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 短文两篇(练)-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上册)(原卷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练)(提升版) 新人教版

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3分)A.《芦花荡》——孙犁——孙树勋——《孙犁文集》B.《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C.《桃花源记》——陶渊明——元亮——《陶渊明集》D.《核舟记》——张潮——子敬——《虞初新志》【答案】D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古诗文默写(12分,每空1分)(1)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2)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
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6)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妇啼一何苦。
(8)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10)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分,每空1分)(1)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2)无丝竹之乱耳(3)濯清涟而不妖,(4)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5)会当凌绝顶 (6)各具情态 (7)吏呼一何怒 (8)老大徒伤悲(9)欲济无舟楫 (10)白云千载空悠悠【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既有理解性默写又有记忆性默写。
小题1注意“儒”的写法.小题3注意“濯、涟”的写法。
小题5注意“凌”的写法。
小题9注意“楫”的写法。
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专题22 短文两篇(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上册)(解析版)

(30分30分钟)一、根据文章内容填空(5分)(1)《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文言文阅读(2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0分)(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陶后鲜有闻(5)待到山花烂漫时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答案】1.多更加,越少等到2.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鳞.()遂.()寝.()庭.()藻.()荇.()柏.()2、文言字词解释(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 ) (3)五色交.辉()(4)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夕日欲颓.()(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1)怀民亦未寝.()(12)相与..步于中庭()(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欣然..()..起行()(16)月色入户.()(17)积水空明4、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5、《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弘景放弃宰相这样的高官,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描山绘水的词语——8、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专题27 短文两篇(练)-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上册)(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答案】(1)陶弘景信(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文学苏洵苏辙三苏【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堂回顾翻译下列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7)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4)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5)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6)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解析】【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文言文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
(同步精品课堂)2021-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测)(基础版) 新人教版

(24分 25分钟)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4分)
【注】①浆: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
②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2分)
①识此字,馈.汝浆()②执子反.以告()
③父如前示.之()④艾子饮而甘.之()
⑤使.执子乞浆于田舍()⑥写出原文中的任意一句倒装句:
2.与“执子揖而请”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4分)
A.艾子饮而甘之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拔山倒树而来 D.学而不思则罔
3.翻译句子(4分)
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解析】
2.A
3.假如通子再像执子一样认真,我连一勺水都喝不上了。
4.做事不能死板,要懂得变通。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A项之:往,到;B项而”表转折关系,翻译成然而、但是;C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者不译,D项而转折连词“却”。
A项与例句是连词的顺连用法。
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句中“使”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专题27 短文两篇(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上册)(解析版)

(30分30分钟)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4分)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
渴甚,使执子乞浆①于田舍。
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
”执子曰:“‘真’字也。
”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
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
”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
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
”②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
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注】①浆: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
②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2分)①识此字,馈.汝浆()②执子反.以告()③父如前示.之()④艾子饮而甘.之()⑤使.执子乞浆于田舍()⑥写出原文中的任意一句倒装句:2.与“执子揖而请”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4分)A.艾子饮而甘之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拔山倒树而来D.学而不思则罔3.翻译句子(4分)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4.这则寓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4分)【解析】1.①赠送、给②同“返”,返回③给······看④以……为甘⑤派、让⑥略2.A3.假如通子再像执子一样认真,我连一勺水都喝不上了。
4.做事不能死板,要懂得变通。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翻译成然而、但是;C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者不译,D项而转折连词“却”。
A项与例句是连词的顺连用法。
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句中“使”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这类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包括主旨)的理解、感受、领悟等等,“执”与“通”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27.短文两篇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与.( )其奇者藻.( )荇.(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lín ( ) jìnɡ( )跃竹bǎi( )交huī( ) xīn( )然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使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
(1)高峰_____云,清流___ 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_______,沉鳞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________,水中藻、荇_______,盖竹柏影也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
一、积累运用
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
..的一项是
A.《芦花荡》——孙犁——孙树勋——《孙犁文集》
B.《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C.《桃花源记》——陶渊明——元亮——《陶渊明集》
D.《核舟记》——张潮——子敬——《虞初新志》
2.古诗文默写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2)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
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6)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妇啼一何苦。
(8)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10)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回顾
体会两篇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⑥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⑦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苏轼《方山子传(节选)》)【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
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⑦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3.解释加点的字词
(1)相与
..步于中庭(2)月色入户.
(3)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4)适.见焉
4.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词意思不同
..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晚乃遁于.光、黄间B.怀民亦.未寝方山子亦.矍然
C.欣然.起行然.终不遇D.遂至.承天寺问余所以至.此者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6.【乙】文原题为《方山子传》,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们为什么叫他“方山子”?试结合两人的人生经历分析:苏轼为什么要为“方山子”立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