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武林外传_的本土化_大话_风格及其文化症候
《武林外传》言语幽默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林外传》言语幽默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
本文研究的是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言语幽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放
松心情、消磨时间。
同时,电视剧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拥有着广泛的
社会影响力。
在这其中,《武林外传》因其独特的幽默风格而备受欢迎。
言语幽默是一种利用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带给人们欢乐、笑声和调剂
心情的形式。
在《武林外传》中,言语幽默出现在角色的台词、情境的
设置等方面。
本研究主要分析电视剧中的言语幽默类型、表现形式、幽
默效果以及其文化内涵,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武林外传》这一作品。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首先,通过对剧集中幽默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类,来确定言语幽
默的种类。
然后,我们将对幽默的台词进行逐一分析,包括语言运用、
节奏、语境等,以展现幽默的表现形式。
接下来,将访问观众并通过调
查问卷来探究他们如何理解和感受这些幽默。
最后,在考虑到中国文化
背景和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将对这些幽默进行文化内涵分析。
预期结果是,在综合分析中,通过对文本数据的分析和访谈,我们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武林外传》中的言语幽默,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对以后类似电视剧幽默创作和放映提供一些参考,以满足广大观众对于欣赏高品质幽默作品的需求。
谢谢您的时间和关注。
武林外传荒诞喜剧的经典之作

武林外传荒诞喜剧的经典之作《武林外传》:荒诞喜剧的经典之作《武林外传》是一部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以独特的荒诞喜剧风格,成功打动了观众的心。
本剧以武林为背景,讲述了郭靖、黄蓉等人的荒诞奇遇,以及江湖中其他角色的滑稽生活。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解析《武林外传》这一荒诞喜剧的经典之作。
一、剧情荒诞诙谐《武林外传》是一部充满笑点和泪点的电视剧。
剧中的人物行为方式是非常出格荒诞的,但却给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欢乐。
比如:乔峰和段子手所掌权柄,曲艺大家口胡传言引人发笑,瘦马和阿紫的两段爱情故事更是引人入胜,尤其是他们在菜市场的插曲,丰富了剧情,也令人捧腹大笑。
可以看到,本剧通过人物形象、生活场景和桥段等多种方式,用大量的搞笑元素,打造出了一部异常紧凑、节奏快、幽默诙谐的荒诞喜剧。
二、强大的卡司阵容《武林外传》的演员阵容极为强大,艺术水平也都非常高。
从大咖到新人,从主角到配角都各司其职,人才济济。
其中,包括舒淇、赵薇、黄渤、郭涛、林志颖等实力派演员,他们的出色表演为角色形象塑造和情感描绘等方面都带来了极高的成功率。
观众可以感受到每个演员都在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角色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三、精美的场景及服装设计《武林外传》采用了精美的场景设计,对后期制作也下了一番功夫。
草木葱茏的森林,江南小鸭子游弋的河流,松柏苍劲的古寺,等等,都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之中。
服装设计也十分出色,配合剧情和角色塑造。
如女主角黄蓉所穿的豪华长袍,瘦马神威凛然的具有古代兵马象征的铠甲,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语言和文化的韵味《武林外传》中有非常丰富的诙谐语言和古代文化内涵。
观众可以看到剧中人物的戏谑、讽刺、悲壮等情绪,在当时社会中非常传统的语言氛围中形成独特的韵味,也是一种非常浓郁的文化体验。
总之,《武林外传》作为荒诞喜剧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以上分析只是冰山一角,这部电视剧的价值与美妙,还有需要我们去探索、品味和体会。
武林外传 测试题

武林外传测试题《武林外传测试题》正文:武林外传是一部以武侠为题材的喜剧电视剧,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了江湖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故事。
该剧通过精彩的情节、丰富的角色以及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桥段,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剧情介绍《武林外传》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武林世界中。
故事主要围绕江湖上的各种门派、高手和普通人展开。
剧中的主要角色包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取自《西游记》的人物,以及一些原创角色如方世玉、阿紫等。
剧中的故事充满了荒诞搞笑的情节,以及一些经典的武打场面。
每集都有一个主要的故事线索,通过各种误会、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
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有些正直而勇敢,有些阴险而狡诈,这使得故事更加有趣。
二、角色分析《武林外传》是一部人物鲜明、性格各异的剧集。
以下是该剧中的一些主要角色:1. 唐僧: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慈祥的和尚,是一行人的领导者。
他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不仅因为他是一个传统的正义化身,而且因为他经常成为搞笑情节的主要对象。
2. 孙悟空:作为唐僧最亲近的弟子,孙悟空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聪明的角色。
他善于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各种问题,但有时也会因为顽皮的本性而闯下许多笑话。
3. 猪八戒:猪八戒是一个贪吃、懒惰的角色,他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口而做出一些可笑的举动。
尽管他有时会给唐僧和其他人带来麻烦,但他的善良和坚定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4. 沙僧:沙僧是一个沉默寡言、内敛的角色。
他在剧中的形象并不突出,但他的忠诚和实力使他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5. 方世玉:方世玉是一个出身于武林世家的天才剑客,他的出现为剧集带来了另一个视角。
他的形象稳重,但有时也会受到其他人的误解,从而引发一系列笑料。
三、成功之处《武林外传》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创意:该剧将武侠和喜剧元素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类型。
观众们对于这种新颖的创意反应极佳,使得该剧在播出后迅速获得了成功。
电视分析《武林外传》

电视分析《武林外传》2006年新年伊始,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播出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收视高潮。
《武林外传》讲述了以掌柜的佟湘玉为首的一个客栈班底人物的种种“江湖”经历。
这客栈中的主要人物以“开玩笑的口吻,喜剧的姿态,反问的方式”“恶搞”荧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武林外传》稳居央视电视剧的收视榜首。
章回体式的故事标题情景喜剧不同于连续剧,故事呈现单元性的特点。
一集或者两三集完成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小标题。
《武林外传》一个的鲜明特征就是每集故事都是采用“章回体”的标题形式。
“章回体'”是古典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脱胎于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因为在讲史过程中很难一次性说完,所以就会分次连续讲述,每一次开始前用题目揭示本次的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来源。
明清时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气息。
《武林外传》采取章回体的标题形式,既与古装武侠题材从风格上保持了统一,又可以清晰点地明贯穿每集故事的主要线索,如第四回“李厨子智斗瞎老娘,白盗圣惨遇赌大王”第八回“展红绞千里定扒手,郭芙蓉一心迷盗圣”中既交代了主要的故事,又明确了剧中的两条线索。
而在以前的情景喜剧中如果一个故事要分集完成一般只用“上、下”来区分,如《我爱我家》中的“不速之客上”“不速之客下”。
章回体的标题可以直接描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得观众能够更清晰的掌握剧情。
实现间离效果的新途径《武林外传》没有了现场笑声却加入了背景音乐。
当演员处于行动、自语、或是矛盾时有节奏的鼓点声都会配合现场气氛而奏起,这样就弥补了因为缺少笑声使现场稍显冷清的问题。
而且剧中还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配置不同的音乐,将现代音乐和古典乐曲相融合,如剧中有一首钢琴曲的配乐就是变调的民歌《茉莉花》。
各种曲风背景音乐的加入,满足了后受众人群的小资情结,同时也从形式上与古代背景保持了一致。
《武林外传》实现间离效果的另一个新途径就是演员经常会从剧中跳出来,面对镜头说话,而且有时候还会提到剧务人员的姓名,介绍经常来同福客栈中吃饭的几个背景演员的姓名,甚至于导演和编剧有时也会出现在剧中。
类似武林外传的情景剧 [论情景剧《武林外传》的后现代美学特征]
![类似武林外传的情景剧 [论情景剧《武林外传》的后现代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d0fb8ec964bcf84b8d57b33.png)
类似武林外传的情景剧[论情景剧《武林外传》的后现代美学特征]摘要:《武林外传》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这主要表现为碎片化的整体结构、杂糅式的语体风格、消解性的主题思想、荒诞化的人物语言以及随意性的表演风格。
这些特征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消费口味,所以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
关键词:碎片化;杂糅式;消解性;荒诞性2006年,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火爆荧屏。
它的巨大成功不仅在于此后几年各大卫视持续轮番重播,创造了中国情景喜剧史上的收视率奇迹;而且还表现在剧中人物的经典台词已经彻底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很多年轻人最为新潮的口头禅,比如,“额的神啊”“低调低调”。
虽然在《武林外传》之前,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情景喜剧已经有过一个成功的先例—《我爱我家》,但非常明显的是,无论在内容还是在风格上,它们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看来,这种差异就在于《武林外传》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美学特征。
“后现代”是一个新潮的概念,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在我们常见的“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哲学”、“后现代文化”等不同表述中,它的意义都各有不同的侧重。
但是,概而言之,“后现代”是对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全方位变化的概括和描述,如果说古典主义时期把“和谐”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现代主义时期以审丑为突出的美学特征,那么,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典型形态则是荒诞。
荒诞是一种无意义感,它既不像古典美学那样一本正经地去建构意义,也不像现代美学那样去痛苦地质疑意义,而是调侃、戏谑意义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武林外传》与“无厘头文化”、“大话文化”、“恶搞文化”一样,都具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1、“碎片化”的结构情景喜剧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全剧的情节不再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是由许许多多小故事串联而成,也可以理解为“冰糖葫芦式”。
这些小故事彼此相对独立,不存在对之前情节的依赖关系,打破了古典主义创作在美学上的“整体性”特征,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美学的“碎片化”特征。
《 武林外传》电视剧观后感

《武林外传》:江湖笑谈,人生百态《武林外传》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部电视剧巧妙地将武侠与喜剧元素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
观看之后,我不仅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共鸣,也对人生和江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武林外传》成功塑造了一批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
从机智过人的白展堂到善良可爱的佟湘玉,再到憨厚老实的李大嘴等,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他们在江湖中历经种种磨难,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用幽默和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困境。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其次,这部电视剧的剧情设计也十分巧妙。
它将武侠世界的江湖恩怨与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剧情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惊喜,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江湖的波诡云谲和人生的无常。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沉浸其中,也让我对江湖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武林外传》还通过丰富的细节处理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从古代的建筑风貌到服饰搭配,从传统的礼仪习俗到江湖规矩,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这种展现方式不仅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感,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所传递的价值观也值得我们深思。
它告诉我们,在江湖中行走不仅要有过人的武艺和智慧,更要有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
只有坚守道义和正义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这种价值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生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武林外传》是一部充满幽默和智慧的电视剧。
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剧情设计,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江湖的波诡云谲和人生的无常。
同时它也传递了深刻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让我们对江湖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观看这部电视剧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和轻松也让我对人生和江湖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武林外传》赢在本土化

在 紧张 的 生活 工 作之 余 ,能够 消解
压 力 、 惫和 痛苦 的玩 笑 , 来越 显得 弥 疲 越 足珍 贵 。 反之 , 一本 正经 和 耳提面 命越 来
越 不合 时宜 。喜剧 、喜 剧 电影 、电视 喜剧
觉得 喜 剧 的本 土 化是 非常 重要 的,我 觉
得 喜剧 一直 伟 大 不起 来就 是 受时 代 的 限 制和 地 域 的 限制 。像 我们 看莎 士 比亚 的
林 外传 》 台湾 遭遇 到 的收视 冷遇 , 好 在 正
验证 了宁 财神 的 判断 。
《 武林 外传 》 中许 多搞 笑 方式香 港在 上世
纪 8 、9 0 0年代都 已经 不 用 了 , 为什 么还
能在 内地掀 起 一股武 林 热昵7
娱 乐 消费 需求
专家 指 出 , 剧 的进步 , 时代潮 流 喜 与 紧密 相 关。 姓步 入小康 社 会 , 会进 入 百 社 娱 乐时代 , 于是 , 喜 、快 乐、自在 、解 欢
生的地 方叫七 侠 镇 同福 客栈 ,一个 叫 郭 芙 蓉 的黄毛 丫头 初 入江湖 , 下钱 财 , 欠 被 困在 能人 辈 出 的同福 客 栈 ,故 事就 此展 开 , 出了佟 湘玉 、白展 堂 、吕秀才 、李 引 大嘴 、莫小 贝一 干 人等 的喜怒 哀 乐。 6 个个 性鲜 明 的人物 , 集一 个独 立 每
语 言 等等 ,这就 是 《 林外传 》 武 。
八 十集 看下 来 ,观众 发现 , 武林 外 《 传 所谓 的江湖 和武 林 , 不过 是小 说里 的
7 /新经济导刊 /N wEo o el 0 e cn my k We y
维普资讯
苗棣 认 为, 即使 国外 的情 景 喜剧 , 夸张 到 这种 程度 的 比较 少见。
情景喜剧_武林外传_的语言特色_兼谈影视剧中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156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收视热潮。
《武林外传》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就在于它是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手法来揭示各种生活现象。
此外,《武林外传》(以下简称《武》)更大的成功还在于语言的成功,语言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各种语言成分的混杂使用、大量幽默性语言的使用、各种语言表现形式的混杂使用是该剧突出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多种方言的混杂使用对普通话口语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力。
一、《武林外传》的语言特色(一)各种语言成分的混杂使用1.各地方言的混杂使用方言的运用是情景喜剧增强喜剧效果和突出人物性格的一个常用手段。
当普通话日益普及以后,方言的巧妙运用就常常可能成为带有喜剧因素的陌生化艺术手段,如《东北一家人》中粗犷的东北话、《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极具喜剧效果的广东普通话,而《武》剧则把这种方言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武》剧播出后颇具争议,主要原因也在于它是一部以南腔北调为语言特色的电视剧,方言的优势在影片中表露无遗。
《武》剧中的演员来自祖国各地,他们说的都是自己家乡的方言。
粗略统计一下,《武》剧中运用的方言有十几种。
如同福客栈的老板娘佟湘玉说的是一口陕西关中话:“饿错咧,饿一开始就错咧,饿如果不嫁过来,饿滴夫君就不会死,饿夫君不死饿就不会沦落到这个伤心的地方……”“饿滴神呐上帝以及老天爷呀”;跑堂的白展堂和厨师李大嘴说的是浓浓的东北话:“唠糟的什么玩意啊?”“这又咋滴了这是”;打杂的郭芙蓉开口就是颇具喜剧效果的南方普通话——福建话:“我咋不知道;走了啦!”捕快燕小六说的是标准的天津话,如“你快说?姓嘛叫嘛,打哪来到哪去?”钱夫人说的是唐山话,如“凭啥也,我哪点比不上她咧”;流星雨说的是安徽芜湖话,如“不怪嘴郭(哥),看来你还蛮孝顺的么”;刑捕头说的是山东话“(心情沉重地)亲娘来,影响仕途哇!”;小米说的是河南话,如“以后那些坑蒙拐骗的事儿,我再也不干啦”“木(没)事”;还有包大仁说得是云南话;小贝说的是河北话;追老白的四川妹子说的是四川话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No.4 Vol.23* 收稿日期:2006-06-11作者简介:王洪志(1972— ),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师专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27·《武林外传》的本土化“大话”风格及其文化症候王洪志(沧州师专 中文系,河北 沧州 061001)摘 要:戏拟、拼贴等手法的运用显示了《武林外传》成熟的“大话”文体特征。
与周星驰的大话作品相比,它表现出独特的本土化特色:一种建构与解构,颠覆与妥协的奇特融合。
文化上的游戏主义与政治上的犬儒主义是这种大话文艺的致命伤。
关键词:大话;戏拟;拼贴;本土化中图分类号:I20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7)04-0027-02《武林外传》是央视上映的第一部内地制作的无厘头风格的情景喜剧,与“英(达)式”室内情景喜剧与以往“戏说”类剧作相比,它显示出独特的“大话”特色。
“大话”,也称无厘头,源自周星驰以《大话西游》系列为代表的电影和王朔的“痞子”化小说创作,是一种以戏拟、拼贴、反讽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资源与话语秩序进行戏弄的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文艺风格,具有颠覆传统解构权威的文化倾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开始被主流批评斥为垃圾的《大话西游》在青年中大行其道,它几乎影响了一代人的话语方式,“大话”也成为网络文化、短信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的主体风格。
近年来,“水煮”风行,“戏说”成风,2004年“新浪无厘头丛书”与旋即遭禁的《Q 版语文》的出版更使“大话现象”成为当代文化中的触目景观。
2006年《武林外传》的上映与走红不是偶然的,它标志着一种本土化“大话”风格的成熟。
出生于70年代的作者宁财神是长期浸润于网络文化的大话一代,他称周星驰和王朔是自己的老师,大话式话语策略在《武林外传》中被运用得应手得心。
戏拟是大话文艺最基本的文体特征。
戏拟又称戏仿,是一种戏谑性讽刺性的模仿,用巴赫金的话说就是“语言对语言的模拟,它包含了不甚恭维,不太严肃的成分,有开玩笑、戏谑、逗哏、调侃的性质”[1],从而造成模拟文本与源文本之间的张力。
此武林不同于彼武林,《武林外传》通过戏拟彻底改写了金庸等人的经典武侠。
大名鼎鼎的盗圣白展堂胆小如鼠,偷了东西玩几天还会给人送回去,体贴地考虑“谁丢了东西不着急?”;“关中大侠”吕轻侯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衡山派掌门莫小贝是个只想逃学和吃糖葫芦的淘气女生;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第一高手一点红终日热衷于调制护肤品且有洁癖,被白展堂点穴后流下了一滴清泪只因为白展堂没有洗手……经典武侠的血雨腥风惊心动魄在这儿变成了滑稽搞笑,爱恨情愁少侠成长的经典情节模式在这儿变成了几个年青人贯穿了情感纠葛与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
复仇、报恩、行侠、武功等基本武侠元素一一遭到了解构,行侠仗义、义薄云天、替天行道的武侠精神被颠覆了:“侠”成了“夹着尾巴做人”,成了“只要做好人,就会受到夹道欢迎”。
《武林外传》还充满了对当下各种文化符号的戏拟。
人物对话动辄就会出现广告、流行语以及流行歌曲,“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我羞,羞并快乐着”,“鸟牌肥皂粉洗出一代好掌门”,“抓贼,就这么简单”,“自从在同福客栈遇到你,就象那春风吹进我心里”,这类戏仿语在对话中比比皆是。
让人忍俊不禁的不仅仅有周星驰影片的大量戏仿片段,还有对时下流行的幸运52、超级女声、开心辞典等各种综艺节目的滑稽模仿。
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话语特征就是拼贴与并置。
打破时空局限,突破文化等级,古语、今语,雅语、俗语,政治话语、日常话语被并置在一起组成了话语大拼盘。
《武林外传》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而所有的角色都是着古装的现代人。
秀才会念“子曰诗云”,也会说纯正的英语;小郭可以跳着最疯狂的街舞唱Rap;白展堂会摆最时尚的明星Pose;李大嘴张口就是最流行的电视剧插曲。
这里,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顾城的朦胧诗歌,有西藏六世达赖仓央喜措的爱情诗,也有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论语》、培根、网络笑话,赵本山、崔健、张艺谋都同时出现,流行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鸿沟弥合,界限消除。
这种跨时空的话语拼贴打破了传统作品的完整性与自足性而产生了一种碎片化零散化的效果,这正是《武林外传》刻意追求的,剧中的人物时不时跳出剧情面对观众做几句表白,每一集中间都会插入一段游离于剧情的短剧,这种间离化手法有效消解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感与完整性,观众在这感受到的不是沉醉而是更具自主性的参与快感与狂欢快感。
《武林外传》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无厘头语言。
“无厘头”本义是广东佛山俗语,说一个人做事离谱儿,说话没边,实际上却有自己的道理,本身就有搞笑、不合常规的意思。
“大话一代”极其熟悉类似的语言:“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郭芙蓉)我不否认否决以及否定。
(吕轻侯)”,老板娘对刑捕头说,“我服了you,我尊敬you,我的内心崇拜you。
”这与《大话西游》中的语言如出一辙,“唐僧:你想要呀,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
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这就是大话语言的无指性。
能指的无限滑动游移指向了所指的单薄与空洞,语言由于追求表达本身重于表达的意义而成为游离于叙事的能指游戏。
《武林外传》的语言充满了网络语言特有的游戏色彩与巧智性,它通过双关、夸张、错位(大词小用,庄语谐用)、谬误等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机智幽默、谐趣诙谐风格。
类似的台词受到网友的激赏:“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李母)——那是你口重!(李大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李母)——那是我懒得动!(李大嘴)”“信里肯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然为什么在信上插根鸡毛呢?”“我是掌门!(小贝)——掌窗户也不行!(佟掌柜)”盗神对盗圣说:“我们联手,一年保本,两年盈利,三年融资上市,就是上闹市去偷去……”随着剧作的播出许多台词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比如称“粉丝”为“腐竹”,讨厌某人就说“哥乌恩”,为夫妻劝架便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月落乌啼霜满天,夫妻双双把家还”。
这种大话文艺由于其“去中心化与零散化”的话语特征而与生俱来具有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色彩,当然这种后现代是中国特色的。
以周星驰电影为代表的大话文艺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有其适宜的经济政治原因:100多年自由贸易港充分发育的商业主义文化经济氛围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与之相比,话语特色上与《大话西游》一脉相承的《武林外传》由于其不同的社会语境而在内质上显示出独特的本土化特色:即一种建构与解构,颠覆与妥协的奇特融合。
周星驰大话电影的颠覆锋芒同时指向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与主导文化,由是产生了酣畅淋漓、自由恣意的狂欢快感。
其中有对佛教权威与文学经典的恶搞:《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反温文尔雅、冠冕堂皇的形象成了一个只知道婆婆妈妈叽叽歪歪的讨厌鬼,孙悟空则成了情圣,与白骨精产生了一段超越时空的动人爱情;其中也有对传统道德习俗的冲撞:《唐伯虎点秋香》中祝枝山等人对“人妖”趋之若鹜垂涎三尺,《武状元苏乞儿》中苏父盛赞儿子对妓女的追求 “敢爱人之所不敢爱,品味与众不同,老爹我佩服你!”;其中更有对主流文化的冒犯与不敬:《国产007》竟开起了邓小平的玩笑,他“民族英雄”的题词写在了一口杀猪刀上。
相对于这种狂放不羁,《武林外传》则温和中正得多。
它也在戏谑搞笑,但对象仅限于大众文化。
诞生于非法治社会的武侠小说是民众对正义于政权力量之外的一种想象性解决,是一种成人的童话,是浪漫主义在一个商业时代最后的存在形式,《武林外传》解构了它,替天行道的英雄成了遵纪守法的小市民。
《武林外传》对各种流行文化元素信手拈来的戏拟让每个现代人解颐会心,因为对于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无可遁逃,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才智在各种娱乐节目中作秀的都市人,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但《武林外传》几乎没有与传统文化与道德的碰撞,它提倡友善、守法、尊师、重教,类似“子曾经曰过”与“来而不往非礼也——来而不往就要非礼她”的调侃目的也是为突出秀才的酸腐可笑。
对主导文化它更是表现出一种积极合作的姿态。
对朝廷刑侦机构“六扇门”,所有江湖人士都表现出无限景仰;作为地方政府代表的娄知县在剧中始终是个缺席的在场,他被赋予了足够的权威,每个人对他言听计从;作为政府公务员的“捕快”燕小六、刑捕头与同福客栈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虽然对刑捕头白吃白拿燕小六偶尔收取些贿赂的行为有所揭露,也以“衡山派内斗,听说是因为掌门为新婚动用公款盖房”的方式“曲线”讽刺了政府腐败现象,但总体上它对主流政治采取了一种“敬而近之”的立场,这与王朔早期小说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意识的调侃冲撞大异其趣。
作品的叛逆感主要表现于这群青年人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父亲(母亲)在剧作中是古板、保守、固执的,但同时他们也是有经验的,有能力的,在冲突中《武林外传》最终还是维持了长辈的权威,它每每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营构出皆大欢喜的结局。
在解构性消弱的同时,《武林外传》表现了建构的努力,每一集的结尾它都要强调一种主题:依法纳税,真诚,友情,拒赌等,也正由于这种曲终奏雅的形式导演尚敬称《武林外传》是一部“非常主旋律”的作品。
但是《武林外传》受到欢迎绝非因为其“主旋律”,而是因为搞笑。
笑,尤其是“庶民的狂欢”意义上的笑在中国因为民主化的文化倾向而有其存在价值,而《武林外传》中解构的形式与意义建构的融合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扼制了大话文艺恶俗化的倾向,进行了文艺“寓教于乐”的努力。
但问题是这种价值建构如何不仅仅表现为剧末点题式的主题附加,而真正体现为因内符外的人文关怀,当我们在《武林外传》中甚至找不到周星驰电影“无厘头有用心”式对小人物生存无奈的关照时,很难说它在什么程度上实现了“草根艺术”的价值。
另外,当大话艺术自由放肆的尖锐锋芒变成了循规蹈矩的嬉皮笑脸时,它的先锋性与实验性就丧失殆尽了。
当年我们听到《大话西游》中“……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时,会想到王家卫艺术电影《重庆森林》的晦涩深沉,而今天我们听到“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李大嘴说三个字——少放盐!”时,我们感到的只是可笑。
这种“颠覆后的颠覆,戏拟后的戏拟”显露出它纯搞笑的苍白。
这种文化上的游戏主义与政治上的犬儒主义足以成为大话文艺的致命缺陷,《武林外传》后80回将要播出了,不知除了搞笑外,它还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参考文献:[1] 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商隶君]·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