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历史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教资考点之素质教育观

教资考点之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在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有优秀的学术成就,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那么在教资考点中,素质教育观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素质教育观在教资考点中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资考点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平台,应该注重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素质教育观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素质不仅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也对于未来的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素质教育观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
在教资考点培养的教师是未来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实现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素质教育观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实效,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再次,素质教育观有益于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和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教资考点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未来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素质教育观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人文关怀。
这种关注个体需求和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素质教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资考点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
素质教育观的倡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和服务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6版新课标)

出现了“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 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开发、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发 达国家与地区的重视。
•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 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 唯物史观 • 时空观念 • 史料实证 • 历史解释 • 家国情怀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历史学科 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要求。
(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记录和解释 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 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
(3)中国台湾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层面 核心素养具体内涵
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掌握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每个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这里,谈谈我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作法。
一、重视课内课外结合,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
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而要将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
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
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通过阅读课本、查找相关资料等方法,以组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以组展示本节课所讲内容,并相互补充;老师作为评委,评定各组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将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和总结;课后,主动与学生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这样,通过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试论素质教育的由来

“ 质教 育 ” 素 这一 术语 出现在 报 刊 上 , 约 是 8 大 0年 代 中后 期 的 事 。报 刊杂 志标题 中最 早出 现 “ 质 教育 ” 素 一词 是 18 年 《 州 学 97 贵 院 学报 》 2 发表 的题 为《 第 期 人才 与 素 质 教 育》 文 。最 早 明 确 论 一 述“ 素质 教育 ” 的文章 , 署名 为笔名 “ 是 言实 ” 据说 是 现任 上海 教 育 , 科 学研 究院 办公 室主任 在 18 98年为 《 海 教育》 写的 一篇 短 评 , 上 撰 题为“ 素质 教 育是初 中教 育 的新 目标 J 作者 指 出 “ 中教 育 是 。 初
均 无 “ 质教 育 ” 条 目 。资料 显 示 ,素 质 教 育 一词 是 中 国广 大 素 的 “ 教 育工 作者 在长 期的 教育 实践和 教育 研 究中 共同创 造 出来 的 , 教 是
育 科学 工以清 晰地 看 到它 的发 展 脉络 。 我 有 很多像 西 周 的 “ 、 、 、 、 、 ” “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的 六艺 ” 教 , 孔 子 的 之 像
试论素质教育的由 来
教 育 探 索
试 论 素 质 教 育 的由 来
李 灿 荣
( 安文理学院 西
陕西西安
706) 10 5
【 摘
要】 “ 素质教 育” 中国广大教 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和教育研究 中共 同创 造 出来的词语 , 是 大约在 2 世 纪 8 0 0年代 中后期 出
现 于报 刊 。素 质 教 育既 是 教 育 自身改 革 与 发 展 的需 要 , 新 的 形 势 下 国 家对 教 育提 出的要 求 , 是 当今 世 界 教 育改 革 的必 然 趋 势 。 是 也
试论中学历史课堂与实旌素质教育

学校 的教育 ,既要为 社会 、国家培养 少数高层 次科技人才 ,也 要为 社会 、国家培养 新型 的全 部合格 的劳动 者,这就 要求在 中小学 阶 段 打 好 基 础 , 要 把 学 生 从 单 纯 的 分 数 的 桎 梏 下 解 放 出 来 , 让 他 们 从最 根本 、最 具体 、最 实 际的人做起 ,从小 养成健康 的身心 习惯 。 这就 要重新确 立德育 在整个教 育过程 中的地 位和作用 ,还要 使受教 育者 的个性特 长得 到充分而 正常的发 挥 , ’每个学生 都要有特 长 , L L 并 且 能学 以致用 ,发挥 每 一个 学 生的 聪 明才 智 ,激发 学生 的 创造 欲 ,这样有利 于为社会多层次 、多方面地 培养 出各种类型人才 。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迎接2 世纪 l 挑战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学校应 由应试教育转 向全面提高 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 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 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 学、劳动技术和身体 、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发展 。这是我们 的办学宗 旨, 也 是 我们 每 一 位 教 育 工作 者 前 进 的 方 向 。 “ 道德长 跑 ”,是要求 学生写 生活 中 “ 阳光 ”的一面 。我们不妨 也 借 鉴一 下,不过 内容方 面倒可 以宽泛些 。而如果 你既教 语文 ,又 是 班 主任 的话 ,让 学生写 日记 ,可 以让你 更易做好 学生 的思想工作 。 因为 ,写 日记要求 学生 善于观察 生活 并思考生活 ,有助 学生 的 自我 教育与成 长 。其 二 ,日记 本身 带有 私密性 ,学 生如果相 信你 ,他 会 把 自己内心的东 西写 出来 ,让你 更好地 了解学 生,而你 在评语 中就 可 以与之平 等交流 了。这 种方法 效果好 又不露 声色 ,还 能拉近师 生 间的距离 。所 以让学生坚 持记 日记 ,既可 以培养 学生 的观察 、分 析 能力 ,提 高学生 的作文水 平 ,还 能让学 生加强 自我教育 ,可谓是 一 举 多得 。 四、 坚持 课前 朗读好 文章 我 一 直坚 持 在每 一节 语 文课 的前 几 分钟 , 让学 生将 自己在 课 外 阅 读 中 看 到 的好 文 章 朗 读 给 全 班 同 学 听 ,每 节 课 一 位 同 学 ,轮 流 进 行 。 此 举 , 一 是 督 促 学 生 养 成 阅 读 的 习 惯 , 二 是 让 学 生 学 会 思 考 。要把 文章读给 全班 同学听 ,学生首 先要想这 篇文章 适不适合 , 这样 他就会 考虑选 文质兼 美的文 章 。通过 阅读 , 自己受 到了熏陶感 染 ,其他 同学也 同样受到 了感染 。学生读 完后 ,我还组 织学生作简 单评 述 ,说 说 自己的听后 感 。这样 ,既锻 炼 了学 生的 朗读能力 、听 读 能力 ,提 高 了学 生的 阅读能力 ,丰 富了学生 的积极性 ,还能对 学 生起 到思想 教育 的作用 。 总 之 ,作 为语 文 教育 工 作者 ,我 们要 想 方设 法提 高 学 生的语 文素 养 ,让 学生不 仅有能 力,更要 形成健全 的人格 。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历史学习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国际背景。
(1)政治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政治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史学领域内,则是不同国家的史学观点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彼此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国史学来说,吸收国际史学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理念势在必然。
(2)社会信息化趋势加强。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在传递,这就使史学研究能在第一时间吸收和借鉴到比较前沿的学术思想。
(3)对外开放的扩大。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强,思想文化的碰撞也在所难免。
沟通与交流,与他人合作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和能力。
另外如何看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起到历史导向的史学,需要我们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以,传统的史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
2.国内背景。
(1)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要求。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不仅需要知识,更不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理念,社会日新月异,思维也要不断进步。
(2)责任担当。
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
爱国是必备的品质,必须具有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所谓的立德树人,就是说,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国的思想和能够解决时代难题的能力。
(3)社会参与。
学以致用,脱离社会的学习是无用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要有解决社会难题的思想准备并为此努力。
哪些不关心现实,不懂得国情的人,是对社会无用的人。
二、确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1.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和专业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最新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基于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和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而言,要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使其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逐渐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
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结概括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起着理论保证的作用,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给出指导。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高中生应正确了解并认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设身处地地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到这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此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生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只有对其了解和掌握,才能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加强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首先要加强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应该明确历史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教训。
在历史课程中,应注重教授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要关注基层历史、地方历史等。
通过多元化的历史知识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变革。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方面。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思维等。
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该善于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辨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相互影响,从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证据和史料进行历史分析和判断,以求得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认知。
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生动的历史故事、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历史研究或项目,培养他们对历史的主动探索和创造能力。
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历史。
四、注重历史教育的跨学科性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需要注重历史教育的跨学科性。
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将历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同时,跨学科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透过历史问题看到世界的能力。
五、关注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指导现在和未来。
在历史教育中,要注重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教育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现实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r s itr td ;hso d c to y wo d :hso su y itr e u ain;t eie so u l d c t n o itr y y h d a fq ai e u ai fh so y t o y
陈 东
( 四川教育学院 历史系 , 四川 成都 6 04 ) 10 1
摘
要 : 学习历 史知识局 限一 隅的小历 史教 育观 , 把 是在特 定历 史条件 下形成的 , 当今 中国社会特别是 青 而
少年人文精神缺失 日益 突出的现状催促我们必 须树 立大历史素质教 育观 , 即历史教 师的育人观 、 育部 门历史教 教 学的质量观 、 学生的成 才观和整个社会 的知识观 协调一致 , 素质教 育才能落到 实处 。 关键词 :历 史学 习; 史教 育 ; 历 大历史素质教育观
・
传统历史教 育观 认为 , 习历史 知识 主要 是 为 了“ 学 不 忘过去” 或言之“ 资治通 鉴” 为政治 服务 , 而传 授历 史知 识
的场所在学校 。这种把历史学 习局限于 回顾过去 和归于学
校之事的观念是一种地地 道道的小 历史教育 观 , 其缺 陷是 显而易见的。1 .历史学 习决不是 单纯 的 “ 旧” 怀 而是古 今 贯通、 把握未来 的知识 、 情感 与智 慧的学 习;.传授历史 知 2 识、 培养历史智慧也不单单是学校一家之事 , 而是整个 社会 的共 同责任。因此 , 如何 推动包括社 会、 教育 部 门、 教师 和 学生在内的大历史 素质教 育观 的形 成 , 社会有 关方面 在 使 把握教育发展 规律和当代以及未 来社会经 济发展趋势 的基
维普资讯 http://www.Hale Waihona Puke
第2 2卷
Vo . 2 12
第 7期
四川教育学 院学报
J URNAL OF SCHUAN C L E DUC O I OL EG OF E A ̄ ON
20 0 6年 7月
J 12 0 u. 0 6
试 论 大 历 史 素 质 教 育观 的 形成
On t ef r to fqu ly e u a n o itr h 0 mai n o ai d c 廿o fh so y t Absr c :Du n p ca e o ft s,te ve ,hsoysu y s o l ep rilylmie n ac r i e d,h sb e ome ta t i r g as eilp r d o me i i h iw itr td h ud b at l i td i et n f l a a i a e nfr d ln g .Th rfr o ga o eeoe.ii nwn nwa a sta h e n gr nChn ∞ s o f g t e o nt no itr n ul r 、S ,weaeu gd tsk o o d y h ttet aesi iaa h r o h c g io fhso a dc t e o t i r r i y u l re b h wk r i ain t e pan w d afrtes de t osu ytehso .I n ld sfu a s h e o a d a fteta h r yte a wad su t ost e ie o h t nst td h itr t o u u y ticu e o rp r :tepr n lie o ec es t s s h o itr d c t n,te ieso e E u ain De at n n teta hn u iy h d a fte s d nswh n ob ut ae nhso e u ai y o h d a ft d c t p rme to h e c igq a t ,tei eso h t e t owa tt e c lv t h o l u i d
民) 进行最后一 次爱 国 主义历史 教 育 , 中谈 到法 兰西语 其 言, 要大家永远不 要 忘 了 , 因为 , “ 当一 个 民族 沦为 奴隶 的
长进程的重要影 响 , 并通过有组织 、 有计划地精 心实施 以培 养大批人格 完善、 全面发展 , 有知识和勇 于创新 的高素质建
设者和合格公民 , 弥补社 会 因过 分追逐实 用学 科而造 成人
中图分 类号 :4 0 2 G 0—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55 (06 0 -043 10 -77 20 )700 44
育“ 课程 ” 在 国外早 已成为社会各 界 的广 泛共识 。比如北 , 美殖 民地独立后 “ 在普 通 民众 的心 目中 , 史课普 遍 被看 历 成是具有 民主倾 向的课 程 , 历史 教学被 当作进 行爱 国主义 教育 的最好手段 。 L 18 , ”1 7 7年 约翰 ・ 素卡洛奇便正 式编写 了第一本美 国历史 教材《 国史入 门》; 国作家阿 尔封斯 美 法
时候 , 只要好好保住 了 自己的语 言 , 就如 同掌握 了打 开 自己
牢房 的钥匙 。不 仅 这一 告诫使 法 国人 民百余 年来 刻骨 铭 ”
础上 , 深刻认识和领悟 历史教育 及其教学 活动对 中学生 成
都德 以 17 80年普法 战争 中法 国失 败被 迫 向德 国割 去 阿
尔 萨斯 国土为背景 创作 了短篇小说 《 后一课》 文 学作 品 最 ,
所展 现在读者 面前 的是 , 一位对 祖 国充 满感 情 的法 国教 师 正在 向即将 沦为异国臣 民的学 生 ( 括 自行 而来旁 听 的村 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