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道德的反思与构建

合集下载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一要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 作为主体的人既是一 种实体的存在,也是 一种关系的存在,这 种关系的存在使得他 既可以作用于社会、 自然,也可以被社会、 自然所作用,由此使 得作为主体的人与作 为客体的人、自然之 间具有了一种不可分 离的关系。
二要承认主体性是自主性与依附性、 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 许多花提前开放,英国的大山雀产卵期比半个世纪前提前了半个月 .........当动植物开始为适应气候变化主动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时,人 类的行动还配得上“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称号吗?
• 全球变暖也许是人类的掘墓人。当他们在门口扛着铁锹叩门时,我们只 有团结一致去果断应对,才能躲过这一劫难。
全球气候变暖(续)
• 弗兰西恩的《动物权利导论》。一百多年前, 如果谈到普遍人权,也会被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人类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创造力极其 丰富。在不同的时代,人类面对不同的境遇会 产生不同的思想和理论。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重要的是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想法,那样才会有 人类思想的创新。平等理性的争论和批评会有 益于思想的发展。你看历史上许多富有创造性 的思考都是论辩中或者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起 来的。
• 气候变化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人类正在品味着自酿的苦酒。我 今天所说的是:造成的气候气候变化是指近代人类燃烧碳化石燃料,所 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只 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生产生活中节 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减缓温室效应,全 方位的多管齐下,已成全球各国的共识,可是存在利益冲突和分歧上, 谁来减?如何减?减多少?就面临难题了。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坚持自我良知 的平等主义。他认为,所有的生命存在物, 从变形虫到人类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 每个个体生命具有目标,并且有一个目标 意味着达到它的意愿或需求。自身的目的 是自身的善。因此,所有的生命体是内在 的善。康德把“自身是目的”应用于有理 性的人类,泰勒则激进地把它扩展到所有 有生命的存在物。

环境伦理学优质课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责任与关系

环境伦理学优质课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责任与关系

环境伦理学优质课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责任与关系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环境伦理学正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责任与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学科。

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开设,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本文将围绕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探索,从人类与自然的互动、道德责任以及关系重建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探索应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的互动。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行为对自然环境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剥夺和污染现象愈发严重。

因此,优质课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意识。

其次,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探索应突出道德责任的培养。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道德责任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

通过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所涉及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自己的道德立场和责任担当。

同时,通过思辨和讨论,学生能够形成合理、科学和道德的环境行为准则,促使其实践环境保护,落实道德责任。

第三,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探索应着重于关系的重建。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被长期的剥夺和冲击所扭曲,需要通过优质课程的引导和教育来进行关系的重建。

优质课应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对自然的侵占与伤害,并提出关系重建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等实践,学生将逐渐明确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的持久发展做出具体努力。

为了构建一个整洁美观的文章,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一、引言- 简要介绍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环境伦理学的意义- 提出开设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必要性和意义二、人类与自然的互动- 介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三、道德责任的培养- 阐述环境问题的道德本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环境问题所涉及的道德伦理原则- 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科学和道德的环境行为准则的能力四、关系的重建- 反思人类对自然的侵占与伤害- 提出关系重建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实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等行为五、结论- 总结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探索内容和目标- 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重要性最后,通过环境伦理学优质课的探索,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责任与关系,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做出贡献。

自然界与人类的道德责任

自然界与人类的道德责任

自然界与人类的道德责任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自然界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危机。

因此,我们作为人类,有着道德责任去保护和维护自然界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的道德责任。

首先,我们作为具有智慧和理性的生命体,应该意识到自然界的脆弱性和宝贵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样的地球上,拥有许多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生物。

这些生物与我们一样,有着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权利。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并为它们提供合适的栖息地。

其次,与自然界的道德责任相关的是对环境的保护。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人类的过度消费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引起的。

我们应该以环保意识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废物产生、节约能源和保护自然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或者购买环保产品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此外,我们还应该对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尊重和保护。

许多动物是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非法捕杀、非法贸易和栖息地破坏等活动的存在,许多动物正面临着生存和生态灭顶之灾。

我们应该支持国际和国内的保护项目,与相关组织合作,共同保护濒危物种,并对违法狩猎和非法贸易进行打击。

此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动物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关注动物福利和动物权益的问题。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自然界的文化和心灵价值,并为其传承和保护负起责任。

自然界中的景观、河流、森林和大海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给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我们应该呼吁政府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那些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资源。

我们还可以通过摄影、绘画、音乐等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此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界的关注和保护。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伦理关系的思考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伦理关系的思考

王炜杰(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哈尔滨150050)摘要:20世纪50年代来以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反思近代以来我国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认识,旨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伦理的共建之道。

关键词: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和谐中图分类号:C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07-0023-01收稿日期:2012-05-23作者简介:王炜杰(1973-),女,山东莱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伦理关系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为伦理关系的范畴,是因为人与自然界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间存在一种道德关系,即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活动也影响着自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类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促使人类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自然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伦理关系。

一、近代以来我国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认识的变迁近代以来我国对人与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人类为中心的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的产生主要受西方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的航海大发现之后,人类开始正视自身的力量。

从思想上开始把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尤其是近代哲学提出的主客二分法更是突出了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处于中心地位,强调人的理性力量,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自然则成了被征服的对象。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文化观念逐渐地深入国人的脑际,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是如此。

因此,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处于中心地位的自然观逐渐成为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流认识。

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正视人作自然万物中的灵长类动物的能力,充分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道德与自然界的关系

道德与自然界的关系

道德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道德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人们长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道德与自然界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共生的道德关系。

一、道德责任与自然环境保护人类作为地球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承担着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是个人、社会和国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的一种内在要求和约束。

人们需要正确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在行为和决策中秉持着道德价值观来保护自然界。

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仅是限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更包括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意识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福祉。

二、道德与动物权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道德关系也是道德与自然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形式,享有与人类一样的尊严和权益。

人们应该意识到,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资源和工具,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命和利益。

保护动物权益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类应该避免虐待和残害动物,尊重和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并积极参与动物保护工作。

同时,应倡导人们改变对待动物的态度,从而在道德层面上实现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三、道德与资源分配自然界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公平与正义的道德问题。

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按照道德原则来进行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公平与正义是道德准则的基石,也应用于资源的分配。

人们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需求,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此外,人们还应该意识到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不道德行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

四、道德与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研究道德与自然界关系的重要学科之一,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关系。

生态伦理提倡人类应该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保持尊重和和谐,并通过道德行为推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考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进行生态伦理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尊重自然的价值自然拥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自然。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该妄自尊大,以为只有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才是唯一的目标。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就像人类一样拥有权利与尊严。

二、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且脆弱的网络,人类需要保护、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们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例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让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三、倡导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行动的统一体。

我们应该建设生态文明,鼓励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和可持续消费。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而每个人也要提升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四、推动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培养人们生态伦理思维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生态教育的普及,让每个人都了解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此外,家庭也要重视生态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五、加强国际合作保护环境和推进生态伦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同时,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环境和生态状况。

结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责任。

只有通过尊重自然的价值、保护生态系统、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教育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讲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ppt课件

第四讲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ppt课件
主体性可分为三类: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 和人类主体性。
个体主体性的张扬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紧密关联。 群体主体性的张扬导致的也是群体与个体、群体与
群体、群体与人类之间的对抗。 人类主体性的张扬必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
从哲学角度上看,现代主体性是以现代性的主客二元 对立思维模式为特征。
现代性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中 主体和客体的主要特征
3 .非人类中心主义
3.1 动物解放/权利论
• 动物解放论 • 功利主义
• 代表人物英国伦理 学家辛格(Peter Singer) 。
•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动物理应与人类一样享有道德上的 平等,人类必须平等地考虑动物的利益。
(2)功利原则: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道德的 正确行为都是那些能带来最大功利的行为,即选择 那些能带来最大利益总和的行为。
动物解放论者并不认为应给予所有动物以相同的待遇, 应根据动物的感觉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复杂程度区别对 待。
对于人和动物,当二者利益发生冲突时,那种为了人 的利益而牺牲动物的类似利益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允许 的,但不能为了人的边缘利益而牺牲动物的基本利益。
当两个动物A和B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其余情况相 同的条件下,应该根据双因素平等主义来进行选择: 如果A缺乏B所拥有的那种重要心理能力,那么牺牲A 的基本利益以促进B的重要利益; 如果两者的心理能 力大致相同,那么,牺牲一方的边缘利益以促进另一 方的更加基本的利益。
➢ 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小 鸟飞来,在出露于雪层之上的浆果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 郊外事实上正以其鸟类的丰富多彩而驰名,当迁徙的候 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涌而至的时候,人们都长途跋涉 地来这里观看它们。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 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 鱼的池塘。 (P1)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让这种关系在发展中取得平衡和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别从人类、自然、和谐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哲学思考。

一、人与自然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所依赖的一切都来自自然。

人类的发展是在自然的环境和条件下完成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对自然和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二、和谐的自然和谐的自然是指环保、环境平衡和人类社会相互和谐的环境状态。

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需要遵守和维护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教育,培养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推动全民环保,在公众认识提高的同时,强化环境管理工作。

其次是法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维护环境的立法、执行和监督。

第三是科技,不断创新环保技术,推进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此外,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市场机制,提高环保工作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全社会绿色生产与消费方式的转变。

四、结论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行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加强协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把握发展的大趋势,根据人、地、财、法等条件制定合理政策。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建设一个美好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的 自然 已经被科学技术 的发展掀去 了神秘 的面纱 ,人
改变发生着微小的变化 。对人类来说 ,在这一时期对 自
然的认识还只是停 留在初级阶段 ,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 所 以然 ,因此人类与 自然之间的相处 ,处于一种被动的 局面 。此 时人类对 自然 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 自然的顺从
类改造 自然取得 的伟大成就 ,增加 了人类信心 的同时也
人与 自然关 系 中人类道德 的反思 与构建
张 婷 婷 (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 10 ) 2 00

要:人类早在 几百万年前就 与大 自然 紧密相处 ,人 与 自然的关 系逐步成为 了人 类所必须面临且必须 予以解
决的最基本的 问题。人 类从 最初 的只认 为人 类是一切价值 的起 源 ,延 伸到肯定 自然 的内在价值 ,最终走 出人 类中心
主义的误 区,这不仅是 学术 思想的提 升 ,也是 人类道德与 实践 结合 的体现。在改造和利 用 自然的同时 ,在人与 自然 关系之 间 已经悄然建立 了一架桥 梁——和谐 的人 类道德 。这种道德 的完盖 ,也是对可持 续发展 的一种直接促进。 关键 词:人 与 自然 ;人 类道德 ;反 思 ;构建 中图分类号:C与 自然关系中的人类道 德
人类 的出现 ,使 沉睡的大 自然发生 了改变 。在人类
社会发展进 程的各个 阶段 ,由于人类对 自然 的依 赖、利 用 、征 服 、改造的程 度不 同 ,从 而表现 出人 与 自然关 系 中不同的道德意识形态 。
掌控 自身生存条件的阶段 ,这一角色上 的转变是人类走 向理性认识的第一步 。人类开始对大 自然 中的可再生 资
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 ,例如风力 、火力和畜牧力等 。此 时 ,对 自然而言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 自然 的影 响 还不大 ,在 自然 自身 的循环系统 中人类 的需要并没有超 出 自然的负荷。但对人类而言 ,在人与 自然 的关 系中矛
在远古时期 ,人 类最主要 的生产方式是采集野生植 物、扑捉鱼食和狩猎 动物。由于 自然生态 系统的庞大 , 人 类最初的顺从只能建立 在人类生存 的前提 之下 ,在依 赖 自然生存的过程中 ,人类也在以微弱 的力 量逐 渐认 识
工具的改进。随着人 口数量的增多 ,人类 活动能力的增 强 , 古人 类对 自然 的影 响也越来越深入 。 自然来说 , 远 对 自然是一个整体 ,并且 自然全属于它本 身 ,但是 人和 自 然之间保持着 的那一种原始的和谐 已经随着人类 认识的
了人类思维理 I 生的成熟 ,也耗竭 了 自 的宝贵资源 。此 然
号又一次提醒 着我们 ,要 正确认识 和处 理人与 自然 的关 系,摆正人类 在 自然 中的位置 ,人类固然不是 自然 的奴
坏 ,结果既没有保护 自然 ,也没有保 护人 类牛存世界观 的可能性 。因此 ,要 实现人 与 自然之间关 系的平等与和 谐 ,就必须要走 出人类 中心 主义 的狭 隘思 维 ,理性认 识
自然 ,并开始对 自然加以利用 ,例如 ,火 的利用 和狩猎
盾并没有凸显 ,但也没有终止人类 的好奇心与战胜 自然
的欲望。在农业文明时期的后期 ,潜在 的不和谐 的音符 已经开始蔓延。 工业文明时期 ,人与 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 。工业文 明的兴起 ,是人和 自然关系发展 的必然 ,工业文 明标 志
第2卷 0
第6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e iy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t s
Vo1 0 .2 No 6 . J . 20 un 1l
2 1 年 6月 01
文 章编号 :10 .7 7( 0 60 3 -3 0 88 1 2 1 )0 -0 40 1
对 与 自然之 间关 系的道德反思 。

到了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开创 了新 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 ,发展了原始时期 的农业和畜牧业 ,人类开始 以完全
被动的生存方式逐步进入 了原始农业阶段 ,农业文 明的
发展正是人类无限创造力的有力证 明,更是人类 面对 自 然认识上的提高。人类 由最开始 的依靠 自然逐步过渡 到
人 与 自然的关 系伴 随着人类社会 的产生 而存在 ,先
是盲 目的 ,也是屈服性的 ,但是原始的 自然生态系统在
远古时期正遭受着来 自人类的初步探入。
后经历 了原 始的屈从 ,到玛雅文 明崩溃 的暗示 , 到人 再
与 自然关 系的恶化 ,人类从 而面临 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 问题 和生态 危机等各 种与 自然 相关 的问题 ,人类 开始 了
埋下 了人类 中心主义 的种子 。可 以说工业文 明的产生在
人与 自然的关系 中是一把无形 的双刃剑 ,既为人类带来
收稿 日期:2 1-20 0 01-8 作者简介:张婷婷 ( 9 5 ) 18 一 ,女,辽宁省抚 顺市人,渤海 大学科 学技术哲学 2 0 0 9级研究生 。
3 4
了前所未有 的物质文 明 ,也给 自然 存留 了各种 的隐患 。 ,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被画上 了一系列不和谐的符号 ,这种符
人 的主体 地位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 的主体性 ( 即人在
非人类 中心主义 中的肯定 自然的内在价值 ,在肯定 自然 内在价 值的同时 ,用人 类道德的无限关爱 ,将人类道德 关怀 的对象扩展 至整个 生态 系统 ,而非单一的个体或群 体。 肯定 自然 的内在价值 ,便决 定 了我们面对 自然的态 度 ,确立 了我们在 今后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方 向。如果人 类 以友好 、爱 护 、和谐的姿态去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 , 那 么 自然 也会 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 的福祉 。生态学家们 普遍认为 ,不 仅仅只有人可以成 为价值的主体 ,自然界 也可 以成 为价 值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性 的发挥是在确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