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壁分离简案
质壁分离实验报告

质壁分离实验报告质壁分离实验报告引言:质壁分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将混合物溶液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将固体颗粒与溶液分离开来。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质壁分离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与溶液进行分离,并观察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混合物溶液、过滤纸、漏斗、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并将过滤纸折叠成适合漏斗的形状。
2. 将混合物溶液倒入漏斗中,使其通过过滤纸进行过滤。
3. 观察过滤后的溶液和固体颗粒,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对过滤后的溶液进行进一步处理或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过滤过程中,固体颗粒被过滤纸阻挡,而溶液则通过过滤纸进入下方的容器中。
这是因为过滤纸的孔隙较小,可以阻挡固体颗粒,而溶液的分子较小,可以通过过滤纸的孔隙。
实验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固体颗粒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过滤纸。
例如,如果固体颗粒较大,我们可以选择孔隙较大的过滤纸;如果固体颗粒较小,我们则需要选择孔隙较小的过滤纸。
这样可以提高过滤效果,避免固体颗粒进入溶液中。
在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处理过滤后的溶液。
例如,可以通过加热溶液使其蒸发,得到溶质的纯净物质。
或者可以进行化学分析,检测溶液中的成分。
质壁分离实验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实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制备咖啡时,我们可以使用咖啡机进行质壁分离,将咖啡粉末与水分离开来,得到咖啡液。
在制备果汁时,我们可以使用榨汁机进行质壁分离,将果肉与果汁分离开来。
这些都是质壁分离实验的应用案例。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质壁分离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了质壁分离的原理和应用。
质壁分离是一种常见且实用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和溶液,为进一步处理或分析提供了基础。
实验的成功进行,也为我们今后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经验。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质壁分离的原理和应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质壁分离实验过程

质壁分离实验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讲讲质壁分离实验过程哈!你想啊,这细胞就像个小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活动呢。
质壁分离实验,那就是我们去探索这个小世界秘密的奇妙之旅呀!首先呢,得准备好材料。
就像你要去旅行得收拾好行李一样。
洋葱表皮细胞就是我们要观察的主角啦。
把洋葱切成小块,再从上面撕下一丢丢表皮,这就好比给主角选好了舞台。
然后呢,把这小块表皮放到载玻片上,再滴上点蔗糖溶液。
这蔗糖溶液就像是一场挑战,等着细胞去应对呢。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细胞开始有变化啦!细胞的细胞壁就像是坚固的城墙,而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它们之间的细胞质呢,就像城里的居民。
当蔗糖溶液这个“小麻烦”来了,细胞里的水分就开始往外跑啦,就像居民们看到危险都往城外跑一样。
你瞧,细胞膜和细胞壁慢慢就分开了,这可不就是质壁分离嘛!就好像城墙还在那,可城里的人都跑出去了一些。
这景象,多神奇呀!这过程中你得仔细观察,就像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
看看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变化,看看液泡的大小变化。
可有意思啦!等观察得差不多了,咱还可以再做个有趣的事呢,那就是让细胞恢复原状。
就像让跑出去的居民再回来一样。
这时候换个清水滴上去,哇塞,细胞又慢慢恢复原来的样子啦!是不是很神奇呀!质壁分离实验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细胞世界的门,让我们能看到细胞内部的奇妙变化。
这可比看那些科幻电影还刺激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的特性和功能,这对我们探索生命的奥秘可太重要啦!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实验,它能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呢。
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自己动手做做看,亲自去体验一下这个神奇的过程。
你一定会被细胞的奇妙所吸引,说不定还会爱上生物学呢!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赶紧试试呀?。
质壁分离实验2010

原生质层
当外界溶液浓度 当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吸水; >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实验3.1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 实验 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1、实验目的 、
1)、观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 )、观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 )、 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 的现象,并理解其基 本原理。 本原理。 2)、用测微尺测量细胞质壁分离程度, )、用测微尺测量细胞质壁分离程度 )、用测微尺测量细胞质壁分离程度, 并理解其与细胞外液浓度的关系。 并理解其与细胞外液浓度的关系。
A(细胞长度 细胞长度) 细胞长度 B(原生质层长度 原生质层长度) 原生质层长度
如何让它复原呢? 如何让它复原呢 滴加清水引流. 滴加清水引流
Hale Waihona Puke A① (AB)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的现象。 的现象。
B
②(B
A)
质壁分离复原: 质壁分离复原: 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逐渐恢复原状的现象。 逐渐恢复原状的现象。
质壁分离实验视频质壁分离实验质壁分离实验步骤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细胞质壁分离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复习:
5 6 外 界 溶 液
1.渗透作用: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渗透作用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渗透
渗透方向:溶液浓度低 渗透方向:溶液浓度低 1 细胞壁 细 胞 液 2 细胞膜 3 细胞质 4 液泡膜 溶液浓度高 溶液浓度高
2、仪器和试剂:显微镜、显微测微尺、 10%、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显微测微尺、 、 20%、30%的蔗糖溶液。 、清水 的蔗糖溶液。 、 的蔗糖溶液 3、材料:_______的洋葱鳞叶 、材料: 紫色 的洋葱鳞叶
质壁分离过程

质壁分离过程质壁分离过程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常用于分离混合物中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通过该过程,可以将固体物质与水分离,从而得到纯净的固体物质。
本文将从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三个方面介绍质壁分离过程。
一、原理质壁分离过程基于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
在溶液中,溶质(固体物质)与溶剂(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它们的溶解度不同。
一般来说,溶质溶解度较低,而溶剂溶解度较高。
二、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带有过滤纸的漏斗,将漏斗放置在一个干净的容器上。
2. 将混合物倒入漏斗中,让溶剂(水)逐渐渗透过滤纸。
3. 固体物质会被过滤纸截留,而水则会通过过滤纸流入容器中。
4. 待过滤完毕后,将固体物质从过滤纸上取下,即可得到纯净的固体物质。
三、应用质壁分离过程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生产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实验室中的分离:质壁分离过程常用于分离实验室中的混合物,如分离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
2. 工业生产中的分离:质壁分离过程也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物质,如从废水中去除固体颗粒。
3. 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质壁分离过程常用于制药工业中,用于分离药物中的杂质或纯化药物。
4. 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质壁分离过程也被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用于从原料中分离出杂质或纯化食品。
总结:质壁分离过程是一种常用的物理分离方法,通过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将固体物质与溶剂分离。
该过程简单易行,应用广泛,不仅在实验室中常用,也在工业生产、制药工业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质壁分离过程的原理简单明了,操作步骤也相对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细节,以确保分离效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质壁分离

>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失水时细 胞壁和原生质层 都会出现一定程 度的收缩,但原 生质层的伸缩性 更大,故原生质 层会与细胞壁发 生分离。
结果分析: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渗透吸水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植物细胞 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
实验3.1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外界溶液
细胞壁 (全透性) 细胞膜 细胞质 原生质层 液泡膜 (相当于半透膜)
质 壁 分 离
水
30%蔗糖溶液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细%的蔗糖溶液中, 很快发生了质壁分离现 象,但是却不能发生质 壁分离复原现象,原因 是什么?
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
对照组:实验处理前实验对象的状态、现象; 实验组:实验处理后实验对象的状态、现象。
知识迁移
• 1、 输液时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或5%葡 萄糖,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加大浓度或用蒸馏水会有 什么现象呢?
若浓度加大,则血细胞会渗透失水,造成细胞脱水
•
•
若用蒸馏水,则血细胞会渗透吸水,造成细胞胀破
1.观察时为什么要找到紫色的细胞? 提示:观察时要找到紫色的细胞,若有的细胞无 色,可能的原因是在取叶表皮时撕破了细胞或本 身无色素,观察无色细胞不能或不易观察到实验 观象。 2.为什么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可以证明细胞的死 活? 提示:细胞死亡后,原生质层便失去了选择透过 性,即只有活细胞才能有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3.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吗?为什么?
提示:不需要。因为本实验属于自身对照实 验,正常状态的细胞是质壁分离状态的对照 组;质壁分离状态是质壁分离复原的对照组。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详细实验步骤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详细实验步骤实验细胞质壁(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一个结构,它由多种多糖和蛋白质组成,起着保护、支持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在研究植物细胞时,常常需要将细胞质壁与细胞质分离开来,进行不同的实验操作。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一株鲜活的植物叶片;•磨砂玻璃纱布(50μm);•0.2mol/L CaCl2 溶液;•0.5mol/L 蔗糖溶液;•磨砂玻璃滴管;•显微镜和载玻片。
实验步骤第一步:制备植物叶片从植物上取下一片鲜活的叶片,并将边缘处的硬膜组织剪去,留下中央部分。
第二步:制备细胞外液将100ml的0.2mol/L CaCl2 溶液倒入250ml的锥形瓶中。
第三步:分解细胞质壁1.将叶片切成0.5cm * 0.5cm 的小方块,用凉水清洗,然后放入一个装有50ml 0.5mol/L 蔗糖溶液的烧杯中搅拌5分钟;2.将蔗糖溶液倒出,用蒸馏水洗涤约5次;3.将叶片放入100ml的细胞外液中,静置40~60分钟,让细胞质壁分解;4.将分解后的细胞质稀释至约10倍。
第四步:收集细胞质1.将磨砂玻璃纱布裁成适当大小,然后用塞子塞入磨砂玻璃滴管内;2.架起磨砂玻璃滴管,用熟水冲洗几次滴管,以保证无空隙且干净;3.将分解后的细胞质注入滴管中,然后将滴管悬垂在一只干净的烧杯中,收集滴下的细胞质。
第五步:复原细胞质壁1.将收集到的细胞质注入1ml的细胞外液中,放在室温下孵育2小时;2.用10倍的细胞外液冲洗1次细胞质。
第六步:观察细胞将经过分离与复原的细胞质滴到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稀释后覆盖盖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2.实验中所有玻璃器皿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实验过程尽量避免那些可能破坏细胞质壁的动作,比如剪、压等。
本实验步骤简单易行,适合初学者进行,同时实验结果稳定可靠。
植物质壁分离实验教案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植物质壁分离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的一种基础实验,通过对不同有机物质进行氯仿、甲醇等溶剂的处理,分离出细胞壁、细胞质和质膜,从而分析有机物质在细胞之间的分布情况和物质在细胞内的运输情况。
本文将详细讲解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教案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实验器材准备:(1)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离心机、冷镇器等;(2)悬浮液制备器(如匀浆机等);(3)各种容器,如离心管、滴定管、试管、烧杯等;(4)常用实验仪器和玻璃仪器,如移液器、计时器、量筒、反应器等;2.实验药品准备:氯仿、甲醇、酒精、琼脂、橙II等。
二、实验步骤1.将植物样品在溶液中研磨(可以用匀浆机将样品研磨成悬浮液状)并加入琼脂溶液,甩离心取沉淀。
2.将沉淀加入氯仿和甲醇的混合溶液中,并进行连续振荡,用滴管将上清液慢慢的滴入到无水乙醇中。
3.加入琼脂溶液,甩离心后取上清液并加入氯仿和甲醇的混合溶液中。
4.重复以上步骤,知道分离出所需成分。
5.将分离的植物质壁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或放入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分析。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实验结果的表述方法:可以用文字形式或图表形式表达分离出的物质成分比例及样品大小、形状等。
2.数据的处理方式:(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按时间节点记录每步操作的细节和数据结果。
(2)实验完成后,需要对全部数据进行汇总和整合。
3.数据结果的分析:(1)通过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植物质壁分离后的物质组分,包括细胞壁、细胞质和质膜等。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样品的分离比例,判断样品质量和样品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是否适宜,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得出结论,对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目的、方法、优缺点、应用范围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时需要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做好紫外线防护措施。
2.实验液体溶液不能过多,否则分离效果会降低。
3.实验就必须使用新鲜的植物样品,否则污染会导致结果失真。
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一质壁分离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
紫色洋葱的鳞片叶、质量浓度为30%、50%的蔗糖溶液、蒸馏水,5%的硝酸钾、碳酸氨溶液,2.5%、10%的氯化钠溶液。
三实验用具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制作临时装片(选材、取表皮、制片)
2.观察(先低倍镜观察然后高倍镜观察)
3.引流法加入30%的糖液(重复数次)
4.静置、观察
5.引流法加入清水(重复数次)
6.静置、观察
7.同样的步骤用50%蔗糖、蒸馏水、5%的硝酸钾、碳酸氨溶液,2.5% 、10%的氯化钠溶液重复一遍。
图1紫色洋葱表皮质壁分离效果
图2洋葱内层表皮质壁分离效果
图4正常细胞
图5质壁分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一.指导思想
1.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中的内容。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B,也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要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对要理解的知识,要求能明了
知识的确切含义并能运用,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课主要包括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质壁分离程度的定量测量
以及质壁分离复原三部分内容。
其中,质壁分离程度的定量测量不仅包含了定性的
观察,更体现了生物学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重点高中高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渗透的
概念以及原理,关于测微尺的使用在第一节实验课也已经接触过。
且渗透现象在生
活中也很常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
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在前两次实验中,涉及的都只是定性
实验的过程,这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定量的生物实验,因此在实验前需要
将定量的依据和原理解释清楚,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本实验只在通过实验让
学生自己总结细胞吸水、失水的原因。
因此,在实验操作的规范需要进行强调,否
则很有可能无法得出应有的实验现象。
所以,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实验条件的
控制、多次试验取平均值、绘制趋势图等生物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认同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现象。
2)能够应用显微测微尺测量质壁分离的程度。
2.过程与方法
1)以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溶液作为植物细胞外界溶液进行探究实验,感受通过内外溶液的浓度差异而引起的质壁分离过程,懂得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逐步感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2)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
3)质壁分离的复原
4)质壁分离程度的测量
2.难点:
原生质膜和半透膜的关系
质壁分离程度的测量
四.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向细胞外渗透,因为失水而导致原生质层收缩,容易变形的细胞膜也随之收缩,不容易变形的细胞壁则保持原来的性状,从而出现细胞壁和细胞膜分离的现象,即质壁分离。
在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测量
每个细胞的细胞长度和原生质层长度,并用两者的比值来表示原生质层收缩的程度,即质壁分离程度。
五.实验器材
1.实验材料:紫色的洋葱鳞叶
2.实验仪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烧杯
3.实验试剂:10%、20%和30%的蔗糖溶液
六.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实验任务,即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然后,对一些实验技术进行规范化的示范和要求,比如目镜测微尺的使用、引流法、重复测量等。
接着,让学生在了解实验的流程框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
最后对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寻找规律并启发进一步的问题。
课后,通过实验报告进行巩固和提升。
七.教学过程
八.实验报告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2.B和A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可以用B/A代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
3.为什么每个浓度要选择3个细胞进行测量,并去平均值?
4.将不同浓度组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溶液浓度与之比分离程度的关系,探讨规律。
5.将所得结果以浓度为横坐标,B/A的平均值为纵坐标作图
6.同一标本在不同时间下B/A值会有变化吗?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九.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实验原理:
1)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2)细胞膜容易变形,细胞壁不易变形
实验步骤:
1.取一片洋葱鳞叶,在外表皮上画井字(5mm×5mm),用镊子撕下该部分表皮,置
于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
2.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正常状态。
3.在盖玻片一侧滴加30%蔗糖溶液1-2滴,在盖玻片对侧用吸水纸引流。
重复几次,
使蔗糖溶液深入盖玻片下方,浸浴洋葱表皮。
4.约5min后,显微镜下观察。
5.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制作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的细胞。
6.每个浓度的装片中选择3个细胞,分别测量每个细胞的长度A和原生质层长度B,
计算B/A并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中,并计算平均值。
十.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一些知识点讲得不够清晰,比如渗透作用、原生质层。
整节课不够流畅和自然。
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熟悉度和灵活度还不够。
太过于依赖讲稿,未充分内化。
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
不够淡定,刻意讨好、迎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