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_3
窦娥冤原文和翻译

窦娥冤原⽂和翻译窦娥冤原⽂和翻译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原⽂和翻译,⼀起来看看。
〔净扮赛卢医上,诗云〕⾏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家姓卢,⼈道我⼀⼿好医,都叫做赛卢医。
在这⼭阳县南门开着⽣药局。
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两银⼦,本利该还他⼆⼗两,数次来讨这银⼦,我⼜⽆的还他。
若不来便罢,若来啊,我⾃有个主意。
我且在这药铺中坐下,看有什么⼈来?〔⼘⼉上,云〕⽼⾝蔡婆婆。
我⼀向搬在⼭阳县居住,尽也静办。
⾃⼗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与我做⼉媳妇,改了他⼩名,唤做窦娥。
⾃成亲之后,不上⼆年,不想我这孩⼉害弱症死了。
媳妇⼉守寡,⼜早三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
我和媳妇⼉说知,我往城外赛卢医家索钱去也。
〔做⾏科,云〕蓦过隅头,转过屋⾓,早来到他家门⾸。
赛卢医在家么?〔卢医云〕婆婆,家⾥来。
〔⼘⼉云〕我这两个银⼦长远了,你还了我罢。
〔卢医云〕婆婆,我家⾥⽆银⼦,你跟我庄上去取银⼦还你。
〔⼘⼉云〕我跟你去。
〔做⾏科〕〔卢医云〕来到此处,东也⽆⼈,西也⽆⼈,这⾥不下⼿,等什么?我随⾝带的有绳⼦。
兀那婆婆,谁唤你哩?〔⼘⼉云〕在那⾥?〔做勒⼘⼉科。
孛⽼同副净张驴⼉冲上,赛卢医慌⾛下。
孛⽼救⼘⼉科。
张驴⼉云〕爹,是个婆婆,争些勒杀了。
〔孛⽼云〕兀那婆婆,你是那⾥⼈⽒?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将你勒死?〔⼘⼉云〕⽼⾝姓蔡,在城⼈⽒,⽌有个寡媳妇⼉,相守过⽇。
因为赛卢医少我⼆⼗两银⼦,今⽇与他取讨;谁想他赚我到⽆⼈去处,要勒死我,赖这银⼦。
若不是遇着⽼的和哥哥呵,那得⽼⾝性命来。
〔张驴⼉云〕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
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我要他媳妇⼉,何等两便?你和他说去。
〔孛⽼云〕兀那婆婆,你⽆丈夫,我⽆浑家,你肯与我做个⽼婆,意下如何?〔⼘⼉云〕是何⾔语!待我回家多备些钱钞相谢。
窦娥冤第三折梗概

窦娥冤第三折梗概窦娥冤第三折讲述了穷苦书生窦天章的女儿窦娥,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将她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窦娥十七岁时成为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
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想要霸占他们婆媳为妻,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汤中企图毒死蔡婆婆,不料张驴儿父亲误食而死,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其父。
官府严刑拷打婆媳二人,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招供。
窦娥死后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科举得中任廉访使,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在第三折中,窦娥遇到了一个好心人邓舜臣,邓舜臣帮助窦娥安葬了张驴儿的父亲,并且给了窦娥一些钱让她去申冤。
窦娥拿着这些钱来到了楚州,但是楚州的官员并不重视她的申诉,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自己的尸体在城门楼上展览,以此来吸引行人的注意。
没有想到的是,窦娥的尸体在展览期间突然降雨,并且大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
这件事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窦娥的冤情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拓展:1.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描写了一个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2. 窦娥是一个性格坚强、勇敢无畏的女性形象。
她在面对无赖和张驴儿的侵犯时,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决地反抗。
她在监狱中遭受酷刑,但是始终没有屈服,而是坚定地表示自己没有错,不肯招供。
最终,她在申冤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败了邪恶势力,成功地伸冤报仇。
3. 《窦娥冤》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该剧中可以看出,社会的黑暗和邪恶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
窦娥冤屈的遭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司法制度的不健全和黑暗,以及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呼唤。
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关汉卿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窦娥冤》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寿。
《窦娥冤》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曾经孝妇冤。
《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1.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长亭送别》2.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长亭送别》3.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长亭送别》4.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长亭送别》5.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长亭送别》6.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长亭送别》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马致远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琵琶记糟糠自厌高明〔旦上〕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
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
苦,衣尽典,寸丝不挂体。
几番拼死了奴身己,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取?〔合〕思之,虚飘飘命怎期?难捱,实丕丕灾共危。
只为无钱送老娘,须知此事有商量。
归家不敢高声哭,惟恐猿闻也断肠。
南吕〔一枝花〕关汉卿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高中语文《窦娥冤》阅读赏析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赏析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赏析第三折,全剧矛盾发展到高潮。
在第二折中,窦娥遭受严刑,抵死不愿招认,因其胸中有浩然正气也;而为救婆婆,又不惜自污,以其心中有满腔柔情也。
对赃官恶棍则金刚怒目,对婆婆则菩萨低眉。
大孝大义,至刚至柔,方是窦娥。
英诗人萨松有句云:“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
”斯窦娥之谓也。
描写行刑场面,是全剧的高潮,不但情节矛盾到窦娥之死趋向尖锐化,这一折唱词,如繁弦促调,风雨骤至,也是全剧中最为悲悼爽俊者。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没来由、不提防六字,写尽在黑暗社会中,平民百姓生活的缺乏安全感,举步遭戮,动辄得咎。
动地惊天,写冤屈之深,写反抗之强烈。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日月喻君临天下的皇帝,鬼神喻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吏,官者牧民,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是其本分,反而成为残害百姓的凶手,窦娥呼天抢地的哭喊,实是对黑暗社会提出的最有力的控诉。
《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数曲,则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之间,夹入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倘秀才》、《叨叨令》写窦娥临刑之前尚顾念年迈的婆婆,“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孝心拳拳,令人泪下,《快活三》、《鲍老儿》写窦娥与婆婆决别,既自伤身世,又劝慰婆婆,善良美好如此,却不得善终,本身就是对罪恶社会强烈的控诉。
至窦娥罚下三桩誓愿,反抗趋于高潮,“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绝无可能之事,一一得以实现,与其说是浪漫主义,毋宁说是表现主义。
感天动地的“感”与“动”,实是关汉卿与天地对话的具像化,他希望天地遵循公理正义。
从作者与观众的主观意图看,桃杌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的,作家必须给观众留下一个释放情感的渠道,留下一个“长吁”的空间,如同郑板桥《沁园春》里写恨:“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窦娥冤原文翻译及赏析

窦娥冤原文翻译及赏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窦娥冤》原文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
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
窦娥冤主要情节

1. 窦娥本是个苦命的女子,她像一只柔弱的小羊羔,生活在这复杂的人世间。
她爹窦天章为了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就像把一朵还没盛开的小花,从一个花盆挪到了另一个陌生的角落,她心里能不害怕吗?2. 窦娥在蔡家慢慢长大,和丈夫也算相安无事。
可命运就像个调皮的小鬼,突然就给她使了个绊子。
丈夫早早地就去世了,窦娥一下子成了寡妇,她那悲伤的样子,就像失去了巢穴的小鸟,孤孤单单,只能守着蔡婆婆过日子,多可怜呐!3. 有一天,蔡婆婆出去讨债,碰到了两个坏蛋,赛卢医和张驴儿父子。
这赛卢医像只狡猾的狐狸,欠了钱不想还,还想谋害蔡婆婆。
张驴儿父子呢,就像两只恶狼,看到蔡婆婆有难,不但不救,还想趁机霸占窦娥婆媳。
他们对蔡婆婆说,要么嫁给他俩,要么就被勒死,这不是明抢吗?4. 蔡婆婆被吓得半死,回到家就跟窦娥说了这事。
窦娥一听,那眼睛瞪得像铜铃,坚决不同意。
她像守护自己领地的小狮子,对着蔡婆婆说:“婆婆,咱不能向恶势力低头,这是耻辱!”可蔡婆婆胆小怕事,这可把窦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5. 张驴儿不死心,想了个坏主意。
他像个阴险的巫师,在羊肚汤里下了毒,想毒死蔡婆婆,然后逼窦娥就范。
谁知道蔡婆婆突然身体不舒服,把汤让给了张驴儿他爹,这一下,张驴儿他爹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一命呜呼了。
张驴儿却倒打一耙,诬陷窦娥杀人,这人心怎么能这么坏呢?6. 窦娥被带到公堂,那太守像个昏庸的法官,根本不听窦娥的辩解。
窦娥哭着喊冤,就像被猎人困住的小鹿,拼命挣扎。
可太守只相信张驴儿的话,还对窦娥严刑拷打。
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那疼痛像无数根针在扎,她心里得多绝望啊!7. 窦娥实在受不了这折磨,她像个走投无路的英雄,为了保护蔡婆婆,只好含冤认罪。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满腹的冤屈像即将喷发的火山。
她对着天空大喊:“天呐,我窦娥是清白的,你为何不睁眼看看?”那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要把这世间的不公都震碎。
8. 到了刑场,窦娥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但她的眼神却无比坚定。
窦娥冤第三折梗概

窦娥冤第三折梗概《窦娥冤》是元代戏剧作品,是一部通过女主角窦娥的遭遇,揭露官场黑暗和社会不公的悲剧剧本。
该剧共有7折,其中第三折是本剧的重要折子,展示了窦娥在官府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节。
下面给出《窦娥冤》第三折的梗概,不得出现链接。
第三折开始,窦娥已经进入官府,等待审判。
窦家的长辈及周围村民来到官府门前,希望能够为窦娥主持公道。
窦家长辈窦永贤大骂官府不义,要求还窦娥清白。
然而,官府却置之不理,只派出一名卑鄙小吏嘲笑窦家并威胁他们离去。
窦家只好离开,然而他们依然不愿放过这个惩罚窦娥的恶劣官府。
官府内部,刺史与他的下属商讨窦娥案。
他们深知窦娥清白,但出于权力和利益的考虑,他们要将窦娥视为替死鬼,以平息民众的愤怒。
刺史决定将窦娥处死,但他要求在若干天后才执行刑罚,以示公正。
同时,刺史安排了一些辖下兵卒对窦娥进行监视,以防有人企图救她。
窦娥对她的困境感到十分绝望,但她仍然保持着坚强的信念,希望能够以清白的身份离开。
她决定用自己的血书向皇帝讨个说法,为自己和家族洗脱冤屈。
于是,她让女伴将血书秘密送至皇帝手中。
血书送达皇帝那里后,皇帝阅览了血书,对窦娥的遭遇深感痛惜。
他下令立即为窦娥辩护,并希望能够派人前去刺史府调查真相。
皇帝的命令很快传到官府,刺史和他的手下们震惊不已。
他们明白自己的阴谋即将败露。
为了掩盖事实,刺史决定将所有涉案的文书焚毁,以防止皇帝的调查。
此外,他还安排手下对窦娥进行更严密的监视,以防她逃脱。
然而,窦娥却并没有放弃希望和反抗。
她在狱中默默忍受着屈辱和折磨,等待着救援的到来。
正当窦娥处于绝境之时,一队官兵到达刺史府,开始展开调查。
这支官兵是皇帝派遣的,他们带着皇帝的诏令,要求刺史交出所有涉案的文件和人员。
刺史无法抵挡皇帝的压力,被迫交出所有证据,并允许窦娥离开。
窦娥得到了自己的自由,她的清白也得到了平反。
然而,她对旧日的苦难仍然难以释怀。
在剧末,窦娥以一曲悲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
导读: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曲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难点和重点:
(一)、这曲戏由几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如何理解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方法安排:
点拨、研讨、赏鉴
四、学时量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斋叟,金未元初大都人(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尘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
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都散失了,现仅存18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子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讲授课文
1、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于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有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宣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鱼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作业设计:背诵[端正好][滚秀才]两个曲子
四、板书设计
一关汉卿
二、情节结构: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和内容:研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快活三][鲤鱼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的要求,在表
现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
六、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
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归纳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七、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书设计:
窦娥冤
1、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归纳主题
4、作业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