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1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2019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后作业题及答案《诗经》作品的收集方式有几种()。

A献诗说B采诗说C集诗说D编诗说正确答案:AB“楚辞”这个名称产生在战国时期。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杜牧诗歌的内容有哪些?()。

A政治诗。

B艳情诗。

C咏史诗。

D写景诗正确答案:ABCD唐传奇《莺莺传》的作者是()。

A蒋防B元稹C白行简D李朝威正确答案:D《九辩》的主题就是悲秋。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小谢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A情思明朗温和。

B意象清新而明丽。

C语言明白而流畅。

D小谢是齐代永明诗体最优秀的作家。

正确答案:ABC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诗歌外的文学样式()。

A骈文B散文C小说D文学批评正确答案:ABCD下列诗作中属于李白再次漫游阶段创作的有()。

A《将进酒》B《古风》C《梦游天姥吟留别》D《忆旧游》正确答案:AC杜甫的地位及其影响是什么()。

A杜甫继承了自《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面向社会,面向下层人民,把唐代诗歌里的现实主义传统引上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

B杜甫的创作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众体兼备,充分发挥了各种诗体的表现功能,尤其在七律方面贡献卓著,被视为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

C七绝圣手。

D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

他的“即事名篇”的古体诗对晚唐的新乐府诗的创作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杜诗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是后人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诗人学习的典范。

正确答案:ABD司马相如的大赋采用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和整齐排偶的句式,已经和楚辞不太相同,但更大的不同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A表达的重点不在作者的真情实感。

B追求极度的空间排比。

C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描摹。

D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正确答案:ABCD崇尚风骨是中唐诗坛的特色。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枚乘主要活动与汉武帝时期。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自号东皋子的人是王绩。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国语》全书由245个小故事组成。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杜审言,字简必。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2020.10真题及答案背诵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2020.10真题及答案背诵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2020.10
一、名词解释
1.《尚书》: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有今、古文之别。

2.吴均体:梁陈时期吴均等人创作的诗歌,“文体清拔有古气”。

3.“吴中四士”:指的是诗人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

4.俗讲:唐代民间说唱艺术作品,内容为讲解佛经教义,说唱结合。

二、简答题
1.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

(1)精心选择和安排人物的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既鲜明又完整地表现人物生平际遇和思想性格;
(2)运用“互见法”,本人传记表现其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其他事件和性格特点放入其他传记。

2.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1)抒情言志,情感浓郁;
(2)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3.简述太康诗风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3)描写更加细腻。

4.简述孟郊诗歌创作的特点。

(1)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练字,构思奇特;
(2)多表现凄凉寒苦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
(3)也有古朴平易的小诗。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2.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1)诗体多为七言绝句;
(2)多写军旅苦辛,诗风苍凉悲壮;
(3)讲究立意构思,豪爽俊丽,绪密思清;
(4)语言含蓄雄放,意境高远深沉。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填空题:(15分,每小题1分)1、先秦文学是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2、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是与原始的宗教密切联系的。

3、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4、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它在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思维和语言都较低下,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代就产生了。

5、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书。

6、《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7、最早提及赋、比、兴手法的是:周朝乐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8、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9、蔡邕的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在这首寓言诗中,蔡邕为翠鸟构想出一个有限、然而可以托身的空间。

10、《史记》中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11、贾谊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

12、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

13、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他的《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14、宋郭茂倩编,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15、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歌辞数量最多。

二、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3分)1、百家争鸣:2、十家九流:3、神话:4、三家诗:5、《古诗十九首》:三、简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文学史的主体、核心:2、举例说明原始歌谣的性质:3、简述乐府诗的思想内容:4、简述《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色分析:5、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任选其一)1、论述原始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意义:2、论述周族史诗及《生民》的思想性、艺术性: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5分,每小题1分)1、先秦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古代文学史1单选

古代文学史1单选
根据今天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认为屈原的作品共有(23)篇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下层文人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
古文《尚书》是用(古文字)写定
关于《诗经》编订的“孔子删诗说”最早是(司马迁)提出的
关于《诗经》收集的“采诗说”产生于(汉代
关于《诗经》收集的“献诗说”产生于(先秦
郭茂倩的乐府诗专著是(《乐府诗集》
杜诗的乐府诗《兵车行》的具体写法是(先纪事后记言
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著名的《弹歌》出自(《吴岳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二十四诗品》的作者相传是(司空图
愤如,如,白马翰如,匪寇,婚。这一流畅叶韵的原始歌谣出自(《周易•愤卦》六四辞
冯衍的赋作是(《显志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苴子《赋篇》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表现最为突出的时间是(西南漂泊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形成的时间是(困居长安
杜甫创立的新乐府的特点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作于作者的(西南漂泊)时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所写的内容是(当地风景
杜甫诗歌中被后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作品是(《登高》
杜审言最为有名的五律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文人词的产生时代大约是(中唐
我国第一部里是散文集是(《尚书》
武功体是指唐代诗人(姚合)创作的诗歌
西汉乐官中掌管雅乐的是(太乐令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厥。这一关于上古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下列词集中属于敦煌曲子词的是(《云谣集杂曲子》
下列李白诗篇中属于借古题写己怀的乐赋诗是(《将进酒》
大历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极玄集》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就作家而言,秦代可以提及的只有【】A.韩非B.贾谊C.赵高D.李斯正确答案:D2.《吕氏春秋》是谁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A.李斯B.秦穆公C.吕不韦D.秦始皇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

3.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A.寓言故事B.鬼怪故事C.神话故事D.历史故事正确答案:A4.“法家辞气,体乏弘润。

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

”(《文心雕龙》)这句话评价的是【】A.《吕氏春秋》B.《谏逐客书》C.秦刻石文D.西汉大赋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刻石文的相关知识。

秦刻石文往往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或许是限于刻石体制,秦刻石文的文采显得不足。

《文心雕龙·封禅》评价它说:“法家辞气,体乏弘润。

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

”5.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A.表达人生感慨的议论文B.为新朝歌功颂德的颂世文C.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文D.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期散文的丰要创作方向。

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的严刑峻法、繁重赋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反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

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

6.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是【】A.抒情散文B.政论散文C.史论散文D.叙事散文正确答案:C7.下列属于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的是【】A.《论积贮疏》B.《论贵粟疏》C.《陈政事疏》D.《盐铁论》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1绪论及先秦文学整理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1绪论及先秦文学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I)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绪论一.什么是“文学”?(一)“文学”概念的变迁(二)“文学”功能和地位的变迁二.文学史的基本任务(一)“史”的意识和脉络源流:风→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民歌雅(颂)→文人诗(古诗十九首)骚(楚辞)→汉赋→抒情小赋→骈赋作家、作品研究及其文学史坐标古诗十九首曹植、谢灵运(二)文学史的生成与演进及原因、规律1. 外因(外部研究):经济、政治、社会(家族、宗族)、哲学、宗教、考古、地理、文化、艺术(音乐、绘画)“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建安风骨《文心雕龙·明诗》: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内因(内部研究)语言:商周古体文言尚书甲骨卜辞青铜铭文春秋新文言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体制:体裁、风格二言、杂言→四言→五言→七言古诗→永明体、宫体→ 律诗乐府、徒诗汉乐府的艺术体制山水诗3.规律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若无新变,无以代雄。

”三.文学史现象古诗十九首东晋玄言诗:王羲之《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世说新语.文学》: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

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钟嵘《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20XX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1):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自学考试.doc

20XX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1):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自学考试.doc

1.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

早年生活困顿,有入幕经历,后来官运亨通,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

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

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

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

诗歌创作特点: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中国古代文学史1

中国古代文学史1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一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

2. 上古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蜡辞》)。

3. 上古歌谣:“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4.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这部书里。

5.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名称(“盘古开天地”)6.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名称(“女娲补天”)。

7.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神话名称(“大禹治水”)。

8.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或称(诗三百)。

10. 《诗经》的篇数共有( 305 )篇。

十五《国风》计( 160 )篇。

11.《大雅·大明》描写了历史上武王灭商的(“牧野之站”)和(“师尚父”)的活动。

12.《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 后稷 )神异的出生。

13. 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诗经”。

14.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

15. 《诗经》五篇史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文献是(《春秋》)。

17.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1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19.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

20. 先秦散文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2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22. 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

尧典》、《吕氏春秋。

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

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综合运用: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

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

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大雅、颂。

笙诗6篇不在305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识记:说。

理解: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

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流传识记:《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理解:《诗经》的流传。

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2.官史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4.称颂执政者的简单运用:简1.歌唱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大胆直爽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社会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诗经》最具影响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

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

如《邶风。

击鼓》、《王风。

,徭役使夫妻生离。

如《魏风。

涉岵》,繁重徭如《豳风。

东山》,征夫对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抱怨劳;、《大雅》中有一些;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抒发了不被理,是东周大这诗的家国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

如《召南。

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

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

二。

情爱诗的内容:1.歌咏美丽的爱情。

如《郑风。

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如《召南。

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

②表现为温文典雅。

如《邶风。

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

2.抒写婚姻生活。

如《周南。

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

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

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

如《郑风。

将仲子》女畏人言。

②关于弃妇的问题。

如《卫风。

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1.史诗识记: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综合运用: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1.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2.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

3.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2.农事诗及其他理解:①《七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②《芣苢》的艺术特点。

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简单运用:①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②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综合运用:①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 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

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

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3. 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①。

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

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③。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

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

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①。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②。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

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三。

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①。

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②。

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

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很有特色。

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综合运用②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

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

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

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

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