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
第八章 走滑盆地

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为重要的板 块边界,是切穿岩石圈的走滑断层。
平移断层(transcurrent fault):一般指壳 内或上地壳内的断层。
第七章 走滑盆地
走滑盆地
如果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 生沿边界的走向滑移,这时在垂直于 板块或断块边界的剖面上所表现出来 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长或缩短。 这种变形称为走向滑移变形,简称走 滑变形。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 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一、走滑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
走滑作用:由扭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地 壳或岩石圈沿着某些构造边界或特定的 构造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构造作用。
二、走滑构造变形的一般特征
1.走滑构造组合
共轭里德尔(R’) 剪切破裂
里德尔(R) 剪切破裂
同向(P)剪 切破裂
主位移带
右行力偶产生的走滑应变椭圆(Harding,1974)
走滑构造组合:走滑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包括 走滑主位移带及各种由于断层走滑位移引起的伴生构造。
2.走滑构造的识别标志
Sylvester(1988)走滑断层分类 Ⅰ板间转换断层(深切、切割板块的)
Ⅰ 1洋脊转换断层(具相似扩张矢量的洋壳位移段) Ⅰ 2边界转换断层(分隔不同板块、平行于板块边界) Ⅰ 3 与海沟有联系的走滑断层(调节斜向俯冲的水平分量) Ⅱ板内平推断层(限于壳内) Ⅱ1与楔入块体有关的走滑断层(由碰撞作用引起的陆块 移动) Ⅱ2陆内走滑断层(分隔不同构造样式的外来体) Ⅱ3捩断层(调节某一外来体内或外来体和相邻构造单元 间的差异位移) Ⅱ4变换断层
西非下刚果盆地刚果扇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分类及演化

西非下刚果盆地刚果扇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分类及演化熊浩浩;王振奇;付欢;郑勇;贺小林【摘要】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深水水道成因机制和水道截面形态特征,将下刚果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三类,并进一步细分为九种亚类。
该分类体现了A区块深水水道从近源至远源方向的横向展布特征。
从近源至远源,流体动力条件逐渐减弱,水道形态演化过程为限制性-非限制性-限制性-前端朵叶,水道宽深比和弯曲度均逐渐变大。
通过对每个三级层序均方根振幅属性图的分析,并结合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抬升作用,可见刚果扇不断由南向北迁移及向盆地方向进积,层序自下而上并由南向北,整体由加积水道和远端朵叶沉积向侵蚀加积水道和侵蚀水道沉积转变。
%Combined with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nd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deep-water channels and the morphology of channel cross-sections at the studied Block A in Miocene Congo fan, Lower Congo Basin, it is shown that the deep-water channels can be divided into erosional, erosion-aggradational and aggradational channels,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nine subtypes. This classification indicates the lateral variations of these deep water channels from proximal to distal source at the Block A. From proximal to distal source, the channels display an evolutional process in morphology along with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of these channels gradually decreases, that is, from limit, through unlimit and limit, to frontal splay, which results in the width/depth ratio and the sinuosity of the channels gradually increase. Based on the RMS amplitude diagram of per third-order sequence, considering of both sea levelchanges and tectonic uplift, it is claimed that the Miocene Congo fan migrat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progresses toward the basin. The whole sedimentary sequence represent, from lower to upper and from south to north, that the aggradational channel and the distant fan are replaced by erosion-aggradational channels and erosional channels.【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海底扇;深水水道;水道分类;沉积演化【作者】熊浩浩;王振奇;付欢;郑勇;贺小林【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研究院海外所;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随着20世纪末期全球对能源和有关矿产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海洋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的应用,海洋深水沉积以及深水水道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热点。
重力滑脱构造对盆地断层的影响

4.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演化规律 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自阿尔布期开始活动,前缘构造 带自阿尔布期之后构造活动逐渐减弱,晚白垩世之后基本停止; 后缘构造带自晚白垩世之后逐渐减弱并停止;中部构造带至今仍 在活动。其中盐构造活动白垩纪之后基本停止。
4.1阿尔布期-晚白垩世 下刚果盆地自阿尔布期开始发育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开始先发育盐 构造、在盐构造和滑脱作用的控制下开始发育正断裂,阿尔布期以盐 构造活动为主,晚白垩世以生长正断裂活动为主。阿尔布期的盐活动 影响了正断裂的发育,而晚白垩世的正断裂活动反作用于盐构造的继 续发育。阿尔布期-晚白垩世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的3个构造带都在 活动,其中中部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强,前缘构造带和后缘构造带活动 较弱。晚白垩世结束之后前缘构造带和后缘构造带构造活动基本停止。 4.2古近纪-现今 古近纪至今,下刚果盆地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活动主要以中部构造 带为主,且以发育生长正断裂为主,始新世和中新世生长正断裂活动 达到最强,并控制着始新统和中新统的沉积,中新世之后中部构造带 构造活动开始减弱。前缘构造带和后缘构造带以稳定沉积为主,偶有 次级正断裂发育。
重力滑脱构造对盆地断层形成的影响
汇报人:马一行 学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专业:能源地质工程
重力滑脱构造的定义
重力滑脱构造是在基底拉张,翘倾运动时所开辟的空间中, 在沉积的 碎屑岩内发生和发展的, 它依附于基底的构造活动, 由于新堆积的盖层 柔性较大, 当条件适当时, 势必在相对刚性的基底上进行流动。基底在 拉张、翘倾过程中会产生重力不稳, 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岩顺断面和斜坡 向沉降中心滑动, 可造成“ 下挤、上张、顶陷落” 的堑式同生正断层。
2.构造特征 下刚果盆地的形成和发育,与中生代以来南大西洋裂开和后期的 持续扩张作用有关。下刚果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发育 陆内裂陷构造体系、阿普特期以盐岩沉积为主、阿尔布期至今发育 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体系。下刚果盆地靠陆一侧的大陆坡上 部主要以重力滑脱伸展构造为主。下刚果盆地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 主要发育在大陆坡的上部,称为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该盆地的重 力滑脱伸展构造主要是以正断裂为主的一系列地垒、地堑和低幅度 正盐构造及相关褶皱组成。
下刚果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下刚果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杨晓娟;李军;于炳松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2012(27)6
【摘要】下刚果盆地位于西非海岸,为一中生代裂谷与被动大陆边缘叠合盆地.盆地被阿普特期盐岩分为盐上及盐下构造层,上下两层构造特征差异明显.盐下以早期裂陷晚期坳陷为特征,盐上地层受盐岩运动和构造背景的双重影响,由东到西分为拉张带、过渡带及挤压带.盆地目前已证实的重要的成藏组合有三套,即盐下裂谷成藏组合、盐下-盐上成藏组合与第三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水深大于2000m深水区是盐上浊积砂体潜力最大的地区,浅水地区为盐上碳酸盐岩潜力区,而大西洋枢纽带两侧为盐下勘探潜力区.
【总页数】9页(P2585-2593)
【关键词】下刚果盆地;盐岩;地震;构造特征;勘探潜力
【作者】杨晓娟;李军;于炳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J], 范洪耀;陶维祥;于水;程涛
2.二连盆地白北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潜力 [J], 白晓寅;刘护创;李科社;陈治军;
韩长春
3.鲁西中生代盆地演化、迁移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形成背景研究/鲁西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粤北下庄铀矿田鲁溪--仙人嶂辉绿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赣南车步辉长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深海沉积物中的碲异常 [J],
4.下刚果盆地盐下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刘亚雷
5.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J], 孙自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走滑盆地的形成和基本特征ok(精)

(a)理想化的花状构造
(b)负花状构造
负花状构造和滑脱正断层和组合形态的对比
正花状构造和其它 构造样式在剖面上 的形态对比
A.正花状构造; B.收缩断块; C.滑脱型箱状褶皱; D.三角形构造; E.盐侵入断层; F.正向构造反转。
二、利用地震资料识别走滑断层的陷阱
①主断层(主要位移带)的识别
Ventra 压扭性盆地纵向搬运沉积
三、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
2、走滑盆地的分类
(5)复成因盆地(polygenetic basins)
复成因盆地被定义为在汇聚或离散构造环境中, 局部的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 (6)多旋回盆地(polyhistory basins) 多旋回盆地是指纯拉张作用或纯冲断作用与走 滑作用交替进行形成的复杂的多旋回盆地。这类盆 地大小悬殊、形状各异。
地震剖面上的断层大多显示垂直错动,而不能反映走 滑断层平面上的位移。因此, 单条地震剖面无法确定走 滑断层的性质。
主断层必须具备 :A.独立的主断层是直立的 ,并能错开 基底和沉积盖层; B.主断层两侧地层不能用旋转作用来 解释; C.主断层两侧地层层序不能一一对比。 ②平面显示与剖面显示相结合 ,没有平面显示的花状构 造是不可靠的
③关于雁列式构造问题
大 曼 平 移 断 裂 地 震 剖 面
柴达木盆地85054测线地震反射剖面及解释剖面
拉张应力形成的雁列组合
(a)纯拉张一滑脱造成的雁列构造模型图;(b)雁列断裂演化结构模型图。
(3)利用地震资料识别走滑断层的陷阱
④把逆冲断块、地堑、断阶、断背斜、反转构造等 当成花状构造来解释
断弯盆地通常沿走滑断层的释放弯曲处 (releasing bend) 发育 , 也可形成于邻近限制弯曲的地方 (restraining bend) 。断弯盆地具 有强烈不对称的几何形态 , 沿主位移带具向上变粗的地层序列 , 在 平面上为透镜状, 常发育于张扭环境, 后期在压扭环境进行反转。
第六章-走滑盆地

第一节 走滑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
二、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走滑作用
2、走向滑移线场和逃逸构造
•Tapponnier等还模拟了大部分东南 亚和华南构造演化(图5-10): 第一期(距今 50-20 Ma)东南亚块体 被挤出 800-1000 km,南海也随红河 断裂左旋活动而张开;第二期时(距 今20-10 Ma)使华南地块包括西藏沿 着阿尔金一甘肃一渭河断层向东移动 达几百公里。
第二节 走滑构造变形的一般特征
一、走滑构造组合
2、走滑构造组合 (1)主位移带(principal displacement zone): 与走滑构造带走向一致的、连续的走滑断层位移带, 简称PDZ。在地壳深部,走滑主位移带往往是一条走 向稳定、线性延伸的走滑主干断层。
第二节 走滑构造变形的一般特征
一、走滑作用与走滑断层
1、走滑断层及其分类
②走滑断层的分类
b.平移断层(transcurrent fault):限于板内断层, 一般指壳内或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 c.变换断层(transfer fault):是典型的变换带, 现已引用于伸展构造中。变换带可深切至变质基底, 它是联接基底主断层的一些横向断层。 d.撕裂断层(tear fault):也曾译为捩断层,指发 育于浅层次沉积或变质沉积盖层的横推断层,现用于 伸展区。它调节外来体内和边界的差异位移。
第一节 走滑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
二、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走滑作用
1、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
•Reading(1980 和 Woodcock(1986) 讨论走滑断层、 走滑盆地的板块 构造环境(图56)。
第一节 走滑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
二、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走滑作用
1、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 •按照走滑断裂走向与板块边缘、区域构造线的关系, 通常将走滑断裂分为三种,即纵向走滑断裂系、横 向走滑断裂系和斜交走滑断裂系。
下刚果盆地HauteMerA区块断层封闭性研究

下刚果盆地HauteMerA区块断层封闭性研究王旻伟李云朋1区域地质背景下刚果区块主要位于重力滑脱构造体系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主要位于斜坡带上,根据结构成因从陆向海可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后缘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和前缘构造带。
研究区块以前缘构造带和中部构造带为主,后缘构造带范围较小。
主干断层都位于中部构造带,主要发育两类生长正断层,分别为同向生长正断层和反向生长正断层。
断层封闭性是指断层的上下盘岩石或断裂带与断层上下盘岩石由于排替压力的差异,而阻止流体继续流动的性质。
(刘东周,刘斌,李建英,王津,陈洪涛,生长断层封闭性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3))2.1断层封闭性综合地质定性分析从断层的性质来看,下刚果区块主要发育生长正断层(张性断层)。
从断面产状来看,下刚果区块的断面倾角(在55°-70°之间)。
从断距来看,下刚果区块断距(在200-2200m之间)很大。
从断层活动时期来看,下刚果断层属生长正断层,阿尔布期至今持续活动。
从泥岩含量来看,下刚果区块泥岩含量最高在88.45%左右,泥岩含量很高,可起到很好的泥岩涂抹作用。
从塑性层来看,下刚果区块盐岩层薄(150-500M),并且下刚果区块为张性环境。
综上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块断层性质及特征相似,断开层位为上新统一阿尔布阶,为高角度生长正断裂。
所以断层封闭性主要取决于断层两侧岩性关系,断距和埋藏深度,及泥岩涂抹效果。
从下刚果区块泥岩含量统计可以看出,中新统上部泥岩含量相对最低(84.47%),下中新统-上白垩统最高(90%左右),阿尔布阶较低(85%左右,但含有碳酸盐岩),结合断距自上中新统至阿尔布阶,由浅到深断距逐渐增大。
可推测下中新统一上白垩统的泥岩涂抹效果较好。
受阿普特阶盐岩的影响,在断层的下盘形成不同幅度的盐拱,盐岩沿断层向上流动,形成盐岩涂抹。
所以该区块阿尔布阶的断层封闭性很好可以得出下刚果区块主干断层的封闭性由深到浅逐渐变差。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Be a s ft es l mo e n sa d t ei f e c fr g o a co i t s ed f u t y tmsa e v r o l x F a tr h r ce - c u e o at h v me t n n u n e o i n l e t n csr s l , a l s s h l e t e f i e r e y c mp e . r c u ec a a tr it sa d h d o ab n a c mu a in i we n o Ba i n n o F n Ba i sa ay e i r ce T er s l h w a si n y c r c r o c u lt Lo r o n Co g sn a d Co g a sn wa n l z d i t sa t l . h e u t s o t t n h i s h t e ea e 5 f u t e t i t r l n a l s se n l n i d n 1 T ef r t n a d e o u i n c n b i i e t t g s a d t e h r r a l b l n l e a d 2 f u t y tmsi g t i a . h mai n v l t a ed v d d i o 3 sa e . n s a a o u o o o n h f r i g me h n s o u t rma i n l d ss l mo e n n at e t n c g a i l i g me h n s a d p le g o o p o — o m n c a im f a l p i rl i c u e at v me t d s l t c o i, r v t g i n c a im n aa o e m r h l f s y a y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 刚果 ( o e C n o 盆 地 造 旋 回的重 力 滑 脱构 造 体 系 组成 ( air n tc . L v dSek ea
1r 2 0 e , 0 0; S v y a d Ba n e u, 2 0 ao e n bo n a 0 9; Gu r u ia d
卷 ( o me 3 , ( u b r 2 总 ( U 1 3 V l ) 6 期 N m e ) , S M) 3 u
页Pe1—3 1 (y0) (g 9 2,2 M,1 a)7 02 , a22 s 05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 t co ia e eal g n a oe t n c tM t l e i o
大 陆边 缘 中南部 , 沿加 蓬 、 果 ( ) 安 哥拉 的卡 宾 刚 布 、 达、 刚果 ( ) 安 哥 拉 海 岸 西 侧 分 布 ( 1 ( 金 和 图 ) 吕福 亮 等 , 0 7 。总 面 积 为 l . 5 20 ) 6 8 1万 k 其 中 海 域 m,
面 积为 1 .9 5 0 1万 k 陆 上 面 积 为 1 7 m , . 6万 k 张 m ( 树林 和 邓 运 华 ,0 9 。 盆 地 北 部 以 马 永 巴 高 原 20 )
不 做论 述 。
( y mb ) Mau a 为界 , 部 以安 布 里 什 高 原 ( m r ) 南 A bl 为 z
界, 东部 与前寒 武 系基底 相邻 , 西部 与大 西洋洋 壳 相
连( 马君 等 ,0 8 。 2 0 ) 西非 被 动 大 陆边 缘 盆 地 群 的形 成 和 发 育 , 与侏 罗纪末 以来 大 西 洋 裂 开 和 后 期 的持 续 扩 张 作 用 有 关 , 冈瓦纳 大陆解 体 和大 西 洋 扩 张 形 成 的 大 陆 裂 是 谷型 和被 动大 陆边 缘型 叠合 盆 地 , 刚 果盆 地 就是 下 其 中之一 。下 刚果 盆地 构造 体 系 由晚侏 罗世 一早 白 垩世 阿普 特期 ( pi ) 内裂 陷构 造 旋 回 的伸 展构 A tn 陆 a 造体 系和 阿普 特 阶盐岩 沉积 期 至今被 动 大陆边 缘 构
a dB t n ua—N t, 0 0 。其 中陆 内裂 陷 构 造旋 回 的 e 21) o 伸 展构 造体 系埋 藏 深 度 大 , 乏 揭示 其 构 造 特 征 的 缺
资料 , 很难 确 定 其 对 目前 油 气 勘 探 的 作 用 ( o ad C w r
e a. 1 9 ; t 1 , 9 9 邓荣 敬 等 ,0 8 李莉 等 ,0 5 , 20 ; 2 0 ) 故本 文
下 刚果 盆 地 重 力 滑脱 构 造发 育 特 征及 演 化 规律
李 涛 胡 望 水 何 瑶瑶 陈川 , 芸 饶 勇 , , , 赵 ,
( . 江大 学 油气资 源与勘 探技 术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北 荆 州 4 4 2 ; . 国石化 江汉 油 田分 公 司 勘 1长 湖 30 3 2 中 探 研 究 院 , 北 武 汉 4 02 ; . 湖 3 0 3 3 中海石 油 研 究 中心 国际研 究部 , 北京 10 2 ) 0 0 7
构 造 、 陆 坡 一深 海 平 原 转 换 区 的重 力 滑 脱 冲 断 构 造 。一 期 完 整 的重 力 滑 脱 构造 演 化 模 式 为 从 早 到 晚 由陆 向海 逐 下
渐发 育 的 前展 式 发 育 模 式 , 即最 早 发 育 高 部 位 的 重 力 滑 脱 伸 展 构 造 、 次 发 育 中部 的 重 力 滑 脱 底 辟 构 造 、 后 发 育 其 最 低 部 位 的 重力 滑脱 冲 断 构 造 。下 刚 果 盆 地 总 共 发 育 两期 重 力 滑脱 构 造 , 别 是 早 白垩 世 阿 尔 布 期 ( li )一渐 新 分 Aba n 世 的第 一 期 ( 期 ) 力 滑脱 构 造 , 早 重 中新 世 至 今 的 第 二 期 ( 期 ) 力 滑 脱 构 造 。这 两 期 重 力 滑 脱 构 造 之 间 呈 现 出 晚 重 从 早 到 晚 由陆 向海 发 育 的 前 展 式 结 构 , 晚期 的 重 力 滑 脱 构 造 位 于 早 期 重 力 滑脱 构造 的 向 海 一 侧 。 即 关键词 : 刚果盆地 ; 力滑脱构造 ; 下 重 构造 发 育 ; 造 演 化 构 中 图分 类 号 :P 4 ; E 2 . 52 T l1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15 (0 2 0 .170 7 10 —5 2 2 1 )20 9 .0
摘 要 : 述 了西 非 被 动 大 陆边 缘 下 刚 果 盆 地 重 力 滑 脱 构 造 的发 育 特 征 及 演 化 规 律 。 下 刚 果 盆 地 早 白垩 世 至 今 的 论
被 动 大 陆 边缘 阶 段 主 要 发 育 重 力 滑 脱 构 造 , 分 为 上 陆 坡 的 重 力 滑 脱 伸 展 构 造 、 陆 坡 和 下 陆 坡 的 重 力 滑 脱 底 辟 可 中
收 稿 日期 : 0 1 7—1 2 1 —0 0;改 回 日期 : 0 1—1 一O 21 1 1
目前下 刚果 盆地 重力 滑脱 构造 的研 究 主要集 中 在 构造 格架 和构 造 演 化 阶段 划 分 上 , 能对 重 力 滑 未
脱 构造 内部 结构 及其 发育 特征 和演 化规 律进 行详 细 研究 , 以本 文重 点 论 述 下 刚果 盆 地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所 构 造旋 回的重 力滑脱 构 造体 系 ( r u t 1 , 0 3; At r . 20 h ea C s t 1 , 0 0 内部 结 构 的 发 育 特 征 和 演 化 规 ot e a. 2 0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