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一篇摘要: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了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得津津有味,而至于马列主义,因为它理论内容乏味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常常对它提不起兴趣来了.但是在校园中惬意、浪漫的我们,几年后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进这个复杂纷烦、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要在那个充满了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都说大学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大学里就很有必要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在大学里,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现行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和各自不同的专业课,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就必须开设不同的专业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不同的人才都需要具备某些公共的素质,如数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政治修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共性.事物的共性蕴涵在个性之中,是个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课的学习,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忽视了公共课的学习,急于在本专业上有一技之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公共课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足的发展. 二、恋爱与学习.恋爱是大学生公开的秘密,也是大学生活里最敏感最通俗的话题.恋爱与学习既可以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来说,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可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三、工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从这点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努力.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二篇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为伍。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原哲学小论文篇一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 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

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

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

马原论文_精品文档

马原论文_精品文档

马原论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经过列宁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本文将对马原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原的核心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研究。

马原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社会发展受到一系列客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马原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变革。

其次,马原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马原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第三,马原强调国家的作用和性质。

马原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机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用以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马原指出,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第四,马原关注人的历史作用和发展。

马原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创造出来的。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出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

马原指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最后,马原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和追求。

马原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阶级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享受到全面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剥削和压迫,通过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马原论文大全

马原论文大全

马原论文大全第一篇:马原论文大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此次十八大报告中一个新的创新点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由经济建设的突出地位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变化。

这是我国在政治理论指导思想上的又一大进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背后却蕴含了无限的哲学思想。

首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人类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了只有人类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发展社会的同时不忘保护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其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可是鲜亮的经济成绩单背后却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联系起来看,不能孤立的处理其中一方面的问题。

最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以前我们都只看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斗争性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只能取其一;现在,我们必须要看到它们的同一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达到矛盾双方的平衡。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特别是近来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要改变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大力提高国人的文化道德素养,在每一个人心中树立起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是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进行的。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它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使我们能够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我们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马原理论文方向

马原理论文方向

马原理论文方向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马原理论研究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马原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对于深化对马原的理解和提高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

1. 马原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任务,而马原作为科学的哲学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马原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和实践,对于加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该方向的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马原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研究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马原理论应用于实践。

•马原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如何运用马原理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经济建设方面的实践。

•马原理论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研究如何运用马原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国家治理等政治建设方面的实践。

•马原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如何运用马原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 马原与人类发展问题人类发展问题是马原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马原作为一种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解决人类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以这一方向开展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马原理论与人类发展规律:研究马原理论对于揭示人类发展规律的贡献,进一步发掘马原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意义。

•马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运用马原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原理论与全球治理:研究如何运用马原理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建立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秩序。

3. 马原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马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马原理论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实践需求。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可以推动马原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原理论与社会革命:研究如何运用马原原理指导社会革命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预读: 摘要: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摘要: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应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和教学方式;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立足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专题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长久以来,“原理”课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教师难免陷入了完成知识讲解和课堂互动讨论的两难之中.如何做到既能完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又能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任课教师,既要认清课程性质,把握教材精神、立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紧抓课程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基础上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从高校“原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等因素出发,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突破口(一)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大学开设的“原理”课与中学的政治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原理”课需要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以下两个明显问题.首先,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接触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关于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等等.高校“原理”课中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其次,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重复.中学的政治课主要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原理”课依然是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与中学政治课一脉相承的是,两者都应该坚持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都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应该侧重思想性和政治性,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校“原理”要继续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把握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中学政治课不同的是,高校“原理”课要在中学政治课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更加立足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惑,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例如,在高校“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基本原理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专题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根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的特点,要克服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教材内容重复和教学方法重复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和传统教学方式.(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原理”课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传统教学理念是立足教材体系,也拘泥于教材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独立展开阐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授课理念,不再对教材做全面撒网式的泛泛阐述,不再仅是对教材表面性知识的初层次阐述,而应该“抓大放小”,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围绕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浅论,开展专题式的讲授,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而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可以简单讲解,甚至让学生自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还应大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专题式教学中略讲的概念和知识点可以放进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学,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专题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原理”课的方法论功能和实践功能,改变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面面俱到的灌输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取舍和把握,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专题教学,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困惑.(三)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传统教学框架立足传统教学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开讲授.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彼此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环环相扣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题式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专题的设计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各专题之间应当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还应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在专题内容的逻辑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考虑和设计,把握好三个组成部分间各个范畴和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在专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教材的相关性.例如,在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历史观专题时,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教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来讲解.(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问题意识鲜明,既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讲授,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除了立足课程重点、难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专题式教学、问题专题式教学、讲座专题式教学、讨论专题式教学等.如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生动具体地阐述观点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问题多方面的探讨,学以致用.讨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而案例和讨论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开阔的现实视野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题式教学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原理”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有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魅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本质性、深刻性和思想逻辑性,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的形象和面貌.(一)专题式教学要明确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是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仅仅围绕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从感悟的启迪、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行动的引导四个方面来选择和设计专题.(二)专题式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从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命题(观点)、方法和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浑然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一致、高度统一的.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专题式教学要特别注意三个部分的联系,在专题的选取和设计过程中,重点阐述相关专题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专题间的联系和贯通,凸显各自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二是必须重视对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把握.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贯彻到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三)专题式教学要立足现实,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专题式教学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有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立足学生的现实困惑,重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这样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闪光点和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从事“原理”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笔者总结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几个主要困惑.困惑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去将近170年,对当代社会现实是否适用?有何当代意义和价值?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现实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在专题教学中以当前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如何处理好收入分配差距和扩大内需之间的问题.困惑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本质认识.任何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都不能违背这个本质.困惑三:马克思是因为“仇富”才成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吗?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友谊,重在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应该怎样作出自觉和主动的人生选择.困惑四:什么是共产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要立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立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阐述中应该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出讲解,如公民与市民的区别、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的区别、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共同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起点和着力点,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凸显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性质为依据,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立足学生现实困惑,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原理”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参考文献:[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2]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3]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4]高宁,刘松乔.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类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69-72.[5]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9-53.[6]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36.[7]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修订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15.。

马原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原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案例在古代天文学中, 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 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 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其中, 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 行星在本轮上运动, 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

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 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

再外面, 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 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 符合了圣经上的“上帝创世说”的需要, 为基督教教义提供了依据。

于是,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基督教神学会合为一体了。

“地球中心说”成了不容怀疑的“天启真理”。

在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和神学统治着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圣经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

谁要是宣传同圣经相反或不同的观点, 统统被视为“异端邪说力”。

一五四三年, 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 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 立即引起了教会的极端仇恨。

教会还把坚持和宣传这一说的布鲁诺活活烧死。

真理的光辉是扼杀不了的, 错误的理论迟早要为人们所摈弃。

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实践做出的最公正的裁判, 牛顿的万有引力, 刻卜勒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等科学的发展愈益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真理性, 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自由落下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 物体越重, 下落速度越快。

”一千多年来, 人们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 没有人敢怀疑它。

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却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怀疑, 一五八九年的一天, 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

只见年轻的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 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顶上。

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 重量不等, 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 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 他同时张开两手:两个铁球平行下落, 几乎同时落到地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段婷婷
10级临床八班
201025120821
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
一、摘要
目的:1. 提高对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了解群体基因频率测算的一般方法
2. 加深理解遗传平衡定律,了解改变遗传平衡的因素
方法:运用阈值法研究本班的尝味能力,并计算了解味盲者和尝味者的基因频率。

结果:本班的味盲者基因频率为:0.455
结论:本班不是平衡群体
二、关键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三、正文
原理:苯硫脲(phenylthiourea)又称苯基硫代碳酰二胺(PTC,phenylthiocarbamide)是一种由尿素人工合成的白色晶状化合物,因分子结构苯环上带有硫代酰胺基(N-C=S)而有苦味。

1931-1932年Fox首先发现某些人对PTC有苦味感(尝味者、敏感者),而有些人则无苦味感(味盲者),从而将人类对PTC尝味分为两类。

但味盲者对不含硫代酰胺基的苦味物(苦味酸等)还是有苦味的感觉。

1932
年Blakeslee对PTC苦味敏感的家系进行了调查,证实人类对PTC的尝味能力是一种遗传性状。

人类对PTC尝味浓度阈值方面的差异树
单基因遗传,随后的家系和双生子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基因(T-t)位于7号染色体上,味盲者为隐性基因纯合体(tt),而尝味者是显性基因的纯合体(TT)或杂合体(Tt),遗传方式为不完全显性遗传(Bartoshuk et al,1994;Reed et al,1995)。

正常品味者的基因型是TT,能尝出1/750,000mol/l~1/6,000,000mol/l的PTC溶液的苦味;具有Tt 基因型的人品尝能力较低,只能尝出1/48,000mol/l~1/380,000mol/l的PTC溶液的苦味;而tt基因型的人品尝能力最低,只能尝出
1/24,000mol/l以上浓度的PTC溶液的苦味,个别人甚至对PTC结晶的苦味也品尝不出来,在遗传学上被成为PTC味盲。

但一些研究者从他们的研究数据中发现不能完全地用孟德尔遗传来解释,因而提出其他遗传方式,
如:复等位基因(Rychkov&Borodina,1969;Ramana&Naidu,1992)、多基因(0lson et al,1989)等。

另外,遗传背景和环境修饰也影响其表型(Morton et al,1981;Olson et al,1989;Bartoshuk et al,1996;Drayna et al,2003)。

2003年Drayna等通过连锁研究把对PTC敏感的一个主要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第2个基因可能在第16号染色体上。

7号染色体上负责该性状的主要基因也被确定为TAS2R苦味受体基因家族中的TAS2R38(Kim et al,2003)
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PTC味盲率与隐性基因频率有很大差异,最高值在印度,为52.8%,澳大利亚土著也高达49.3%。

欧洲的英国、德国、挪威、瑞士和芬兰等国人群味盲率在30%左右,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只有24%~25%。

亚洲尼泊尔人为22.8%。

日本、韩国均在
8%~15%,中国人味盲率在7.27%~10.13%。

黑人在3%~4%,印第安人味盲率最低,有的仅有1.2%,甚至为0.
PTC尝味的敏感性与某些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甲状腺瘤、糖尿病、青光眼、呆小病、慢性消化溃疡、抑郁症,乃至某些癌症等。

研究者发现PTC味盲者更容易患结节性甲状肿瘤,而先天愚型患者中PTC味盲率也大大高于正常人群。

近年来西欧等国家的学者利用PTC等位基因进行味觉试验以研究原发性青光眼的遗传基因,Parr 的研究表明PTC味尝者中抑郁症患者显著高于味盲者。

检测PTC味盲有纸片法(filter paper method)、结晶法(crystal method)、阈值法(threshold method)等方法。

近年来通常采用的是1949年Harris和Kalmus改进的阈值法。

本实验按此方法配置PTC 溶液,对人群进行PTC味盲基因频率的测定和分析,为群体遗传学的学习提供基本数据。

1、材料
河北联合大学10级临床八班全体同学。

2、药品和器具:
PTC溶液及其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秤取PTC结晶1.3g,加1000ml 蒸馏水,室温1~2天即可完全溶解,期间应不断摇晃以加快溶解。

由此配制的溶液浓度为1/750mol/l,称为原液,也就是1号液。

2~14号也均由1号液按比例稀释。

尝味能力在1-6之间的为tt型,7-10之间的为Tt型,11-14之间的为TT型。

配方如下表:
表1:PTC溶液的配制方法,浓度和基因型
3、实验步骤:
①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仰头张口。

用滴管滴3~5滴PTC14号溶液到受试者舌跟部,让受试者徐徐咽下品味,然后用蒸馏水做同样实验
②询问受试者能否鉴别两种溶液的味道,如果不能鉴别或鉴别不准(如认为PTC溶液的味道是酸、咸、辣或其他说不出的药味等等),则用13号液重复,依次进行直到明确鉴别出PTC的苦味为止。

③当受试者鉴别出某一号溶液时,应重复3次尝味此号溶液,3次结果相同,才是可靠的,记录首次尝到PTC苦味的浓度等级号。

如果受试者直到1号液还没有尝出苦味,则其尝味浓度等级为“<1”号。

注意:测试时,测试者应将PTC溶液与蒸馏水反复交替给受试者尝试,并采用一些技巧迷惑受试者,以免因受试者的猜想和心理作用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给受试者滴药时切记悬空加样,不要碰到受试者。

4、数据处理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通过获得的不同基因型的数目或基因型频率求得。

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个座位的特定等位基因的拷贝数 / 群体中该座位所有等位基因数
p=f(T)=(2×TT+Tt)/(2×N),(N为个体总数)
q=f(t)=(2×tt+Tt)/(2×N)
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f(T)和f(t)一般以p和q来表示。

一个座位上的基因频率相加总是等于1,因此一旦计算出了q,那么p=1-q。

5、结果与分析
对所测数据,按Hardy-Weinberg定律,可计算出基因频率(p、
q)和基因型频率。

若以6号液作为味盲和尝味者的界限,尝味阈值等于或低于6号液者为味盲,因而可测出味盲率。

若假定你所测定的群体是一个平衡群体,那么平衡群体中上下代之间基因频率,基因型保持不变,所以可以依据基因频率来推算各种基因型频率的理论预期值,再与实际测定结果进行X2检验,既可判定该群体是否为平衡群体(表2)。

①实验结果数据统计
②基因频率的计算:
对所测得的数据,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
T基因频率:p=(20+2×20)/2×(20+20+15)=0.545
t基因频率:q=(20+2×15)/2×(20+20+15)=0.455
③平衡群体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按哈代温伯格定律公式:p2+2pq+q2=1,得:
TT: p2=0.545*0.545=0.297
Tt: 2pq=2*0.545*0.455=0.496
tt: q2=0.455*0.455=0.207
④卡方(χ2)检验
假设我们所在班级的群体是一个遗传平衡群体,检测各基因型的理论预期值与实际测得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进行验证。

可用χ2检验。

如下:
表2:X2检验计算
根据X2值和自由度(df=1),查表。

根据所测群体的实际结果,求出基因T和t的频率,并计算出群体味盲率。

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该群体是否为平衡群体。

若不是平衡群体,分析可能的原因。

6、结论
通过查表,比较,发现当df=1(2-1),χ2=3.911时,适合度小于0.05,所以我们班不是平衡体系。

7、讨论
由于群体数较小,班级成员来源不同,且由于各个地点基因频率有差别,因此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实验时,应注意,由于提前知道检测目的,可能造成心理暗示作用,应用清水作为对照。

四、参考文献
[1]郑连斌,陆舜华,王双喜,栗淑媛,余诞年,王爱珑.内蒙古蒙、汉民族PTC味盲基因频率.遗传,1991,13(4):34.
[2] 韦业华,王飞,李宝珠,黄立英,韦振帮,肖福英,陶诚,黄洪珂,廖金娥,程翠薇. 1662例壮、汉族学生PTC尝味能力的比较分析.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0年12卷03期: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