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一货币与通货膨胀概述货币吃饭需要购买食材,出门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就要交钱,工作是为了挣钱;卖方说能不能出价再高点啊! 利润实在是薄。

买方说能不能再便宜点啊!挣钱确实不容易;凡此种种,都在有力地证明着我们的生活已经片刻离不开钱了。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同货币打交道,同时也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与货币相关的食物现象和问题。

无数人为它倾注大量心血,无数人为它困惑不解。

让我们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了解最真实的它。

(1)货币的产生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生产力早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通过劳动得到的收获仅仅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有了些许剩余,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本身的消费需求外,还有多余的拿去交换。

这种交换只是个别的,带有偶然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个能体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为简单地价值形式。

后来,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简单的价值形式不能适应较多的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偶然的表现在某一商品上,而是经常性的表现在某一系列商品上。

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也是有缺点的,例如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一种商品的表现价值也不统一,有时位于等价物地位不同的商品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价值形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很自然地,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某一种商品上得到体现,一般价值形式就出现了任何一个商品只要与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功进行交换,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

它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从众多的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商品。

它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本质的规定。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的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的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的实证分析【摘要】近期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峻,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货币供给过剩是此次通膨的原因,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得出结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推进,货币供应量在通胀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

【关键词】通货膨胀脉冲响应货币供应量劳动力成本引言2009年以来,在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长在年内出现"V"型反转,成功实现“保八”。

但是,在经济上升的周期中,通货膨胀风险上升。

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自2009年11月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后,便一路上扬,到2010年5月CPI首次突破警戒线--3%,此后,涨势并未减缓,物价水平屡创新高,2011年6月CPI比上年同期上涨达6.4%,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警戒线。

通货膨胀问题的日趋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对于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学界已经做了大量分析。

在诸多的讨论中,货币供给过多是主流观点,他们认为,货币的超发是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

但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持续低于历史水平,价格水平却不降反升甚至出现了飙升。

那么此轮通胀的根本原因真的是货币超发吗?因此,本文将通过构造VAR模型,对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本文将选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采用的模型包含的变量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上证综合指数SZ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四个。

其中CPI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

上证综合指数SZ综合反映中国资产市场的指标,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和居民理财观念的加强,股市已经是企业与个人财产中重要配置部分,货币政策的资产市场效应日趋明显。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影响变量。

本文采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的数据。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胀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胀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GDP总额逐年攀升,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甚至远高于GDP增长率,在某种影响下,通货膨胀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根据古典的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我们试图去理解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增长使GDP得到相当规模的扩大,而货币供给的增长直接决定了通胀率。

那么,就中国近些年的经济数据分析而言,我们可以找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通胀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以及为何这三者会有如此的数量关系,并就此分析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和通胀问题调控,预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推测中国宏观经济局面的未来局面。

关键词:GDP 、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理论、物价水平、CPI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通货膨胀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甚至于其内在的链式反应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显得更加错综复杂。

但就整体规律而言,经济增长是由众多资本因素决定的,是笼统的经济形势。

它表现出更高的物价水平,而通货膨胀研究的对象就是物价水平相对于前阶段的增长程度。

而在能被接受的经济理论中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决定通胀程度。

考虑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这里或许存在一些矛盾。

一方面,我们说,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GDP,而GDP的决定因素用支出方向来计算是C+I+G+NX,并不包括货币供给的影响。

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每一个宏观经济要素总有联系和影响。

货币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中分别存在的货币量对比,影响市场中所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大趋势,而且中国在下这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也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胀的消极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

二 、文 献综述
对中国通 货膨胀原 因的探 索一直是 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梁峰。 20) 0 8。从历 史发展来看, 早期的文献往 往集中于 对国内各种通货膨胀 诱 因的探讨。易纲( 9 0 19 ) 认为恶性通 货膨胀的产生主要可归结为两个
四 、结 论 与建议
( )结 论 一 本文 实证考察 了从O 年一季 度到 l 年一季度间中国的通 货膨胀 8 1 与货 币供应 、G P D 、以及汇率之 间的有机联系, 并建立 了数理模型 。 通过分析 我们大致可 以得到如下结论 : 第一. 实证证据支持 了在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之间存在着显著的 正相关关系 。信贷及 货币供应置的巨量增长虽有利于较快拉动需 求,
着重在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合适的水平, 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 、存 款准备金率 以及公开市 场业 务等手段 来调整市场 的货币供应量 。 另外。 考虑到我 国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特殊原因, 对性 还要 有针
地来制定 政策。 我国H 近两年高 速增长 的主要 原 因在于两个 方面: 2 一是商业银行
促进经济 复苏. 但也为未来 的通胀埋下 了隐患 。 第二. P G 与通货膨胀之间也 存在较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在经济高 D 速增长的 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 加突出。 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 资增 长成为 了通 货膨 胀的动 因。 第三. 汇率增长率E 对于通货膨胀率C I P 的影 响也较 为显著 。
体系近两 年对公众的新增人 民币贷款量主 动大 幅增加。二是央 行结 汇量大. 被迫大量投放基础货 币。针对以上两点, 一方面要优化信贷结 构。 另一方面要靠扩大 内需转变过多依靠出 口的经济增长模式。 降低对 外依存度 。 步改革外汇管理体 制. 逐 平衡市场货币需求 。 2 0 年金融 危机发 生后. D8 我国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出现 下滑进 行了 四万亿的投资. 顺利实现7G P 的 目标。不过. D 保8 四万亿投资计划略显 仓促. 引发了地方政 府高达2 万亿 元的投资计划。投资过 热为通货膨 0 胀 埋下 了隐 患 。建 议有 关部 门郑 重地 研究 扩张 政 策退 出的合 适时 间、方针和步骤问题。 建议采取 缓和 、逐步的. 软着陆的办法. 尽量减少 其副作 用。

2019年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9年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是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变量,也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现对货币供给水平的合理调控是各国中央银行追求的基本目标。

本文将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给出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中国的经济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波动,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张型的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走向复苏。

今天, 全球经济日益复苏, 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在此背景下, 保持经济的增长便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货币供应量,如何调节货币供应量, 从而使国民经济健康正常运行便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我国从2003 年开始物价回升,出现了通货膨胀势头。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下,虽然通货膨胀率上升不明显,但因为国内国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被消除。

回顾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合理控制货币供给量,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二(理论分析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由来已久,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深入探讨货币供应量同产量、收入、就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各种不同的学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三者皆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古典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

(2)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

(3)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进而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

(4)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物价水平和币值稳定。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数据对比
对比图1和图2,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有一定相关性,但货币 供应量的增减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影响有一定时滞。比如93-94年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显著下降,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回落滞后一年,发生在94-95年间,这一阶段,M0,M1和M2 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此后,M2增长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相关性比M0,M1更明显。 这也与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有关。比如2009-2014年期,我国一方面通胀压力持续增加,体现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5年间上涨了13%;另一方面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 国经济增长也放缓,仍需要通过消费拉动需求来使经济进一步复苏。 因此,我国采取逐步降低M1增长率来控制通胀水平,同时保持M0和M2增长率水平小幅波动来维
持消费水平不受影响。
通货膨胀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增函数,从历史数据来看,在没有政策干扰和其他突 发事件的影响条件下,货币供应的变动会提前通货膨胀1-2年,在短期内不会影响通货膨胀CPI指数, 但是,近年来,货币当局已充分认识到M2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通货膨胀是 每个国家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每个国家通货膨胀所影响的方
通货膨胀怎样影响我国的呢:
4
4)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生 产性消费的影响与之对生产的影响类似。对 生活性消费的影响有三:一是减少了居民的 实际收入,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从 而限制下一阶段生产的发展;二是由于物价 上涨的不平衡性,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 所受的损失不一样,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 矛盾;三是造成市场 混乱,加剧了市场供 求之间的矛盾,使一般消费者的损失更大
近五年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变动

我国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我国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我国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我国财政赤字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其与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我国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支出超过收入,必须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印刷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货币供给量则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总量,它包括了现金、存款和其他流通中的货币。

而经济增长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释。

在我国,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财政赤字,包括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和发行债券。

而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调节经济。

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复杂的。

一方面,财政赤字会导致政府需要增加债务,这可能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这可能会带动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对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它们之间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变化。

我们将通过构建经济模型来探讨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论,以期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们通过对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

这表明,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我们也发现,在一些特定的时期,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外汇储备关系实证分析

通货膨胀外汇储备关系实证分析

通货膨胀与外汇储备关系实证分析摘要: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迹象,尤其是2000年开始进入迅速增长阶段。

直至2010年9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额达到26483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我国各类物价指数自2002年开始呈现上涨的趋势,膨胀压力日趋显著,那么外汇储备对我国的物价波动是否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这个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的探讨我国物价波动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我国外汇储备在对物价波动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外汇储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民收入一、物价上涨机制的理论回顾关于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的影响,国内侧重于短期分析,而国外学者侧重于从长期考察外汇储备与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

短期分析,在分析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从一国货币创造的角度来看有:m=k?譈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k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知b=c+d+f+oc代表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d代表国家财政的透支和贷款以及一些财政性质的贷款;f表示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及国家外汇储备;o表示中央银行其他以放款,证券等形式进行货币投放的项目。

于是,m=k?祝–+d+f+o)因此,k?祝–+d+o)为国内货币供应量,k?譌为有外汇储备波动引起的货币供应量。

在上式中明显表明,随着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会不断加强。

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

但是,外汇储备的波动更多的是由对外经济活动和国际收支状况所决定;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量的比重越大,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越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就越低,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低。

上述分析表明,外汇储备直接构成一国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长期分析,特别是西方的孟德尔和约翰等人在货币数量学说的框架下,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他们承认休谟的货币-价格调剂机制,肯定世界性的货币总量的过快增长会导致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会直接引起物价上涨的现象,称为国际货币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作者:乌兰张更庆
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13期
一、引言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为抵御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纷纷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开始显现,应对通货膨胀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并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

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呢?货币供给量是否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

弗里德曼利用美国 1867-1960 年间货币供给(M2)与通货膨胀(GDP 缩减因子)的数据分析,发现高的货币供给导致高的货币膨胀,但两者没有短期相关性。

朱慧明、张钰(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我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

姚远(2007)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

张成思(2009)实证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发现在短期内流动性指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着显著影响。

马宇(2013)认为通货膨胀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赵留彦、王一鸣(2005)认为中国货币需求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从而引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使得实际与理论相背离。

McCandless和Weber考察了110个国家,得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在0.92-0.96之间,并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增加将最终导致相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率上升。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过快增长是通货膨胀爆发的根源。

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具体情况,在加入企业家信心指数、进口价格指数等控制变量之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货币供给量M1和M2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二、模型与数据
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在现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中这两种原因都现实地存在,即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又有成本上涨方面的原因。

从需求方面来看,人们对消费品的大量购买和囤积主要是在通胀出现以后,而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则决定了企业家投资的多少。

如果信心强,就会增加投资,从而增加对投资品的购买,拉动需求上升,因此,企业家信心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

从成本方面来看,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而这些商品多数也是我国需要进口的,这直接推动了我国生产成本上升,带来了成本推进的通胀。

因此,企业家信心和进口原材料价格都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设定如下模型:
CPI代表通货膨胀率; XINXIN代表信心指数; M代表货币供给量; JINKOU代表进口原材料价格;β1β2β3代表回归系数;α代表常数项;εt代表扰动项。

变量含义如表1所示。

数据方面,我们采用中国2001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

通货膨胀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率表示,信心指数用企业家信心指数变化率表示,货币供给量分别用狭义货币供给量M1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率来表示。

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通过选择我国进口数量较大的几大类原材料商品价格编制成指数,并计算出指数增长率。

数据统计描述如表2所示。

表1 变量含义
表2 变量统计描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由于企业家信心发生变化以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增加投资或者减少投资的决策,因此,采用企业家信心指数滞后一期的数据作为控制变量。

进口原材料价格需要通过生产商品之后才能推动成本上升,从原材料进口到生产,再到将产品销售出去,存在较长时滞,因此,我们采用进口原材料价格滞后2期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对于货币供给量的指标分别采用M1和M2。

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以后,需要一个时滞才能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分别对M1的滞后1期、2期、3期和4期的数据进行回归,对M2的滞后1期、2期、3期、4期和5期的数据进行回归,考察货币供给量的在滞后多少期会带动物价上涨。

回归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M1与CPI关系的回归结果
***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表3是对M1的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模型1到模型4中,滞后1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都在1%显著产生影响,且符号为正,说明上一期消费者价格将对下一期消费者价格产生显著影响。

即上一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幅度越大,本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越大。

滞后2期的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且符号为正,说明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的增长将在两期之后反应到消费者物价指数中。

滞后1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对本期的消费者价格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符号为正,说明上一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越高,投资热情越高,在下一期将带动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

滞后1期和2期的M1都在1%水平下显著地对CPI产生影响,而且符号为正,说明狭义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之后的第1期和第2期,物价水平将被显著地推升,即M1的变化在1到2季度之内就反应在消费者价格水平上。

滞后3期的M1在10%水平下对消费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滞后4期的M1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影响不显著,说明从M1变动之后的第3期开始,其对物价的影响越来越弱。

表4 M2与CPI关系的回归结果
表4是M2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模型5到模型9中,与模型1到模型4的回归结果一致,即滞后1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显著产生影响,滞后2期的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滞后1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对本期的消费者价格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

滞后1期、2期和3期的M2都在1%水平下显著地对CPI产生影响,而且符号为正。

说明广义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之后的第1期到第3期,物价水平将被显著地推升,即M2的变化在1到3季度之内就反应在消费者价格水平上。

滞后4期的M1在5%水平下对消费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滞后5期的M1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影响不显著,说明从M2变动之后的第4期开始,其对物价的影响越来越弱。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对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在短期内是显著的,其中狭义货币供给量在2期内对物价产生显著影响,广义货币供给量在4期之内对物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货币供给量M2比M1的影响持续时间要长。

因此,要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率,就应该控制货币供给量M1和M2的增长速度。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M1和M2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M1和M2在滞后1期和2期都会对价格带来显著影响,但是M2的影响能够持续到滞后4期,而M1只能持续到滞后2期,因此,M2对价格的影响更持久。

这样的结论可以带来一定的启示: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同时对
M1和M2进行控制,但是需要注意M2对通胀率的影响更持久。

企业家信心指数对通货膨胀存在着显著影响,即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越高,越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带动物价上涨。

进口原材料价格是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进口原材料价格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存在着时滞,大约半年时间。

因此,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舆论,从而改变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在制定反通胀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国际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晓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