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叙述句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

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③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 年》
④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⑤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祈奚 之谓矣。《左传·襄公“三” 年》
(2)有时候在提到的宾语前面用“惟(唯)” 字,构成“惟(唯)……是……” “惟 (唯)……之……”的句型。例如:
另一种情况是“为”字后面的主动者不出现, “为”直接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例如:
①伍胥父兄为戮于楚。(《史记·伍子胥列 传》)
②诚令长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这种用法的“为”不再是介词,可以看成表 被动的助动词。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 孙丑上》)
③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秦王后悔之, 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老子韩非列 传》)
二是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 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 “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 例
如: 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事必 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吾且柔之矣。(《城濮之战》) ③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
①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而为之簞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 传·宣公二年》
④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
⑤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
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些例子中的“为”都不是介词而是动词。 对于“为”带的双宾结构中的“之”也要用 一个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如“为之所” 要译成“给他安排一个地方”。其中“安排 一个地方”翻译
叙述句

变式一:唯(惟)+O+是/之+V
语用效果:强调动作的单一性和排它性。 手段:范围副词“唯(惟)”。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 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 政》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
普通及物动词的双宾语句式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 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动词“为”的双宾语句式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消亡的时间
王力《汉语语法史》:到了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 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否定句中的宾语 前置产生于殷商时期,向后置的演变萌芽于西周时期,战 国时期处于过渡阶段,两汉时期演变基本完成。
宾语在代词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一)·疑问 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人称)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 上》)(人称)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事物) 既富矣,又何加焉? (《论语·子路》)(事物)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论语·子路》) (事物)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三》)(地点)
消亡时间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 战国中期以后,“(唯)O是/之V”式的用例大幅度下降, 基本上衰落了。 这类句式的发展演变也非常快,在先秦经历了产生、发展、 衰亡三个阶段。 但它在文献中完全绝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成为熟语、 套语留在语言中。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作为汉语书面语代表 的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典范的,所以它在后世文人口语 和白话文献中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较多痕迹。
叙述句

(四)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 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就是被动 句。下面谈三个问题: 1.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 主语的被动意义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 胠 箧‣) (龙逢是被夏桀斩的,比干是被纣王 剖的。)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甲骨文中就有,比 如说:“鹿禽”
B.“为”字式的被动句 “为”字式的被动句在结构上与“于”字式不同, 而与现代汉语的“被”字句完全相同,如: 郤克伤于矢。 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自身被宋国人讥笑。) “为”字式的被动句中,“为”的作用也是引进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意义更加明显, 其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被”。 有时“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 字直接放在动词前,这一点与“被”字也相同。 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 燕策三‣) 这种句式可以认为是“为”字式的另外一种表示
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
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 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 好像成了宾语。这样看来,“如何” 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的例 外来看待的。 另外,“如何”、“如之何”由可 以说成“若何”、“若之何”、“奈 何”、“奈之何”,如、若、奈古音 相通。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臵逐渐转
3.被动句的产生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甲骨文里就有发现, 如“鹿禽”。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要 到西周金文里才产生,如: 矦乍册麦易金于辟矦。(•麦尊‣) 鬲锡贝于王,用作父甲宝尊彝。(鬲尊) 但是这样的被动句,在西周金文中大 约只有十几例,还是比较少的,春秋战国 以后,被动句才多起来,形式也更加多样。
叙述句-双宾-被动句

叙述句
一、叙述句
•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的句子,主要叙述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的句子, 人或事物的变化。包括: 人或事物的变化。包括: • (一)双宾语句 (二)被动句
• 附(一):古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 ):古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 • 附(二):“焉”字用法 ):“
(一)双宾语句
• • • • • • 双宾语者,一表人,为间接宾语, 双宾语者,一表人,为间接宾语,一表物为直 接宾语。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接宾语。(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吾能为 (1)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 )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 之足。 战国策·齐策 画蛇添足》 齐策·画蛇添足 之足。” (《战国策 齐策 画蛇添足》)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乎!(《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为之小, 为之大?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先进》 语·先进》) 先进 为之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庄子 逍遥游》) 卜之鬼乎 (5)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 史记·陈涉世家 卜者对吴广之言) 陈涉世家》 (《史记 陈涉世家》卜者对吴广之言)
• 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 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的被动句式配合, 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主动者出现在 的后面。 “于”的后面。如: •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 (2)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 。(《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楚世家》 记·楚世家》) • 注意:区别指代性副词与表被动的助词:主语若 注意:区别指代性副词与表被动的助词: 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属指代性副词: 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见”属指代性副词: 若是受动者,则为表被动的助词。 若是受动者,则为表被动的助词。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叙述句之双宾语句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叙述句。
如: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今天先学双宾语句。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因为离动词近,现代汉语叫它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
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离动词远,现代汉语叫它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或事。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如:给他一本书、拿给他一百元、问他两个问题、叫他老张。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比现代汉语复杂。
首先,跟现代汉语一样,含有“取予、询问、称说”等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赐”、“与”、“授”、“予”、“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
如:①《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活我,吾与女璧。
”(与,动词,给。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卫庄公说:救活我,我给你玉璧。
)③《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④《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紾,zhěn,扭折。
任国有个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仪和吃饭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娶妻和仪礼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那个人说:“按照礼仪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仪却可以吃饱,那还一定要礼仪吗?按照亲迎礼,就娶不到老婆,不按照,就会娶到老婆,那还一定要遵守亲迎礼吗?”屋庐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孟子。
孟子说:“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吃的重要。
古代汉语叙述句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东汉以后,“被”字的后面可以 引进主动者,“被”字成了介词。
如:五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这种“被”字句不是古代汉语被动 句的主要形式,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 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这种句式逐渐代替 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但一般文言文 仍多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2.作语气词 (1)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击之,必大捷焉。 (2)有时表示延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3)作词尾,相当于“然”: 潸焉出涕。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被动句,说明其所 属类型,并翻译全句。
▪ (1)赵氏求救于齐。 ▪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6)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 ▪ (7)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例如:
(1)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 不出现。例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
策三》)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 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来,“为”字句发展出一种新格式, 即动词前用“为”引出主动者,再加上 “所”字起强调作用。这种格式称为 “为……所”式。这种格式中主动者也可 以省略。
语气词“矣”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意味着事物 的变化和发展,表示一种确定的结果语气。
一、确定已然事实: 1.确定已经实现了的结果: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2.这种已然事实,有时是新发现的,如;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古 代 汉 语判断句与叙述句

3、表示比喻关系。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 曹公,豺虎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 蟹六跪而二螯。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用“是”、“之”、“惟”等帮助宾 语前置。
➢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 姜氏何厌之有? ➢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唯你是问、唯利是图 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可以将它前置。 ➢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在判断句谓语后连用语气助词“者”和 “也”,以加强判断语气。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谓语后面也有“者”、“也”,但“者”字 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谓语是个“者” 字词组,不要与上式混同,误认为是语气助 词连用。 例如: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仲弓父,贱人。 2、表示等同关系。 ➢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 梁父即楚之项燕。
双宾语句
➢ 他给我一本《古代汉语》。 给予 ➢ 他请教老师两个问题。 询问 ➢ 我问他哪个办法好。 ➢ 他通知我今天停电。 告知 ➢ 大家叫她祥林嫂。 称说 ➢ 我借他十元钱。(向他借) 接受
古代汉语(六)判断句与叙述句44页PPT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动句 (一)双宾语句。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公赐之食。 (二)宾语前置句。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姜氏何厌之有?
三、被动句
(一)最早出现的是意念被动句,它没有特 殊的语法标志,显性结构形式与主动句没 有区别。
门启而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二)语法被动句,它有某些语法成分作被 动标志,具有表被动的结构特点,可以称 为“被动式”。
古代汉语叙述句
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二、主动句
(一)双宾语句 (二)宾语前置句 三、被动句 (一)意念被动句 (二)语法被动句
一、定义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 的行动变化的。
可以分为两类:
1.主语所指是谓语标示的动作的发出者, 这类句子叫主动句;
2.主语所指是受谓语标示的动作支配的, 这类句子称为被动句。
1.于字式 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 者。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2)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介词“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中引出 主动者,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为”字式
这种句式是用助动词“为”放在动词 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 质明显地表现出来。
战国末期,“被”字后面出现了动词, “被”字逐渐虚化为表示被动的词。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东汉以后,“被”字的后面可以 引进主动者,“被”字成了介词。
如:五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这种“被”字句不是古代汉语被动 句的主要形式,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 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这种句式逐渐代替 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但一般文言文 仍多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例如:
(1)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 不出现。例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
策三》)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 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来,“为”字句发展出一种新格式, 即动词前用“为”引出主动者,再加上 “所”字起强调作用。这种格式称为 “为……所”式。这种格式中主动者也可 以省略。
例如:
(1)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
侯列传》)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项羽
本纪》)
有时,动词之后还可带补语或宾语。如:
赵军为秦所坑于长平之下。
3.“见”字式
这类被动句在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 动。例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随之见伐,不量力也。(《左传·僖公
建可室矣。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语气词“焉”
1.作兼词 (1)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 人物有关。 (2)如果“焉”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 比较的对象。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注: 与动词结合时,“之”与“焉”的区别:
1.“之”用于及物动词后,“焉”用于不及 物动词之后。
2.同一动词,后面加“焉”与加“之”意 义不同。如“死焉”,“死之”。
二十年》)
注:这类句子中“见”字不能引出主 动者,只是表示被动意味的助动词。
可借助“于” ,构成“见……于”式 的结构。引出主动者,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
水》)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 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要与指代性副词“见” 相区别。
“见+动词”句,形式与被动句相似,但不表 被动意义,而是表示主动意义,其中的“见”, 起指代行为受事者的作用,往往表示第一人称代 词作宾语的省略。如:
语气词“矣”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意味着事物 的变化和发展,表示一种确定的结果语气。
一、确定已然事实: 1.确定已经实现了的结果: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2.这种已然事实,有时是新发现的,如;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确定推论的结果,即将然事实,如: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 “矣”与“也”的区别:
2.作语气词 (1)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击之,必大捷焉。 (2)有时表示延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3)作词尾,相当于“然”: 潸焉出涕。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被动句,说明其所 属类型,并翻译全句。
▪ (1)赵氏求救于齐。 ▪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3)吾闻先即制人,后用恩焉。 ▪ (6)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 ▪ (7)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谨闻命 矣。
举贤本自无私,二君何为见谢?
“见教”、“见谢”可理解为“教我”、“谢 我”。
有时,也可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 代词的省略。如:
初一人来云:“戴君见召!”虬问:“戴为 谁?”
又三年,小儿容貌甚美。贵妃曾屡顾之,复恐
4.“被”字式
先秦古籍中,“被”字本义是“被 子”,引申为“蒙受”、“遭受”等, 常在主动句中用作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