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墨法

合集下载

书法调墨技巧

书法调墨技巧

书法调墨技巧
传统中国书法是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墨。


墨是书法修行中的基础,一个好的调墨技巧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艺术化。

下面将分享一些书法调墨技巧。

首先,正确选择纸张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适合书写的纸张可以使墨水
确保均匀地渗透进入纸张。

在使用毛笔或宣纸的时候,切记不要一次
性涂上太多水或墨水。

初学者可以尝试用小量的墨水和水,并多次调
整以达到最佳的颜色和滋润度。

其次,在墨汁和水中达到适宜的比例也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筆觸过於
湿潤,雖然可以使字跡流暢,但墨跡容易積聚和模糊。

而過於乾燥的
墨汁會妨礙楷書筆畫的流暢度。

其次,正确控制毛笔或画笔的压力和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可以
根据书写的文字类型和大小来调整笔的角度和力度。

例如,在楷书中,用笔尖的位置可以轻松地创建先锋和平衡的压力变化。

练习笔画时,
始终保持适当的压力和角度,以确保墨汁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纸上。

最后,使用适合你个人风格的墨水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类型的墨汁,
如宣墨或硬笔店书法笔墨会给字体带来不同的味道。

也不同的墨具如
炭墨,秋名山墨,皆可以试试,以找到你习惯的风格。

综上所述,好的书法调墨技巧是提高书法技巧的必要条件。

正确选择
纸张、调整墨量、掌握笔的力度和角度以及选择适宜的墨汁都非常重要。

在练习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墨水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出色。

双钩填墨法

双钩填墨法

双钩填墨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双钩填墨法是中国书法中一种独特的书写技法,也称为“双勾造椌法”或“双勾造锋法”。

它是通过用钩勾填满书写体的边缘,使书法作品更加饱满、立体和有力量感的一种书写方式。

这种书写方式可以使字体更加精细,更富有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

双钩填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书法,当时的书法大师们在书写的时候会用勾线来勾勒字体的轮廓,从而使字体更加清晰和立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书写方式逐渐演变成了双钩填墨法,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书写技法。

双钩填墨法的书写过程需要书写者有较高的技术和功底,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钩勾的大小、角度和力度,才能使字体更加优美和立体。

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勾线不能太重或者太轻,要恰到好处,才能画出美观的字体。

双钩填墨法的书写对象主要是楷书和草书,因为这两种书体的笔画结构比较清晰,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双钩填墨法的特点。

在书写之前,书写者需要先练习好基本的笔画,掌握好勾线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运用双钩填墨法。

双钩填墨法不仅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可以丰富书体的层次和变化,使字体更加精细和有力。

这种书写技法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和富有动感,让观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书写者的用心和功力。

第二篇示例:双钩填墨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技法,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双钩填墨法是一种线条清晰、笔墨浓淡相间、平添变化的书法技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双钩填墨法的起源、特点、技法及发展历程,希望能让读者更加了解、认识这一传统的书法技法。

双钩填墨法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书法家在书写行草或楷书时,常常使用钩状笔画来装饰或加深笔墨的韵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装饰性笔画逐渐演变成为双钩填墨法,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技法。

双钩填墨法最初是一种用于装饰字体的技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书法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重要流派。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以一定的技法和法度写字的造型艺术。

而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正是书法中技法和法度的具体体现。

笔法,也就是执笔和用笔的规矩和方法。

执笔的原则是指实掌空。

用笔方法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中锋用笔。

墨法,即表现墨色的方法。

书法中表现墨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色彩,二是通过黑白的多少和对比来表现。

字法,也就是字的结体,它是通过用笔写成点画后,再按照一定的结字方法和规矩组合成字。

从古至今我国的主要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五种。

而每一种主要字体中又有许多代表书体。

上不上'体'是书法与写字在法理上的重要区别。

章法,即结构布局。

章法分大小章法。

整幅作品通篇的结构布局为大章法,字以及行间的结构布局为小章法。

大章法由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组成。

要把章法安排好,行草书应做到:字的笔画要有粗有细、有浓有淡;字要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字与字以及行与行之间要气脉贯通、富有韵味。

综上所述,笔法决定点画线条的质量,墨法决定色彩的韵味,字法(结体)决定字的体式,章法决定通篇的气韵。

笔法、墨法在于练。

练,才能提高笔墨功夫。

字法、章法在于学,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吸取精华,'悟'出新意。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书法入门 2018-03-20 21:46:22书法创作中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法,来增强和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因此技法运用得当与否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下面从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书法创作中的一些技法问题。

——笔法——笔法是任何一个书法作者都要进行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基本技法,在创作过程中对笔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笔法具体地表现在点画、线条及提按使转上。

点画点画和线条是书法作品的基本元素。

小到单字的结体,大到整件作品的气韵都要依赖它们去表现。

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宜变化丰富。

点画变化丰富的作品犹如苏州之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收,风光无限,引人入胜;点画单一者,则处处都是一般景色,并无二致,纵然极美,终究单调乏味,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王羲之《丧乱帖》点画千变万化,琳琅满目。

以“点”为例,全篇数十“点”竟无一雷同:或厚重,或轻灵;或斩截,或摇曳;或短促,或飞扬;或刚正,或柔媚。

不一而足,极尽变化之能事,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细观其他笔画,莫不如此。

线条线条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侧锋过多则失之浮滑,侧锋过少则易板滞不畅,了无韵致。

中锋是精神,侧锋是意趣。

精神正大方显格调高雅,意趣横生又能使人倍感精神。

颜真卿《祭侄文稿》颜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反映于翰墨,作书以中锋为主,凛然不可侵犯。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

”鲁公所作《祭侄文稿》中锋行笔,略略辅以侧锋,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

笔势雄浑,真气弥漫。

虽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桀涂抹之处颇多,但纯以精神写之,刚烈方正之气跃然于纸上。

被历代书家奉为至宝,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今时更屡有呐喊鼓吹而欲将其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者。

行书墨法的特点

行书墨法的特点

行书墨法的特点
行书的墨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浓淡相宜:行书用墨讲究浓淡适宜,既不能过浓,也不能过淡。

通过控制笔墨的运用,使得墨色浓而不枯,淡而不薄,达到斑斓有致的效果。

2. 润枯结合:行书在运笔过程中,墨色的润与枯要相互补充,形成互补关系。

比如在润中取燥,即在笔酣墨饱时突然加速运笔,使得笔锋着力,产生飞白效果,形成干裂秋风的爽利感。

或者在润笔中求润,通过迟运涩行,使墨迹点点透纸,形成润含春雨的韵致。

3. 气韵生动:行书在书写过程中,要注重气韵的生动和风格的鲜明。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真性情,体现书写者的意境和情感。

4. 变化多端:行书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笔法的变化和点画的写法。

笔法变化包括轻重疾徐、提按顿挫、使转等的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

点画写法包括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转折处的方圆等变化。

5. 重心平稳:行书在结构上要求重心平稳,即无论字形如何变化,都要保持重心稳定。

同时,行书多用奔放之笔取欹侧之势,但无论如何奔放也要保持重心平稳。

6. 整体布局:行书在章法上讲究整体布局,要求通篇布局纵有行横无列,或是纵无行横无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同时要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衔接,使整篇作品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综上所述,行书的墨法特点包括浓淡相宜、润枯结合、气韵生动、变化多端、重心平稳和整体布局等方面。

在书写行书时,要注重这些特点的运用和表现,以创作出优秀的行书作品。

书法的技术表现要素

书法的技术表现要素

书法的技术表现要素
一、笔法
笔法是书法的基本技术要素,指通过毛笔的提、按、转、折等动作来表现书法的线条和笔画。

笔法的运用能够让书法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线条变化和形态,从而表现出书法艺术的韵律和节奏感。

二、结构
结构是指字形的构造和排列,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家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使每个字都能够呈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

结构的表现需要考虑到字形的比例、重心、平衡等因素,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规则。

三、墨法
墨法是指对墨色的控制和运用,也是书法技术表现的重要方面。

墨色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书法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墨法的运用需要考虑到书写的速度、力度、纸张的吸墨性等因素,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四、章法
章法是指对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组织,是书法艺术的关键要素之一。

章法的运用需要考虑到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意境,使每个字、每个笔画都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章法的表现需要书家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

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

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如下:1、浓墨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

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3、焦墨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墨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

在实际的运用中,如有做到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最好,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句,我以为就是对书法最好的表达。

5、湿墨与干墨相对,一般指点画中水分较多,用湿墨书法,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但此法难于把握,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墨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时见飞白之线条,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清人吴昌硕可谓这方面的高手。

书法 墨法

书法 墨法

书法墨法
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它强调墨的运用和表现力。

下面是一些与墨法相关的要点和技巧:
1.墨色运用:墨法注重墨色的变化与运用。

可以通过调配浓
淡不同的墨水来表现出明暗、深浅、轻重等变化,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破墨技法:破墨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有意控制墨的流
动和散开来表现出破碎、模糊、渗透等效果。

可以用干笔拓墨、蘸湿笔在纸上点、滴、抹、抖等方式进行破墨。

3.飞白运用:飞白是指书法作品中未墨的空白部分。

适当运
用飞白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艺术的韵味和空间感。

4.虚实结合: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相间、有节奏的线条和
墨迹,使作品的线条流畅而有变化,赋予作品更多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5.运用毛笔:墨法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技法,而毛笔具有
吸墨、放墨、变线的特点,可以通过掌握不同的笔触和笔法,来表现出墨色的丰富和多变。

6.墨与水的平衡: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掌握好墨与水的比例
和平衡关系是关键。

过多的水会使墨色变浅,过少的水则可能造成墨色不流畅。

正确地调配墨水的浓度和使用适量的水可以更好地掌控墨的运用。

总之,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它注重墨的表现力和变化。

通过掌握墨色的运用、破墨技法、飞白运用、虚实结合、毛笔运用等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墨法[主要观点]·中国书法离不开笔墨。

·笔为骨法,墨为肌理血脉。

·用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书法线条的质感。

·遵循着美的规律,在挥毫的瞬间,向墨线中倾注出最为新鲜、最为生动的内源激素,同样也将这种人为的墨色变化,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激情宣泄出来。

·墨色枯燥表现为生涩急进的状态;润浸表现和缓朦胧的感觉;墨浓显现精力强壮;色淡流露气的柔美……·“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形乃活矣。

”·“干非无墨,湿非多水,在神而明之耳。

”·书者能通过高超的笔墨情趣,表现出清和宕逸之趣、飘渺灵变之机,是真正奇也。

·墨浓,力容易凝聚,有凝结起来的力感;墨淡,力容易散,有一种疏放外展的感受,凝聚和疏放各有力度之美。

·墨色美,是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它是通过个性思维和造型意识以及对书写空间准确的表现能力来达到启迪心智、灵活多变的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用墨韵的表现、内涵的延伸构成一种微妙的过渡,在心灵中捕捉那个不同于客观,而属于自我的天地。

而后造成最富有孕育性的某一顷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凝聚在瞬间的定格上,并留下联系和想象的余地。

·……浓淡处往往速度较慢,或有停顿、转折、下按动作;干淡处速度较快,有上提的运笔,通过墨色变化的有序转换,在作品中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淡墨在平面构图中,起到向三维空间延伸的效果。

·用墨有火候,火候到时墨为我用。

·墨法是一种模仿力、领悟力、表现力、创造力的体现,也是灵性意识具体化的显示。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无墨无彩,活墨有光,墨色光华,奇妙无极。

淡墨之意在于使色泽鲜嫩、神采焕发。

[参考书目]《艺舟双辑》(包世臣)、《南宗抉秘》(华琳)、《画说》(华翼纶)、《画引》(顾凝远)、《画禅室随笔》(董其昌)、《临池管见》(周星莲)、《海日楼扎丛》(沈曾植)、《论书法之力的美》(黄绮)、《爱因斯坦谈人生》(爱因斯坦)、《笔意赞》(王僧虎)、《画语录》(黄宾虹)、《艺概》(刘熙载)、《字学忆参》(姚孟起)……和富于节奏、韵律的线条同样,墨色也是中国传统书法这个文化符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线条是并驾齐驱、共建艺术特性的。

中国书法离不开笔墨,从广义上讲,笔墨是书法气韵的根本,具体来说,笔为骨法,墨为肌理血脉。

包世臣在《艺舟双辑·述书下》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

”古人认为水墨为字之血,它在有无之间变幻出迷人的色彩。

不同的字体、书体,有着不同的墨法,用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书法线条的质感。

墨的黑与纸的白是相对而言的,黑与白之间孕育着一种阴阳裂变、互补互生的宇宙关系的存在,如果将这种很微妙的关系作为墨趣来讲的话,那么用墨者用多大的量,怎样用,这些问题最终还是取决于作者的审美理想,也是作者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决策。

他是通过对墨色运用这个手段,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情趣,遵循着美的规律,在挥毫的瞬间,向墨线中倾注出最为新鲜、最为生动的内源激素,同样也将这种人为的墨色变化,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激情宣泄出来。

墨色的变化是依附于运笔而变化的,是需要按照作者情感的抒发和章法的需要,来表现其墨色的燥润、浓枯的。

墨色渴燥表现为生涩急进的状态;润浸出现和缓朦胧的感觉;墨浓显现精力强壮;色淡流露气韵的柔美。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一语到尽墨法真缔,实为不易之理。

在书法作品中,墨色的浓淡、明暗虚实的互映和形体气势的开合、点线的交错汇成一幅如音乐、似舞蹈的美术图案,飞动摇曳、似真似幻,使作者与作品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划的相互交错之中,给人一个用情于笔墨之中,放怀于笔墨之外的感觉。

在用墨这个课题上中,历代书迹里亦有很多鲜明的实例:如杨雄桢的焦墨、陆居仁的淡墨、王铎的涨墨、黄宾虹的宿墨等等,这些书法的大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典范。

墨色的运用,引导我们去感悟意象的兴发、墨象的组合,让我们把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诗一般的认识,相对地固定起来,再度升华。

淡墨的变化,是由墨色和水分的复合变化而形成的。

而墨色变化最能引起视觉上明暗变化的感受,水分的变化在视觉经验中,也会引起其他感觉的变化。

诸如:干枯的墨色,引起口渴的感觉;湿润的墨色让人润朗舒适。

所以。

水墨复合变化与笔象合为一体后,它引起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感觉变化。

正象清代张式在《画谭》中所说的:“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形乃活矣。

”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它经过几千年反复的流变,以平面凝固的方法,展示给人们以立体感和运动感,这种抽象的视觉艺术,实质上就是以黑白两色为基本调子的。

在人为的墨象变化中,抽象的点划线条在墨的深浅推进中,形式和内涵都在逐渐变化。

这种变化在面目上是浅的、外在的,而精神上是深的、内在的。

“墨有五色:黑、浓、湿、干、淡,五者缺一不可。

”(清·华琳《南宗诀秘》语)在墨象序列中,同样是干墨,有浓墨之干、焦墨之干的区别。

而湿墨也有浓墨之湿、淡墨之湿、宿墨之湿的区别。

由此可见,墨法是极其微妙的。

“干与枯异,易知也;而湿中之干,非慧心人不能悟,盖湿非积墨、积水于纸之谓,墨水一积,中渍如潦,四周配边,非俗即滞,此大弊也,须知用墨二字确有至理。

墨固在乎能和也,以笔运墨,以手运笔,以心运手,干非无墨,湿非多水,在神而明之耳。

”(清·华翼纶《画说》语)只有在对黑白色彩的审视极为敏感的心理驱使下,才能如此熟练地运用墨色,也只有在以心会意的审视意向中,这黑与白的细微变化,才会自然地显现出丰富的意味。

“墨太枯则无气韵,然心求气韵而漫羡生矣。

墨太润则无文理,然必求文理而刻画生矣。

凡六法之妙,当于运墨先后求之。

”(明·顾凝远《画引·论枯润》语)“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语)“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活与华,非墨宽不可。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

”(周星莲《临池管见》语)“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目睛。

”(《东坡题跋》)由此可见,在书法艺术中“信笔妙而墨精”是有重要意义的。

书法中的墨色就要象婴儿的眼珠一样,黑白分明、精神可爱。

书者能通过高超的笔墨情趣,表现出清和宕逸之趣,飘渺灵变之机,乃是真正之奇也。

清代沈曾植在《海日楼札丛卷八》中说:“墨法古今之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虚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间;香光始开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干墨者。

”在用墨上,王铎是很典型的,他以润笔乃至掺水墨对点划有意的进行渗晕,或使线条之间互相合并;或使笔触与渗晕交叉,以丰富层次。

使作品中燥、润、枯、湿的墨法对比更加丰富。

在纵横驰骋的黑白对比的空间效果中,充满“登吾嵩山绝顶”的豪气与襟怀。

此外,黄山谷观群丁拨舟,常年荡桨,顿悟笔法,其字筋骨内涵涩中有润,墨气浓淡,一任天然,干渴之笔也是令人嚼之有味、余味无穷的。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确认:“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与言书;必黝然以黑,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面内之墨,中边相等,而幽肖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黑,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不必真迹即玩百本,亦可辨其墨法之得否耳。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法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墨的浓淡,其表现力是如何呢?墨浓,力容易凝聚,有凝结起来的力感。

墨淡,力容易散,有一种疏放外展感受,凝聚和疏放各有力的美。

我国历代书法家多用浓墨,据说,最早用淡墨写字的是董其昌,有一次他来不及研出浓墨,即用淡墨书写,结果也写得很好,但是他不是用淡墨的名家。

从摩擦力上讲,用浓墨或焦墨书写,摩擦力比用淡墨书写要大些,书家要在用墨上有表现力,必须充分动用他多年使用笔墨的艺术技巧。

”(黄绮《论书法之力的美。

》)黑色是书法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序系列,其丰富的构成意向,对我们有了强烈的引导作用,而感悟则是对构成意向起决定性作用的。

其墨色美,是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它是通过个性思维和造型意识以及对书写空间准确的表现能力来达到启迪心智、灵活多变的作用。

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如果用逻辑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理智所接受,而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从事的便是艺术。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人生》)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去把握灵感的显现,这就需要我们用墨韵的表现、内涵的延伸构成一种微妙的过渡,在心灵中捕捉那个不同于客观,而属于自我的天地。

而后造成最富有孕育性的某一顷刻,把其中正要过去和正要到来的东西凝聚在瞬间的定格上,并留下联系和想象的余地。

书法是视觉艺术,从根本上说,它创立了一个面对众多眼睛与自己眼睛发生直接的本质上联系的空间,书法的含义也是让眼睛去感觉美、体会美,而达到美感的沟通。

做为书法创作就要想办法把自己内心的感觉,以强化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显现出来,把一种独特的笔墨风格、趣味展现在“眼”与“眼”之间的空间里。

那么如何去写淡墨书法呢?笔墨是书法的方法、手段,要用不同的笔墨去表现不同的对象。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绍于古人。

”这样,作者就需要熟练地去运用笔墨技巧,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如众星之列河汉。

夏去多奇峰,江涛声澎湃。

能在造化中悟得真谛,上升到迁想妙得的高度艺术境界中,让灵感在有感于物、有会于心、有契于情之中闪现,可谓是最佳境界矣。

黄宾虹在其《画语录》中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述。

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淌过半,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

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创作中,一笔之内在带有墨迹水分的浓淡干湿自然过渡中现出如同国画中的墨分五色的渐变效果。

浓湿处往往速度较慢,或有停顿、转折、下按动作;干淡处速度较快,有上提的运笔,通过墨色变化的有序转换,在作品中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淡墨在平面构成中,起到了向三维空间延伸的效果。

在这静态的墨色中,其中微妙的运笔变化咄咄逼人地表现着笔锋自然运动的势态,展示着作品的神采。

这些不是手忙脚乱的涂抹,而是一种悟性、灵感、手气的契合,其中也包含着敏锐的思维和意识的穿透力。

这样方能见性情,产生情感的交流。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刘熙载《艺概》)凡是有生命的字,都有一种魔力,使你越看越活,这就是字外无法,法在其中的道理。

以汉字造型做为媒介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一种局限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因为它必须在不能脱离汉字的前提下,才允许充分发挥书家造型思维的能动作用,在开辟新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