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课题:《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

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激思导引《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自主探究1、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人的根本。

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国学教材《中庸》的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详细内容包括对《中庸》这一章的解读、分析以及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遵循道、修身养性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中庸》第一章的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与性、教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中庸》的哲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国学教材、《中庸》第一章的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分析其中的关键词汇,如“天命”、“性”、“道”、“教”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孔子的学生颜回如何修身养性”的例题,让学生具体了解《中庸》第一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遵循道、修身养性,并进行小组讨论。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教学2. 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 副道、性、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阐述《中庸》第一章中道、性、教的关系。

(2)请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修身养性。

2. 答案:(1)道、性、教三者相辅相成,天命赋予人性格特点,人应遵循道的原则,通过修道来完善自己。

(2)例如,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等,都是遵循道、修身养性的表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国学素养。

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命之谓性性:本性B.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适合,符合C.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D. 子庶民。

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 不勉血中择善血固执之者也B. 喜怒哀乐Z未发中也者,天下Z大本也C. 尊贤,塑不惑知斯三者,塑知所以修身D. 恐惧壬其所不闻莫见垩隐(三)、“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収方等同起来,不分王次;或把矛盾的双方関和起来不分杲非,不要斗氣中庸并非是无療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療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木长,诚之一分则末短;著粉则末白,施朱则太赤。

”乩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韋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童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次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醍的不提醍,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四)、阅读下而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一)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

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苴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I匕。

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I上此法令。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节课将重点解析《中庸》中的名句、道理,以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中和、平衡、仁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特长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讲解《中庸》中的名句,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15分钟):a.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如“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体现。

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名句解析:a. 中和b. 平衡c. 仁爱2.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生活场景,并简要说明原因。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中庸说课导学案

中庸说课导学案

中庸说课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 掌握《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 掌握《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2. 理解《中庸》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的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向学生介绍《中庸》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其作者、作品内容及影响。

可使用图片、简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该书的兴趣,引发思考。

主体:一、《中庸》的作者和作品概况(20分钟)1. 提问:谁知道《中庸》是由谁写的?2. 介绍:《中庸》是由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所著,是一部总结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该书分为十六篇,主要探讨人的本性、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问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对《中庸》的了解。

二、《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25分钟)1. 介绍:《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中庸》在儒家思想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中庸》的关键观点(40分钟)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包括“中庸之道”、“君子之修身”、“君子之治国”等。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各个观点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

四、《中庸》的应用与价值(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中庸》中的观点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2. 展示与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掌握了《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导学案(有答案)

《中庸》节选导学案一、文本助读1. 连线作者《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2.整体感知《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二、基础导练1.识字注音中庸(yōng)须臾(yú)不肖(xiào)笃行(dǔ)2.一词多义(1)率()(),(,)⎧⎪⎨⎪⎩率性之谓道遵循率疲弊之卒率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2)诚,(),(,)(),()⎧⎪⎪⎪⎨⎪⎪⎪⎩诚者天之道也诚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真诚的 心意3、古今异义(1)从容..中道,圣人也古义:自然而然。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中庸》二则。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庸》二则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体会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领悟《中庸》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引导学生将中庸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道理。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中庸》二则,来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中庸》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子思。

2、简要说明《中庸》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儒家阐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三)诵读文本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四)理解文意1、逐句讲解第一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释重点字词:天命、性、道、教、须臾、戒慎、慎独。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做教化。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2、逐句讲解第二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中庸》有关的文学常识,能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大意;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化背景《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知人论世子思,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解读文本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2.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拓展探究3、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4、文中提出了“五步”学习的方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角度】《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请以“感受孔子”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寂寞的孔子孔子是寂寞的,因他活了太久。

看惯了近旁的生死离别,喝多了永诀的苦酒,却依然遏制不住心底蓦然泛起的悲痛。

他还在。

是的,他还在。

但曾经熟稔的那些人呵,孔鲤、颜回、子路……他们都去了,只有他还在。

记得么?《论语》中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我还以为你死了……”电影中常见却矫情的话,在孔子口中,却极淡,极轻,平凡如早期的问候。

张爱玲曾写道:于时间的荒野中,于千万人之中,碰到你所要见的,没有迟一步,亦没有早一步,唯有说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就是这般淡然又小心隐藏着无限喜悦的话。

然而孔子还在,颜回终是先走了。

《论语》描述: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他自己曾说,过犹不及,但为颜回,他愿放下这一切,痛痛快快地破一次例。

醇厚年代奔涌的真性情。

孔子言语中也能有凤姐的泼辣。

但更多时候,他只能用圣贤般含蓄而端庄的语言,不小心,抑或故意漏出一丝丝悲凉的心绪。

子曰:“从我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离别过后的,哀而不伤。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与学生欢悦的曾经。

《论语》中也可找见: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行行、侃侃,极可爱的搭配,幽默地刻画出学生性格。

读到“子乐”,伴随的定然是由衷的会心一笑。

但之后,孔子提出的,却是“不得其死”。

当时,也许只是有依据地开玩笑,不想这个预言竟成真——在乱战中,子路被杀。

不知孔子,他可曾悔?也许没有这话,也是一样的结局。

但对于孔子,便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无法抹灭的内疚。

虽然他曾多次骂过子路,但那并不代表子路不是他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呀!即使那些斥责,也是客观中饱含着亲昵。

易中天说他读《论语》,最喜欢的就是孔子与学生间的对话。

可惜,只如彼时阳光。

相形之下,黯淡了孔子独自的岁月。

孔子是寂寞的,更因为他圣贤的地位。

高山仰止,所以遥不可及。

然,他是教育家,他是思想家,他更是一个普通人。

他只是一个对于生命和思考兴味盎然的小老头,甚至,他还有年少轻狂的美好青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可在今人的眼中,他只能当一个略略佝偻着身子,睿智而慈祥的圣人。

却不知他也曾怀着梦想四处奔波,他也曾和学生谈笑风生,他也曾因当不上官而赌气要漂流到小岛……但这一切都过去了,只剩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爷爷。

不知,他会不会羡慕庄子那只毕生在泥里拖着尾巴的龟……历经千年,怎样的孔子也只能是自家想像。

于是人们在他身上把所有的美好和希冀寄予,尽管这与真实的孔子已有一定差距。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孔子的不同理解从音乐就可见一斑。

于丹讲《论语》是闲适而恬淡的,易中天的便是悲壮中的刹那欢愉。

无可否认的,是《论语》赋予中国文化的淡青底色和草纸样粗糙而质朴的手感。

所谓中庸,如灰色的孔子能搭配桃红和洁白,如略高于体温的水带来源源不断的温暖。

《论语》的寂寞,弥散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

怎样华美的语言,也显得形只影单。

世事看上去残忍,转身,却也是一种慈悲。

寂寞的孔子,开创了不寂寞的文化;诗词歌赋,在这片质朴的天地间摇曳芳华。

我之罪是湛蓝,翅膀在天空下哀伤——如是孔子,如是,孔子的寂寞与过往的离殇。

《中庸》导学案答案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答案: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4、文中提出了“五步”学习的方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这五步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工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坚强。

《中庸》导学案答案1、答案D。

解析D项,“笃”的意思是“坚持”,“措”的意思是“放下”。

2、答案C。

解析A项,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

B项,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

C项,都相当于“于”,介词。

D项,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3、答案D。

解析D项,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子女对待。

其余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亲友;B项,愚人;C项,贤人。

4、答案C。

解析C项,“从容”在文中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慌不忙”。

5、答案D。

解析D项,表述错误,是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7、答案B。

解析B项,“发”的意思是“出现,表现出来”。

8、答案B。

解析B项的“之”是助词“的”,其余的三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答案D。

解析在所给的四个语句中,D项是承接关系,其余的是并列关系。

10、答案D。

解析D项,理解错误,原文“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1、答案(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3)勤奋好学就接近智了,能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解析在这三个被翻译的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也者”“矣乎”“乎”等,要辨明其用法和哲思短章不从众,做自己梅花不争春,独开汉水滨边,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

溪水不争流,叮咚山林幽壑间,清澈婉转,照映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生清誉。

人也不从众,即使要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做自己,给世界留下个巍峨背影。

庄子不从众,他便让世人都随着他一起逍遥渭水,逍遥天下。

当别人都着纶巾、持羽扇,站在楚王座下,痛拍栏杆,直欲把胸中丘壑吞吐的时候,他却破衣敝履,独钓渭水滨边;当别人恨不能把自己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可以洞彻一切的时候,他却指着衔泥而行的乌龟,对身后楚官淡然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当别人对亲人的离去而痛哭流涕、情难自已的时候,他却背对亡妻鼓盆而歌。

他唱的什么?无非“羽化而登仙兮,却离伤”。

即使现在,我们高吟“圣人无功,至人无名”的时候,他已作古,乘着鲲化的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他之身殁,不幸却又幸甚。

他不从众,便让人即使望眼欲穿,也难望其项背。

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汩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

那时,怀王的身侧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言之肺腑。

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啜其糟而哺其醴,他只好指天责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

”不!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了。

他没有从众,他是他自己,他也是我们的先祖。

时至今日,还有谁不从众?方文山,那个钟情于诗情画意的男子。

他用笔勾勒那素胚青花,即使笔锋由浓而淡,那韵致也通过麦克风为江山染上印迹;他用眼看穿千里之外,即使只寻得一行青苔,也绿了那江南两岸;他用心感悟东风,在这荒草蔓烟的年代,让那浓词艳句都黯淡了颜色。

还好,他不从众,他用自己的独特坚守为我们奉上了诗情如风。

从众为众,不从方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