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障碍[1]
躯体形式障碍应如何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应如何治疗*导读: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男女,以青年男女较为常见。
在众多发病者中,女性发病者多于男性。
发病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及敏感多疑、郁郁不欢、精神萎靡的神经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麻木、酸痛等症状。
症状时轻时重,严重时躯体疼痛。
躯体形式障碍应该如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男女,以青年男女较为常见。
在众多发病者中,女性发病者多于男性。
发病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及敏感多疑、郁郁不欢、精神萎靡的神经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麻木、酸痛等症状。
症状时轻时重,严重时躯体疼痛。
躯体形式障碍应该如何治疗?*1.基本原则躯体形式障碍应采取综合性治疗。
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者,可服用抗焦虑剂和抗抑郁剂;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症状者,可服用相应的药物;出现肌肉酸痛者,应服用缓解症状的药物,除此之外,还要辅以心理治疗,提高内省力,解决内心矛盾冲突。
*2.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1)心理治疗:缓解不良情绪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常用于治疗此病的心理疗法有森田疗法、认知疗法。
深田疗法指仍患者了解自身病因及症状,不采取任何方法治疗,顺其自然地生活。
日久,患者情绪稳定后,症状就会消失。
认知疗法指排除患者焦虑多疑的敏感情绪,矫正其认识,有远期疗效。
(2)药物治疗:常用抗焦虑药有很多,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
用药时,先从小剂量开始,如无明显不适症状,再增加剂量。
若出现不良症状,停止用药。
对于躯体症状,服用普萘洛尔、甲氧氯普胺即可。
每个患者躯体症状不一,根据自身症状服用药物。
(3)其他:如频谱治疗、按摩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等,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躯体形式障碍应该如何治疗,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
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躯体形式障碍1

1673例连续门诊病人中不同年龄组患病率 (%)估计患病率 1673例连续门诊病人中不同年龄组患病率 (%)估计患病率 诊断 酒精依赖 伤害性饮酒 重症抑郁 抑郁性神经症 恐怖障碍 惊恐障碍 广泛性焦虑 躯体形式障碍 神经衰弱 ≥1种心理障碍 ≥1种心理障碍 ≥2种心理障碍 ≥2种心理障碍 15~24岁 15~24岁 2(2.4) 1(1.3) 4(4.9) 0(0.0) 0(0.0) 0(0.0) 2(2.4) 0(0.0) 0(0.0) 8(9.7) 2(2.4) 25~44岁 25~44岁 4(0.9) 6(1.4) 26(3.9) 2(0.6) 2(0.3) 2(0.3) 8(1.8) 6(2.4) 19(3.0) 51(10.3) 18(2.8) 45~65岁 45~65岁 3(1.2) 4(1.7) 23(4.0) 5(0.6) 0(0.0) 1(0.1) 15(2.0) 5(0.9) 11(1.3) 45(9.3) 15(1.8)
大多数病人已有过到基层或专科医疗保健机构就 诊的经历, 诊的经历 , 获得过许多阴性检查结果或做过一无 所获的探查手术,均支持其与躯体疾病无关。 所获的探查手术,均支持其与躯体疾病无关。 躯体化障碍完全是个人的或社会的压抑所致躯体 不适的一种表现。 病程呈慢性和波动性, 不适的一种表现 。 病程呈慢性和波动性 , 并常伴 有社会、人际和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有社会、人际和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Somatoform Disorder
根据WHO报道,在全世界50亿人口中, 根据WHO报道,在全世界50亿人口中,约5 WHO报道 50亿人口中 亿人有心理卫生问题, 亿人有心理卫生问题,但各国通科医师平 均识别率仅48.9 48.9%。 均识别率仅48.9%。 由WHO组织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 WHO组织14个国家参加 15个城市为中 组织14个国家参加, 心的全球合作研究“ 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 理障碍”的报道中, 理障碍”的报道中,上海通科医师的识别 率仅为15.6%,而有心理障碍患者的 15.6%,而有心理障碍患者的99.1 率仅为15.6%,而有心理障碍患者的99.1 %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医院就诊, 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医院就诊, 这也是各科医师不能识别的主要原因。 这也是各科医师不能识别的主要原因。
躯体形式障碍

是妄想,因为患者知道自己的疾病证据不充分,
才迫切要求检查和治疗。
精选可编辑ppt
14
疑病症
(4)虽经反复就医或医学检查,但阴性结果 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 (5)起病大多缓慢,病程持续,症状时轻时 重,常导致社会功能缺损。较好的预后往往与 下列因素有关:急性起病;与某一躯体疾病相 伴出现;病程在3年以内,无严重人格缺陷者; 不存在继发性获益等。
精选可编辑ppt
15
精选可编辑ppt
16
疼痛障碍
疑病症
1、流行病学研究
• 患病率0.6%(美) • 占因疼痛就诊的30%-60% • 10-15%的成年人仅由于背部疼痛导致一定程度的
不能工作 • 女性较男性多见 • 与焦虑、心境障碍共病
精选可编辑ppt
17
疼痛障碍
疑病症
2、临床表现与特征
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数升高,对躯体 不适耐受性差,多反复求助其他科室
精选可编辑ppt
24
疑病症 治疗
1、相关问题 2、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 3、心理治疗
➢ 心理动力治疗:揭示无意识冲突 ➢ 认知行为治疗:改变思维习惯 ➢ 暗示治疗
精选可编辑ppt
25
疑病症 治疗
• (一)面质
•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面对他们的“王子”时,挥动的是略微缓和一 些的治疗工具。有时,他们与转换性病人面质,试图强迫他们拜托症 状。比如,治疗师可能告诉癔症性失明患者,
• 虽然他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他们在视觉任务中成绩仍显著低于或高于 几率水平,这可能会使病人逐渐恢复视知觉。但是,这种恢复通常是 暂时的,病人可能产生冲突并丧失自尊。病人也
• 可能觉得治疗师是没有同情心的,因此最终会破坏治疗效果。
躯体形式障碍基本概述

(四)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鉴别诊断
器质性原因疼痛的戏剧性加工:在未确 诊时容易感到恐慌和不满,从而引起寻 求注意行为。
躯体化障碍中常见各种疼痛,但与其它 主诉相比,并非特别突出和持久。
(四)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病例3
患者,女,41岁。因感头部、背部、大腿肌肉疼痛 20余年。
出现头部刺痛感,部位不定。曾到内科检查无异常, 服中药无效。症状逐步扩大加重,全身多处肌肉出现 刺痛、跳痛,虽经多方治疗无效。用去数十万元,病 人感痛苦万分,不断求医,患者常年病假,无法工作, 家庭也面临破散。
社会心理因素:患者自小性格内向、倔强。70年代曾 下乡劳动,有一恋爱对象。80年代因回沪工作而中断。 92年因厂里效益差而下海做生意,2年后生意失败。
(二)疑病障碍—定义
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 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 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 性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病作出合理解释; 2.情感冲突或心理问题直接导致疼痛的发生; 3.经检查未发现与主诉相应的躯体病变。
(四)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诊断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因难以摆脱的精神 痛苦而主动求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检查出的相关躯体疾病与疼痛;
排除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躯体化障碍、疑 病症。
治要求。
神经症的分类
恐怖性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 强迫性障碍 严重应激障碍及适应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神经衰弱 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的特征
患者反复求医,向医生陈述躯体症状,不断 要求医生给予医学检查,且无视反复检查的 阴性结果,也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 基础的再三保证。
患者的症状可以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器官, 也可以遍及全身各处。
中年女性尤须警惕“躯体形式障碍”症

中年女性尤须警惕“躯体形式障碍”症作者:吕斌来源:《现代养生》2009年第02期年近50岁的覃女士近两年来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为找出病因,她经常“游走”在各个医院,并做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但是医生告诉她检查结果都正常。
为何查不出病?面对医生的检查结果,她并不放心,相反她更怀疑自己有病没查出来,还是经常感到不舒服,有时头痛,有时胸闷,有时胃痛……反正就是难受。
近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又来到了某医院精神科。
在医院里覃女士经过检查,身体仍没发现什么器质性病变。
专家认为,她患了一种当今中老年人很常见的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
这种病的主要特征,就是持久地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各种躯体疾病。
病人常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但通过各项医学检查却都查不出问题,病人经过医生的解释仍不能打消疑虑。
覃女士经过两个多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她的这些症状逐渐消失了,人也变得开朗了。
临床发现,“身体不适”是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主诉,患者出现的症状可以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部位,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系统不适、胃肠道不适,甚至还伴有一些妇科、男科的病症。
躯体形式障碍症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躯体形式障碍症女性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尤其女性在更年期比较多见。
这与女性性格比较敏感、多疑,对自身和生活要求更严格都有一定关系。
这类女性患者往往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
男性患者被发现往往有追求完美性格。
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其实患者的这些不适症状的出现,是患者心理因素的表现,称为“情绪失读”。
以覃女士为例,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她面临着家庭问题和女性更年期的困扰。
一方面,身体的不适变化造成她长期情绪低落,同时,由于她对身体和家庭的过度担心而焦虑,这种不良的情绪同样影响到躯体,出现了多种不适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一般会拒绝探讨心理病因,坚持认为自己是身体有病,而倾向于长期反复就医。
这些往往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差。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迟雅在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常见一些病人申诉各种身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头痛、倦怠等,经过各种检查,却未能发现相应的身体疾病的证据。
这类病人常在各种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在门诊人次、实验室检查、药物处方和外科手术等方面都占有高得不成比例的数量,他们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者,导致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助长了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
这类病人过去归属于“神经症”。
精神分析学家们则假设这些躯体症状是深层心理冲突被阻抑转变而成的“躯体化反应”。
躯体化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躯体化不是临床诊断名称,而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临床诊断名称,这种障碍并不多见,不应和“躯体化”混为一谈。
精神科诊断中有躯体形式障碍这个诊断大类,其中包括躯体化障碍和其他疾病如疑病症、疼痛障碍等。
一、躯体化的概念1.躯体化的描述性定义躯体化是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针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是由对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所造成的。
从上述定义可以归纳出躯体化的5个特征:①患者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与症状;②这些躯体不适与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③患者将躯体不适症状归咎为躯体患病;④患者据此向医学各科求助;⑤一般认为,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即患者主要是用躯体方式而非心理方式作出反应。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躯体化是一个临床现象,但不是诊断名称。
2.躯体化的原因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焦虑症(尤其是惊恐障碍)是躯体化最常见的两类原因。
基层医生所见的抑郁症中,正确诊断与处理者不足半数。
同样,惊恐障碍病人常有胸闷、胸痛、窒息感、心动过速、头晕、面手发麻等多种身体症状,这些病人通常求助于心脏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往往被误诊和误治。
这些发现表明了躯体化的问题在实用方面的重要性。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一、疾病概述躯体形式障碍是指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这些身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二、疾病分类神经症、精神科三、病因及发病机制1.个性特征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的神经质个性特征。
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上,导致感觉阈值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患者内向、孤僻,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十分关注,具有自恋倾向的价格特征,可能成为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人格基础。
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性格内向的人,在患躯体疾病时易出现短暂性躯体形式障碍。
2.神经生理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障碍。
个体一般不能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因为它们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滤掉了,以保证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纷扰。
一旦滤过功能失调,患者的内激感增强,各种生理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变化就可能被患者体会为躯体症状。
3.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父母对疾病的态度、早年与慢性疾病患者生活在一起是发生躯体化障碍的易患因素。
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成人患者的症状常常是他们儿童期所看到的患慢性疾病家属的症状模式。
儿童早期的疾病、童年期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和保护或缺乏照顾都有助于成年后躯体化障碍的形成。
由于躯体症状较精神疾病易于为别人接受,所以患者更趋向于将心理症状归为躯体原因。
另外,医生通过对症状的治疗或用所谓时髦的诊断名称,不恰当地强化了患者对身体疾病的认识等,也会导致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治愈的例子

躯体形式障碍治愈的例子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患者出现身体症状,但没有明确的身体病理学依据。
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身体症状,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身体功能。
以下是一些以躯体形式障碍治愈的例子:1. 张女士是一名40岁的女性,她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后,开始出现了头痛、背痛和肌肉紧张等身体症状。
经过多次身体检查,未发现任何明显的身体病理学问题。
在接受心理治疗后,张女士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症状是由心理压力和焦虑引起的,并且学会了通过放松技巧和应对策略来减轻症状。
最终,她完全康复了,身体症状消失了。
2. 李先生是一名30岁的男性,他在工作中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事故,导致他的手臂受伤。
尽管手臂已经康复,但李先生仍然感到手臂疼痛和无力。
经过心理治疗,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症状是由焦虑和恐惧引起的,并且学会了通过正面思维和自我放松来减轻症状。
最终,他的手臂恢复了正常功能,疼痛和无力感也消失了。
3. 王女士是一名50岁的女性,她在丈夫去世后出现了心悸、呼吸困难和胸痛等身体症状。
尽管她接受了多次心脏检查,但未发现任何心脏病变。
通过心理治疗,王女士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症状是由悲伤和焦虑引起的,并且学会了通过情绪调节和应对技巧来减轻症状。
最终,她的身体症状逐渐减轻,心理和身体状况都有所改善。
4. 张先生是一名20岁的男性,他在大学期间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他的腿部受伤。
尽管腿部已经康复,但张先生仍然感到腿部疼痛和僵硬。
通过心理治疗,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症状是由创伤后应激障碍引起的,并且学会了通过放松技巧和认知重构来减轻症状。
最终,他的腿部恢复了正常功能,疼痛和僵硬感也消失了。
5. 李女士是一名60岁的女性,她在退休后开始出现了头晕、乏力和胃痛等身体症状。
经过多次身体检查,未发现任何明显的身体病理学问题。
通过心理治疗,李女士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症状是由抑郁和焦虑引起的,并且学会了通过积极活动和社交支持来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