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词汇]“不就”的词汇化与主观性

合集下载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李善熙对表达主观性的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序手段一一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不同词类不同句子成分和不同语体在表现主观性程度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其将这些差异概括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代词叹词主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叙述场景描写心理描写对话科学论文小说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2 3期
2. 结 构 主 义 阶 段
从时间上看 , 是在结构主义诞生 以后 , 结构主义的观点 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 , 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确定在语言 , 而 非言语。 在只研究语言的形式的大背景下 , 语言的 “ 主观性”
表明,语言无法回避说话人 ,无法 回避主观性。L a n g a c k e r
认知语法
【 中图分类号 】 H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4) 2 3 -0 1 8 8 -0 3
直没有得到重视。但这时期的 “ 主观性”研究并非没有 ,
定 义
主观 性 (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是 指语 言 的这样 一 种特性 ,即在
就是 要客 观地 报告某 人 某物从 A 地 以某 一种 方式 移动 到 B 地。 而c o me 和g o 都 是英语 中最基 本 的词汇 之一 , 这 一事 实
从时间上看 , 是结构主义 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学 者们对语言主观性 的论述 ,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如 《 诗经》 的 “ 诗言志” , 《 马氏文通 》的 “ 传信传疑” ,古希腊 “ 惯例 派”的一些观点 , 此外,还有德国学者洪堡特和丹麦学者叶 斯柏森 。叶斯柏森的观点 比较具有代表性 :“ 语言是一种表 达方式 ,语言的形式表达说话人 的思想和感情 。 ”

“不就”与“就”的异同以及“不就”的词汇化

“不就”与“就”的异同以及“不就”的词汇化

现代汉语 中, 副词“ 就” 可表时间 、 数量 、 范 围、 条件 等 , 已有研 究 大多 以 “ 就” 与“ 才” 对 比, 论述 二 者 在 主 观量 表 达 、 语 义 指 向上 的异 同 , 但是 , 很 少
涉 及到 “ 不 就” 与“ 就” 的异 同 以及 “ 不就” 形 成 的机 制 。本 文就 “ 不就 ” 与“ 就” 的异 同以及 “ 不 就” 的词 汇 化进 行 探 讨 , 认为 “ 不就 ” 在 现 代 汉语 中 已取 得
a n a l y s e s he t c o r r e s on p d i n g b e h i n d r e a s o n s , a n d p r e s e n t s h t e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nd a r e a s o n s o f“ B u j i u ” f r o m he t d i a c h r o n i c p e 卜
说下课了就十分钟嘛是一个带有感叹的陈述十分钟太少了是通过感叹语气推导出来的而说下课了不就十分钟嘛是一个带有质询语气的陈述在语气上比上句强烈十分钟太少了是通过质询语气推导出来的并且后面往往需要一个回答因此在语料库中不就问句居多
2 0 1 4年 8月
兴 义 民族师 范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n g y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An a l y s i s a n d Re s e a r c h Re g a r d i n g t h e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揣测类语气副词“X必”的词汇化与主观化

揣测类语气副词“X必”的词汇化与主观化

ma t i c l a i z a t i o n 。 t h o u g h d i f f e r e n t i n t h e i r e v o l v e d me c h a n i s m s a n d d e g r e e s 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t “ We i b i ’ ’ h a s a h i g h e r d e g r e e
1 .“ 想必”的演变轨迹
表“ 料想 、 估计”等认证义的心理动词 “ 想”与表
关于这三个副词,学界多是对其语义特征进行简单 断定义的语气副词 “ 必” ,东汉始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出 罗列,而对其来源及其主观化历程则关注较少。本文拟 现, 但直至唐代用例都很少。 例如:
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这三个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做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S u b j e c t i v i u r a l Mo d a l i t y Ad v e r b s“ X b i ’ ’
GAO YU—h u a
(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9,C h i n a )
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t h a n“ x i a n g b i ’ ’a n d“ s h i b i ” .

“X(就)X(吧)”格式的主观性用法

“X(就)X(吧)”格式的主观性用法

“X(就)X(吧)”格式的主观性用法作者:顾海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摘要:“X(就)X(吧)”是汉语中一种口语化较强的结构,以往关于这一格式的研究,多是从句法方面考察哪些成分能够进入这一格式。

本文从具体例句出发,来探讨“X(就)X(吧)”的主观性和相应的主观化,以及“X就X吧”、“X就X” 、“XX吧”三种不同表述方式在具体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交互主观性。

关键词:“X(就)X(吧)”; 语用;主观性;交互主观性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41-02一、引言“X(就)X(吧)”格式是汉语口语中一种凝固的结构,是一种紧缩复句形式,“就”是格式标志,具有多义性,在句中主要起关联作用,有着多种语义制约,这一格式使用频率极高,分布范围广泛,比如“去就去吧/离就离吧” 历来也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自八十年代以来,不乏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关于这种格式,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早就进行了一些探讨:“X就X(吧)表示容忍或无所谓。

丢就丢了,着急也没用/大就大点儿,凑合穿吧 !/去就去,怕什么?/ 比赛就比赛吧,输了也没关系。

”此后的相关研究也多沿用了这一说法,但通过对实际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这样的概括还不够全面,现实话语中,有很多不表示容忍或无所谓的用例。

例如:(1)“畅想就畅想吧,有畅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激励人奋发图强的勇气。

”(1994年报刊精选)(2)战士肯定说“吃完了”,主席接着说“完了就完了吧”。

(一依《毛泽东和他最亲近的警卫战士》)(3)“小甫!快想法子吧!你去叫他们不要打!和平就和平吧!”(吴强《红日》)很显然,从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并不表示容忍或无所谓,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赵静贞从基本语法意义、构成、类型以及句法功能等方面,对格式“X就X”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项菊的《复说式X就X初探》一文中,从语义关系、语义制约以及双重焦点效应作了相关研究;寿永明就“就”在“X就X”式中的词性、语法作用以及“X就X吧”这个格式的结构特征作了讨论;吴永长依据语言趋简的倾向认为“V(+O)就V吧”是由条件复句“如果+能源动词+V(+O),就V吧”紧缩而成的,主要表现主体容忍或无所谓的态度。

“紧着”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紧着”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021年1月第38卷第1期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Jan.2021Vol.38NO.1“紧着”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段昊(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在汉语北方方言中,“紧着”一词有三个常用意义:赶紧;不停、一直;本来就。

本文分析了这三个“紧着”的共时用法,并探究了“紧着”这三个意义之间的语义演变关系,认为“紧着”的三个意义是从表示“紧紧附着”的短语“紧着”经历词汇化和语法化逐渐演变而来的。

[关键词]“紧着”;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①[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77(2021)01-0085-06“紧着”一词在山东、北京等地方言中表示“赶紧”的意思,如:(1)“快!我紧着办!大概五月节以前可以妥当了!”老张说。

(老舍《老张的哲学》)(2)他从人群里出来,说:“舅老爷,人已经死了,哭是哭不活的,大热的天,紧着抬回去吧,盛殓起来,让她入土为安吧!”(莫言《丰乳肥臀》)“紧着”在上述方言区还有一个更常用的意思,表示“不停、一直”,也写作“紧自”。

如:(3)半边冷半边热更使他痛苦难捱。

他索性不烤了,紧着往灶里填草,盼着水开。

(莫言《红高粱家族》)(4)“一千出头,那怕是一千零五块呢。

”“就是一千零五罢!”孙八紧着说,惟恐落在后头。

(老舍《老张的哲学》)(5)敌人紧自打冷炮。

(王朔《万古青春》)另外,在山东方言中,“紧着”还常用在主从复合句中,意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本来就”。

如:(6)他紧自不高兴,你就别惹他了。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分别用“紧着J'“紧着2”“紧着3”对上述的三个意义加以区别。

文中语料大都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其他语料随文注明出处。

一、“紧着J'的词汇化“紧着”以词组形式出现最早是在唐代,但用例较少,表示“紧紧地附着”,此义在唐之后也继续保留着。

如:(7)左手轮指,空第二指过弓弓巴节上,大指面紧着弓弓巴,屈起指节,余指实屈,铺下前膊,左右脚膝着力同。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一、本文概述《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汉语的主观性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特性。

文章首先概述了汉语主观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主观性在语言中的体现,如情感、态度、视角等,以及汉语中常见的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如语气词、情态动词、主观性副词等。

接着,文章分析了汉语主观性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主观性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性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

文章还讨论了如何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主观性原理。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明确主观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主观信息;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文章总结了汉语主观性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汉语主观性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为汉语语法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主观性的内涵与特点汉语的主观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所表达出的自我视角、情感态度和认识立场。

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更贯穿于句子的构造和语篇的组织之中。

汉语主观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主观色彩。

比如,同一概念或事物,汉语中往往有多个词汇可以表达,而这些词汇在情感色彩、态度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高兴”和“愉快”虽然都表示正面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喜悦,后者则更倾向于外部环境的和谐。

第二,汉语的句法结构灵活多变,能够容纳丰富的主观信息。

例如,通过语序的调整、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使用者可以有效地传达出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情感态度。

在汉语中,主语的位置往往决定了句子的焦点和信息的重点,而不同的句式结构则能够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态。

“有意”与“故意”的语义语用差异

“有意”与“故意”的语义语用差异

1312021年第4期(2021年4月)No.4 2021“有意”与“故意”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组近义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对“有意”释义为:动词,“有做某事的愿望”;动词,“指男女间有爱慕之心”;副词,“故意”。

对“故意”的释义为:副词,“有意识地(那样做)”;名词,“法律上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造成侵害他人的后果,而仍然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

”[1] 可见,“有意”与“故意”中部分义项相同,人们也常将“我不是有意的/故意的”混淆使用。

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凭借语感会发现两者在许多语境实则“小同大异”,比如:(1)要知道,这是他经常有意用外语背诵海湟、歌德的许多诗,进行记忆力锻炼的结果。

王义炯《记忆妙法》(2)他放低双手,晃动着头还不时地故意眨眼激怒对手。

《世界重量级拳击世纪之战》例(1)中“有意”不可替换成“故意”,例(2)中“故意”不能替换成“有意”。

因而厘清两者的区别对于语文教学有重大意义,可以令使用者真正掌握两者的区别并正确使用。

对于“有意”与“故意”的研究,目前可见到的有周媛媛[2]与赵撮[3]的论述。

周文在对“有意”“故意”的比较分析中得出“有意”的使用范围较“故意”更广泛,以及能否作动词是区分二者的主要方面。

赵文侧重对表“故意”类情状副词这类词共同具有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的描述,两篇文章均侧重“故意”与“有意”之同而轻异,对两者差异关注不够。

本文将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二者的比较加以补充。

一、 “故意”与“有意”的语义与语用差异“故意”与“有意”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两者都可以修饰谓词性成分作状语;两者的语义指向都是动作的发出者;都可以与“是……的”连用充当合成谓语等。

以上是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重点从语义、语用上研究两者之差异。

(一)“故意”与“有意”的语义差异本文只将表“故意”义的副词“有意”与副词“故意”的语义进行比较。

1.语义强度不同“有意”与“故意”都表示“有意识地(做)”,但两者“有意识”强度不同。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一、本文概述在语言学研究中,词类主观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如何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通过选择特定的词类来传达个人的主观态度、情感色彩和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词类的主观性问题,分析汉语中不同词类如何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以及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词类主观性的相关理论,阐述其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词类如何表达主观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类主观性与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关联,揭示其在汉语交流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词类的主观性特点,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汉语教学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汉语词类主观性的表现在汉语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语表达丰富情感和多元视角的独特方式。

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常常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例如,动词“喜欢”“讨厌”等本身就表达了主观的情感态度。

形容词如“漂亮”“难看”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

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汉语中的名词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一些名词如“亲人”“朋友”等,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一些抽象名词如“幸福”“自由”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汉语中的副词、助词等虚词也是表达主观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副词“非常”“十分”等能够强化形容词或动词的主观程度;助词“了”“过”等能够表达说话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虚词的使用,能够丰富句子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谓词性成分、名词以及虚词等。

这些主观性的表现使得汉语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使得汉语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三、汉语词类主观性的成因汉语词类主观性的形成,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语言、文化、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就”的词汇化与主观性摘要:“不就”由两个副词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取得词的地位。

然而,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不就”已经具有词汇化倾向,且成词以后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或看法,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本文分析了“不就”在共时层面上的词汇化等级程度。

关键词:“不就”词汇化语法化主观性语气副词一、引言“不就”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多用来表达反问。

在句法上已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读音上中间也不能有停顿,整体意义也不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如:(1)谢大脚“咳”了一声说:既然这样,何必偷偷摸摸的,和赵四一说不就完了?(2)荠晓兰道:“你何必多问,进去看看不就明白了么?”(3)不就几十个选择题不会吗?!没什么。

二、“不就”的词汇化过程及动因(一)“不就”的词汇化“不就”中的“就”本义是动词,有“靠近、接近”义,之后虚化为副词、介词。

古代汉语中,“不就”作为一个偏正结构,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就”,既可表示不能完成,也有“不就职、不接受命令”义。

如:(4)“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

”《史记?礼书》(5)“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後汉书?仲长统传》这种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就”的偏正结构一直保留到今天,如:“高不成,低不就”。

本文讨论的“不就”是两个副词的组合,既然只讨论副词“就”,所以“就”的其他用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关于副词“就”形成的年代,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不会晚于元代。

我们发现,“不”和副词“就”在线性顺序上相邻出现的例子最早始于元代:(6)〔带云〕那屠岸贾若见这孤儿呵,〔唱〕怕不就连皮带筋,捻成齑粉。

(《赵氏孤儿》)(7)如今田氏少艾,何不就招鲁公子为婿,以续前姻。

(《元代话本选集》)例(6)中的“怕”可以看作一个既表担心又表揣测的语气副词,“怕”与“不”结合紧密①,后面的分句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不”与“就”不能组合。

例(7)中“何不”组合,“就”作为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整个句子表达反问。

根据考察,这种现象到了明代更加普遍,即“不就”的前面有“何、莫、岂、怕、却、可”等表达反问或揣测性疑问的词出现。

这使得“不”更容易和它们组合,整个句子多表达反问。

此时,“不就”结合没有合适的语义基础。

如:(8)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忠义水浒传》)(9)“……只道是那山里走出来的一个半壮不壮的健猪,伙上许多人,叉钯扫帚,把老猪围倒,拿家去宰了,腌着过年,这个却不就遭瘟了?”(《西游记》)(10)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西游记》(11)“……俺每回来,见路上一簇响铃驿马,背着黄色袱,插着两根雉尾、两面牙旗,怕不就是巡按衙门进送实封才到了。

”(《金瓶梅词话》)(12)就如那盐鳖户一般,见了麒麟,说我是飞鸟;见了凤凰,说我是走兽;岂不就如那六科给事中一般,没得人管束。

《醒世姻缘传》(13)若不着这一封挡戗的书去,可不就象阴了信的炮仗一般罢了?《醒世姻缘传》虽然这些词的出现阻碍了“不就”词汇化的进程,但为“不就”提供了语境支持,为以后“不就”脱离反诘副词单独表示反问语气奠定了基础。

但是,同时代的“不就”共现的例子也存在于下面的语境中。

例如:(14)(卜儿云)兀的不就是那郑元和?(明?全元曲――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15)(薛仁贵云)兀那厮,抬起你那头来,睁开你那眼,则我不就是薛驴哥那?(明?全元曲――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16)龙香把手点道:那有灯的不就是他书房?(《二刻拍案惊奇》)(17)你如今只推有甚么公用,将好的田地卖了去,收银子来藏了,不就是藏田地一般?《二刻拍案惊奇》“不”“不就”还是不能组合。

和前面的例子一样,上面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判断都是反问句,和“就”不处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不”作为否定副词,用否定的结构来表达肯定的语气,“就”作为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多是判断动词“是”+NP/VP)。

史金生(2003)从语法意义和和语法形式(即词的分布)两个方面界定了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不就”符合其标准。

首先,语气副词的语法意义就是表达说话人情感、认识的副词。

“不就”在当下明显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而且大多是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不以为然、轻视、愤怒、不满等的主观态度(有时候虽然是针对某件事,实际是对施事者的不满态度)。

有时句子的前后还会出现表达同样态度的句子或者很多不礼貌的语言,如例(35)~(38),这样更能体现说话者的强烈感情。

其次,“不就”与其后的被修饰成分组合后,大部分作谓语。

最后,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就”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位置灵活。

史金生(2003)认为,语言成分在语符序列中的位置与语言成分的主观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主观性强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外围,主观性弱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内层。

所以,现代汉语中位于句首的“不就”主观性更强。

经过考察,可以得知,“不就”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看作语气副词。

它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表达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和态度。

这种态度或情感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表达出不同的语用功能,当然也有程度之别。

四、“不就”的词汇化等级共时状态是历时状态的积累和延续,虽然“不就”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在共时状态下它的演化的彻底程度是不同的。

从北大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可以看出,“不就”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化程度是高低不等的。

首先,“岂/莫/何/怕/可不就+NP/VP”的格式还在使用,“不就”不在一个句法层次上,整个句子因为“岂、莫、何”等疑问词的存在表达反问。

其次,“X,(主语)+不就+VP”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处在这种格式中的“不就”已经成词,具有“前后相承”的基本语义,表达一定的篇章功能。

上述两种格式大多用于书面语体,口语中相对较少。

如果“不就”处在一个句子的句中,且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性,“不就”就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当位于句首时,这种主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词汇化程度也是最高的。

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现代汉语中“并/要/再/还”和“不就”的结合。

如:(39)上海的入选曾有过不少的争议,其实上海并不就仅仅代表着刻板、精明、快节奏、没人情味……(40)其实在生活中并不会绝对得孤独,只是看你是否甘于孤独,只要你想,愿意陪你的人肯定不少,再不就你主动去关心别人,总会收到回报的。

(41)雪来私信问打算怎么过年,我说还不就一个人上班下班,没什么过年的感觉,已经十年没有过年了,早已忘了“过年”到底是什么感觉。

(42)你追我赶多没意思,要不就一拍即合,要不就一拍两散……它们组合并不表示反问,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不就”所在的句子大多表示反问,而不是全部的原因。

“并不就”是个否定陈述,其他的也都是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

受“不就”主观性的影响,它们在表达意思时也带有说话人的态度、立场,留下了自我印记。

除了“要不就”⑦以外,其余的也有词汇化倾向,因为三音节虽然不属于一个音步,但可以看作超音步,也能成词。

但是,如果“并/再/还”和“不就是”组合,按照韵律原则,一般是“2+2”模式,“并/要/再/还+不”结合,“就是”看作一个韵律词。

但是,从另个一角度看,“并/再/还”放在“不就”的前面,也证明了“不就”的凝固性高。

五、结语本文通过历时考察,分析了“不就”的词汇化过程,通过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并且在合适的的语义基础和句法格式中,“不就”从一个跨层结构经过高频使用后成为一个副词。

由于“不就”一开始就处在反问句的特殊语境中,说话人总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事情,所以,“不就”带有个人主观性,可以看作一个语气副词。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就”既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首,作为一个语气副词也变得更加成熟。

同时,笔者注意到,在共时层面上,“不就”的词汇化等级是有差别的。

语言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只有把历时和共时的语言现象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和说明。

本文重在考察“不就”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情况,所以和“不就”相近的“不是就”“不就是”⑧结构,本文没有进行梳理,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此外,本文只分析了“不就”的词汇化过程以及它具有的主观性,对于主观性在共时层面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注释:①王亚群(2004)认为,表“揣测”义的“怕不是”来源于反问句中的用法,其中的“不是”语义虚化,表示一种语气情态,“怕不是”容易凝固为词。

我们认为此例中的“不”是“不是”省略“是”的用法,在语义上更倾向于和“怕”结合。

②许娟(2003)认为,“就”的基本义是前后相承,在此基础上处于不同的语言格式中以及人们语用表达的需要,派生出“时间、逻辑、数量范围、口气”等语义。

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不就”含有“就”的这种基本语义,但是“不就”产生在反问语境中,从一开始就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性。

③石毓智(2006)认为,疑问句和感叹句之间存在认知关系,现代汉语中疑问标记很多是用来表示感叹用法的。

其中,疑问语气词“吗”就发展出了感叹语气词“嘛”,并且它们都有一个弱读的形式“么”。

所以,现在的语料中三种形式并存,都可表示感叹语气。

④根据考察,大多是表达反问语气,但是在语料库中,仍能发现“不就”前面带有“并/要/再/还”等,它们并不表示反问。

所以,为了尊重客观事实,表述为“大多表示反问”。

殷树林(2007)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他认为,如果“不就”后面的VP不具有引述性质,“不就VP”就是个唯反问结构。

⑤参考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⑥反问句表达的感情强烈时一般用多个感叹号,轻淡时用问号或句号。

⑦“要不”已经是词,在说“要不就”时,“要不”后面习惯停顿,所以“要不就”不宜成词。

⑧“不就”修饰名词性结构时,大多也能用“不就是”来表达,由于“是”语义虚化,不再表示判断,“不就是”的语义重心在“不就”上,重在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所以“不就是”中的“是”也就省略了。

参考文献:[1]蔡旺,杨遗旗.“不就”与“就”的异同以及“不就”的词汇化[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2]曹波.“不就X(吗)?”构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郭奇军.试谈表看轻义“不就X”构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8).[5]金莹.多功能副词“就”的多维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7]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8]许娟.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9]殷树林.“不就VP”反问句的句意类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