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陆文夫新时期小说

合集下载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

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

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认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

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

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

“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借鉴,但是作家们也没有按照西方小说照搬照抄,而是将社会责任感、理性感有所保留。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强的逻辑情节框架,虽然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错乱性,但这种错乱是由于作者部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

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人物_评陆文夫的长篇新作_人之窝_郑祥安

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人物_评陆文夫的长篇新作_人之窝_郑祥安

讴 歌 了 爱情 与友 谊
,

谁 能说

成 为 风 气时


,
我 们 更 觉 许达 伟 与 柳 梅 的 爱情
于是
, ,
这 仅仅 是 为 写 吃 而 写 吃 呢 ? 小说 多次 写 到 苏 州城 头 月 色
,
以 及 与 那 帮弟 兄 的 友 谊难 能 可 贵

运 河 畔 烟水 苍 茫
,
抢 浪亭


不 掺 水 的爱情
写到



达 笃 实的 朱 品 公 子 马海西
,
中 、 他 还 是 满 脑 子 的 国 家大 事 人 民 的 疾 苦
,

最 终 被举 家 下 放
,
他也 没 有 颓 丧
,
,
而 是 逐步

客 们 对 一 间间 房子 的 争 夺
欢乐和痛 苦
,
隐藏着 人 世 间 的

体 悟 到 自 己 生 命 的价 值 和 人 生 追 求 的 意 义
小 说 在 多 侧面 刻 画 许 达 伟 时


,
剪裁 得 当
,
,
作 家 凭借 长 篇 小 说 的 特点 和 优 势
。 。
,
鲜明
故事的展开
情 节的推进始终缠绕着

的创 造 个 性 和 艺 术 风 格 得 以 淋 漓 尽 致 地 展 示
和 发 挥 艺术 贵在 创 新
,
人 之窝
许 家 大 院 是 一 所高 墙 深 院




不 仅 不 能 踩 着别 人


,

新时期小说 (1)

新时期小说 (1)

《班主任》——新时期文学开始的标志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以一个班主任的视角,来看几位学生在 文革结束之初的精神状态,真实、大胆 地表现了文革所造成的“心灵的灾难”, 表现了愚民教育下扭曲的灵魂。 人物:认真负责、勤于思考的班主任 张俊石; 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的小流氓宋宝琦; 纯朴上进而愚昧盲目、思想僵化的团 支书谢惠敏; 有思想、不盲从的理想化班干部石红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 思潮。一批作家在历史和主题上都向纵深挖掘, 追溯极左思潮在“文革”之前恶化的脉络,探究 动乱产生的根源,以文学的形式对当代历史进行 严肃的回顾与反思。 代表性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方 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 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张一 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自由联想与意识跳跃
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 了光束,是落日的余辉还是站台的灯?为什么连另外三个方窗也遮 严了呢?黑咕隆冬,好象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门咣地一关,就和 外界隔开了。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 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 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 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 ,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呼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 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象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 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 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 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 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 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 希望。下一站,或者下一站的下一站,或者许多许多的下一站以后 的下一站,你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母亲或者孩子,友人或者妻 子,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都是回家过年 的。过春节,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的最美好的节日,谢天谢地,现在 全国人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年了。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 消春节了。

《小巷深处》陆文夫

《小巷深处》陆文夫

《⼩巷深处》陆⽂夫《⼩巷深处》陆⽂夫陆⽂夫⼩说的创作特⾊⾸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度考察⽣活,⼩中见⼤,反映出深⼴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

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

陆⽂夫⾃称为“糖醋现实主义”[8]。

他善于从普通⼈带喜剧⾊彩的⽇常⽣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

显⽰出⼀种机智幽默的风格。

再次,陆⽂夫的⼩说中有着深厚的⽂化地域特⾊。

他不仅着⼒于苏州的地⽅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存境况。

他的⼩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化⼩说。

1956年的短篇⼩说《⼩巷深处》,通过妓⼥徐⽂霞在新社会中的新⽣历程与复杂的⼼理状态,⼤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

正⽂:苏州,这古⽼的城市,现在是熟睡了。

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象银⾊河床中的⼀朵睡莲。

那不⼤明亮的街灯,照着秋风中的⽩杨,婆娑的树影在⽯⼦马路上舞动,使街道也布满了朦胧的睡意。

城市的东北⾓,在深邃⽽铺着⽯板的⼩巷⾥,有间屋⼦⾥的灯还亮着。

灯光下有个姑娘坐在书桌旁,⼿托着下巴在凝思。

她的⿐梁⾼⾼的,眼睛乌⿊发光,长睫⽑,两条发辫,从太阳⽳上⾯垂下来,拢到后颈处⼜并为⼀条,直拖到腰际,在两条辫⼦合并的地⽅,随便结着⼀条花⼿帕。

这⼀骚动,两个⼈都学不下去了,便收起书本,海阔天空地谈起来。

张俊⽼是爱谈将来,⼀开⼝便是“五年以后”的理想: “到那时候我是⼯程师,你是技术员……” “我也能做技术员吗?” “只要你学习时不调⽪。

”张俊调⽪的眼光望着她:“那时我们还在⼀起⼯作,机器出了⽑病,我和你⼀起修,我满脸都是机器油嘿,你会不认识我哩!” “你掉在染缸⾥我也认识。

” “要是世界上有这么⼀对,他们⼀起⼯作,⼀道回家,星期天⼀起上街买东西,该多好啊!” 徐⽂霞被说得⼼直跳,脸上绊红,故意装做不明⽩的说:“那是⼈家的事情,你谈它做啥。

” 徐⽂霞好象浸在⼀缸温⽔⾥,她第⼀次感到爱情给⼈幸福和激动。

筒论当代小说历史性论文

筒论当代小说历史性论文

筒论当代小说的历史性[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代小说的历史性。

[关键词]当代小说历史性在新时期,爱情文学成了思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

爱情题材的文学也有自己的“题材史”。

在“文革”中,“爱情”曾作为题材禁区,严禁任何人踏入。

这一题材,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死亡地带”。

在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爱情小说的作者们,作为前哨部队,发起了向题材禁区的一次次冲击。

首先有一批思想尖兵,贾平凹、张抗抗、刘心武、陆文夫等,发表了虽显幼稚,很见胆略的一批作品(《爱的权利》、《爱情的位置》、《献身》等),冲开了禁区的缺口,向前挺进。

不过,这批作品,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情文学,在几千年的禁欲主义之后,尤其是在“文革”的极端禁欲之后,不可能紧接着就出现真正的爱情文学,而只能作为过渡状态,出现“前爱情文学”、“准爱情文学”,即,并非正面地、细致地、透彻地描摩爱情,只是在为爱情争“权利”、争“位置”。

当然,这些作品还有一个附带功能:为真正的爱情文学的出现酝酿情绪、训练技能,即,做好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直到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才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爱情小说。

它把一个情感富足者甚至剩余者(钟雨)的爱情,写得缱绻细腻、荡气回肠。

这堪称一篇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味着对“爱情”这一题材区划的正式占领。

但是,“题材禁区”并非已完全占领,还有“禁区中的禁区”,那最后一个顽固碉堡有待拔除。

那就是对性行为的直接描写。

前述爱情小说,都只写情爱,不敢涉及性爱,更不能谈性欲,只围着它打外围战。

性欲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是“爱情之泵”,当然也就是小说尤其不该回避的。

但中国古人,历来提倡“禁欲”、“无欲”,直至80年代,人性也还只有限地得到复原——“清心寡欲”而已。

这道关口是难过的。

经过一再地耽延,到80年代中期,终于打响了这场攻坚战。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朱晓平的《福林和他的婆姨》,王安忆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铁凝的《麦秸垛》、《棉花垛》,刘恒的《伏羲伏羲》,共同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终于攻占了封建意识形态在这一领域里的制高点。

论陆文夫的创作个性

论陆文夫的创作个性

作者: 金燕玉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页码: 37-42页
主题词: 创作个性;陆文夫;新时期;作品;作家;生活道路;情节;历史道路;独特性;现实生活
摘要: <正> 一“在文学中,个性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创作个性的多样性无疑会适应生活的广阔性,促进文学的丰富性。

就一个作家来看,鲜明的创作个性是他成熟的标志,反映着他的创作面貌。

因为,创作个性“首先,当然,表现在他对生活现象看法的独特性中,表现在他的创作概括的独特性和社会意义中。

”一些脱离现实生活以编造故事为能的作家,只会陷入情节和手法雷同重复的境地,不时露出漏洞和破绽,根本谈不上什么创作个性。

一些撇开作品的内容去孤立地追逐新奇形式的作家,到头来也会发现这是徒劳的尝试,创不了新,也形成不了艺术个性。

陆文夫是位能够自觉地摸索创作个性的作家,这早已得到茅盾的肯定:“他力求每一。

小巷深处陆文夫读后感

小巷深处陆文夫读后感

小巷深处陆文夫读后感《小巷深处》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陆文夫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家庭的描写,展现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苦难。

主人公家庭在历史的巨大变革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和对未来的信念,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人民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民在动荡变革中的坚韧和勇敢。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复杂和多样。

有的人在面对苦难和挫折时选择了放弃和逃避,有的人则选择了坚守和奋斗。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细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人性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小巷深处》是一部深刻挖掘历史和人性的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同时,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对人性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历史研究和人性探索。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悟和启发,也会让读者对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长江边上一个名叫四圩的小村庄。

6岁随家人迁居靖江县夹港。

夹港这个与上海相连的水陆码头汇集了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物,给童年陆文夫以深刻影响,并且体现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

1944年16岁时患伤寒病到苏州探亲休养,从此与苏州结下不解之缘。

病愈后回泰兴在杨陋学塾读初中。

17岁初中毕业,考取有名的苏州中学回到苏州。

读高中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决定投身革命。

1948年冬冒险穿过国民党封锁线去苏北解放区,准备打游击,却被分配到华中大学干部训练班学习。

不久国民党全面崩溃,他随军南下,在新华社苏州支社当采访员,开始了8年的记者生活,广泛接触了社会生活,萌发了创作冲动。

1955年初在《文艺月报》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荣誉》。

1956年发表《小巷深处》,引起很大反响。

次年调入新成立的江苏省文联专业创作组,不久因与高晓声、方之等创办《探求者》受到错误批判,被贬回苏州,在机床厂当工人。

1960年一度回南京搞创作,不久又变成批判对象,回到苏州在纱厂当机修工。

“文革”期间备受冲击,1969年底全家下放到苏北射阳县农村劳动。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重返文坛,创作了《献身》、《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等优秀作品。

在第四次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内容概要苏州城的秋夜,昏黄的街灯把白杨树婆娑的树影投在石子路上。

城东北角一条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窗口透出灯光。

灯下,一位俊俏的姑娘坐在书桌前双手托着下巴默想。

眼圈儿发暗,像是痛苦与折磨留下的印记。

巷子里很少有人了解她,只是看到她白天出门上班,晚上读书。

邮递员知道她名叫徐文霞,是纱厂工人。

给她送信来,她接到信常常愁眉苦脸,有时甚至把信撕掉。

现在她忧郁地坐在灯下,不由得回忆起屈辱的过去——秋雨淅沥的黄昏,寒风凛冽的冬夜,苏州城阊门外的旅馆旁边,妖艳的*** 幽灵似地游荡着,嗲声嗲气地拉客,哄笑声、叫骂声不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陆文夫新时期小说
作者:刘晨范宇鑫许伟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
之所以关注陆文夫先生的文章,原因有二。

其一,陆先生是笔者的老乡。

他是江苏泰兴人,笔者也是江苏泰兴人。

在茫茫现当代作家群中,江苏泰兴人寥寥无几——笔者所知晓的,除了陆文夫先生,还有一个便是喜剧创作家丁西林先生。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而今,丁先生和陆先生都已作古,我辈开怀大笑或泪眼朦胧,二位老者都不会知晓。

但是,作为一个晚辈,笔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宣传他的思想。

另一个原因是,陆先生的文章,视角独特,富含哲理,充满家乡风味。

独特的视角令我们觉得他很有个性,满含哲理的话加深我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而家乡风味就让我们和他的心靠得更近了。

一、不流于俗,视角独特
陆文夫先生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小巷
深处》使他一举成名,第二年他便被调到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然而,他的专业创作之路并不顺畅。

不久之后,因为参加筹建《探索者》刊物,他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返回苏州,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八十年代初期,伤痕文学成为文学创作潮流的时候,先生不流于俗,而是选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付诸笔端。

先生与一般的伤痕文学作家不同,他跳出了控诉者“泪水”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历史背景上,冷静而深刻地探寻和挖掘十年文革的历史根源,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回味、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人物形象。

陆文夫先生在文章中警示人们,文革的后遗症比十年的伤痕更可怕,它不仅影响那十年的人们,也伤害着以后的人们。

翻阅先生这一时期的小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小说与“伤痕文学”相比,少了几分愤激,多了几分冷静;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深沉。

此外,陆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喜欢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

他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便是如此。

先生在散文《微弱的光》中说道:“(《小巷深处》)发表之后引起了一阵轰动,因为那时的小说都是写打仗和生产,写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写英雄主义。

我写的却是一个妓女的新生和爱情的波折,写的是人道主义……”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品更是体现这一特点。

《万元户》写了勤劳致富的孙万山在周围人们的“祝贺”、“采访”中被迅速掏空,成为“零元户”。

《特别法庭》写的是平反冤假错案。

作者把汪昌平的追悼会与许立言的追悼会进行对比。

前者“没有悲痛也没有惋惜”;后者“哀乐一奏,全场哭声一片”。

他在小说中进行了大胆的追问:“是谁纵容了汪昌平的行为?难道我们,包括我在内都是毫无责任,而责任都是汪昌平的?”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的汪昌平得以生存、升官,而为人正直,有魄力、有才华的许立言却报国无门。

陆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循着历史发展的足迹反向追根溯源,最终发现这种反常的社会现象是由畸形的政治制度、干部制度所产生的。

《小贩世家》中的朱源达早年接过父亲“再也挑
不动”的馄饨担子时又兴奋又自信。

但在文革时,他备受歧视与冷漠,最终告别卖馄饨的小贩生涯,选择了“省心事、省力气”的“铁饭碗”。

二、善用修辞,富含哲理
在《小贩世家》中有这么一句:“做买卖的只能说货色不够卖,人家就买得快;你说肉馅没有了,他连馄饨皮子都要的。

”此句用夸张的语气将小贩的买卖经描绘得生动形象。

《美食家》中,作者借丁大头之嘴说道:“我只想告诉你一个奇怪的生理现象,那资产阶级的味觉和无产阶级的味觉竟无区别!资本家说清炒虾仁比白菜炒肉丝好吃,无产阶级尝了一口之后也跟着点头。

”这里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很多人极力想划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界限,把人的本性都扭曲的现象。

而《井》中将“追求大小姐”与“喂鸽子”打比方的例子堪称经典:“追求大小姐要像喂鸽子,要出于有心,装着无意,慢慢地向地上洒点米,一下子扑过去,那鸽子就会崩崩飞,扑的人也会跌得鼻青脸肿。

悠着点来,时间长了那鸽子就会知道你是好意,就敢到你手上来啄米,这时候就可以一把逮住,扎上翅膀放在笼子里。

”说一句话写得好,那多半是因为它含有哲理。

陆先生小说中很多话都富含哲理。

三、吴越文化,乡味浓郁
除了善用修辞,陆文夫先生文章的另一个言语风格就是乡味浓郁。

陆文夫先生的童年是在泰兴度过的。

1949年之后,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五十多年,都是待在苏州。

因此,他的朋友艾煊将他称为“陆苏州”。

泰兴是他的第一故乡,苏州是他的第二故乡。

读他的小说,我们会看到很多他两个家乡的元素。

之前的研究者对陆先生文章中的苏州风味已经研究得相当完备,笔者在此不便拾人牙慧;介于笔者是泰兴人,这里就主要论述他文章中的泰兴元素。

陆先生在小说中提及了像“泰隆”等泰兴实实在在存在的地名、厂名,读来备感亲切;而大量的方言则更让人觉得读他的文章像是在和他面对面用土话聊天一样。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读陆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想到他独具魅力的人格。

他带着浓郁的吴越气息,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哲学的思维对待生命,因此他能够制造出在五十年代中国文坛上颇为有名的《探求者》事件,因此他能够经受住三起两落的人生浪潮,因此他能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参考文献:
[1]陆文夫.陆文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
[2]刘清生.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J].江苏: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12).
(作者单位:刘晨,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1班;范宇鑫,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2班;许伟,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2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