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维新派办报的热潮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一、名词解释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4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解析

记者先驱
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 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 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
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 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 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 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 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进士记者黄远生
同乡称他,“你如果做记者,一定是个名记者”。 “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报告文学 的鼻祖。”
他曾提出,记者要有“四能”,即能想——调查研究、 能走——交游广泛、能听——举一反三、能写。
北京的新闻教育
五四时期比较突出的新闻系有两个,一是1923年 成立的平民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徐宝璜,《京 报》社长邵飘萍、北京新闻通讯社社长吴天生等 任教授。
一是1924年成立的燕京大学(1919司徒雷登任校 长)新闻系,由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 (Walter Williams)任发起委员会主席,由美 国学者白瑞华( R.S.Britton )任系主任
现代新闻事业
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 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 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 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 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 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 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
新闻学著述
概论类:《新闻学》(徐宝璜)、《新闻学总论》 (邵飘萍)。
业务类: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邵飘 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历史类: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 译著类:松本君平的《新闻学》(1903)、休曼 的《实用新闻学》(1913)。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知识点:1. 近代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的兴起2. 康有为和强学会的报刊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报刊活动4. 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基础内容: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主张林则徐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魏源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洪仁?的新闻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他向洪秀全提出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
洪仁?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三)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主张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1.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外新闻史04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四.戊戌政变后改良派报刊活动 月在横滨创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 清议报》 年 月在横滨创刊 梁启超主编。这是康、 梁启超主编。这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 第一份报刊, 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 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 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于 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于 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这是仿效西 日在横滨创办, 年 月 日在横滨创办 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
一、《中国日报》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中国日报》 1.《中国日报》 . 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 中国日报》 年 月 日 创刊, 创刊,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 活动的兴起。 中国日报》 活动的兴起。《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 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1.澳门《知新报》 澳门《知新报》 不同于《时务报》的特点: 不同于《时务报》的特点: 一是宣传报道更为大胆,敢言《 一是宣传报道更为大胆,敢言《时 务报》所不敢言者。 务报》所不敢言者。 二是以沟通中外信息、 二是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 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 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 识”。 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 地。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 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 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 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 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 健全舆论、 新的观点: 新的观点: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一曰对 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 为其向导者。 为其向导者。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 思想新而正” 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 报事确而速” 当”,“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 , 直到,公心,节制。 直到,公心,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变骇为习”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变骇为习”, 指甲趋乙” “指甲趋乙” 。
3 三次报业高潮

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文化:“打倒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康有为
《中外纪闻》
• 1895年,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纸《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担 任编务。 • 1895年11月中旬,《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作为自己的机 关报。
梁启超
编排的改进
㈤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注重新闻质量与时效,重视广告与报刊发行。 2.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消息通讯比重增加。 3.1920年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向 美、英、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瞿秋白、 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报道列宁领导的苏联第一批 新闻记者。
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邹等“故 意污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 章太炎蔑视这种审讯,说:“噫嘻!彼自称中 国政府,以中国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国法院, 而在己所管辖最小之新衙门,真千古笑柄矣!”
章太炎:“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 郎。”
———— 赠 蒋 经 国
• 时间:1907年 • 地点:上海 • 性质:同盟会在 国内创办的第一 家大型日报,也 是于右任创办的 第一家报纸。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1909年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 1909年 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 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 眼,仍要呼喊。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第三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五、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报纸有益于国家,对近代报刊功能的认识: 一、 “通下情”“通外情”; 二、开通民智; 三、开通风气; 四、具有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五、提出应制定报律的问题。 对维新派新闻观的评价 方 简史P99
六、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色
(一)、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维新运动中《时务报》上发表的以梁启超为代 表的论说文的文风,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戊戌变法时初步形成,梁启超 办《新民丛报》时臻于成熟,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 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特征: 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即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即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 3.“笔锋常带感情”,即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 力。 不足:轻率粗浅、铺陈冗长。
二、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
《万国公报》 1895年8月,康、梁等人主办的《万国公报》在北 京创刊。双日刊,书册式。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内 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1895年11月中旬,维新派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具 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转为该会 机关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重要舆 论机关,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 1874年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由黄胜、 王韬等集资创办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 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维新报刊初创 国人办报热潮 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呼声——公车上书
广州万木草堂
公车上书
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方式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主要 设立学堂 开办书局
最早的三家维新报刊
《万国公报》 《中外纪文》 《强学报》
万国公报
• • • • • • 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95.8.17 创刊,北京 创办人:康有为 编辑:梁启超、麦孟华 双日刊,木版雕刻印刷 政治性报纸,免费赠送, 以刊载论说为主
《中外纪闻》
1895.12.16—1896.1.20 ,北京 第一家正式机关报 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改名得来 康有为发表《开会主义书》,这是维新派 政治宣言
时务文体:这种文体特点是疾呼救亡, 直 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 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半白,有 时夹带口语,俚语及外国语法,因而平易 畅达,易于表达新思想。这种文体以梁启 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 因此也称作“时务文体”。
3、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③ 意义 1、两个突破:突破了外报在华垄断地位和封建 王朝言禁 2、两个开端: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 由此开端 3、两个创新: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方面出现 新面貌
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凶相僻壤,无 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时务报》危机
• 外部压力 • 内部矛盾 为当权者不满 梁启超与汪康年
《清议报》
• 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 • 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 份报刊,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关报 • 宗旨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主
“《清议报》很容易看懂,虽然言论 浅薄,但却表现的很有一种新的气 象。那时候,梁任公已经成了保皇 党了。我们心里很鄙夷他,但却喜 欢他的著述。” — 郭沫若
梁启超与新文体: • 历史渊源:对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扬, 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 发展过程:首先由王韬在《循环日报》 上运用,梁启超在《时务报》运用最好, 《新民丛报》上运用最成熟 • 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 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情感。
THANK YOU
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
《蜀学报》
办报热潮中主要报刊 • 上海:一纸风行——《时务报》 • 1896.8.9 黄遵宪创办,汪康年经理,梁 启超主笔 • 内容: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 • 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澳门 《知新报》
• 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 何廷光、康广仁为总经理、梁启超等 人主笔 • 基本内容:京师近事,为《时务报》 所不敢言者
天津 《国闻报》 • 北方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 基本内容:电传谕旨。本地新闻、 各地新闻、外国新闻 • 主要任务:报道国内外时速和译载外 报材料 • 创办人与主持者:严复 • 目的:通上下之情,中外之故,通外 情为要务
湖南 《湘学新报》(唐才常)和《湘报》(谭嗣同)
• 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舆论阵地 • 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要代民立言,成为“民 史”、“民口”。
《湘学新报》:湖南 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湘报》:湖南第一家中文日报
《湘学新报》
• 1897.4.22,长沙创刊。旬刊 • 基本内容:新学为主,偏重学术 • 湖南第一家中文新式报纸
《湘报》
• 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 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 • 该报社由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 撰稿人。 • 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 • 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 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 文章。
3、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① 特征 全国性:沿海及内地中小城市报刊数量多 达70多种 多样性:报刊种类繁多,专业报刊,《学农 报》、《算学报》;文摘报《集成报》 妇女报《女学报》 进步性:宣传维新变法,介绍新知识。
• 白话报刊
• 妇女报刊
• 文艺报刊
• 科技报刊
• 文摘报刊
3、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② 新闻业务特点 1、开创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新文体 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版面分栏,新闻分类 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 作为报人的梁启超
梁启超从1895年办《万国 公报》开始,到1922年 《解放与改造》停刊脱离 报界,一共27年,在这27 年中,他亲自创办或主编 的报刊有11种,是中国新 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戊戌变法前: 《万国公报》 《时务报》 梁 启 超
戊戌变法后: 《清议报》 《新民丛报》
《万国公报》:初登报坛 《时务报》: 声名鹊起,矛盾危机
《强学报》
• 1896.1.12创刊,上海 •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 • 政治色彩更浓厚明确,免费赠送, 倡导维新变法 • 办报宗旨:广人才、保疆土、助 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国人办报热潮
1896——1898年,出现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 ① 维新派是这个热潮的发动者和主力 军 ② 维新派办报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是 上海和湖南 ③ 地方的新式中文报刊在维新运动中 诞生并发展起来
《新民丛报》
• 1902年2月8日 日本横滨 半月刊 • 梁启超一生中办的最成功的一个刊物 • 提出了报馆的天职:对于政府是监督 者;对于国民是向导者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1、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报馆有益于国 事”“去塞求通” 2、报刊性质与任务: 报刊性质多样
报馆的天职:监督政府、向 导国民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3、 办好报纸的条件: 宗旨定而高;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速而确
•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和报刊思想
• 一、作为报人的梁启超 • 二、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 三、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
梁启超——大时代之下的天才知识分子
启天下新民,超现代人格 通过一个人了解中国近代史
• 政治:“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 学术: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理论的开山祖; 智育要教到人不惑, 情育要教到人不忧, 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 文章:《墨子学案》、《先秦政治思想史》、 《饮冰室文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