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导学案

合集下载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1随着_______的建立,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文化开放的氛围浓郁,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儒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至尊地位B秦朝
C.汉朝D隋唐
2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D关注人文价值
A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汉字的艺术
C中华灯谜是传承汉字的主要形式
D中华灯谜艺术是不断完善推动了汉字的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人侵而中断、湮变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②③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 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回答4~5题。
3.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学年第学期编号:年月日编写人:审核主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制作人:蔡金兵马永春黄进【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基础】一、【课程标准】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感受中化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生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三、【学习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点)(2)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难点)(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难点)四、【学法指导】1、将自主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出来,课上通过小组研讨或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解决。

2、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基础,强化运用。

五、【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基础过关1、中华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见课本P63(可采取巧妙记忆法: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1(根本原因)2、(重要原因)(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65—P66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A、作用: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三、知识清单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

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

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

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

这是因为()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文化生活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文化生活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思想。

文化生活可以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舞蹈等方方面面。

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乐趣,还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情感,提升品位。

一、文学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社会、揭示人性、传递情感。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阔眼界、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等世界文学名著,都值得我们品味和反复品读。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学沙龙、文学讲座、文学赏析活动,与他人交流感悟,一同悦享文学之美。

二、艺术艺术是审美的源泉,它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到宣泄。

去博物馆、画廊、艺术展览会,体验艺术碰撞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也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创作,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

三、音乐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语言、种族的共同语言,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参加音乐会、音乐节、音乐培训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性格和审美情趣。

也可以平时多听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激动。

四、电影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它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元素。

看电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积极参与电影节、电影分享会、电影论坛等活动,交流电影心得和见解。

还可以自己动手拍摄短片、参加影视表演班,体验电影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五、舞蹈舞蹈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艺术形式,它让人释放压力、舒缓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学习舞蹈,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感,增强体魄和形体美。

参加舞蹈课程、舞蹈比赛、舞蹈演出,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

也可以在家里跟着音乐跳舞,释放自己的激情和活力。

六、小结综上所述,文化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无穷无尽的世界,我们应该积极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快乐和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二文化生活导学案012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设计者:审核:使用时间: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学法指导: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⑴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_______、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⑵地位: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____________,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 科学技术⑴地位:____________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⑵特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⑶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____________的生动体现。

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导学案

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导学案

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导学案【学习目标】熟记和理解的知识点:1、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主预习案】2.启示与要求:(1).积极参加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

(2)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的追求,也是塑造的过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四个意识:,,,。

三个主义:,,。

三种观念:,,。

1.2.3.(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3)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人的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探究部分】二:文化塑造人生(一)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探究一:阅读教材P17-18页杜甫、李白、范仲淹的语句。

思考:(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B级)◇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

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

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探究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例如:《马赛曲》激励法国人民取得了大革命的胜利;《义勇军进行曲》让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国际歌》让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在一起。

思考二:为什么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级)◇探究提示: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我”和“我们”第2框《集体生活成就我》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我”和“我们”第2框《集体生活成就我》教案人教版
问题:1.同学们,说说你理解的个性是什么?
2.竹竿舞好看吗?跳好竹竿舞的关键是什么?
3.竹竿舞对我们发展和完善自己有什么启示?
要求:第一步学生阅读材料和问题;第二步带着问题欣赏一段竹竿舞;第三步认真思考问题,并参与小组分享交流;第四步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展示分享。
教师小结:竹竿舞是一种集体舞蹈,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每个队员都要做到心中有个人,眼里有集体。否则,个人动作的小小失误,可能会导致集体舞蹈的重大失误,而个人如果离开了集体,更是犹如种子离开了土地。所以说,在集体生活中才能发展个性,集体生活为我们个人搭建起展示个性、发展个性的平台,让我们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
活动二:山不过来,我过去~主动交往
【多媒体呈现】
八年级3班的丽丽性格内向,比较腼腆,对班级的活动也不太关心,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平时在班上就和团委书记玲玲、英语课代表晓燕两位关系最好。但她个性倔强,不服输,在七年级入学时,在班级50个同学中成绩排名是23名,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就进步成12名了。因为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这学期被选为体育委员。这让丽丽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当选体育委员说明了老师和同学们相信自己,担心的是自己班的同学大多都比较淘气、好动。七年级时,自己班级每次整队,总有几个调皮鬼在队列中追前打后,不往自己位置上站。以前的体育委员因老师同学两头受气,坚决不当了。自己能行吗?丽丽可不是个轻易就会被困难吓倒的姑娘。最终,丽丽决定接手这个艰巨的任务。
知识点二: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2.“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很明确地告诉我们()
①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有利的环境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文科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感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

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二、基础知识阅读与掌握: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P66-70
2.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为什么说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P69-70
3.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

P70
4.中华文化的力量。

P70
三、疑难解答: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有哪些?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第二、中华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又促使这些地区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

四、当堂小测: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无与伦比的②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③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④中国的科学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艺术的代表。

作品大多倾诉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充满丰富的想象。

下列有关文学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②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④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

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各地的差异,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中华文化
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百花齐放,推出出新
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4.新疆舞给人的感觉很柔美,藏族舞给人的感觉很大气,蒙古诸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

这些民族舞蹈都受到大家的喜欢,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说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者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差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主要显示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民族抢答的民族凝聚力
③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 烟台市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是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

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特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