语言有界性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如沈家煊(1995)提出的“匹配原则”和Talmy(2000)的“边界重合原则”异曲同工,实质上都是指语言结构中的成分在“界”性上要一致。
对谓词来说,“界”是指动作或行为的终点,名词的“界”指是否有确定的量。
此所谓狭义的语言有界性限制。
而广义的有界性指语言普遍要求句法结构中有一个“量性成分”使之有界化或边界化,如果不能确定事件的终结点就无法对表达式进行正确的解读(徐盛桓,2002;刘辰诞,2007)。
所以,语义取向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主要的分歧在于界性限制存在于哪个层位,结构成分间是否存在界性匹配限制,甚至对界性限制的怀疑。
沈家煊

•
“我觉得在中国做语法研究
有三个层次: • 1、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解决 汉语的问题,证明汉语也适用那 些理论和方法。 • 2、发现那些理论和方法对汉语 真的不适用,至少不完全适用, 而拿汉语的事实来迁就已有的理 论和方法是不入流的研究。 • 3、从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中 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来丰富和发 展一般的语法理论,让国外的同 行感到我们也在朝破解人类语言 本质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
学术 兴趣
• 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 论、汉语功能-认知语 法、口误的心理语言学 研究等。
•
理论 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用 来解释汉语语法中的一些现象 :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词义 与认知》、《语言的“主观性” 和“主观化”》等引起国内学界 的注意。 沈先生结合汉语语法的研 究成果,已收集在《认知与汉语 语法研究》一书中,其中包括: 《如何处置处置式》、《“王冕 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句 式和配价》、《“移位”还是 “移情”》。 • 《“有界”和“无界”》一文获 科研成果一等奖
196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英语播音专业。之后考入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 赵世开先生。 1982年毕业后留社科院语 言研究所工作至今。
沈家煊 简介
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 和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现 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 语言学》杂志主编,1999年起担 任语言研究所所长。获“国家中 青年有突出术自传 “浅读”
• “吕先生说过,一种语言的特 点必须通过和其他语言的比较 才能显现出来,这是不可颠覆 的真理,语言研究其实就是语 言的比较研究。”
• “吕先生说过,把“了”的用 法弄清楚了,汉语语法的大部 分就弄清楚了。” 《汉语“了” 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
从《孟子》中否定词语的使用看先秦否定标记的滥觞

从《孟子》中否定词语的使用看先秦否定标记的滥觞[摘要]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与先秦汉语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是有界无界范畴在汉语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量表达形式的不同体现。
从《孟子》中否定词语的使用情况入手,考察与每一否定标记相适应的成分的离散量与连续量特征,可以发现先秦汉语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用杂有别、主显次辅的合理的否定标记系统,也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古今渊承关系。
[关键词]孟子;否定标记;有界;无界;量范畴;量表达一、否定标记系统的二分与多分肯定否定的矛盾对立在语言中常体现为否定词语的使用与否。
现代汉语中否定标记系统呈现“不”和“没(有)”二分天下的局面。
但二分局面并非由来如此。
十三经中否定词语使用频率的统计(表1),大致反映了先秦时期否定词语使用的面貌。
以上检索只是粗略的。
可以推测,这些否定词语首先有着明确的分工,不应该存在等义词语;其次交叉使用现象普遍,甚至存在合用兼用现象。
二、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否定类别存在的认知基础叶斯柏森论述否定的意义时有个著名的论断:所有(或大多数)语言的一般规则是,“不”(not)表示“少于、低于”(1ess than)或者说“介于所修饰词和零之间”。
石毓智解释说语言的这种差等否定的含义“要求所否定的概念在量上必须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把这种在量上具有一定伸缩幅度的词称为非定量詞,该类词都可以用“不”或“没”否定。
那些在语义上只表示一个点的词,没有空间容下否定后的含义“少于、不及”,就称为定量词,不能用“不”或“没”将其肯定式变为否定式。
石毓智进一步给非定量词定性,离析出离散量和连续量两种基_本特性。
用离散量和连续量的概念来考察“不”和“没”在否定非定量词时的具体分。
沈家煊先生用“有界”和“无界”对应离散和连续两个概念,认为事物的可数与不可数,动作的活动与事件性质的分别,性状的不定量幅和量段量点的特性,都能够通过“有界”和“无界”的分别得到很好的解释。
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
从“有界”、“无界”视角简析山西方言重叠式动词的表达效果

从“有界”、“无界”视角简析山西方言重叠式动词的表达效果摘要:重叠是汉语词法构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山西方言的重叠式动词形式众多且复杂。
本文拟从“有界”、“无界”的视角入手,分析在“有界”和“无界”的维度对重叠式动词分类会给其表达效果带来哪些变化。
关键词:有界无界重叠式动词表达效果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部分,“有界”、“无界”的概念最早是由沈家煊先生首先借鉴到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来,陆俭明先生对此也有阐发。
沈家煊先生首先强调,“‘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是主观识解和概念上的对立,不是客观的、物理上的对立”。
其次,沈家煊先生认为“有界”、“无界”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原则”,需要在提前规划好的确定的某一认知领域内进行比较,尤其是在动作动词和事物名词搭配时,当动作是“有界”时,受动作支配的事物也应该属于“有界”事物去理解;当动作是“无界”时,受动作支配的事物也应该属于“无界”事物去理解。
我们可以将这个匹配原则用于研究重叠式动词在具体句子中搭配的名词应该具有什么条件,并以此来反推分析重叠式动词是属于“有界”还是“无界”。
山西方言中的重叠式动词具有自己的词缀特色,形式众多,有时很难直接区分各类形式在表义特征和表达效果上的细微差别。
文章以太原市、运城市平陆县和忻州市五寨县三个地区方言词汇中的重叠式动词为主要材料,选择从“有界”、“无界”的视角进行简析,可以对山西部分地区方言重叠式动词有新的理解,也便于更好、更适宜地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重叠式动词。
一、AA式重叠动词AA式的动词重叠形式在汉语中十分多见,不仅是在山西方言,其他地区例如江淮官话中的南京话、吴方言中的义乌话等都有很多例词。
AA式动词重叠是最单纯和简易的重叠形式,是重叠式动词具有动作时量短或动量小语法意义的典型代表。
具体词语有如下举例:太原市:走走听听试试运城市平陆县:开开歇歇送送看看闻闻骑骑忻州市五寨县:看看转转见见根据沈家煊先生提出的匹配原则,“AA”式重叠动词的归属可以从该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时所搭配宾语的修饰词中来确定。
从英语名词看语言的有界与无界

从英语名词看语言的有界与无界语言的有界与无界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深奥的话题,涉及到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从英语名词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讨语言的有界与无界这一话题。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有界语言和无界语言。
有界语言是指其词汇是有限的,可以被列举出来;而无界语言则是指其词汇是无限的,无法穷尽其所有词汇。
在英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界和无界的名词,这些名词的特点往往反映了语言的有界与无界。
我们来看一些有界名词。
在英语中,有很多名词是有界的,比如动物的种类、颜色的名称、数字等。
这些名词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可以被列举出来。
比如动物的种类有dog、cat、bird等;颜色的名称有red、blue、green等;数字有one、two、three等。
这些名词的特点是可以被清晰地定义和分类,词汇量是有限的。
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无界名词。
无界名词是指其词汇量是无限的,无法被穷尽。
比如在英语中,一些抽象的概念、自然界的事物等,其词汇量是无限的。
比如爱情、信仰、天空、大海等,这些名词的词汇量是无限的,无法被穷尽。
在英语中一些专业名词、新生词等也是无界名词,其词汇量是不断扩充的。
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这些名词的词汇量是不断增加的。
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的存在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点。
有界名词反映了语言的稳定性和可掌握性,它们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词,可以被清晰地定义和分类。
而无界名词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它们多是抽象的概念和新生词,其词汇量是不断扩充和变化的。
从英语名词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有界与无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的边界并不是非常清晰的,有时候有界名词也会扩展为无界名词,而无界名词也会变得有界。
这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多样性。
语言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有界与无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界限域的认知语言诠释尹付摘要:“有界”与“无界”是语言学概念中的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是认知主体对其在时间、空间、性状和心理上的投射&通过分析梳理可以解释语言符号形式或多或少地映射事物本身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认知方式,并且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句法现象。
但对于两者概念的确立与区分必须适应一定的"认知域"和对其作主观上的''识解”。
在“有界”和“无界”范围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准有界”的认知体。
“有界”认知体是认知原型,具有容易学习、记忆、使用等完形特征。
“无界”的认知体因可以被看作属于另一认知结构,因此可成为新的认知原型。
关键词:“有界”;“无界”;时间;空间;语义句法;心理界限;认知语言―、“有界”与“无界”命题和认知语言的阐释所谓“界(bound)”是指主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对统一的、均值的意象。
“有界(bounded)”与“无界(unbounded)”是客观事物在空间和时间、状态等方面的离散性和联系性的对立统一,是人类认识和组织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基本手段之一。
如果事物的界限特征比较明显,内部结构体现离散性即为“有界”。
相反,如果事物没有界限或者和周围事物相区别,内部结构呈现连续性和广延性的均值特征即为“无界”。
最先使用“有界”和“无界”这一概念的是Bloomfield。
他认为普通名词分为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两类(Bloomfield,1980:254),也即相当于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Langacker将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区别特征概括为:内部一致性、可扩展性和可复制性。
(Langacker,1987)沈家煊则概括为:(一”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其性质、功能和属性没有任何改变。
有界事物的内部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分割以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二)无界事物的同质性决定其伸缩性(flexible),有界事物异质性决定其凝固性(unflexible)&例如给水再加上一些水或减去一些水还是水,沙子加上一些沙子或减少一些沙子还是沙子。
论沈家煊先生的'有界'和'无界'理论

性动词,界和无界”特征描写,
4.“活动”和“事件”
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原因,最后结论从整体出发,
在语法形式上,“事件动词”和“活动动词”是对立的, “有界 -- 无界”作为认知语法的一个概念,对于整个的词类
即有界和无界的对立,表现在 :
划分方法都具有重大意义。
3. 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
1. 内省法
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和事物的“有
文章通过对数量词对语法结构制约作用的原因的思考,
界”和“无界”的对立具有一致性(Langacker1987),具体 认为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体现了人类认知上的“有
说明如下 :
界”和“无界”这样一种基本对立。
动动词”,是无界的。
对比,得出了“有界 -- 无界”对于语法研究的重要意义的
5.“延续动作”和“定时动作”
结论。
我们把“动词 + 着”没有任意终止点的动作称作“延续
2. 描写、解释、证实和预测
动作”,以区别于“事件”和“活动”,如下表所示 :
描写 :文章对“有界 --- 无界”的各种对立类型进行描写 ;
结构主义语法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划分词类,解决了传统 语法划分词类时“一词多性”的困扰,“惩罚”一词既是名 词也是动词,判断它是名词还是动词时,能不能用“不”来 修饰成为判断的标准。但是,当我们去解释“不电脑”为什 么不能说时,结构主义语法的说法是“桌子是名词”,这样 便进入了逻辑中的循环论证。沈家煊先生的《“有界”和“无 界”》一文提出认知语法中的“有界 -- 无界”理论,试图去 从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新意义出发,解释传统语法无法解释 的一些语法现象。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对这篇论文进行分析 与评价,一是内容的分析,二是研究方法的分析,三是对论 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