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孙绍振还原法

孙绍振还原法孙绍振还原法是一种使古代文物得以重现的研究方法,有时也叫做“模拟考古”,这是由孙绍振博士提出的,他是一位中国的考古学家。
他的还原理论提出,对于古代文物的再现应该是基于科学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肉眼观察和修复。
孙博士认为,可以借助古代文物自身,将古文物还原成原有的状态,一步一步推测古文物的整体结构,从而再现古文物原来的面貌。
孙绍振博士的还原法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资料调查、古文物分析和图形定义、材料鉴定、材料确定与知识联系、修复设计与生产、分析鉴定、比照研究和重新技术分析。
资料调查是还原法模式的第一步,是通过记载古文物分析现存古文物,将古文物归入不同的类别,决定接下来要进行重现哪一类古文物,并确定古文物的原据及形状和尺寸大小等等。
资料调查对于进一步的还原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根据古文物的每个细节来得出合理的推断,这将为进一步的古文物还原奠定基础。
古文物分析和图形定义是第二步,是指从不同角度观察古文物,以了解古文物的构造特征。
以古文物本身为主要依据,进行一步步的分析、研究和记录,精确地测量古文物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将每个小部分的形状分解之后做成图纸。
材料鉴定是确定工艺过程及材料的第三步,确定古文物分解后的小部件的尺寸及其他特征,分析古文物由何种材料组成,确定古文物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并且确定还原时需要使用哪种材料。
材料确定与知识联系是第四步,根据前面三步得出的材料及其工艺需求,以及提取自当时文献记载的当时的生产工艺来确定所需材料,并根据当时文献中提供的信息,推测古文物的结构和究竟如何组成。
修复设计与生产,是按照前面得出的材料及其相关工艺要求,进行实体生产的第五步,一步步的。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作者:陈堂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孙绍振文学文本细读研究--以“比较还原法”为例

应用 于解读所有 文学作 品 ,悉心地还原 事物 ,运用联 系的观点研 究矛盾 , 使 “ 比较还原 法”
成为 阅读与欣 赏的万能钥匙 。 关键词 :孙绍振 文本细读 还 原比较 法
文章 编号 :I S S N 2 0 9 5 — 6 7 l 1 / Z 0 卜2 0 1 4 一 O 5 — 0 0 1 6
一
、
引 言
料 ,而是 “ 依靠抽 象能力 把构成 艺术形 象的原 生状态 想象出来 ,找出差异 ,作为分析的起点。 “ 还原”往 往和 “ 比较 ” 相辅相成 。 在“ 比较”中 “ 还原 ”, 在“ 还 原” 中 “ 比较 ”, 故称为 “ 比较还原法 ”。 教师将 “ 比
长期 以来 ,在语文阅读教学 的课堂 中充满着无效 或低效 的文本分析 。孙绍振先生认为 :
4 . 情感逻辑 的比较 和还原 情感逻辑 的特点 不仅是绝对化 ,而且可 以违反矛
盾律 、排中律 、充 足理 由律 。艺术 家在 艺术形象 中表
现 出来 的情感 逻辑 不 同于科 学家 的感觉 。艺 术感觉
( 或心理学 的知觉 ) 之所以艺术 ,就是 因为它是 经过 个人主观情感或智力 “ 歪 曲”的 。正是因为 “ 歪 曲” 了,这种表面上看来 比较表层的感 觉才能成为深层情
形象天衣无缝 、水乳交融 ,一些在方法论上不 坚定 的
较还原法”落实到文本研 究中应 做到以下几个 方面 :
1 . 想象 出作 品省略和淡化的内容
“ 比较 还原法”需要 联想 和想象 ,它要求语文教
师要 善于利 用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 ,假想 出未 经加工 的生活原生态 ,这样才能形成共赏分析 的
这种方 法 适应 性 比较广 泛 ,尤 其是 一 些经 典作 品 ,从 莎士比亚 的剧本 到中国的 《 三国演 义 》;从 自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
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
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
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
“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
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
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
”“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
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
”“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文本细读的一把利刃——孙绍振还原分析法述评

《 还原 分析 和 微观 欣 赏 》
综上 所 述 , 所谓 还原 分 析法 , 靠 抽象 能力 , 据艺 术 形 即依 根
无效或低效的文本分析。 其原因之一 , 就在于有效的、 具有可操
作 性 的文本解 读方 法 的缺失 。要 进行 具体 分析 , 果没 有一 定 “ 如 的方 法论 的 自觉 , 则无 从下 手 。 面对 文学 经典 时 , 在 这种 困难 就 更 为突 出。 因为 文学 形 象天衣 无缝 、 乳交 融 , 些 在方 法论 上 水 一
语义, 然后将之 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 , 揭示出差异 / 矛盾来, 就
可 以分 析 了。”
— —
《 再谈“ 还原” 分析方法》
还原“ 也就 是 根 据 艺 术形 象提 供 的 线 索 , 未 经 加 工 的原 把 生 的形 态想 象 出来 , 出 艺术 和原 生 形 态之 间的 差异 , 了差 找 有 异 就 不 愁没 有利 刃
— —
孙绍振还原 分析法述评
。 肖元 凯 , 叶成 叶
( 宿迁市青华 中学, 江苏 宿迁 2 30 ) 2 8 0
【 摘 要 】近 些 年 来 , 绍 振 先 生 不 断 发 展 、 化 了文 本 细 读 的还 原 分 析 法 , 渐 成 一 定 的体 系 和 可 操 作 孙 深 并
深 刻 的分析 , 全 国产 生较 大 反 响 。20 年 , 在 02 主编 的 初 中实 验 语 文课 本在 教育 部 立项 。20 年 4 , 03 月 专著 《 谏 中学 语 文教 直 学》 出版 。
“ 还原 ”这与现 象的还原在精神上一致 , 更具有形而下 ( 但
的 操作 性 )也 就是 想 象 出未 经作者 处理 的原 生的 状 态 。 生的 , 原
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近来阅读孙绍振先生《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一书,颇为费脑。
孙先生鸿篇巨制,分六章从不同角度对古典诗词主题、意象、情感、美学视角,宏观、微观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博大精深,细致入微。
纵观全书,孙先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有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已经形成了可操作性和文本解读操作性的系统化。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孙先生文本分析的还原分析法,它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
本文就孙先生《西江月·遣兴》一文的解读为例,来谈谈我对孙先生文本解读还原分析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艺术感觉还原解构诗意孙先生在分析《西江月·遣兴》这首词时,利用文本中的矛盾点,采用艺术感觉还原的方法,对词作出了解读。
孙先生认为,这首词有其特殊的特点,也就是矛盾的地方。
1.一般的诗词,当其抒情时,不管忧愁多么沉重,诗人大抵都是清醒的。
而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却坦然地表现出自己的不清醒,是醉态。
2.一般诗词中,借景抒情中的景物均作为情感的载体,都是关照的对象;而这里,在诗情的高潮处,客观景物居然活动起来,和诗人主体发生了冲突。
3.抒写的是诗人忧愤的激情,但又偏偏不直接写愤激,而是写一点忧愁都没有,不但没有还充满欢笑,非常开心。
孙先生从这三个矛盾入手,从正常诗歌艺术的感受出发,分别揭示了这些矛盾形成的原因,还原了诗歌本来要表达的意思。
他是这样解读的:第1个问题,诗人用“贪”有意地沉溺于欢笑,尽量延长欢笑的时间,长醉不醒。
好像是醉生梦死,醉了,神志不清了,就最开心、最精彩。
实际上这种“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第2个问题,显示辛弃疾对“醉”这一主题的突破:首先是醉的糊涂,居然问松树,这里以糊涂为美。
其次,写醉态的幻觉:“松动要来扶。
”不以清醒的眼光观照,却夸耀醉态,很率真。
再次,揭示醉者和自己的幻觉冲突,有戏剧性,且这个戏剧性来自动作,不是舞台的戏剧性,而是抒情的戏剧性,喜剧性的抒情;这在古诗词中极为少见,显得格外可贵、格外可爱。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作者:————————————————————————————————日期: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中学语文论文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王晓青近日来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笔者认为读孙先生的书,重要的不是参照他现有的解读,而是要思考:这样精辟又合理的解读从何而来?这样我们才不是“无劳收鱼”,而是“有幸获渔”!那这个“渔”究竟是什么?读至目前,笔者感受最真切,并且自认为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还原解读法”。
“还原解读法”在孙先生那里是有系统的,大致可分几个层次: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变异了的,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2.“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3.“审美价值的‘还原’”(超越善与真的审美还原);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的还原,并给予历史的评价);5.“流派的‘还原’”(作家所属流派艺术创作特征的还原);6、“风格的‘还原’”(把作品与作家的风格联系起来解读的还原)。
就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通过还原,“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学鉴赏的正确轨道去获得作品的真实情感与艺术价值的六条有效的途径。
这些方法,无论在我国语文界,抑或在西方文论中都是无人发现、无人论及的,因而更能体现其原创的价值。
正因为具有这样系统的方法,孙先生的分析往往出奇制胜。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乐园”这两个字,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
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回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
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发表时间:2011-10-09T08:26:31.80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李彦芝
[导读]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
◎李彦芝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西卜沙中心完小,青海泽库县 8115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70-02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
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
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
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
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
“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
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
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
”“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
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
”“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
”“要构成动人的情节,关键不在于寻求因果性,而在于寻求什么样的因果。
如果是纯粹理性的因果,那么,它与艺术的关系不大。
如果要成为艺术品,则必须寻求不同于理性因果的情感因果。
”“小说家在设计情节因果时,必须严格遵循情感因果规律,而不能只根据理性的科学因果规律。
”“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性格,好的情节不是一般的因果,而是性格的因果。
”
二、常用的方法
1.与现实作比较发现矛盾。
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
”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
”
又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车子上的苹果抢光了,车子的轮胎都卸走了,‘我’为了保卫苹果被打伤了,鼻子挂在脸上,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从现实主义的情节因果逻辑来说,缺乏合理性。
然而余华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有意向传统情节的因果性挑战,开玩笑,在小说结尾,他并没有承担给读者揭示谜底的责任,相反,他好像无缘无故地让这个司机跳到了拖拉机上,把自己的背包抢走。
在车子里还朝‘我’哈哈大笑。
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孙教授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
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呢?”
2.进行情节假设深挖文本。
例如解读《黑珍珠》时,讲到那个孩子面临第一重挑战是大海的凶险。
孙教授作了这样的假设:“如果这种凶险仅仅是限于海上风浪,这就可能太一般化了,太没有特点,太老套了,也太没有深度了。
”提出这样的假设,我们就可以比较一下作者对这个情节是如何处理的。
又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分析到这篇小说因强调信念决定生命,使得这篇小说充满诗意,但是却不能用写诗的办法来写小说,因为信念是抽象的,如果让病人直接讲出来,读者很难感受得到。
接着孙教授解读道:“为此作者在构造情节时,又设计了相当独特的关节,把生命的信念集中到一个可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去。
”紧接着他就进行了情节的假设了:“如果仅仅是可感,比如留恋、舍不得情人送的礼物之类,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就可能比较俗气了,落入俗套。
”有了这样的假设,那么作家的情节设计---叶子,就显得特别的富有意味,特别值得研究。
3.与故事原型作比较发现矛盾。
例如解读鲁迅的《铸剑》,孙教授将古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和《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中的故事原型作了叙述,并将其与小说进行比较,发现:“小说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原来故事里所没有的,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个帽子呢?”
4.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发现问题。
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如果用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的真实性’原则去追究,恐怕是要作出否定的判决的。
然而文学欣赏不能用同一个尺度,特别是不能光从读者熟悉的尺度去评判作家的创造。
一旦在你面前的出现了与你原有尺度不合,或者与你的心理预期有冲突的作品时,与其匆匆忙忙地判决,不如先审视一下:作家为什么不走那条驾轻就熟的老路?”孙教授解读作品时,总是能这样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充分的文学鉴赏知识,是没法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5.从作品的语言上去发现问题。
如教《孔乙己》,有学生提问,“孔乙己到底叫什么名字?”有学生贸然回答:“他叫孔乙己”,有学生马上指着原文予以否定:“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 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显然“乙己”不是他的真名。
我顺势启发:“孔乙己读了十几年书,怎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呢?”大家还原猜想一番,他可能叫什么名字?这下教室可嚷嚷开了,有说 “孔进”“孔科”“孔文”“孔举”“孔达”“孔新科”“孔贵”“孔富”…… 学生朝着起名往往是寄予类好和祝愿之意的词,尽情发挥,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在此基础上,按还原理论,适当处应给还原一下背景知识----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问题。
据资料表明,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杂合二位穷书生而成的,一位是绍兴东昌坊口的“孟夫子”,说话总是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一位是 “亦然先生”,这位 “亦然先生”穷愁潦倒之后,只
得在娘子的再三催逼下拎蓝卖起烧饼油条,但他既不想脱去长衫,也不愿大声叫卖,只好跟在别的小贩后面,人家大声吆喝“烧饼油条”,他轻轻地念一声“亦然”。
二位先生均未有姓名,可见在封建制度下,穷酸的秀才之社会地位,正如广大妇女一样,没有他们名字的。
在讨论中,我们把它还原到生活状态,到某地旅游观光,一般是先接触自然风光,再看到掩映在自然风光中的名胜古迹。
那么可以这样说,自然风景是本来就有的,与自然共生,是固有属性;而历史文物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附生的。
所以应该说“历史文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至于前面部分说明顺序上为什么要先写自然环境,再写历史文物,这也是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从外到内,从表到里,先写外部的自然,再写到自然里的历史文物。
学生们听后,有豁然形朗之感,同时领悟作者用心所在,真正的美文,正如《晋祠》中所写到的园中小品一样,也是“极具匠心”的。
从而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语文课应该姓“语”,应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它应是语文课之“本”,失去了这个“本”,语文课也便失去了“魂”。
重视、充实、深化语言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