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女任氏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学生指导教师年级2006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学院文学院2010年5月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在《斋志异》五百多篇中就有八十多篇是描写狐女的,其中很多都是《聊斋志异》的名篇,如《红玉》《小翠》《莲香》等。
她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人们不禁感叹一句:“真乃奇女子也。
本文试图通过对《聊斋》中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狐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再现清代社会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探求蒲松龄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环境的影响意义一、蒲松龄和聊斋(一)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热衷科举,却不得志。
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二)《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任氏传》中妇女形象的意义

她的 , 不为 她 的美 丽 而惊 叹绝倒 。 莫
同任 氏相爱 的 郑六 , 先也 是 为 她 的美 丽 所 首 打动 , 同她 结合 在一 起 。 以后 知道她 是狐 , 才 同狐
[ 者简 介 ] 竞 芳 (94 , , 南 濮 阳人 ,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副 教授 . 要 从 事 中 国古 代 文 学 研 究 。 作 郭 16 一)女 河 濮 主
最感 动 人 、 能 表 现 任 氏 的智 慧 和对 爱 情 的 最 坚贞的, 是她 对 韦盗 的反 抗 。
见 之 ” 仍 然 丢不 下 。小说 写 到 : 经 十许 日, , “ 郑 当时京 城 两 个 最 大 的 市 场 。在 这 人 头 攒 动 的 场
7 6
殷 都 学 刊
20 0 9年
《 氏传 》 任 中妇 女 形象 的意 义
郭 竞 芳
(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濮 阳 470 ) 濮 河 500
摘 要 : 妖 小 说 的 发展 经 历 了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 唐 代 其 面 貌 已有 明 显 改观 。作 为唐 传 奇 的 压 卷 之 作 , 任 狐 到 《
氏传 》 辟 了人 狐 恋 小 说 的先 河。 狐 妖 任 氏的 美 丽 善 良、 明机 智 , 爱 情 的 忠 贞 不 二 , 人 留下 难 以 忘 怀 的 印 开 聪 对 给
象 。从 总体 上看 , 品 着 意 突 出狐 妖 任 氏人 性 化 的一 面 , 写 狐 妖 来 写 人 , 作 借 已具 备 了有 意创 作 小 说 的 自觉 意 识 ,
唐代 著 名 小 说家 沈 既 济 的《 氏 传》 , 唐 任 … 是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941041023 王晓琳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摘要:狐意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典型动物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属性特征,但是由于审美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存在差异,中西方狐意象又大又不同。
本文从一些中西方的文本之中摘录了一些有关狐的片段,并对其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太平广记》、《任氏传》、《小王子》、《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我们说到“狐”这个意象,往往会想到以美色侍人,对男子极有诱惑力的女子,通常都是带有贬义的,被蔑视的形象。
然而狐这一种意象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意象,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机智,狡猾,虚伪等等。
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狐这个意象势必会在不同文学里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一.西方狐意象西方的狐意象不像中国,总体说来没有被完全人格化,大多数出现狐意象的作品是在童话或是寓言之中。
像熟知的《伊索寓言》中,狐这个意象就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之中,多数都是以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示人。
(一)正面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狐作为正面形象最典型的就属于《小王子》中的狐狸了。
在《小王子》中,狐狸化身成为一位“智者”,对小王子循循善诱,让他逐渐明白,爱、爱与责任、唯一的意义。
当小王子在为不是唯一的“唯一的玫瑰花”哭泣时,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好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一样,给他解释了“驯养”的意义。
“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的事情。
他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小男孩一样。
我不需要你。
你也同样不需要我。
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的唯一的了。
”[1]这是狐狸教给小王子的第一件事。
他教会小王子相处之道,教会他“驯养”就是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事物变得与自己有关,使其独一无二。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941041023 王晓琳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摘要:狐意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典型动物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属性特征,但是由于审美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存在差异,中西方狐意象又大又不同。
本文从一些中西方的文本之中摘录了一些有关狐的片段,并对其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太平广记》、《任氏传》、《小王子》、《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我们说到“狐”这个意象,往往会想到以美色侍人,对男子极有诱惑力的女子,通常都是带有贬义的,被蔑视的形象。
然而狐这一种意象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意象,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机智,狡猾,虚伪等等。
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狐这个意象势必会在不同文学里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一.西方狐意象西方的狐意象不像中国,总体说来没有被完全人格化,大多数出现狐意象的作品是在童话或是寓言之中。
像熟知的《伊索寓言》中,狐这个意象就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之中,多数都是以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示人。
(一)正面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狐作为正面形象最典型的就属于《小王子》中的狐狸了。
在《小王子》中,狐狸化身成为一位“智者”,对小王子循循善诱,让他逐渐明白,爱、爱与责任、唯一的意义。
当小王子在为不是唯一的“唯一的玫瑰花”哭泣时,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好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一样,给他解释了“驯养”的意义。
“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的事情。
他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小男孩一样。
我不需要你。
你也同样不需要我。
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的唯一的了。
”[1]这是狐狸教给小王子的第一件事。
他教会小王子相处之道,教会他“驯养”就是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事物变得与自己有关,使其独一无二。
《任氏传》任氏妖性相对的弱化及原因--与《聊斋》相比较

第10卷第1期Vol. 10,N〇. 1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 2019年3月Mar. ,2019《任氏传》任氏“妖性”相对的弱化及原因----与《聊斋》相比较杨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任氏传》中的任氏作为“美狐”形象的开创者,直接影响了后世《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
然而 任氏对比《聊斋》中的狐形象,身上的妖性并不如《聊斋》中浓重。
这是由沈既济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写作目的 决定的,“美狐”形象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任氏传》;妖性;弱化;原因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9)01 -060 - 03唐人小说中,《任氏传》是十分独特的一篇。
它突破 了以往“狐”在人们心中的奇诡淫邪形象,而代之以美丽 动人,有情有义的形象。
在任氏出现之前,“狐”在远古 虽曾作为有德的祥瑞之物,但这种象征意味在文化发展 中已经逐渐变淡,“狐”逐渐演变成奸诈淫邪的形象。
卞 孝萱先生曾对小说及史书中除任氏外出现的狐形象进 行过统计与对比,这些书中称狐为“妖”者自不必赘言。
出于《太平广记》之狐描写多邪魅之情;而史书记载中的 “狐”也多形象不佳,多和各种蕴含贬义的字词组成词 语。
:n昔日骆宾王讨伐武瞾所作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中即有:“狐媚偏能惑主”:2]的句子。
可见狐性淫,善于 魅惑人心的观念在当时深人人心。
沈既济作《任氏传》,塑造出任氏,从此狐有了这样一种正面形象,这不能不 说是沈既济的开创之功。
然细读《任氏传》,却又能发现任氏作为狐,与后世 的狐形象的细微差别。
任氏与后世出现的狐女相比,除 了“美狐”所通有的人性之外,更少去了很多作为妖的神 异的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少了许多妖性。
这种妖性的 弱化体现在几个方面。
_、相遇方式的世俗化任氏与郑生的相遇,是当时流行的“郎含情,妾有 意”的模式。
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较高,受到的 礼教束缚相对于后世来说比较少。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摘要:唐传奇《任氏传》是最早借狐仙写人、写现实生活的作品。
它一反以往狐妖鬼魅害人的传统观念,塑造了一个聪明美丽、坚贞多情的狐精形象。
任氏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所推崇的女性之美,亦狐亦人,使狐精形象从外貌到内涵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
关键词:唐传奇狐精形象人性在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中,狐狸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但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却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蕴,在西方正如汉斯・约尔格・乌特《论狐狸的传说及其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由于狐狸在身体和智力方面所具备的才能,使他成了计谋、狡猾和阴险,甚至是罪恶的化身。
但狐狸也不乏一些受到人们积极评价的特点和能力,如富有创造精神、关怀他人和乐于助人、动作快速和谨慎等,亦即具有所有动物的特征:矛盾性。
”而在中国,狐狸不仅是民间故事,更是文人创作中的重要角色。
先秦至唐文学出现了一系列动物精灵形象,如狐狸精灵、老虎精灵、龟精灵、猿猴精灵、猪精灵、龙精灵、蛇精灵、蚂蚁精灵等。
这些动物精灵大多被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和情欲,或具有神奇的力量,充满了浪漫幻想与神话色彩。
在这些动物精灵的故事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无疑就是狐狸精灵形象,而且其故事也是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成为我国文言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门类。
狐精形象几乎贯穿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原型意象。
“两千多年来,数百个故事讲到:有一个书生在夜晚读书时,一个迷人的美丽少女来到他的房间,与他相爱。
她每日朝逝夕来,书生便越来越虚弱。
直到后来,一个道士告诉书生,这美女是个狐狸精,她要吸干书生的精气,以变成狐仙。
”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爱伯哈德在《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关于狐狸精的一段描述,这种描述也非常符合中国人对狐狸精的一般性理解。
动物寓言和童话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以狐狸为主角的动物故事在中世纪欧洲几乎家喻户晓,但狐狸精却是中国的特产。
因为欧洲此类有关狐狸的童话或寓言,只是“狐狸的故事”,而中国绝大多数以狐狸为主角的故事却是“狐狸精的故事”。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狐妖的篇幅极为可观且十分精彩。
学界对于狐妖形象的研究很是关注,成果斐然。
本文借鉴学者对狐妖形象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关于狐妖的故事,解读蒲松龄笔下“和易可亲”的充满人性温暖的夜半美人身上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
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艰苦历程及狐妖一词的来源与嬗变;其次,分析小说中刻画的狐妖形象及其与以往小说中狐妖形象的不同。
再次,通过所刻画的狐妖形象的分析,解读狐妖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意识和“士”观念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
最后,对全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妖形象女性意识士观念引言狐妖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是一个相当常见与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或素材。
“狐妖”这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的书籍中,葛洪《抱朴子》谓狐狸满三百岁,化为人形,其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人入人梦中的故事。
干宝《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已相当多。
及唐代,谈狐之窗愈多,《广异志》、《宣室志》连篇累牍,《太平广记》专录狐事者达九卷之多。
宋、明时,谈狐作品渐少。
至清,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
其中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狐妖最为出色,这与蒲松龄的家乡文化风情是很有联系的。
狐妖传说主要流于北方,蒲松龄的家乡山东临淄亦多神话传说故事。
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他酷爱小说。
蒲松龄青少年时正值明清易代,发生了很多新奇事,引发了他写小说的热情。
从张笃庆的诗说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1],可以得出。
蒲松龄大概从25岁开始写作,无论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甚至穷到揭不开锅的境况下仍坚持不放弃写作。
正是蒲松龄把写小说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并且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材料,就像《聊斋志异》里所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经过蒲松龄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笔耕,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_袁益梅

第24卷第4期2005年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 e 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e m en t(Soc ial Science Ed iti on)V o.l 24N o .42005.8收稿日期:2005-03-27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郑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聊斋志异 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袁益梅(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摘 要: 聊斋志异 中的狐女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
中国悠久的狐女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在唐传奇 任氏传 中任氏原型的直接启示下, 聊斋志异 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狐形象。
在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 聊斋志异 塑造了一批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并表现出爱情的坚贞性和执着性的情狐形象。
蒲松龄嗜好搜神猎异的个性禀赋,使他选择了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的艺术构思,从而塑造了一批既具有人性又具有狐性的狐女形象。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狐女文化;个性解放思潮;个性禀赋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4-0028-03清初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 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思想复杂深邃,艺术魅力四射,后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红学家李希凡把它与 红楼梦 并提,说: 聊斋红楼,一短一长,千古流传,万世流芳。
在 聊斋志异 中,蒲松龄以如椽巨笔和火样的热情精心刻画了一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又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
她们美丽绝伦、富于智慧、有爱心、纯真诚挚、勇于追求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处处闪烁着人性美、人情美的光辉,可以说她们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是爱和美的象征,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
狐女的文学审美化有赖于狐女文化的滋养、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和蒲氏的个性禀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女任氏形象分析摘要:唐传奇中的任氏是众多前人不断研究过的一个形象,作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任氏传》开辟了人狐恋小说的先河,狐妖任氏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忠贞不二,其悲剧的一生却赢得了后人的尊重与敬慕,从而可以看出唐时期女性性别的新意义与内涵。
关键词:任氏亦人亦狐外美内秀Abstract :In tang chuan qi ,miss Ren is something in continuous study of an image as a important article.Miss Ren of the "biography of love stories opened up the blind, old mistress hibbins and of the gens, and clever in love, loyalty, the tragedy of life after he won the respect and adore, so we can see the tang dynasty women and gender new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Keywords: Miss Ren beauty Enthusiastic《任氏传》是唐中期的一部传奇小说,具有浓重的志怪色彩。
其作者沈既济,是唐时苏州吴人,即使学者,政治官员,又是文学家,历史学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
他所撰的历史著作《建中实录》十卷,时人称善,其唐传奇作品,除了《任氏传》以外,还有《枕中记》传世。
《玉堂闲话•民妇》中提到《任氏传》一文说:“任氏之说,岂虚也哉?”[1]作为唐传奇中一个以妇女为题材的名篇。
《任氏传》和其他优秀的唐传奇作品一样,具有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贫士郑六,在长安宣平遇见一个美貌的女子---任氏,一同游玩,当夜聚宅相欢,次日郑六知道了任氏是狐狸精所变,但是依然不嫌弃她,与她相恋,面对郑六家族和富家公子的拆散,任氏依然不畏强权,忠贞如一,并且处之以大义,同时又为郑六的前途筹划准备,做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后来明知西行对自己不利,但是为了陪同郑六,依然前往,在途中为猎狗所害,尸体化成狐,郑六将之埋葬。
《任氏传》之所以流传千古,其最为成功之处应该在于其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超越以往狐精故事的,亦人亦狐,外美内秀,可爱可亲,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任氏。
一亦人亦狐提到“狐”这一形象,我们不得不追溯一下其悠久的历史根源。
有关“狐”的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在“大禹娶妻”的神话传说中:大禹为了治水,直到三十岁尚未婚娶,在涂山他遇到一位九尾白狐幻化为的女子,并与之相恋,涂山之人作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疣疣。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这首歌见于《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大意是:谁见了九尾白狐狸,那是要成王的征兆;在这个地方成家成室,一定会家道兴旺。
于是大禹娶涂山女为妻[2](参考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涂山氏女系九尾白狐,多情而又有才,曾帮助大禹治水,并为大禹繁衍后代,这难道不是人狐之恋小说的最早原型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青凤》中也引用了此典故[3]。
青凤的叔父说:“我涂山氏之苗裔也,唐以后谱系尤能忆之,五代而上无传焉。
”可见,人狐婚恋,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渊远流长。
然而在之前的很多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大多都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见人的,在很多文献中,都被认为是“淫荡,祸害”的特征。
《搜神记》引道士云:“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
[4]《初学记》卷二十九引郭氏《玄中记》云:“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
[5]”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将导致商纣亡国的美人妲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妖媚和惑乱本性的九尾狐精。
袁珂先生指出,《千字文》“周伐殷汤”已将妲己解作九尾狐,可见在六朝时此观念便已定型。
[6]然而据考究唐朝却是一个“狐”文化盛行的时候,唐人开始了对狐精的崇拜,在民间甚至“无狐魅,不成村”,村野祭祀成风,相比前代,人们心中的“狐”观念已经变化,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唐人对“狐”这一文化的接受与肯定。
[7]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正因为社会对这一个形象的肯定与接受,才使得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与唐传奇中其他女性形象不同的人物¬¬--任氏,亦是一个狐妖。
在她身上,或明或暗的描写都提到了她身上不可更改的狐性,这一点我们在文中可以通过五个地方看出:其一,通过一个卖饼的胡人之口直接说出的“此中有一狐,多诱男子偶宿,尝三见矣。
”其二,任氏可以加病于宠奴,这个不是人间女子可以做到的。
其三,她可以预知未来,帮郑六谋利,比如借钱买马事件。
其四,”买衣之成者不自缝纫”,这一点也是不符合当时女子的。
其五,最后被猎犬所害,幻化成狐。
当然,她身上的奇异之处还不止这些:她行踪飘忽不定,谁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回到何处去,她头天晚上与郑六欢会的壮丽屋宇,次日清晨,却变成了一片荒园 她的很多地方都令人迷惑不解,她有智有勇,不畏强暴,最后却被一只猎犬夺去了生命。
其实与其说她神奇,倒不如说这些都是她作为一个狐妖所体现出来的特征。
总观任氏,除去她身上那些不可更改的狐性,她展示给我们更多的是她的人性,她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过着人的生活,并且在郑六接受她的时候,立誓要和郑六过一辈子,为了像人一样报恩,于是她加病于宠奴,为了谋生,也为了帮郑六谋利,她帮助郑六借钱买马,最后却被猎犬所害,当然最终也突出了“异物之情也有人道焉”“殉人以致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任氏作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中,也处处隐含了她的狐性。
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又带着种种神奇的色彩,亦人亦狐,亦狐亦人,人中有狐,狐中有人,集人狐于一身,是她这个人物形象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她这个人物形象归纳为“亦人亦狐”可谓淋漓尽致。
二外美内秀外美,作为这一词用在唐传奇中任何一个女性形象都不为过,《离魂记》中的倩娘是“端丽绝伦”的[8],《李娃传》中的李娃是“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的,《莺莺传》中的莺莺是“颜色艳丽,光辉动人”的[9],《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则更是被比作“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照人”[10]。
可见唐传奇中可谓美女如云,然则比起前面那些直接对外貌的描写,《任氏传》对任氏的描写可谓又有其不同之处。
或许是作者偏爱任氏,文中大约有七处烘云托月般的描写了任氏的美丽,几乎是见到她的人无不为她的美貌所惊叹,郑六与任氏第一次在北门道中相遇,郑六见到的是身着白衣的任氏,只用了“容色殊丽”四字以区分她同随行的两个女子,而郑六的表现是“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而任氏则“时时盼睐”,后“相视大笑”,郑六入任氏宅,并夜宿,见到的任氏是“妍姿美质,歌笑态度,举措皆艳,殆非人世所有”。
韦崟同任氏的冲突即是任氏的美所引起:韦崟先是不信郑六的实力,认为凭着他的陋质获得绝丽女子是不可能的,因而就有了以下这一充分体现任氏美丽的章节:崟笑曰:“观子之貌,必获诡陋。
何丽之绝也。
”崟乃悉假帷帐榻席之具,使家僮之惠黠者,随以觇之。
俄而奔走返命,气吁汗洽。
崟迎问之:“有乎?”又问:“容若何?”曰:“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
”崟姻族广茂,且夙从逸游,多识美丽。
乃问曰:“孰若某美?”僮曰:“非其伦也!”崟遍比其佳者四五人,皆曰:“非其伦。
”是时吴王之女有第六者,则崟之内妹,秒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
崟问曰:“孰与吴王家第六女美?”又曰:“非其伦也。
”崟抚手大骇曰:“天下岂有斯人乎?”遽命汲水澡颈、巾首、膏唇而往。
这一段的描写可谓有声有色,情态毕现。
“奔走反命,气吁汗洽”写出了家童为任氏之美所震惊,急于回报的情形,而韦崟“迎问”不等回答“又问”刻画出韦崟想知道结果的迫不急待的心情,韦崟先是问“孰若某美?”接着又遍比佳者四五人,而家童皆曰“非其伦”之后,韦崟便不得不例举了他认为最美的女子---吴王的第六女,然而家童任然回答说“非其伦也”,无怪韦崟要“扶手大骇”认为不可置信,就这样通过主仆二人的一问一答,层层推进,将任氏之美渲染到极致。
内秀,“秀”的本义是“美好、突出、开花”。
然而这里用在任氏身上,可将它理解成“智慧,勇敢”。
这一点用在一个狐妖身上并非空穴来风,细查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其一,初次与郑六相遇与第二次与郑六相遇,她的言语和行动都十分机灵。
初次相见时,对郑六的挑逗欲擒故纵,以“有乘不解相假”进行反诘,可见为了自己相悦的人,她表现的十分勇敢和机智,再次相遇,郑六已经知道她的狐女身份,任氏于是生愧,因愧生俱,试探---放心,再试探---完全放心,最终才对郑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可见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任氏可以说是倾尽了智慧。
其二,郑六只是一个贫士,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身无半文,一切都只能靠任氏来安排他的生活,作为一个女人,不能依靠男人,要在那个社会生存,也是相当需要智慧的。
从她让郑六去租房借家具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对周围的环境是十分了解的,并且她的心思极其细腻,在借钱买马这一节上,更见她善于抓住时机并且十分有胆识。
其三,对于富家公子韦崟的凌辱,任氏也表现出其智慧的一面,一开始,对于韦崟的凌辱,她就极力反对,到实在支持不住的时候,就用缓兵之计,假装答应,再极力挣脱,而且如是者数次,至于“汗如雷雨”,可见其反抗的坚决和猛烈,最后通过言语的迂回战术,使得韦崟最终放弃了邪恶的念头,并且最后成了任氏的朋友,处处为她所用,在这一件事情上,任氏用她她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三超越人妖界的爱情在唐传奇小说中,爱情一直是人们永远追随的话题。
无论是莺莺与张生之间始乱终弃的爱情,还是倩娘至死追随的爱情,还是李娃苦苦死守的爱情,不管结局如何,这些的故事都值得我们赏读。
同其他小说不同的是《任氏传》展现给我们的绝世仅有的“人狐恋”,是一种人妖界的爱情,因而这段爱情就注定了与其他传奇小说中的爱情不同。
首先,不同于莺莺那种相府千金的矜持,也不同于霍小玉那种王府小姐的羞涩,本篇的主人公任氏,是一个表里如一,坦率,爽朗,敢于追求自己爱情,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女性。
在第一次和郑六相见的时候,她便显示了作为一个青年女子渴望获得的爱情,并大胆追求的情况:偶值三妇人行于道中,中有白衣者,容色姝丽。
郑子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
白衣时时盼睐,意有所受。
郑子戏之曰:“美艳若此,而徒行,何也?”白衣笑曰:“有乘不解相假,不徒行何为?”郑子曰:“劣乘不足以代佳人之步,今辄以相奉。
某得步徒,足矣。
”相视大笑。
这一段可谓活脱脱的勾画出“男有情,女有意”的一见钟情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