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

合集下载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

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

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答案】D2.(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

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答案】D3.(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

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A.始终菱形B.从菱形到三角形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D.始终圆形【答案】C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B.如果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反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C.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答案】B5.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弹出去了【答案】D6.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近视,不当用耳会导致听力受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B.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C.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D.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答案】B7.关于光纤通信,小明同学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在漫长的线路上,光纤免不了要拐弯、缠绕,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通信信号怎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呢?后来在“研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终于明白了:激光信号在光纤中()A.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传播那样C.不断地经光纤壁反射而向前传播D.不断地在光纤中折射而向前传播【答案】C8.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提醒大家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否则容易引发森林大火,这是因为()A.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折射后会聚到树木上B.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折射到树木上C.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反射到树木上D.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反射后发散到树木上【答案】A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C.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答案】C10.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2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将()A.以速度4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D.以速度4m/s沿SO直线方向向左平移【答案】C11.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右上图所示。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题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题2()

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下列词语中含有光源的是 ( )A.金光闪闪B.波光粼粼C.灯火辉煌D.珠光宝气2.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据所学科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 B.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C.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3.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不同,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A.舌尖 B.舌根 C.舌两侧 D.舌的全部区域4.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A.超声波B.水面波C.次声波D.红外线5.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是()A.耳廓 B.听小骨 C.鼓膜 D.耳蜗6.右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A 响度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粗细的关系。

7、最近,小明的爸爸买了一辆汽车。

爱动脑筋的小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A. 造型美观B. 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8.图中画出了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9.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倒立实像,则此透镜的焦距是 ( )A.5厘米B.20厘米C.10厘米D.40厘米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静的湖面映出岸上的景物B.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向上弯曲了C.人们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像D.晚上有灯光时墙上可以出现人的影子11、能调节进入眼睛光线强弱的是……………………………………… ( )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视网膜1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13.甲乙两人在曰光下照同一个镜子.甲在镜中看到了乙的眼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 B.乙可能看到甲的眼睛C.乙也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 D.乙不可能看到甲的全身14.星期天,小明和几位同学一起到福严寺游玩,他们在敲大古钟时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水平测试-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水平测试-浙教版

第2章水平测试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A.手指 B.琴弦C.空气 D.弦柱2.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

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A.振动的幅度B.组成的材料C.振动的快慢D.自身的结构3.(2010湛江)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日食 B.铅笔好像折断了 C.鸟巢水中倒影 D.放大的像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若入射角逐渐减小,则反射光线将( )A.逐渐偏离法线B.逐渐靠近法线C.不发生变化D.无法判断5.站在水池边往水中看,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树叶,水下的游鱼,池边房屋和天空中白云的倒影。

其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A.树叶 B.游鱼C.房屋的倒影 D.白云的倒影6.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中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的硬币的位置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C.先升后降 D.不升不降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8.(2010成都)关于下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B.用激光来校准直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C.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D.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10.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

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B.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D.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11. (2011上海)下列光学器具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①放大镜②穿衣镜③潜望镜④近视眼镜A.①与② B.②与③C.①与③ D.②与④12.(2011选州)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

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痛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痛觉使人痛苦,因而对人有害无益。

B .皮肤上分布着许多感受痛觉的神经末梢C .痛觉可以使人及时发现一些外界对人体的伤害和人体内的异常。

D .人体的指甲、头发上没有感受痛觉的神经末梢2. 右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的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耳内的、将外界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A .④①⑦⑧B .④①⑤③C .⑧⑥⑤④D .④⑤⑧⑦ 3.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A .听觉和视觉B .嗅觉和视觉C .触觉和味觉D .嗅觉和听觉4. 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①②③④⑥⑤⑧⑦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108m/s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5.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I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abcd B.acd C.ab D.cd6.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的琴弦在振动B.长而粗的琴弦与短而细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悠扬的琴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D.布谷鸟的叫声让我们感知季节的更替,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7.在硬纸板上剪出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将它放在阳光下,调整纸板与地面之间的高度,使得地面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光斑.此光斑的形状可能是()A.圆形B.梯形C.正方形D.长方形8.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二、填空题9.“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A.眼睛 B.皮肤 C.耳朵 D.鼻子2.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肤感受器()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5.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A 图1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7.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8.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3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3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平面XOY上,平面镜M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0)点处,当一发光点S从坐标原点沿-x方向运动过程中,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的像()A.0到-1区域B.-1到-2区域C.0到-∞区域D.-2到-4区域【答案】D2.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答案】A3.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A.将凸透镜往上移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D.将蜡烛往下移【答案】C4.岸上景物在湖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1A.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D.“水中倒影”比岸上景物大一些【答案】A5.游泳池池边有一位运动员甲可通过水面看到路灯的倒影,水下有一运动员乙正在潜水可通过水面看到岸上的路灯,当运动员甲从A地走到B地,运动员乙从C地潜到D地,有关他们所看到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乙看到灯的位置不变B.乙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甲看到灯的位置不变C.两人看到的灯的位置都不变D.两人看到灯的位置都在变化【答案】B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 m/s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答案】C7.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答案】A8.用激光笔沿图中所示的PO方向照射,一定能照射到尚未移动的小鱼或小鸟的是( )A.B.C.D.【答案】C9.光从空气中斜射到一块水平透明玻璃板上,设入射角为α,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β。

浙江省2013-2014年中考科学真题按章节汇编 七年级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001]

浙江省2013-2014年中考科学真题按章节汇编 七年级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001]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三节耳和听觉第四节光和颜色15.(2014某某-24)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人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

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6.(2014某某-14)若右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17.(2014嘉舟-13)如图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是() A.镜中的像变大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C.镜中的像将远离你D.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18.(2014丽衢)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19.(2014某某-5)光从空气斜射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这种现象是( )20.(2014某某-27)2014年度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奖“安波利斯摩天楼大奖”评比结果揭晓,位于某某市南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被评选为全球十大最佳摩天楼建筑第三名。

整栋建筑犹如一枚气质非凡的白金指环优雅地镶嵌在太湖水岸。

如图为酒店和它在水中所成的像,此像的性质是等大的(选填“实像”或“虚像”)。

21.(2014某某-24)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人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

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卷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卷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某同学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她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在这反射活动中,接受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A.视网膜、耳蜗 B.角膜、鼓膜 C.视网膜、鼓膜 D.角膜、耳蜗2.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超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第2题图A.超声波、次声波 B.无线电波、可见光C.无线电波、紫外线 D.可见光、紫外线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4.(长沙中考)2016年5月21日,长沙“橘洲音乐节”在洋湖湿地公园开唱,“情歌王子”张信哲的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5.(台州中考)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第5题图A.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蜡烛远离平面镜时,蜡烛的像变小C.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光的折射D.只将F板绕ON向后转动,还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6.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7.(温州中考)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

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8.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眼C.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眼,而黑字不反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9.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A.入射角增加10°,反射角也增加10°B.入射角为0°的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C.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30°,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成60°D.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11.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反射的色光成黑色的,这是因为()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12.(舟山中考)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保护好眼和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

下列有关眼睛和耳的叙述错误的是()A.近视眼可以戴凹透镜加以矫正B.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C.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2.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肤感受器()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4.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5.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 图1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7.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8.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虚像,距离变小B.实像,距离变小C.实像,距离变大D.虚像,距离变大9. 图2中,正确表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的情况的是()空气空气空气空气A B C D图210. 如图3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A.反射角是60°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C.入射角是30°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11. 下列现象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桥在水中形成“倒影”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12. 如图4所示,小芳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图3O F2f F2f图4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白纸板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只需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3. “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传播的。

14.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

“柳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由_______振动产生的。

用力吹柳笛发出的声音响度________;相比较,细而短的“柳笛”发出的声音音调________。

15. “无声手枪”上的消声装置是在_____处减弱噪声。

在放鞭炮时小孩常捂住耳朵,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一般要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这是为了在______中减弱噪声。

16. 如图5所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A1B1,若在A1B1与平面镜之间放置一块足够大的木板CD,则人眼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到像A1B1;若使物体远离平面镜,则像A1B1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BA1B1CDA图5图617. 如图6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现象。

18. 2013年6月6日是第十八届全国爱眼日,某校为此举办了一场《科学用眼知识》讲座,其中提到:(1)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______cm。

(2)矫正近视眼,要戴近视眼镜,近视镜是_____透镜。

矫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戴眼镜的“度数”越______。

19. 小刚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其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

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图中的光屏向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

实验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当烛焰距凸透镜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的清晰的像。

20. 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相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等大的像。

由此可推断:所成的________(选填“都是实像”“都是虚像”或“一个是实像、一个是虚像”),甲透镜的焦距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乙透镜的焦距。

21. 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字,把它拿到暗室里,只用绿光照射时,则白纸呈________色,红字呈________色。

三、作图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22. 请你在图8中画出点光源S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S 发出的经镜面反射且过P 点的光线。

SP A F F A O图8 图9 图1023. 完成图9中的光路,并标出A 点的像A ′。

24. 如图10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 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 ,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下表面处时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

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入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四、计算、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25. (10分)小伟所在的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了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烧瓶,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 图7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中的响声比原来小得多。

实验三:把自行车支起来,一只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拿着硬纸片,让纸片的一头伸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

先慢慢转,这时可以听到纸片的“轧轧”声;再加快转速,纸片发出的声调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纸片就会尖叫起来了。

(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把手伸到辐条中)以上三个实验中,能表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另外两个实验分别表明:(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14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 、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1所示。

(1)在寻找棋子A 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_____(选填“A ”或“B ”)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 ,使它与棋子A 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_____;(3)移开棋子B ,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通过_____________的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检测题参考答案1. C 解析:近视眼应该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2. D 解析: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而味觉感受器不属于皮肤感受器,故选D 。

3. D 解析: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选项A 正确。

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而不是根据音调,选项B 正确,选项D 错误。

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选项C 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选项,所以选D 。

4. C 解析: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说明空气能够传声,选项A 错误。

此实验中未涉及液体,故不能说明液体的传声情况,选项B 错误。

逐渐抽A B图11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选项C正确。

此实验中未涉及固体,不能说明固体的传声情况,选项D错误。

5. B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距离无关,选项A错误。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选项B正确。

光的色散就是光经过折射,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白光色散后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选项C错误。

光照在电影银幕上,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选项D错误。

6. D 解析: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不同于①的是介质不再均匀,③现象中的光线又沿直线传播,是由于搅拌后,介质又变得均匀,故可以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选项D正确。

7. A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当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像会离透镜近一些,所以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变小。

选项A正确。

8. A 解析: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它把来自小燕子的光进行反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就形成了像,由于该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该像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于小燕子与水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故小燕子与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

选项A正确。

9. B 解析:A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符合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的规律,选项A错误。

B图中,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符合光的折射规律,选项B正确。

C图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选项C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