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中庸》第1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高二语文《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欣赏欣赏视频,初步感知。

二导入课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课《中庸之道》。

三、字词处理无适也。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音wù,厌恶。

讪:shàn,诽谤。

徼:音jiǎo,窃取,抄袭。

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四、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原文】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

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中庸》有关的文学常识,能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大意;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化背景《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知人论世子思,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解读文本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2.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拓展探究3、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4、文中提出了“五步”学习的方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角度】《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请以“感受孔子”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寂寞的孔子孔子是寂寞的,因他活了太久。

看惯了近旁的生死离别,喝多了永诀的苦酒,却依然遏制不住心底蓦然泛起的悲痛。

他还在。

是的,他还在。

但曾经熟稔的那些人呵,孔鲤、颜回、子路……他们都去了,只有他还在。

记得么?《论语》中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我还以为你死了……”电影中常见却矫情的话,在孔子口中,却极淡,极轻,平凡如早期的问候。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课题:《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

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激思导引《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自主探究1、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人的根本。

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2)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2)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教案内容:中庸教案是人教课标版的一篇优质教案,主要围绕《中庸》这一文本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④第五单元《中庸》。

2. 详细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庸》的起源、作者、篇章结构以及核心思想。

同时,通过解读《中庸》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庸》的起源、作者和篇章结构。

2. 能够正确解读《中庸》中的经典语句。

3. 领悟中庸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庸》中经典语句的解读。

2.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关于中庸之道的寓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中庸》的起源、作者和篇章结构,为学生阅读文本打下基础。

3. 文本解读:逐段讲解《中庸》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经典语句。

4. 实例分析: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领悟中庸之道的内涵。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起源、作者、篇章结构经典语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庸之道的相关书籍,加深对中庸思想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庸》中经典语句的解读是教学难点。

由于《中庸》的语言古朴、内涵丰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同时,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教学重点。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中庸之道的理念,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关于中庸之道的寓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庸第一章教案【广附 姚莉红】

中庸第一章教案【广附 姚莉红】

《中庸》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参考】天然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行动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叫做“教”。

作为道,是人们片刻不可离开的;可以离开的,也就不是道了。

正因为如此,道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总是谨慎地进行检点,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总是心怀恐惧,不敢怠慢。

没有比处于隐蔽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本色,没有比在细节的事情中更容易显露出真情。

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总是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一人独处的时候。

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感情还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中”;表现出来时,没有太过和不及,都能恰如其分符合于自然之理,就叫做“和”。

所谓“中”,是天下一切道理的最大根本所在;所谓“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

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就可以各就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够各随其性而生长发育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中节、大本、达到、致、位、育”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和译文,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中庸》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中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中庸》第1课时教案

《中庸》第1课时教案

《中庸》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1、介绍《中庸》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

2、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

2、通过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用相关资料《中庸》进行简要的介绍1、相关的文学知识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一词源出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可见,“中庸”在孔子那里被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

至于“中庸”的具体含义,我们多从朱熹的说法:“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凡常之理。

”也就是说,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

2、介绍《中庸》的作者(1)《中庸》的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三、《中庸》的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有常道、平常等意。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说课导学案

中庸说课导学案

中庸说课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 掌握《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 掌握《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2. 理解《中庸》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的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向学生介绍《中庸》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其作者、作品内容及影响。

可使用图片、简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该书的兴趣,引发思考。

主体:一、《中庸》的作者和作品概况(20分钟)1. 提问:谁知道《中庸》是由谁写的?2. 介绍:《中庸》是由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所著,是一部总结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该书分为十六篇,主要探讨人的本性、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问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对《中庸》的了解。

二、《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25分钟)1. 介绍:《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中庸》在儒家思想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中庸》的关键观点(40分钟)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包括“中庸之道”、“君子之修身”、“君子之治国”等。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各个观点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

四、《中庸》的应用与价值(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中庸》中的观点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2. 展示与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掌握了《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二语文 《中庸之道》教案1 苏教版(论语选读)

高二语文 《中庸之道》教案1 苏教版(论语选读)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 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独立自学(A级)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亚圣”。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

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

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4.于政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

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

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
如周敦颐之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为中庸。

于衣食住行,不娇奢,不淫逸,不浪费,因需要而治;亦不刻意求贫,不吝啬,持一颗平常心,是为中庸。

于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攀附权贵豪富,不嫌弃贫病老弱;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是为中庸。

......
中庸之道,非为平庸,非为世故圆滑,尽在点滴言行,尽是人性本然。

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故叹曰: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率性之谓道()修道
..离也()莫见.乎
..之谓教()不可须臾
隐()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
致.中和()万物育.焉()小人反.中庸()君子而时.中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体.群臣也()怀.诸侯也()敬大臣,则不眩.()
子庶民,则百姓劝.()弗措.也()
3、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
..也
择善而固执
..之者
4、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微()中庸其至矣.乎()吾尝疑乎.是()好学近乎.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