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转型,十年寸寸败

合集下载

电信转型能否一路走好

电信转型能否一路走好

电信转型能否一路走好
白丽;李小毛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化》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经历了20多年高速成长之后,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曲线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拐点。

2005年第一季度,电信业出现了20余年来首次一位数增长,且连续4
个月业务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

电信转型成为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电信运营业、电信设备制造业和电信技术界出现频度最高的词汇,也是目前电信界最有争议、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

2005年,“转型”一词成为电信业年度关键词,到2006年,转型已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工作重点。

电信企业转型,就是从传统的网络运营商转变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内容提供。

而转型的本质就是再造公司的商业模式或赚钱模式。

【总页数】10页(P28-37)
【作者】白丽;李小毛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化》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
【相关文献】
1.手机电视,能否一路走好? [J], 马斌
2.烯啶虫胺你能否一路走好 [J], 韩永奇
3.短期融资券能否一路走好? [J], 赵庆明
4.并轨后能否一路走好? [J], 李淑华
5.保留之后的798能否一路走好 [J], 刘春成;徐轶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信转型的回顾和思考

电信转型的回顾和思考
专题 :电 信业转型十周年 回顾与展望
电信 转 型 的 回 顾 和 思 考


北 京 10 0 14 0 )
( 中国 联 合 网 络 通 信 有 限 公 司
1
背景概 述
2 00 0
力 通 信与信息技术逐 步融合 同时承受上 市企业 的经 营压
, ,
力 以及员工 整体素质及观念滞后 市场需求等多种挑战 中
为转型的关键所在。 电信企业的战略转型过程造成相应的产业链发展出现
市场需求是推动企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其发展的 方向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首先,业务种类不断繁荣,业务收入结构需要及时调
整。 除传统语音类业务萎缩以外, 宽带接人类业务将逐步普 及. 互联网类业务将不断出现新的形式. 电信类业务逐步多 媒体化和个性化,集成类业务将逐步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 活. 并且. 互联网类业务与电信类业务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
使电信企业重新定位,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营生存方式 . 寻
求新的发展道路, 努力建立一种面向新环境的新颖商业模 式,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大的企业竞争力, 从而实现企业 跨越式发展。
2 . 1 业务应用转型
成统一的、 可管可控的、 多业务的I P承载平台; 传送层将实 现大容量、 智能化和多业务的传送能力: 接入层将实现低成
摆在 国 内电信运 营企业 面前非常严峻的课题


在市场竞争
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化和加入 WT O


电信运 营业 的竞争 日趋
和技术进 步两 大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电信业宏观发展环 境正
激烈 电信运 营业 由高速成长和高利润阶段步入 了平稳发展
和微利阶段 2 00 0 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为 2 -3 亿户左右 电

电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挑战

电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挑战

电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挑战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电信行业就像一辆疾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超级跑车,不断地加速、换挡、转向,试图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辉煌赛道。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前阵子我家附近的电信营业厅搞活动,我凑热闹去看了看。

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一边给大家介绍新的套餐和业务,一边还得回答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我在旁边观察着,发现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网速快不快、流量够不够用、费用贵不贵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电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可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话说回来,电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那可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以前,我们打电话、发短信,觉得能随时联系到别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现在呢?高清视频通话、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东西,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比如说,5G 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的网络速度快得像闪电一样。

以前下载一部电影得等上好半天,现在眨眨眼的功夫就搞定了。

这可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为各种新兴应用打开了大门。

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工厂,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场景,如今正一步步成为可能。

然而,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电信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就是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

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刚把 4G 弄明白了,5G 就来了,说不定 6G 也已经在研发的路上了。

这就要求电信企业不停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研发、去升级设备。

而且,新技术的推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让用户接受并愿意为新的服务买单,可不是光靠打打广告就能做到的。

再说说网络安全吧。

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网络攻击也变得越来越猖獗。

黑客们可是无孔不入,一旦电信网络遭到攻击,那影响的可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用户。

所以,电信企业得像守护城堡一样,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不然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还有就是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中国电信市场三大悬念

中国电信市场三大悬念

步 , 许 广 电 进 人 , 疑 是看 上 广 电在 允 无
技术是 否先进 ,他们只关心 “ 线的价 有 格, 无线的享受” 是不是能给他们 带来 实
惠 。所 以 , 面是 “ 制 发展 , 面 则是 上 限 下 “ 限 延 。 无 蔓 移 动 价 格 大 战 乃 是我 国 电信 业 从 垄 断走 向 竞 争 的必 然 现 象 。 我 国 的 电信 体 靠 和 管 理 模 式 明 显 落 后 于 倍息 产 业 的市 I 场 发 展 速 度 , 小 灵 通 ” 不是 当 今 最 先 “ 并

后 者 握 有 国 家授 予 的视 额 经 营 特 权 ,在
越来越 广阔的市 场 从特定 角度看 ,正 是 “ 灵 通 的 出现 , 小 才 j 了 中 国 移动 发
市 场 的 价格 战 。 由 于“ 灵通 ” 增 长 势 小 的 头 迅 猛 , 中国 移 动 构 成 了严 重威 聃 , 对 双 方 不 断 发 生摩 擦 与 碰撞 ,结 果 导 致 不愉 快 的 事 情 一再 发生 。 但 是消 费 者 根 本 不 关 心“ 灵 通 的 小
IP上 的优势 , 广电尉寸步不让 C 但 其实 , 国内, 在 罔通的资产当中就有 广电的一部分 ,双方 的业务也在局部有 所交叉。在各大电信运 营商中间 ,网通
拥有 最 先 进 的光 纤 骨 干 网 ,但 也 困 守 在 最 落后 的模 式 之 中 :投 有 人户 通 道 为 突破 这 一 瓶 颈 ,网 通 一 直 在 寻求 最 佳 人

与 这 些 国 家 相 比 , 中国 的宽 带发 展
更 是捉 襟 见 肘 ,普 及 率 尚 不 刘 1 。按 % 国 际 惯 例 或 国 内速 度 , 网通 何 时才 新 能从 宽带 市场 收 回成 本 ? 只 有 天 知 道 。 收不 回成 本 , 谈 何 发 展? 小 马拉 大 车 , 叉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服务补救策略探讨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服务补救策略探讨

氯国固宙运冒垒盟殿舒心趣筑囝舞澍一、引言中国电信业经过10年的改革。

目前初步形成了电信服务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

在长途业务市场,中国电信、联通、网通、吉通、铁通等运营商展开激烈竞争;在数据通信领域,已有中国电信、网通、联通、吉通、广电、长城宽带等多家企业参与竞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透明度等方面将进行根本性改革,国外电信运营商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将逐渐被放松,按照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电信业增值服务开放地域的限制被取消;外资在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中的持股比例不断上升;并可在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地设立中外合资企业。

提供基础电信服务。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将处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电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获取顾客满意,培育顾客忠诚。

但电信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同步性,以及服务质量评价的主观性等特点,注定了电信运营商不可能做到服务。

零缺陷”,服务失误的产生不可避免,且大量存在,为扭转服务失误可能造成的顾客流失和企业利润下降的后果,服务补救便成为电信运营商营销实践不可或缺的策略选择。

企业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补救反应,重塑顾客满意、增加顾客的重购意向和积极的口碑宣传,重新获取顾客信任。

二、服务补救的基本内涵服务补救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Et zel和s i l vem锄在分析如何获取顾客高忠诚度时使用了补救(re c over y)这一说法。

在服务补救的涵义理解上,z cm ke 和B el l认为服务补救是当顾客因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缺失而感到困扰时,企业为使顾客满意而做的努力过程,并指出,。

补救”的本义是4返回到正常状口张莹态”,4重新使其完好”。

K ell y和H o胁an认为服务补救是服务企业在服务失败后所采取的一连串。

补强”措施,补救目的是超出顾客的期望。

M axh锄和N et eyer从归因理论角度分析认为,服务补救是在内部原因前提下对服务过失负责,并采取行动将类似的失误再次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的行为,通过吸取服务失误的教训I降低类似失误发生的概率。

电信业转型发展

电信业转型发展

电信业转型发展全球主流运营商转型得与失综观全球各个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计划,尽管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多数并不尽如人意。

有的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已经压缩了计划,有的已经改变了重点和方向,如此等等。

下面重点分析3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的转型战略及其实施得失情况。

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是2004年提出的转型计划,开始主要着力于网络的转型,特别是TDM语音网的快速退网和IP化进程,计划5年投资100亿英镑,建成一个电信级质量的端到端IP/MPLS网。

2008年来逐渐将重点从急忙部署网络和IT新系统转向提供新业务,主要是下一代以太网、批发宽带、新的开放创新平台和融合的宽带及语音业务等。

2009年上半年批发宽带业务已经超过1000万家庭,21CN以太网已经达到600个网络节点。

开放创新平台方面,BT关闭了自己开发的软件开发工具,改用了其收购的Ribbit公司的平台,使第三方乃至其他运营商更加容易利用BT的网络来提供业务。

这一举措反映了BT的业务开发战略的转变,即由自己为主逐渐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开发平台,让全球各种公司都来帮助开发业务。

21CN将转向21Ser-vices,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带有极其深刻的转型新含义。

美国Verizon公司的战略转型也逐渐由开始注重网络技术而转向更清晰的定位,即由一个深深植根于电信的公司转变为全方位的娱乐和通信公司。

开始其重点在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光纤化,试图引入IMS控制并结合后台IT系统的改造,提供一个跨各种接入网的公共业务传递环境。

在后台系统的改造方面,计划在现有的各种系统之上建立一个协调层,包括业务捆绑、目录、Web和移动为基础的营业厅的管理工具等,再与IMS核心和业务引擎结合,共同建立一个网络层与业务层分离的架构,以便灵活快速地提供新业务。

在接入网的光纤化方面,其步伐是比较激进的,著名的FiOS计划投资230亿美元,到2010年实施光纤到驻地计划。

2008年已经敷设1270万FTTPHP,计划2010年达到1800万FTTPHP。

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学习与思考

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学习与思考

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学习与思考 ( 2005/7/7 10:59 )摘要文章从理念和对策等方面围绕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展开探索。

文章认为,理念是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首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八个观点,即新经济观、新系统观、新网络观、新业务观、新接入观、新基站观、新终端观、新用户观。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目标是“一个用户,一个标识;一个客户,一套服务;一个客人,一个世界”,其可能的选择是实施“蓝色海洋”的竞争战略和“鸡尾酒”策略。

关键词产品与服务创新理念“蓝色海洋” “鸡尾酒”当前,中国电信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电信企业要完成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仅靠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身拥有的实力和创新的能力。

产品与服务创新是电信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理念对今天的电信企业来说,由于价值链被分割,已经由过去的简单上下游关系变化为价值网络,价值创造主体复杂,运营商控制能力降低,现实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

著名学者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认为,“在动态的环境下,其实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理念的竞争。

”这也是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首要问题。

1. 新经济观:体验经济(1)体验经济“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

而服务只是指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一般性大批量生产。

正如服务经济的地位高于产品经济一样,体验经济高于服务经济。

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

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

它创造的价值来自个人内在的反应。

”《体验经济》作者派恩关于体验和体验经济的论述,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从人们对水的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出发,到咖啡豆、速溶咖啡包、咖啡馆等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地获得对“增值”与“体验”的理解。

剖析中国移动: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上频频失意

剖析中国移动: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上频频失意

剖析中国移动: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上频频失意2013年04月07日11:58:00来源:虎嗅前段时间看了《中国电信转型,十年寸寸败》,颇有感触。

作为移动的个中人,看着这些年移动向互联网艰难转型的风风雨雨,真心感觉遗憾。

虽然现在跟一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佬比起来,移动仍是名符其实的高帅富。

这家公司当年拯救过互联网、最早提出培育移动互联网的企业,投入了天量资金做了所有热门的业务,却在移动互联网进入最辉煌时代之时,慢慢的被边缘化,最近在微信收费问题上成为众矢之的,俨然变成了网友们口诛笔伐的阻碍者。

其实,在最为风光的时候,移动就有沦为管道的危机感。

它2006年将Slogan从“移动通信专家”改为了“移动信息专家”。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电信也辉煌过,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后来互联网大佬们在台上指点江山的时候,电信只是默默的做着管道、IDC这些底层基础活儿。

移动不愿看到这样的景象再次发生。

于是有了很多故事。

移动梦网短暂辉煌过,在200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泡沫时还救活了当年的几大门户,救活了唱片公司。

但07年智能手机出来后,封闭的体系被打破,游戏规则变了,历史再一次重演。

可移动不是个认命的主,什么热做什么,手机操作系统(Ophone)、微博(移动微博)、社区(139社区)、应用市场(MM)、本地生活应用(无线城市)、即时通信(飞信)、移动支付、二维码、彩云、团购……,如果到省公司一层,那看到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

可是,最终还是难逃宿命。

OPhone:缺乏技术创新和用户价值的标本OPhone推出的时候,Android还是1.x时代,塞班也还未消失,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还未出现当前的双寡头格局。

可惜,与大多数“移动式创新”一样,操作系统是由一个不知名的合作伙伴做的,说白了也就是Android1.x的优化+移动自有数据业务的捆绑,笔者在OPhone 一开始就参与内部征文,当时很悲观的预言其很快会失败,结果征文还获奖,一语成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信转型,十年寸寸败我拿着县区公司的银子,操着集团公司的心。

电信的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作为中国电信县区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感受中国电信这些年转型口号下的实际情况,并为此形成自己的判断。

有些事儿未必都是2005年转型口号提出(虎嗅注:2005年,刚调任中国电信不久的王晓初首次提出了中国电信要由“基础网络运营商”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调整)后发生的,但因为与转型相关,一并说说。

顺便说一句,2005年,电信集团提出要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更像是没有获得移动牌照的意气之举,并非固网经营濒临绝境的切肤之痛。

互联网公司在2000年纳斯达克股灾后开始复苏。

那就从互联网说起,从互联星空说起吧。

一、互联星空如果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互联星空像极了中国电信(固网运营商)对中国移动(无线运营商)旗下移动梦网的一次模仿。

但我以为这是中国电信史上最具互联网精神的一次探索,时至今日,中国电信仍然没有比那个时候更接近互联网梦想。

你来看看互联星空的理念:“一点接入,全网服务”、“一点认证,全网通行”、“一点结算,全网收益”。

这简直就是如今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精髓!但无可奈何,互联星空已经名存实亡,难道是它生不逢时,它诞生的时候超越了它所处的年代?我认为它的失败有两点:(1)互联网精神的实质除了开放,还有公平。

互联星空做到了开放,但没做到公平。

试想,中国电信试图主导产业链,其他提供具体业务的只是SP,在身份上不对等。

须知,每一个有志于互联网的玩家,开口硅谷,闭口纳斯达克,个个野心勃勃,哪会甘心寄人篱下?(2)互联网免费思维惯性的影响。

互联星空想走一条收费的路子,但各个SP提供的服务网上到处都是类似的免费的存在,对用户哪有什么吸引力?但互联星空最大的亮点是:一点认证,全网通行。

其基于用户真实身份认证(上网帐号或固话号码)机制,确实超越它所处的时代。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身份认证只是用于扣费,那时还没有社交网络SNS(现在国内社交网络实名制仍未成为主流),无法与SNS关联。

仔细想想,互联星空“一点认证”的这个点是电信分配给用户的现实世界中的连接点,而QQ号是腾讯开放平台中分配给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的连接点。

恰巧,这两个点位于管道的两端。

犹如电信虽然控制了河道的入口和整条航道,但连接大海(网络世界)的出海口却是腾讯掌控。

电信会不会沦为管道,在于能否将入口的“一点认证”平移到出口的“一点认证”。

可惜电信没做到。

二、商务领航商务领航主导下的SP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语音时代的思维主导互联网应用。

商务领航与互联星空相比,最大的不同只不过客户群不同,一个是面向政企客户,一个是面向公众散户。

而且,商务领航淡化了互联网色彩,突出了SP提供业务的功能属性,如网络文件柜、企业邮箱、网络传真等。

在业务推广方面,商务领航完全摒弃了成熟互联网的推广模式,将一个个功能包以可选形式叠加在套餐之中。

作为电信员工,我不忍心将对商务领航功能包的不以为然表现出来。

且不说网上到处都有免费的存在,单说这些功能全部都是工具类的弱需求,弱应用,这玩意儿就做不起来。

工具类的东西根本就不适合运营商来做,只适合社会专业公司来做。

做得好,弄个高级一点的收费功能,做得不好,丰富一下网上已经泛滥的类似应用,仅此而已。

三、行业应用印象中2010年以后就不怎么提商务领航了,一如早就不提互联星空。

不知道是不是高层早已默认了它的失败?但日子还得过,转型的口号还挂在墙上。

2010年后,行业应用突然火爆起来,虽然直到今天我还是对行业应用一头雾水。

那时中国电信已经开始运营CDMA 3G网络,1500元的左右的智能机开始逐渐多起来。

我以为当年提出行业应用的初衷是在智能机上装个应用程序,以此拉动手机放号。

中国电信在固网宽带上没折腾出行业应用的名堂,难道在无线3G上就能折腾出来?难道智能机比电脑功能更强大?包含手机和固网的行业应用,基本上就是这个通那个通,比如警务E通、烟草E通、天翼火车通等等,起的作用基本仍然是管道工的作用。

关于管道,在下面还要详细阐述,这里只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运营商根本干不了行业应用的活?这无关企业的财力,无关企业的技术力量,也无关企业的市场能力,完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先来回顾一下经典的OSI(Open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七层模型,这被所有搞通信技术的人奉为圭臬。

从第一层到第四层,每一层都有对应的硬件产品,越到上面语义越丰富,越难以有对应的硬件产品,即使有,也是功能单一且只能成对使用,难以与其他厂商对接的产品。

所以,越到高层,应用类型越丰富,越需要用软件来实现。

作为硬件厂商,思科够牛吧,它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甚至各种网关,但它根本无法提供应用层所需的硬件产品。

同样的道理,软件方面,微软够牛了,但它也只能提供基础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至于各种应用系统,压根就没微软什么事儿,微软也不会瞎掺乎。

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跟你服不服没关系,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关系。

作为通信管道的中国电信如果不能在哲学上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投入多大人力物力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视频!视频?曾几何时,人们翘首以盼的3G杀手级业务是视频通话。

但如今视频通话早已引发不了人们的兴趣。

三年前,我拜访过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的多媒体通信实验室,看到在座机上有一块5~7寸显示屏用于视频通话,当时叫彩E终端,价格昂贵。

当时的说法是实验网已经开通,一年后商用。

这些年过去了,采用ARM架构的7寸PAD价格只是彩E终端1/10不到,比最初来电显示的话机还便宜,我想彩E价格不是原因,使用习惯也不是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视频是信息沟通方式的画蛇添足。

大概是从2006年起,中国电信大规模介入平安城市治安视频监控。

那时C网牌照还没拿到,业务增长缓慢,而平安城市建设政府大量投资,对于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周期短见效快。

但2010年以后,手机放号步入快车道,加上维护麻烦,政府投入高峰已过,中国电信在城市视频监控方面逐步退出。

我以为中国电信至今没有认识到视频监控对于电信转型的意义。

视频监控将原始图像从一个地儿完整地传送到另一个地儿,不像拍电视需要后期制作,这不正是运营商的本质工作吗?随着高清时代的来临,如果视频监控的编解码、存储标准、设备结构统一,中国电信还是应该在视频监控方面深耕细作。

视频监控有点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感觉,在云计算环境下,结合智能图像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可快速搜索和报警提取的高端服务,我认为远比宣传通过手机看视频更有吸引力。

五、流量经营终于进入2012年了,终于1000元能够买到双网双待双核双摄像头4.5寸大屏的智能机了。

流量一下子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好像言不称流量都不好意思在体制内混。

如果说第一波固网语音IP化,中国电信的封杀手段还算具有还手之力的话,那么第二波,针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对短信、语音的侵蚀及流量的消耗,中国电信甚至没想好招架之功。

以流量的字节或时长收费,以简单的手机放号(数量的增加)换取流量收入的增长,只能在管道里越沉越深。

这样的流量经营,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电信显然不愿意走固网宽带包月的老路,因为傻子也算得出手机数量是宽带数量的数倍。

所以,无线宽带甫一问世,电信就想从源头上改变包月策略。

但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成功,本质上不是无线对有线的成功,而是智能手机对个人电脑的成功,否则不能解释黑莓和诺基亚的衰退。

因此,流量经营也不仅仅是无线流量的问题,而是包括有线流量在内,对整个流量体系进行分类重整的问题。

而且,流量和语音短信不同,语音短信是点对点人与人直接的双向沟通(语音是同步,短信是异步),流量是什么?在IM时,流量与语音短信无异(表现为准同步),其他用途时,流量是人与机器或机器与机器的沟通。

目前这种粗放的流量经营思路,就是单纯的放号,每放一个号,就多增加一份流量,套用前段时间调侃中国移动的G3就是3G,那国美就是美国了。

这样的流量经营迟早会陷于与有线流量一样包月的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从上面OSI七层模型可以看出,流经最底层(1~3层)的流量对于运营商的网络,或者说对于管道而言是无差异的,但由于数据封装的标识,管道是能够区分得开不同的数据流(比如腾讯公司和证券公司,是IM会话还是证券交易,不一样)。

运营商不愿沦为管道工,很大一部分缘由是因为腾讯情结。

因为QQ和微信既抢了运营商立命安身的语音和短信,又无偿占用了大量的流量。

但我完全不明白运营商恨腾讯的理由。

公开资料显示,腾讯2012年营收450亿左右,应该和广东电信差不多。

且不说腾讯的市值早已超过中国电信,就算中国电信并购了腾讯,电信每年也就多了450亿的业务;而且这450亿还完全不是即时通讯带来的,这450亿大半是游戏收入,中国电信怎么不去恨巨人?怎么不去恨网易?腾讯,就其IM这块来说,本质上已经是运营商了,运营商的宿命就是管道,只不过腾讯是打扮得更人模狗样、有互联网感觉的管道工。

对照OSI七层模型,如果说中国电信是第一第二层的管道工,腾讯就是第三甚至第四层的管道工。

越到上面,附加值越高,离用户越近,给人的感觉是离管道越远,但管道的本质没变。

因此,管道化并不可怕,也不丢人,不要去抱怨被人OTT了,为什么自己不能OTT?电信对传统业务的划分是语音、数据、视频,所谓通信就是将上述信息从一个地儿挪到另一个地儿。

对于人与人的语音,电信很精通(siri那样的人与机器的语音则完全不懂);对于机器到机器的数据(如MPLS、MSTP等),电信也不错;而对于人与人的数据或人与机器的数据基本是两眼一抹黑;对于视频,不能说完全不懂,最多处于入门级水平。

腾讯比电信高明之处在于,除了连通语音,它还能搬运文字、图片,也能视频,这是大家所周知的,但我自己使用QQ的体会是,文件传送功能(人与人之间数据交换)是我离不开QQ的主要原因。

腾讯有做行业应用吗?没有!腾讯的QQ多方视频有包装成视频会议的用途吗?没有!具体应用千变万化,个性鲜明,无论是从哲学的观点看待电信提供服务的普遍性与具体应用的特殊性,还是数学的视角看待共性与个性的集合关系,无论是电信还是腾讯,做行业应用是一条毫无前途的不归之路。

回到流量经营。

如果在五年前,中国电信能够及早对流量进行分类(技术上通过IP包的地址解析及端口识别),而不是简单地按速率收费,绝对是令人惊艳的业务创新。

将有线的流量分类移植到无线流量更是顺理成章的事。

比如:QQ每月10元,电子邮件10元,证券交易10元,视频网站10元,其他10元……即使是分类包月也比现在笼统包月好得多,况且还有速率的搭配。

如果是这样,中国电信完全可以安于做管道,不会再有“为人做嫁衣、新郎不是我”的感觉了。

说到流量,使我想起互联网上各大网站间或网站内部流量导入导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