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化学方程式

合集下载

第四章第四节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含答案

第四章第四节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含答案

4.4化学方程式第四章生命之源--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科粤版)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下列关于2CO+O22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后原子种类减少B.表示一氧化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2.配平化学方程式时,所配化学计量数是否正确的依据是反应前后()A.各元素的种类是否相同B.各物质的状态是否相同C.各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之和是否相等D.各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3.细铁丝在氧气中可剧烈燃烧。

在这个反应中,铁、氧气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是()A.56:32:72B.56:32:232C.168:64:232D.224:96:320 4.根据化学方程式C+O2CO2,无法获得的信息是()A.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B.参加反应碳和氧气的质量比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5.下列关于2C+O22C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表示碳加氧气等于一氧化碳B.该反应中,分子、原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C.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6.下图中的四位同学对H2+Cl22HCl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B.C.D.7.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mCaO+2SO2+O2═mCaSO4,则m的值是()A.4B.3C.2D.18.在化学方程式:aC2H5OH+bO2mCO2+nH2O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a+b=m+n B.a=2m C.a+2b=2m+n D.n=2b9.现有化学反应:xC2H6+yO2zCO2+wH2O,化学计量数之间关系正确的是()A.2z=x B.3x=2w C.2x=z D.y=2z+w 10.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A和8g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A.9g B.11g C.12g D.14g11.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A.9:8:19B.27:32:102C.27:32:80D.27:24:51 12.下列指定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铁在氧气中燃烧:4Fe+3O22Fe2O3B.铁在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C.镁在空气中燃烧:Mg+O2MgO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13.下列各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A.P+O2↑═PO2B.4Fe+3O22Fe2O3C.CH4+2O2CO2+2H2OD.C+2CuO 2Cu+CO214.在2A+3B=C+2D反应中,36g A与56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g C和一定量的D,若C的化学式量为14,则C和D的化学式量之比为()A.7:1B.7:8C.7:16D.7:3215.在反应2A+3B=2C+D中,当10g A完全反应,生成14g C,又知C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7:16,则B与D的质量比为()A.5:6B.6:5C.5:4D.4:5二.填空题(共5小题)16.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有各种意义。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目录上下册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目录上下册

九年级化学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1 身边的化学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3 物质的变化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2.1 空气的成分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2 制取氧气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3.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4.1 我们的水资源
4.2 水的组成
4.3 质量守恒定律
4.4 化学方程式
第五章燃料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5.4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目录
第六章金属
6.1 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
6.3 金属矿物与冶炼
6.4 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第七章溶液
7.1 溶解与乳化
7.2 物质溶解的量
7.3 溶液浓稀的表示
7.4 结晶现象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8.1 溶液的酸碱性
8.2 常见的酸和碱
8.3 酸和碱的反应
8.4 常用的盐
8.5 化学肥料
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
9.1 有机物的常识
9.2 化学合成材料
9.3 化学能的利用9.4 化学物质与健康。

科粤2011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4.4 化学方程式(共18张PPT)

科粤2011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4.4 化学方程式(共18张PPT)

2. +
点燃
3. H2+O2 点燃 H2O 4. 2H2+O2 点燃 2H20
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的式子
2、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反应条件
和、与等
点燃 反应生成
C + O2 ==== CO2
反应物
生成物
1.质的含义: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 化碳
点燃
C + O2
CO2
12 32
(3)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各粒子个数比(微观意义) (粒子个数比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表示每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
碳分子
3.读法
2H2O 通电 2H2 + O2
(1)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 生成氢气和氧气
(2) 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 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 的氧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用文字表示为:
“和”
“反应条件”
“生成”
碳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反应物
写起来很麻烦, 怎么办?
生成物
雇主:化学反应 要求: 1. 书写简单 2. 遵循质量守恒 定律 待遇:
一经聘用,待遇 从优!
小组合作分析四位应聘者的优 点和缺点,挑选合适的代言人。
1. 氢气+氧气 点燃 水
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物中不可能有
的物质是( B )
A、NaOH B、H2SO4 C、H2
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l2
4、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4.4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共40张PPT)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4.4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共40张PPT)

4.3 化学方程式
是:式子左边的氧原子数是 2,右边的是 5,这两个数的最 小公倍数是 10,因此,在 O2 前面配上 5,在 P2O5 前面配 上 2(即 P+5O2===2P2O5)。式子右边的磷原子数是 4,左边 的是 1,因此,要在 P 的前面配上 4,即(4P+5O2===2P2O5)。 标明反应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即 4P+5O2=点==燃==2P2O5)。 另外,还有设“1”法和“奇数配偶法”等。
4.3 化学方程式
[情景展示2]
4.3 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思考交流]
4.3 化学方程式
[归纳总结]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根据客观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 子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 二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使等号两边各原子的数目相等,使之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3 化学方程式
[情景展示3]
4.3 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 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思考交流]
4.3 化学方程式
[归纳总结]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 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即粒子的个数,它是个整数值,当它是 1时省略不写),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 等的过程。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方法是 观察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比较简单、常用的方法是“最 小公倍数法”。例如,P+O2——P2O5的配平方法
4.3 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各部分的含义
和 反应条件 生成
反应物 生成物
4.3 化学方程式
(1)质的意义:可表示___反_应__物______、_生_成__物______和反应条件 __________。 (21)2量∶3的2∶意44义:在上述反应中,C、O2、CO2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 (31)微∶1观∶1意义:在上述反应中,C、O2、CO2的粒子个数比为 ____________。

4.4 化学方程式 课件-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共29张PPT)

4.4 化学方程式 课件-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共29张PPT)

=====
点燃
书写化学方程式
五、配平法
2.奇数偶配法 ①观察在化学表达式中出现奇数和偶数的一种元素。此化学表 达式中,氧原子在左侧为偶数,在右侧为奇数。 ②在出现奇数次的氧原子的化学式前写上”2“
2 ③配平其他元素,在该例子中即氢元素
2
2
④在配平氧元素,该化学表达式中已配平
=====
点燃
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
三、书写步骤:写、配、等、注、查。
4.注:在等号的上面标注反应条件,在生成物后 标注真确状态。 5.查:检查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 配平是否正确,物质状态是否正确。
书写化学方程式
三、书写步骤:写、配、等、注、查。
以”C+O2=CO2”为例配平 1.写:C+O2 点燃 CO2 2.配:C+O2 点燃 CO2 3.等:C+O2= ======= CO2
4.4 化学方程式
目录 Content
1 了解化学方程式 2 书写化学方程式 3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了解化学方程式
知识回顾 氧气
左写反应物的名称, 右写生成物的名称,中 间用箭头连接,箭头上 写反应的条件。像这样 的被称为文字表达式。
了解化学方程式
知识回顾
左写反应物的化学 式,右写生成物的化学 式,中间用箭头连接, 箭头上写反应的条件。 像这样的被称为化学表 达式。
点燃
4.注: 5.查:
书写化学方程式
四、注意事项 “个”“↓”用于表示生成物的状态,无论反应
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注。如果反应物中没 有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在生成的气体的化学式 右侧标注“个”。若反应物中有气体,则生成物中 的气体不加“个”;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物中 没有固体,生成了难溶于水的固体,则在该难溶性 固体的化学式的右侧标注“↓”。若反应物中有固体, 则生成物中的固体不加“↓”。

化学高中必修三课本电子版

化学高中必修三课本电子版

高中化学必修三课本电子版第一章化学的基础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涉及到物理、生物、地质、天文等多个学科。

1.2 化学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化学家们就已经研究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火药的炼制、金属的冶炼等。

17世纪以后,化学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验,如瓶子定律、摩尔定律、热力学定律等,这些理论和实验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后,化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验,如量子力学、核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这些理论和实验为现代化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3 化学的应用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药物、燃料、清洁剂、染料、塑料等,到工业生产中的冶金、石油化工、制药、纺织、电子、医药等,都离不开化学的应用。

1.4 化学的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化学反应的基础。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光学性质、声学性质等。

(3)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组成、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二章化学元素2.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不能再分解成任何其他物质,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2.2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

2.3 元素的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4 元素的结构元素的结构是指元素原子内部的组成结构,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第三章化学反应3.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组成、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3.2 化学反应的分类根据反应的特点,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等。

3.3 化学反应的特点(1)反应的速度反应的速度是指反应物分子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速度,它受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4.4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4.4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的展示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概念和应用。
3. 实验器材:本节课可能涉及到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探究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关系。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设置实验操作台,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同时,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座位和桌面空间,以便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学习和实验操作。
5.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讲解,同时能够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补充。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将化学式的书写规则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如“元素符号就像人的姓氏,数字就像人的年龄,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操作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进行了实验操作,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使用化学仪器的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通过实验,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我们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和思考探究的过程,我们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式与化合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10.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年级的化学学习做好准备。

4.4 化学方程式

4.4     化学方程式

4.4 化学方程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加以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合作学习】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阅读教材115页,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1)“质”的含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量”的含义从宏观看,表示了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如果反应物都是气体,还能表示它们在反应时的体积比。

从微观看,如果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分子个数比。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P+O2P2O5〔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116页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束
应用
对定义的理解
1、“参加”意味着反应物中过量的剩余部 分的质量不应算在内。如蜡烛燃烧剩 余的石蜡不算在内。 2、“总和”意味着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 生成物都算在内。如肉眼看不见的气 体也应考虑。 3、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仅适用于化 学变化。
结束
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 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 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 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 理。 答: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 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由钙元素、 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 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不可能变成黄金。
结束
相关实验 回顾:
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流畅)_ 320x240_2.00M_h.264.flv
结束
◇硫为何减 少了?
◇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 律?
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总 和等于生成的SO2质量
结束
◇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
结束
第四节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4 P + 5 O2
点燃
2 P2O5
结束
例题
3、在硫酸铜(CuSO4 )溶液中加 入氢氧化钠(NaOH)溶液 CuSO4+ 2 NaOH
Cu(OH)2 + Na2SO4
结束
课堂练习
1、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3O4
3Fe+O2
点燃
2、甲烷+氧气 点燃 水+二氧化碳 CH4+2O2点燃CO2+2H2O 3、高锰酸钾(KMnO4) 二氧化锰+氧气
结束
课堂小结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归纳为:(以反应 加热 “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的化 学方程式书写为例) 左反右生一横线 配平以后加一线 KClO3 2KClO3 KCl+ O2 2KCl+ 3O2
MnO2
等号上下注条件
箭号标气或沉淀
2KClO3△ຫໍສະໝຸດ MnO22 KCl+ 3 O2
2 KClO3 △ 2KCl+ 3 O2
结束
例 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为: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以下关于有 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D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和氢元素,可能含 有氧元素
结束
例: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 几年来又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 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 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工业上制得 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X + 5O2 = 4NO + 6H2O ,则X的化学式为( C ) A.N2 B.NO2 C.NH3 D.N2O5
全错
结束
课堂练习2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高温 (1) C + CO2 CO 点燃 4 2Al2O3 (2) Al +3 O2 高温 (3)2 CuO + C 2 Cu + CO2 点燃 2 H2O + 4CO2 (4)2 C2H2 + 5 O2 点燃 2 S + 2 H2O (5)2 H2S + O2
4.4 化学方程式
大道九年制学校—邱爱强
结束
化学方程式
复习提问
定 义
书写原则
书写步骤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结束
知识链接:相关知识回顾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
的理论准备,这是本章的基 础。化学方程式是本章的中 心。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结束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结束
作业:一、课本P119 练习1、2、3、 4、5、6、7.(完成在书上即可) 二、练习册P34—39。 三、资源与学案P50—56.
结束
水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左 反应物分子式 (短线连接) 右 生成物分子式

氢气

氧气
H2O
H2
+
O2
结束
水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左 反应物化学式 (短线连接) 右 生成物化学式

氢气

氧气
2 H2O ?
? H2 + ? 2 2 O
结束
水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左 反应物化学式 (短线连接) 右 生成物化学式
结束
相关实验回顾: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流畅)_ 352x272_2.00M_h.264.flv
结束
例题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在氧气中燃烧 2、磷在氧气中燃烧 3、在硫酸铜(CuSO4 )溶液中加入氢氧 化钠(NaOH)溶液
结束
例题
1、碳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C
+ O2
CO2
结束
例题
2、磷在氧气中燃烧
结束
注 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
条件符号 状态符号 加热△ 气体 沉淀
特别注意: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
生成的,在所生成的气体右边打上向上箭头,反应物 中没有沉淀而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的,在所生成的沉 淀右边打上向上箭头右边打上向下箭头。
结束

将短线改为等号
结束
相关实验回顾: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流畅) _352x272_2.00M_h.264[1].flv

氢气
通电

氧气
2 H2O
2 H2 +
O2
结束
水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左 反应物化学式 (短线连接) 右 生成物化学式

氢气
通电

氧气
2 H2O
2 H2 +
O2
结束

左 (短线连接) 右 反应物化学式 生成物化学式
结束

配平依据 配平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 的化学计量数使左右两边的每一种 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配平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观察 法、奇偶法等
1、定 义
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来表 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2、书写原则
结束
2、书写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反应是真 实存在的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结束
3、书写步骤
◇写 ◇配 ◇等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配平化学方程式 将短线改为等号
◇注
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
结束
宏观
元素种类 六 元素质量 不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微观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分子的数目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结束
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原因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 进行有关计算
加热
锰酸钾(K2MnO4)+
2KMnO4 △ K2MnO4+MnO2+O2
结束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原子、分子个 数之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结束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4P + 5O2 124 160
点燃
2P2O5 284
1、表示磷和氧气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五氧化二磷。
2、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五 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 3、表示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 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质量比为 31∶40∶71
结束
课堂练习2
1、根据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反应方程式是否 正确。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加热 (1)3Fe+2O2 Fe3O4 点燃 (2)Mg+O2 MgO2 点燃 (3)CH4+O2 CO2+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