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目标分解:1、井田制的性质、特点及瓦解情况。
2、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
3、土地兼并及其对策。
4、以租佃经营为主的土地经营方式。
5、理解土地制度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课前预习案】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______________,盛行于______________ ,瓦解于______________ ,废止于______________ 。
(2)实质:名义上为______________,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______________,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______________ 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______________ 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______________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____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______________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_____________。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______________ ”,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 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出现。
2.理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
一、废井田,开阡陌1.背景: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3.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
4.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被废除。
(2)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与“私田”界限打破,一律按土地的好坏收税。
(3)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易混易错]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思维点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2.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3.理解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3.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师介绍土地制度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发展过程;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3.视频观看:辅以相关历史纪录片或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土地制度。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农村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土地是如何组织和分配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二:讲解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15分钟)1.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介绍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如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和种植方式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秦朝、汉朝、唐朝等),通过资料查询和讨论,总结该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步骤四:观看视频(10分钟)观看合适的历史纪录片或教学视频,进一步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步骤五:总结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发展、社会阶级分化等。
步骤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评价1.小组讨论表现:根据小组汇报和讨论表现评价小组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学生作业:布置学生针对本课内容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文章;3.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质疑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2. 了解土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历史土地制度的观察和批判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2. 探讨土地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制度与现代社会的不同之处。
2. 认识土地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护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资料、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通过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历史土地制度的发展(1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包括封建封地制度、均田制度等。
2. 结合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三、讨论土地制度对社会的影响(15分钟)1. 谈论土地制度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探讨土地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护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四、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探讨土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并准备展示。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2.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历史土地制度的更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土地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批判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和案例,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土地制度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①“公田”:占有,由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3)演变:①出现:时期。
②瓦解:春秋时期A原因:a.根本原因:的发展。
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改革。
B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土地。
③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形式①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发展①宋初“田制不立”,“”,两极分化加剧。
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
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内容:(见课本)前提: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实质:土地国有制结果: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改变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直接:土地兼并。
(3)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
4.租佃关系的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 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担。……古者税 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 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 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食。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 大 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③趋势: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二、古代的土地经营
1.自耕农经营:
2.租佃经营:
④影响: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和积极 性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产品与市场发生一定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 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公田”或 北魏实行 “官田” 均田制
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土
租
土地高度集
地主土地私有制
地 兼
并
佃 制
中,封建土 地制度成为 桎梏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谈感想
如果说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依据土地的 所有权可以买卖转让,兼并的是土地的所有权, 随着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租佃制出卖的就是 土地的使用权。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 天,大片耕地盖上了楼房工厂,我国法律规定 土地不可以买卖。想一想,基层政府出让的是? 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失去了土地使用权,而土 地使用权被某些人大量集中,这会对农村经济 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造成怎样 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单季稻作: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种植单季稻。
主要是指一年只种植一季稻谷,一年两熟。
这种耕作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特点,适应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水稻种植区的自然条件。
其中,水稻种植的关键是灌溉系统,通过修建水渠、水坝等工程设施,使得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
2.旋耕制度:旋耕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旋耕制度是指农民按照一定顺序逐年改变田地的耕作,以保持土地的肥沃和充足的水分。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积累,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以棕地、红地、黄地和白地的轮流轮作作为旋耕的一种形式,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保持土地的良好状态。
3.小块散户耕作: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小块散户耕作为主。
这种耕作方式的特点是土地分散耕作,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耕作,且土地财产具有私有性。
这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农民个体劳动的发展,又有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农民的经济保障。
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宗族耕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宗族耕地制度为主,即一族共同耕作一块土地。
在古代中国,土地具有祖宗的意义,农民对土地的控制权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
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是指统治者将土地赏赐给贵族、官员等,以作为其封邑或封地。
这些土地在封建制度下成为贵族、官员等特权阶级的私有财产,由他们负责管理和耕种。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的阶级差距进一步加大。
3.公田制度:公田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实行过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公田是指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的土地,用于耕种并分配给农民收获。
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产出的基本保证。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全体教师【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史实2、识记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及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二)商周:井田制1、发展情况: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2、实质:3、内容(特点):4、瓦解:(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出现(2②税制改革加速瓦解③战国:变法运动(三)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时间:2、原因(过程):(1)土地逐渐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3)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二:多种土地私有制形式并存:1、类型:①②地主土地私有制③2、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1)扩大地产的途径——土地兼并: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②表现:A、宋代:B、明清:③危害:(2)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①措施:②结果: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根除③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三、租佃关系的演变地租形态: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组成及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B区高一历史张云香2016年3月1日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2.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
【学习重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
【学习难点】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府体制之间的关系。
【A级认识记忆】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的土地制度。
2.商周时期:井田制。
(1)出现:在____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土地制度)出现。
(2)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____所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____权,没有____权。
(3)实质:井田的土地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土地所有制。
(在导言部分)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表现:大量“”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____。
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运动,从____上废除了井田制,对给予全面的肯定。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庭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地主私有土地:由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
地主土地的来源:______(3)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他一家人自己耕种。
2.土地兼并及其影响:
(1)土地兼并的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土地兼并的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____。
(3)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他们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产生原因:无地或少地农民出现,是现象的必然结果。
3.发展过程:时期已经产生。
到代已经比较普遍,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主要经营方式。
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4.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相对____。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____,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课程小结】
根据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画出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图。
【课堂练习】
1.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公田的大量抛荒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D.商鞅变法2.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4.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5.《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
6.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
A.公田转化为私田B.分封制崩溃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D.周王室衰微7.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8.山东省沂源县大贤山有座织女洞,织女洞恰恰与山下的牛郎村遥遥相对,而中间所隔的正是与银河谐音的“沂河”。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观的完美演绎,让人们为之倾倒。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牛郎庙所在的村庄――牛郎村的村民都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把传说与现实生活中的民生结合起来的实证
B.沂源县具有符合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发源地的主要条件
C.沂源先民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把牛郎织女的传说演绎成了一个地方的信仰
D.牛郎村所沿袭的习俗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耕文明无关【延展阅读】
1.如何认识土地兼并现象
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和利益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故无法解决该问题。
2.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演变及影响
(1)产生的原因: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旧中国时期就出现了,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土地兼并使社会上产生了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他们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2)演变:①秦汉时期,以佣耕为业的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②唐代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人身依附关系较魏晋时期大为减弱。
③宋代开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形态以劳役地租为主向以实物地租为主转化,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遍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雇主与雇工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3)影响: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调动了其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生产工具和耕作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出现的产物。
(2)身份、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使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4.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镜头:朱家雇佣长工进行生产。
这种现象在古代农业生产中较常见,这是否是租佃制?为什么?
答案:不是。
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
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
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
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