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发展——以《中国比较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5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0引言19世纪时,女性主义渐渐变成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女性主义运动提高了很多女性独立自我的意识,逐渐一些女性认识到她们在男权社会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随后女性主义的思想逐渐扩展到社会的不同领域,比如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本文主要讲述女性主义思想扩展到翻译领域所形成的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本文将首先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后探讨此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及其未来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1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Menage 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翻译不忠实。
还有人把翻译比作“媒婆”“美而不忠实的妻子”等[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和女性一样处于同等的弱势地位,被压抑、被奴役。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与女性的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处于男权压制的结果,翻译和原作就好比女性和男性,原作被认为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男性”,而翻译也就是再生产的文本被认为是服从与原作权威之下的“女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男权统治下,翻译中也具有社会男尊女卑的特点,使翻译也被认为是原作的派生、从属、随后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因此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也就是在这方面,找到了翻译与女性的相同点,进而引发了两者的结合。
弗洛图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干涉文本翻译的三种主要翻译手段:增补(supplementing)前言和注释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以及劫持 (hijacking)。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改变了过去译者谦卑的做法,“常常越出传统为她规定的隐形译者之限度”[11]。
与此同时,在翻译文本中,她们开始妇弄(Womanhandling),既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女权主义哲学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酷儿理论家,女性主义哲学 家,修辞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家。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 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 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以“性别”为分析范畴来重读、解构 和重建哲学,批判和检讨许多导致人类自身及自然危机的固有价值观体系,为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创造更为开 放、更为平等、更为自由的哲学思维空间,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作出独特的贡献。近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社 会得到飞速发展,已有大量著述问世。自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入女 性主义哲学领域翻译、介绍、梳理和研究西方学者的成果,并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著。经过十余年来的开 拓发展,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在中国初具规模,而且愈发进入到主流哲学中,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力量。
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发展——以《中国比较文学》文献为基础

[作者简介]殷燕旭,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发展 ———以《中国比较文学》文献为基础○殷燕旭(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女性主义理论引进中国后,对中国本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中国比较文学》中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相关文献,对比较文学中的女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在比较文学中的发展是相对单一的,缺少中国特有话语的。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比较文学; 中国女性主义话语[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57-02 中国的妇女研究和妇女解放运动可以回溯到百日维新期间,受到西方“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维新派在社会改良的过程中也开始关注妇女问题。
康有为就曾在《大同书》中强调“人者,天所生也。
……男与女虽异性,其为天民而共受天权一也”。
[1]指出男女虽有不同,但应该共享平等的权利。
同时早在1902年,我国就翻译出版了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早期进化论赫伯特·斯宾塞的《女权篇》,这是我国近代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妇女问题的专著。
也就是说,我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的关注是具有历史基础的。
同样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女性主义真正的蓬勃发展却在近百年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大量的被介绍到中国。
中国的传统学科从内容到方法都受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随后,女性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展到新兴的学科中,如比较文学、阅读学等。
本文拟通过回顾比较文学领域中关于女性主义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女性主义在国内比较文学领域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笔者选取了《中国比较文学》作为研究文献的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创刊于1984年,致力于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中国内地唯一的比较文学专业期刊。
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三、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一、概述1、概念厘清女性文学有三种字面上的含义:一是研究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二是研究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三是研究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文学。
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文学只是指第一种含义: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
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那是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就可以全都称为女性文学?因此,这里仍然要两说:一个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里面没有表现女性意识;另一个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里面充分表现了女性意识。
那么哪一种才是女性文学?答案是后一种才是我们所指的女性文学,即那些女性作家创作的、充分表现了女性意识的文学。
但是,这些文学并不一定描写女性生活的。
可以是描写大社会的,但她同样表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则可以称之为女性文学。
因此,在这里,女性文学的含义是:表现了女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
它可以专门描写女性生活,也可以描写其他人的生活或反映大社会的情况。
2、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Feminism在中国,有两种翻译: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
顾名思义,女权主义,是为女性争取权利,这些权利包括选举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同工同酬的权利等等一些关于那个所谓的“人”所该拥有的一切权利,说白了,就是男人拥有的那些权利,女性也要拥有。
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保障。
女性主义,是认为,在那些基本的人的权利之外,女性还有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比如为母亲的意识、一直以来被压制在家庭与社会地位底下之列所造成了历史创伤(纵观历史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天使圣母一般的,天使是那些贞女、圣母是那些孟母啊、贾母啊、岳飞那英雄的母亲啊之类的;另一类是魔鬼下流的,比如妖狐鬼怪中美若仙子的女性,比如潘金莲之流水性杨花的女性、还是那些乱国的女性;总之,当国家亡时,人们指责是女性祸国殃民,当国家兴时,女性的地位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历史上,在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主流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一直被处于边缘:孔子的那一句话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
让女性一直背负一个负面的、消极的、底下的包袱。
比较文学与女性主义的关系ppt课件

第二阶段
❖ 代表人物: 摩厄斯(Ellen Moers)《文学女人》; 肖沃尔特(Elaine Showalter)《她们自己的文学》 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 、古巴尔(Susan Guber)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比较文学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Company
LOGO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二.
西方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Contents
1
女性主义的基本特点
2
西方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2014级史晨霞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
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
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
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
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
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
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
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思从后 殖民女性主义角度 对 电影 《 风中奇缘 》 进 行 了全 新
的解读 。迪 斯 尼 通过 将 印第 安 女 性 塑造 成 “ 东方女性” 典
笔者 选 取 了 《 中 国 比较 文 学 》 作 为 研 究 文 献 的 来 源。
型—— “ 性感 、 迷人 而 又富有 异 国情 调 ” 来 满足 西方 白人 男性 的意淫 , 并将其塑造成为 白人情人 不惜牺牲 自己的野 蛮
在近百年后的二十世 纪 九十年 代。随 着 中国改革 开放 的深 入,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大量 的被介 绍到 中国。 中国的传统学 科从 内容到方法都受 到 了西方 女性 主义 的影 响, 随后 , 女性
主义 的影 响逐渐扩展 到新 兴的学 科 中 , 如 比较文 学 、 阅读学 等 。本文 拟通 过回顾 比较文学 领域 中关 于女 性 主义 的相关
语文 学刊
2 0 1 4年 第 8期
女性 主义理论在 中国 比较 文学 领域 中的发展
— —
以《 中国比较 文学》 文献 为基础 0殷 燕 旭
( 内蒙古师范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2 2 ) [ 摘 要] 女性主义 理论引进中国 后, 对中国 本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人贵族女 性 , 从而将 自人优越主义发 挥到极致 。通过对 电影
《 中国 比较文学》 创 刊于 1 9 8 4年 , 致 力 于探讨 具有 中 国特色 的 比较文学研究 , 是 中国 内地唯一 的 比较文 学专业期 刊。通
过检索 , 得 到 了 关 于 女 性 主 义 主 题 或 涉 及 女 性 主 义 理 论 的 文
献共 1 5篇 。毋庸 置疑 , 这并 不 能代表 中 国比较 文学 中女 性
主义理论 的全貌 , 而且在资料的引用过 程 中, 难免 有所 缺失 ,
但通过对这些论文 的研究 梳理 还是 可 以初 步体 现女 性 主义 在我 国比较文学 中的发展 。
与其他理论在 中国发展 的轨迹相同 的是 , 早 期女性 主义 比较文学 的关注点 主要集 中在 西方 女性 主义理 论 的介绍 与 论证方面 。西方女性 主义理论 发展 已经到 了跨学科 、 跨 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 7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4 ) 0 8— 0 0 5 7— 0 2
的阶段 , 出现 了大量 的新 的观点 和概 念 , 如女性 主义 地理 学
中国的妇女 研究 和妇女解 放运 动 可以 回溯到 百 日维新
女性主义的关注是具有历史基础 的。
威尔试 图通过对传统地理学 的创新 来 回答空 间和性别 之间 , 尤其是空 间与女 性之 间的关 系。通 过对性 别与 空间遭 遇 的
诸多案例重新建构 一个流 动的 , 非确 定性 的性 别关 系。 _ 2 对
女性主义者来说 , 这样 的性别关 系较泾渭分 明的性别 关系来
义 比较文学 的研究 重点 。张 晓红 , 连敏 就翟永 明和普拉斯 文
本的研究 , 与传统学说 中将前 辈 比喻成 “ 父 亲” 所不同, 她 们
[ 作者简介] 殷燕旭 ,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 院讲师 , 研究方向 :
始将 理论应用于实 践 中, 因此 , 具 体作 家文本 的研 究便成 为
目前女性 主义研究 的重点 。女 性 主义者 通过对 文本 的研 究 解构 , 揭示 了在父权统治下 的女性 的边缘化 地位 。毛思 慧和
文献 , 以了解女性 主义在 国 内比较文 学领 域 中的现状 、 存在
的 问题 。
本文立足 于《 中国比较 文学》中以女性主 义为视 角的相 关文献 , 对 比较 文 学中的女性研 究的现状进 行 了梳 理 , 认 为 女性 _ 亡义理论在 比较文 学中的发展是相对 单一的 , 缺 少中国特 有话语 的 。
[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比较文学; 中国 女性主义话语
方——女性 主义地理学 概说 》 进行介绍 和解 释。琳达 - 麦道
天权一也 ” 。 …指 出男女虽 有不 同 , 但应 该共 享平 等 的权利 。 同时早在 1 9 0 2年 , 我 国就 翻 译 出版 了英 国哲 学 家 、 社 会 学 家、 早期进 化论赫伯特 ・ 斯宾塞 的《 女 权篇 》 , 这 是 我国近 代 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妇女问题 的专著 。也就是说 , 我 国学者对
说, 是种进 步 , 但也有 一些女 性 主义者 尤其 是激进 女性 主义 者认 为这样 的即非男 又非女 的性 别 意识根本 不 是女性 主义 的概 念 , 反 而是一种 曲意讨好男性 的一种手段。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推进 , 中 国女 性主义研究 者开
同样 由于历史原 因, 中国的女性主义 真正 的蓬 勃发展却
的解读 , 毛思慧和杨思揭示 了有色人种 的妇女所Fra bibliotek受到 的双 重
压迫 。而任一 鸣则通过对努 贝希 ・ 菲利普 失语者 的静 默 , 阿 妮塔 ・ 德赛 流放 者的静默 以及 乔伊 ・ 可嘉娃 倾 听静默 的 比较研究来说 明女 性话语权 的缺失 , 刘 岩对 文本 中“ 谋杀母 亲” 隋节 的分析来表现女性在社会生活 中主体性缺失 。 影 响研究 是比较 文学的一个 研究重点 , 同样 也是女性 主
期 间, 受到西方“ 天赋 人权 ” 观念 的影响 , 维新 派在 社会改 良 的过程 中也 开始关 注妇女 问题 。康 有为就 曾在 《 大 同书》中
强调“ 人者 , 天所生也 。……男与女虽异性 , 其 为天 民而 共受
概念 的提 出 , 陈惠芬在《 当性别遭遇 空间 : 女性 主义地理学 的 洞见 和 吊诡 》中对 琳达 ・ 麦道 威尔 的著 作《 性别 、 认 同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