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验还原法”提升曲线解读能力
中考生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中考生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于中考生来说,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则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备良好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化学成绩,还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中考生应该如何提高这一能力呢?首先,要扎实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以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为依据的。
例如,了解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化学计量关系等,才能在处理数据时准确判断和计算。
如果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就会在分析数据时出现错误,甚至无法理解数据所反映的化学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这是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第一步。
观察实验现象时要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细节。
比如,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等。
同时,要准确、及时地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强、反应物的用量等)、实验结果(如产物的质量、体积、浓度等)。
记录时要保持清晰、规范,便于后续的整理和分析。
学会数据的整理和分类也非常重要。
在完成实验后,得到的原始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这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相同条件下的数据归为一组,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比如,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反应物用量的顺序或者实验条件的不同进行分类。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分析做好准备。
在处理数据时,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和运算。
常见的有平均值法、差值法、比例法等。
例如,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利用差值法可以计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比例关系可以进行定量计算。
同时,要注意数据的单位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学会绘制图表也是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
图表能够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例如,绘制折线图可以反映数据随时间或其他变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柱状图可以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差异。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和规律,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浅析如何通过基本的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浅析如何通过基本的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摘要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实验、边讲边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的相互结合,不但有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而且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达到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基本化学实验验先学后提升学生综合认知能力一、调整传统教学程序,验先学后传统教学,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
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
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并且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
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同时这种实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反,先实验后总结讲述的探索性实验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
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在实验前学生因为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教师在要求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实验过程的同时,再要其仔细敏捷地观察,忠诚老实地记录。
???先验后教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
而是要引导学生”能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提高其主人翁意识。
例如,我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这样几组实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让五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
“实验还原法”突破光合作用曲线难点

“实验还原法”突破光合作用曲线难点
田洪浩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12()6
【摘要】2011年潍坊一模理综第26题有这样一问:图1中曲线代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与CO2浓度的关系,若其他条件不变,将纵轴的含义改为CO2的吸收速率,请在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变化曲线。
【总页数】2页(P39-40)
【关键词】变化曲线;光合作用;还原法;CO2浓度;实验;第26题;坐标系;强度
【作者】田洪浩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光合作用图表曲线突破锦囊 [J], 李进京;
2.运用低成本实验突破教学难点——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 [J], 王维;王传友;;
3.通过三步教学突破光合作用曲线的难点 [J], 田洪浩
4.把握方法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电学实验解题能力——以“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为例 [J], 吕朝阳
5.如何在重难点突破中提升科学思维——关于“演示光电效应实验”的重难点突破[J], 李彪;张燕怡;刘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能力

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能力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能力呢?一、培养学生对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变量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时,哪种金属产生的氢气量最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因素,这样可以锻炼他们观察、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鼓励他们描述得更加具体和详细。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提问:“在酸和碱反应生成盐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它们发生的顺序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培养观察细致的习惯,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技巧。
三、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我们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表格、图表和统计方法来分析实验数据。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气体时,学生可以将不同酸和碱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量进行记录,并通过绘制柱状图或折线图的方式来分析数据。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获得数据分析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在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时,学生需要从实验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结论。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
例如,在学习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中,学生可以总结出金属活动性与其在酸中反应的速度和产生的气体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如何让初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如何让初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化学反应过程是建立起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扎实基础。
本文将就如何帮助初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来发现变化的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眼目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从而加深他们对反应过程的理解。
二、图像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字的解释可能会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可采取图像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幻灯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化学反应过程以图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反应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实践探究式教学化学反应过程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反应过程。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四、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可以将一些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反应过程。
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会发生变化?”,“这个反应中哪些物质是反应物?哪些物质是生成物?”,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五、拓展学习资源为了帮助初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网站或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学习。
通过接触更多的知识和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采用图像化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拓展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初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扎实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实验结论解释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提高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实验结论解释技巧第一篇范文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物理实验中,实验结论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验现象与物理规律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实验结论解释技巧。
一、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要想提高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实验结论解释的技巧,首先要激发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授光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激光通过玻璃珠的衍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学原理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观察在物理实验中,观察是基础。
初中生在进行实验时,往往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够细致,导致无法准确解释实验结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教授力学知识时,让学生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在解释实验结论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与物理规律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释能力。
例如,在教授欧姆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释实验结论。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解释实验结论的关键。
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电磁学知识时,让学生解释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实验结论。
五、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开展课外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物理学习实验结论解释的技巧。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家庭、实验室等地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课外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验结论解释能力。
六、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课堂讨论与交流是提高初中生实验结论解释技巧的重要途径。
利用图象分析让实验返璞归真

利用图象分析让实验返璞归真蒋天林【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2页(P34-35)【作者】蒋天林【作者单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正文语种】中文电流表内、外接法和滑动变阻器分压、限流是电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但许多学生只是记住了相关的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结论的含义,因而在解题时常常因忘记结论而出现错误.本文通过直观的图象让学生了解相关结论的来龙去脉,让物理学习返璞归真,从而使学生能准确选择电流表内、外接法和掌握滑动变阻器分压、限流的条件,深刻理解相关结论的物理意义.1 如何选择内、外接法例1 如图1所示,已知电流表的内阻约为0.1 Ω,电压表内阻约为10 kΩ,若待测电阻约为5 Ω,用图1中________(填“a”或“b”)接法较好;若待测电阻约为500 Ω,用伏安法测其电阻应采用电流表______(填“a”或“b”)接法较好.图1图1中的a、b分别为电流表的内、外接法,设图1中电压表、电流表的内阻分别为RV、RA,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为Rx.学生在选择时,多数是按老师讲的结论进行选择,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选择电路的原则是选择测量相对误差小的电路,误差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它们的定义如下: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相对误差%.1) 电流表内接法.Rx测=U/I=Rx+RA.绝对误差=Rx测-Rx=RA.相对误差2) 电流表外接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当电流表内、外接法的相对误差相同时,即整理得考虑到Rx>0,解得因为RV≫RA,所以图2根据电流表内、外接法得到的电阻测量的相对误差的表达式,分别作出相对误差随待测电阻Rx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两曲线交点的横坐标为由图2可知,当时,电流表外接法的相对误差较小,所以此时应选择外接法;当时,电流表内接法的相对误差较小,所以此时应选择内接法.教学反思我们许多老师在讲解该问题时,可能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结论:当选择外接法;当选择内接法,而对此结论的来龙去脉只是一带而过,并未作深刻说明,导致学生只能记住结论,时间长了结论就忘记了.通过电流表内、外接法电阻测量的相对误差随待测电阻Rx变化的图象的分析,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让物理学习回归本真,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图象分析更便于结论的记忆.2 滑动变阻器分压、限流的选择例2 某同学要测一个阻值约为15 Ω的电阻,实验中尽可能减小误差并测量多组数据,除导线和开关外还备有以下器材,其中滑动变阻器选择______.电源(3.0 V,0.2 Ω).A 电流表(0.6 A,1 Ω);B 电压表(3.0 V,5 kΩ);C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200 Ω);D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5 Ω)图3如图3中的a、b分别为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电路,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变化图象通过Excel数据处理可获得.处理时数据设定如下:待测电阻Rx=15 Ω,电源电压U=3 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分别取5 Ω和200 Ω,分压、限流各做一次.通过Excel数据处理得到的图象如下:当待测电阻Rx=15 Ω,滑动变阻器在0~5 Ω变化的过程中,分别选择限流接法和分压接法,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变化的图象如图4所示;当待测电阻Rx=15 Ω,滑动变阻器在0~200 Ω变化的过程中,分别选择限流接法和分压接法,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变化的图象如图5所示.由图4可知,当待测电阻Rx=15 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5 Ω,采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在0~5 Ω变化的过程中,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的变化基本呈线性变化,且变化范围大(0~3 V);当待测电阻Rx=15 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5 Ω,采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在0~5 Ω变化的过程中,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的变化基本呈线性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小(2.2~3 V).图4 图5由图5可知,当待测电阻Rx=15 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0 Ω,采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在0~180 Ω变化的过程中,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的变化呈非线性缓慢变化(0~1.3 V),滑动变阻器在180~200 Ω变化的过程中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的变化呈线性变化,且变化较快(1.3~3 V);当待测电阻Rx=15 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0 Ω,采用限流接法时,当滑动变阻器在0~20 Ω变化过程中,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的变化呈线性变化,且变化快(3~1.3 V),当滑动变阻器在20~200 Ω变化的过程中,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的变化呈非线性缓慢变化(1.3~0.2 V).综上所述,实验要求测量多组数据,应选择滑动变阻器分压接法,滑动变阻器选择最大阻值5 Ω.反思在进行滑动变阻器分压、限流接法的选择时,学生知道下列3种情况:1)若实验中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则必须采用分压式接法;2)若待测电阻的阻值比滑动变阻器总电阻大得多,以致在限流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滑到另一端时,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变化不明显,此时,应改用分压式接法;3)若采用限流式接法不能控制电流满足实验要求,即若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时,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仍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量程,或超过待测电阻的额定电流(或电压),则必须选用分压式接法.正常情况下选择限流接法.学生还知道,在滑动变阻器选择分压接法时,在满足实验条件下,滑动变阻器选择最大阻值小的,这就是教师经常说的“便于调节”“调节方便”.但学生对这个理由并不理解,通过待测电阻获得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的图象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便于调节”“调节方便”.。
浅谈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

浅谈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图像题是高中化学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
解答这类题目不仅需要对化学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解题思维和技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
1. 题目分析在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时,首先要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
理解题干中所描述的实验现象、反应物、产物以及其他相关条件非常重要。
有时候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可能被掩盖,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才能找到。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要有一定的了解。
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等。
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判断反应类型,然后运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解题。
3. 反应过程的分析在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时,需要对反应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观察所给图像,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找出关键信息。
例如,颜色的变化、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
这些变化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进行解题。
4. 通过实验验证解答有时候,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的思维和技巧都无法完全确定答案。
这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解答。
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判断实验结果。
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或咨询专家来获得准确的答案。
5. 考虑实际情况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时,要考虑实际情况。
化学反应往往受到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同时,还要注意考虑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等因素对图像的影响。
6. 多做练习题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通过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题目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不仅仅需要对化学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还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和解题方法。
通过题目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过程的分析、实验验证解答、考虑实际情况以及多做练习题等方法,可以提高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还原法 ” 是利用 曲线所 反映 的实验结果 , 就 还原实验过程 , 从还 原 的实验 中寻找 合适 的单 因子 再 对照组分析各因子对光合速率 的影 响。其 本质就是通
过还原实验的手 段 , 多 因子 变量 实验转 化为 多个 单 将 因子变量实验。下面简单介绍该法。
很好地解答这类 问题 。笔者 根据 教学实践 , 结 出可 总
例 (0 9年重 庆高考理综 ) 春末 晴朗 白天 , 庆 20 在 重 某蔬 菜基地测定 了某大棚蔬菜在不 同条 件下 的净光 合
・
6 ・ 7
加, 并在 薄膜 上形 成 水珠 , 响 光照 强度 , 以实验 b 影 所
的湿 度 比实 验 a 高 , 验 b的 光 照 强 度 比 实 验 a 稍 实 稍
E c dn h mia n e o a au e f d r. o r a e rb— n o igc e cla d tmp rle trso os Ju n lo N u o i f o f
ooy3 ( )8 9 l ,0 1 :2~ 1 g
生物 学 教学 21年( 6 第7 01 第3 卷) 期
生成 多 , 消耗 少 。所 以与 1 1时 相 比,3时 C 1 3少 , 5 c
() 2 曲线 b的峰值低 于曲线 a其 中两 个 主要 决 定 ,
因素 是— — ( 照 强 度 、 境 温 度 、 气 中 C 2含 光 环 空 O
量) 。曲线 C 于曲线 b 原 因是 补充 光照 能使 叶绿 体 高 , 产生更多 的— — 用 于 C : 原 ; 在 棚 内利用 豆 科 O还 若
浓 度 浓 厦 浓 度
、
1
图2
图3
图 4
图 I~ 4都是研究 双因子变 量对光合 速率 的影 图
其他环境条件 ; 一段时间后 , ③ 分别测量各 小组 的光合
响, 这些 曲线都是实验结果 的呈现 。以图 1 例 介 绍 为
“ 实验还原法 ” 的思维 过程 : 一步 , 第 根据 图 中信 息确 定实验’ 。图中横坐标为光照强度 , 目的 3条曲线表示 3
与其他 3图有较大 的 区别 , 用 “ 验还原法 ” 若 实 解读 曲
线 , 同样可 以获得两个单 因子探究 实验 : 则 ①不 同波长
的光对植 物光合 速率 的影 响; ②光 照强度对 植物光 合
速率的影响。
[ ] a Pl gioM, aaa aT。t 12 0 .net l c r ee — 6 St K, eer N k gw o l n e a. 08 Isc f t yrcp oa o
・第7 01 第3 卷) 期
运 用 “ 验 还 原 法 ’ 升 曲线 解 读 能 力 实 ’ 提
叶建 伟 ( 江 绍 县 桥 学 3 0 ) 浙 省 兴 柯 中 13 20
摘 要 本文结合多 因子对光合速率的影 响曲线 , 介绍一种可 以快速精确获取曲线圈信 息 , 从而高效解 答这类试 题的方法—— 实
元 素 的含量 , 主
要促 进植 株 体 内— — 和— — 等 生 物 大 分 子 的 合 ( ) 9时和 l 3 6~ 6~1 , 8时 曲线 b 于 曲线 a 主要 高 ,
原因是此时段棚 内— — 较高 。 分析 : 利用 “ 实验 还原法 ” 结合 曲线 信息 还原 出相
验 b的净光合 速率 比实 验 a高 , 光照 强度 和 C 2浓 从 O
个温度条件 , 坐标为 光合速率 。因此实 验 目的是 探 纵
究温度 和光照强 度对光 合速率 的影 响。第 二 步 , 据 根
实验 目的还原实验 步骤 ( 该实验 需要设计 关 于温度 和
光合速率逐渐增加 ; 到光 饱和点后 , 达 光合速 率不再随
光 照强度 的增加 而增加 。A 、 x C ( x B 、 x 为 12 3 、 、 …… )
( ):6—6 2 6 9
综 合上述 分析 , 原后 的实 验在 组 内和组 问都存 还 在单 因子对 照。根据 组内和组间对照获得 的信息就 是 复 杂的多因子影 响曲线 所包含的信息 。
2 “实验 还 原 法 ” 应 用 的
[ ] h s ne A 19 . lc r i o ao r e i eb i: 8 C r t snT . 9 5 Of t y n r t np cs n i t r n ie a o fm i o s g n h a
( ) 3~2 1: 6
[ ]K i l g K . 0 1 l coy preet n ee t vns i 5 a sn E 2 0 .Of t el cpo a d rcpo eet n sl a r r r r
mo saknt d1C e ia S ne ,6 2 :2 t : iei moe. hm cl e ss2 ( ) 15~10 h c 5
实 验 还 原 法 曲线 解 读 能 力 验还原法。 关键词
曲线解读能力是高考考查获取信 息能力 的一个 重
点内容 , 是中学 生物学 教学 的重难 点 , 也 这其 中就包 括
以快速精确获取 曲线 图信息 , 而 高效解 答这类试 题 从
的方法—— 实验 还原法 。
1 “ 实验 还 原 法 ” 取 曲线 信 息 提
度来看 实验 b的净光 合 速率 比实验 a 。所 以 曲线 b 低 的峰值 低于曲线 a的两个 主要决 定因素是 光照强 度和
C 浓度 ( 气 中 C 2含 量 ) O 空 O 。另外 由于 实 验 b的湿
应的实验方案 。实验 目的 : 研究人工补光 和通风 ( 盖 不 膜 就是给大棚通风 ) 处理 对大 棚蔬 菜净 光合 速率 的影 响。实验步骤 : ①在 同一 基地 中随机 选 择 3个蔬 菜 大
多因子对 光合速率 影 响曲线 的解读 。究其 原 因 , 一方
面是 由于中学生 物学教材 只涉及单 因子对光 合速率 的 影 响, 教辅 书中关 于多 因子对光 合速 率的影 响也 只有 少量的介绍 ; 另一 方面 不少教师 对这类 试题 分析也 只 是就题论题 , 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 , 导致 学生始终 不能
棚, 编号 a b C ② 大棚 a 盖膜 处 理 , 、、 ; 不 大棚 b盖 膜 处
度 比实验 a 稍高 , 关闭 的气孑 数 量较少 , 中午 L 因此 午休
现象相对 不明显 。曲线 C 高于 曲线 b的原 因是 白天补 充光照 , 增加 了实验 C的光照强 度 , 叶绿 体产生更 多 使
构成单 因子对 照实验 , 自变量 为温度 , 即组 间对 照用 以 研究特定光 照强度下 , 度对 光合速 率 的影响 。结合 温
图中曲线趋势得 出实验结 论 , 当光 照强度小 于等于 P ,
1 %、0 、0 0 2 ℃ 3 ℃温度条件下 , 光合 速率相 等, 明此 时 说 限制 光合速率 的因素为光 照强度 。当光照强度 大于 P 时, 温度从 1 ℃逐 渐升高到 3 ℃ , 合速率逐渐 增加 , 0 O 光 说 明此 时温度也是 限制光 合速率 的因素 。根据 同样 的 方法可 以准确解读 图 2 图 3的信息 。从 图形上看 图 4 、
作用强度 ( 际光合作 用强度 与 呼吸作 用强度 之 差 ) 实 ,
结果 如 图 5 假设 塑料大棚外环 境 条件相 同 ; 株大 小 ( 植
一
低; ③塑料薄膜 影响棚 内外 之间的气体流通 , 造成棚 内
外 C 浓度 的差 别。夜 间 至早 晨 蔬菜 的光 合 作 用 弱 O ( 夜间无光合作 用 ) 细胞 呼吸产生大量的 C 使棚 内 , O , C , O 浓度高于棚 外 。中 午至 傍晚 蔬菜 的光 合作 用强 , 消耗大量 的 C 2使棚 内 C 2 O , O 浓度低于棚外 。 随着 时间的推 移 , 组 实验 内部 也存 在对 照 。由 每
[ ] t krR . 94 T eo a i t no t hm sn r s t 4 S ce F 1 . h r n a o f h ce o s y y e i o 9 g zi e e o sm n
Dr s p ia me a o a t r r v e o o h l l n g se :a e l w.Cel nd l a Tis e s u Re e r h,2 5 sac 7
植 物 做 绿 肥 , 明显 增 加 土 壤 中 可 成。
— —
多, 有机物 的积 累量 ( 主要 为 淀粉 ) , 取 叶片 用碘 多 所 蒸气处理 叶片显 色深 。( ) 2 由上 述 “ 析 ” 分 可知 , 1 在 0
时和 1 5时左右 , 验 b与 实验 a相 比, 实 温度 和 湿度较 高 , 照强 度和 C 2 度较 低。从温 度和 湿度 来看 实 光 O, 浓
tY aehtrm r i n gtdincan l N tr 。5 ( 10 oS r e o ei g d— a h nes aue4 2 79 ): e e| a e o .
10 0 2~1 0 0 6
[] 7 娄永 根 , 家 安. 0 1 程 2 0 .昆虫 的化 学 感觉 机 理. 生态 学 杂 志 。O 2
更强 , 温度更高 , 菜为 减少 水分 的散 失 , 分气 孔关 蔬 部
闭 ,O C 2进 入 量减 少 , 反 应 减弱 , 片 内 C 2减少 , 碳 叶 O C, O 固定减弱 , 消耗 的 C 少 , 形成 c 少 , 由于 光反应 继续进行 , T A P和 N D H 的产 量没 有下 降 , 以消耗 AP 所 c 形成 C 和 ( H2 , C 的生成 少 , 3 5 C O) 即 3 消耗 多 , 5的 C
解 答 ( ) 曲 线 a中 , 1 1在 与 1时 相 比 ,3时 光 照 l
( ) 曲 线 a中 , 1 1在 与 1时 相 比 ,3时 植 株 叶 绿 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