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合集下载

《中庸》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庸》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曾德元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四课时完成。

一、二课时学习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三、四课时理解运用。

第一二课时一、知识链接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自主学习1、朗读正音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2、解释加线的词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莫见乎隐()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万物育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力行近乎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体群臣也()敬大臣,则不眩()不勉而中()()笃行之()弗措也()三、合作探究(一)1、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中庸(节选)》教案

《中庸》节选
才符全“中庸之道”?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结合这句话谈谈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
7、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展示交流
四、点拨评价
五、作业: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概括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

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课后反思。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中庸〉节选》教案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进一步研读儒家思想,主题是“修齐治平”,分别研读《大学》节选和《中庸》节选。

本节课学习“相关读物”中《中庸》节选部分。

《中庸》是儒家学说最早而且最精密的哲学之一,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所宣扬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虽然是时代的产物——倡导建立包含礼仪仁爱等内容的儒家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普遍积极的意义,应当传承汲取成为我们的智慧和品质。

本文教学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思考理解本质内涵并进行现代解读,阅读时注意与前面学习过的儒家文章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部分难解的文句教师要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

一课时完成。

二、教案三、点评: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句没什么大的障碍,但是对中庸之道,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

因为文本对他的内涵的阐释不详细,行文的逻辑不和我们现代人一样清晰明显。

教学中注意引导联系儒家相关思想和相关文章来解读,尤其是对文本的感知思考深入解读。

本课教学从字面词句开始不断深入导到思想内容骨髓,师生共同挖掘联系综合。

教学中按照学生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做好适当的铺垫,深入浅出的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推进,教学从第一段开始,把握全文的主旨,即领会中庸的相关概念的内涵,突破难点,然后去触摸中庸的本质,接着从文中找出中庸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最后升华为人生的意义和智慧,解决了重点。

教学环节尽量减少,精心设计提问,关键是要以一当十。

深入的导引,让学生在思想的天空中翱翔。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学生都在能动的阅读思考,教师只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搭扶一把,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文本融汇贯通,真正的深入整合理解,然后走出文本,做到辩证分析,古为今用。

把阅读看作是生命体验思维发展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语文课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紧紧融合,整体推进,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张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汲取《中庸》智慧,引领向上人生:《中庸》导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这样一部厚重的经典,如何让高中生不惧怕、愿意读、有兴趣读,这是导读课的意义。

这节导读课,尝试从理解概念、与现实学习和生活结合来谈感受等,从孔子的言行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试图让学生浅尝后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继续阅读。

本课是节翻转课堂。

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堂任务中通过内化、拓展,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并探讨“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该书中的主要的哲学观点;2.通过举例体会并理解阅读这本实学著作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4.给予学生以读书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庸》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具准备:微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学生齐背《关雎》,以《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导入新课。

二、初读《中庸》,了解“中庸”内涵(一)课始检测首先,检测同学们对《中庸》中字词等梳理情况,根据题干要求,选择相应的答案。

练习题附后。

(二)初读释义1. 什么是“中庸”?请阅读第一章。

(第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明确:“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中庸》节选 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中庸》节选 含解析

《中庸》教学设计一、导入:易中天教授在《中国智慧》这部著作里说到,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是转化的哲学,而儒家是中庸的哲学。

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智慧?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庸》去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

二、交流:课前各小组进行了探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派一位代表作一汇报:小组一:慎独 中和小组二:适度 过犹不及 小组三:智、仁、勇小组四:至诚如何做到修身?好学—力行—知耻;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小组五:九经 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民、 来工、柔远、怀诸侯三、探究1. 中庸思想,曾经受到过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相对于法家“斗争的哲学”,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哲学”,易中天教授如何评价中庸?(插入易中天视频),结合今天所学,请你评价一下中庸之道。

不是什么?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没原则是什么? 中庸是常人之道 中庸是适中之道 中庸是可行之道中庸是修身之道中庸是治国平天下之道2. 中庸思想对今天做人、做事、管理、治国有什么启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中正平和,把握分寸至真至诚,爱民怀远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老好人,不是没原则,中庸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是中正平和,动态平衡;是君子之道,圣人之道;更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从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自律,做事要有分寸,社会要和谐,天下要平衡。

中道圆融是智慧的高峰,希望同学们能用中庸的智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社会的栋梁!君子修身 治国平天下 大智慧 伟大复兴 全球命运共同体 达德 达道 中道圆融 动态平衡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中庸”内涵,体会中庸思想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件器具,一下当年鲁桓公警策自己时用的。

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个瓶子?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

”这个瓶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孔子对它大加称赞。

“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这是一个很奇怪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

鲁桓公以此瓶来警示自己,警示自己什么呢?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但也有人认为欹器是中庸的象征。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历代人人志士所追捧呢?我们今天一起走入中庸。

老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认为中庸思想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冯友兰先生甚至将“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人生准则书写于书房之中。

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如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庸》,体会中庸思想的现实魅力。

二、教学步骤(一)中庸和乡愿的区别1)乡原(愿),德之贼也。

2)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一,挑不出毛病。

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就是你要反对他吧,他没什么可反对的;你要批评他吧,他没什么可批评的。

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所以,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

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导学案(有答案)

《中庸》节选导学案一、文本助读1. 连线作者《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2.整体感知《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二、基础导练1.识字注音中庸(yōng)须臾(yú)不肖(xiào)笃行(dǔ)2.一词多义(1)率()(),(,)⎧⎪⎨⎪⎩率性之谓道遵循率疲弊之卒率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2)诚,(),(,)(),()⎧⎪⎪⎪⎨⎪⎪⎪⎩诚者天之道也诚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真诚的 心意3、古今异义(1)从容..中道,圣人也古义:自然而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讲义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讲义

1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述圣——子思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生孔鲤,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为其中之一。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故后世称子思、孟子学派为“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刘向《别录》把《中庸》列为《礼记》中的“通论”一类,把它看成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儒家学术的基本原理的作品。

《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

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着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莫⎩⎪⎨⎪⎧莫.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体⎩⎪⎨⎪⎧体.群臣也 轻暖不足于体.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即冈峦之体.势 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明.辨之,笃行之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非所以明.天下也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则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________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 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

答案:一、yōnɡyúdàn dǔ二、率:动词,遵循副词,全都动词,率领副词,全都莫:代词,没有什么东西副词,没有副词,没有代词,没有什么东西代词,没有人通“暮”,夜晚副词,不如微:名词,细微之事如果没有形容词,不明亮名词,细小的事物形容词,低微形容词,低下体:动词,体恤,体谅名词,身体名词,格局,规矩名词,形体明:动词,弘扬形容词,准确形容词,聪明动词,显示形容词,聪明动词,彰明三、古义:原则今义:经典;经过;经营等等古义:坚持原则不妥协今义:古板执着,不懂变通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动词活用为名词,害怕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弘扬名词作状语,努力地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名词活用为动词,爱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抚名词活用为动词,归顺五、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判断句六、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适合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通行的B.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很少②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及:达到C.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凡:大凡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昆:哥哥D.①明辨之,笃.行之笃:忠厚②学之弗能,弗措.也措:安置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C.从容..中道,圣人也D.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B.“大学”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C.《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子思所作,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着。

D.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命:赋予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发生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孕育D.小人而无忌惮.也惮:害怕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7.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8.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庐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

策:书写用的竹简。

②敏:勉力,用力,致力。

③蒲庐:即芦苇。

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④杀:减少。

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

⑥跲(jiá):说话不通畅。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布:分布B.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C.所以劝.亲亲也劝:劝勉D.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预备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2.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④继绝世,举废国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A.①④⑤ B.②③⑥C.①④⑥ D.②③⑤1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