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学案2012学生___龚德国

合集下载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1、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拟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拟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标准而加以提倡呢?2、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注释】(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

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读解】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

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

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到达“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 483—前 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 ________.忌惮 ________.须臾 ________.笃行 ________.二、解释词义率性之谓道.率以货窜名军伍中率.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莫见乎隐.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莫天下莫柔弱于水.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至莫夜月明.图久远者,莫.如西归莫显乎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恨晨光之熹微.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体群臣也.轻暖不足于体.与体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即冈峦之体势.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明辨之,笃行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明非所以明天下也.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________.君子而时中________.小人而无忌惮也________..道之不明也________.力行近乎仁________.尊贤也,亲亲也________.子庶民,则百姓劝________.来百工________.柔远人________.怀诸侯________.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________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节课将重点解析《中庸》中的名句、道理,以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中和、平衡、仁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特长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讲解《中庸》中的名句,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15分钟):a.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如“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体现。

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名句解析:a. 中和b. 平衡c. 仁爱2.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生活场景,并简要说明原因。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第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

六年级国学《中庸》教学设计

六年级国学《中庸》教学设计
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有何重要的意义?
六、谈感受
你认为舜帝是个怎样的人?
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摘抄文中名句。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
第六课时
第九课 泽中持守 第十课 得善服膺 第十一课 中庸难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七、总结背诵: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第四课时
第六课过犹不及 第七课道其不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用相关资料《中庸》进行简要的介绍
1、相关的文学知识
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中庸》选讲教案

《中庸》选讲教案

《中庸》选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讲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讲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首章至第三章,重点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包括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现实问题,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首章至第三章的内容解析,以及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1)解析《中庸》首章,阐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讲解第二章,分析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3)解读第三章,探讨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庸》选讲2. 内容:(1)中庸之道定义及意义(2)仁爱、正义、礼仪、智慧与中庸之道(3)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是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具有平衡、和谐、适度等特点,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示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四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中庸》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中庸”“中和”“诚”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2、难点(1)帮助学生领悟《中庸》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够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2)让学生体会中庸并非是平庸、折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庸》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观点,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加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看到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中庸》的相关章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为人处世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如何把握做事分寸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庸》。

(二)知识讲解1、介绍《中庸》的作者和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解释“中庸”的含义,“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恒常。

中庸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3、讲解“中和”的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让学生明白情感的表达要适度,不过分也无不及。

(三)文本研读1、选取《中庸》中的经典段落,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君子能够做到中庸,而小人做不到?(四)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学习中,如何做到中庸?(2)在与同学相处时,怎样体现中庸之道?2、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节选同步学案
一.疏通课文
第一段
天命之谓性.(本性),率.(遵循)性之谓道,修.(修明)道之谓教.(教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
..(片刻,一
会儿)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
..(警戒谨慎)乎.(在)其所不睹,恐惧乎.(在)其所不闻。

莫.见.乎.(在)隐.(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方更易被发现),莫显乎.(在)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表
现出来),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符合节度),谓之
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也。

致.(达到)中和,天地位.(安于其位)焉,万物育.(生长繁育)焉。

第二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段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很少)能久矣!”
第四段
子曰:“道之不行.(实行)也,我知.(知道)之矣:知.(聪明)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
(知道)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不贤的人)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段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
..(努力实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

”知.(懂
得)斯三者,则知.(知道)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
..(的方法)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第六段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爱)亲也,敬大臣也,体.(体恤)群臣也,子.(像爱护自己的孩子爱护)庶民也,来.(招来)百工也,柔.(善待)远人也,怀.(安抚)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确立);尊贤,则不惑.(迷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迷惑);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第七段
诚者,天之道.(道理)也;诚.(努力达到“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努力)而中.(符合),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坚守不渝)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放弃)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坚持),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
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
..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三.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D.子庶民。

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四.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2.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
3.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6章)
五.简答题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两篇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3.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
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

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
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
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