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教学设计(新疆县级优课)

合集下载

《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五篇)

《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五篇)

《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五篇)第一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23《马说》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投影出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投影出示、板书课题)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说”这种文体知识。

①文体简介。

述: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②作者和背景简介。

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

刻苦自学。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二、熟读成诵。

1、听范读2、个人自由朗读,并检查学案预习情况P144第2题。

3、小组合作朗读。

4、师生评议,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妙喻讽世鸣不平,跨越时代共思索——《马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和简洁易懂的语言描写了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三个喻体,把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中,表达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杰出人才的愤懑和不平之意,嘲讽和鞭挞了不能知人善任的统治阶级。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字词读音与文章大意,把握文章节奏与需要重读的地方;其次,学生要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了解虚词、实词的相关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说”这类文体的特点;最后,学生需理解内容,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文本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年的文言文,对“说”这类文体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对《马说》深层情感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主动查资料,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文言文以及感悟课文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2、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六、课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主动学习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预习字词,知道字词的正确读音。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与内容1. 章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2. 详细内容:本文选自《韩愈文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

文章以马喻人才,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

文章以马的遭遇比喻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理解课文《马说》的主要内容,能够简要概括文章主旨。

(2)能够准确找出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够正确运用文中的比喻手法,如以马喻人才,以伯乐喻知音等,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培养对人才的关爱和支持。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过程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马说》的作者是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马喻人才,用伯乐喻知音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课文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并找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师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等。

3.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如以马喻人才,以伯乐喻知音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与展示1. 学生通过写作和展示,运用文中的比喻手法,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积累文中文言词语,重点掌握常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食马者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立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并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家作品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较注重文采和句式特点。

三、强调字词,掌握读音:祗(zhĭ)骈(pĭan)死槽枥(li)一粟(su)一石(da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领读,注意指导节奏和重音。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3.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全班学生整体齐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3 马说》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3 马说》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以马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认识和看法。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并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马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于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和句子,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够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理解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尊重和爱护动物,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

2.原因: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关于马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马产生兴趣,并引入课文。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关于马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并强调其中的观点和思想。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可以是介绍马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是关于马的故事或寓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23 马说》和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目标课件播放视频:成语故事《伯乐相马》师:刚才的视频,我们认识了“伯乐”,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马说》,先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板书课题:马说)课件出示: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2.了解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3.认识“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似。

四、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3 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3 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3 马说》一. 教材分析《23 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韩愈的同名文章,通过描绘马的各种形态和性格,借马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不同看法。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人才的使用和珍惜,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含义深刻,学生可能对一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认识到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讲授法: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课文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3.相关资料:关于马的文化和故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马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对马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正确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中马的各种形态和性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下微课——《马说》教学设计借助“伯乐相马"这个古老的传说,韩愈推陈出新,大胆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将心中的悲愤辛酸郁结为文字,掷地有声。

这篇“不平则鸣"的古代散文,言简意赅却又情感丰富。

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该怎样处理这样的经典之作呢?【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文言文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说理论事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

《马说》言简意赅,却又饱含作者的强烈情感,应重点分析其语言,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容易局限于疏通字词,翻译文章。

从文言文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借助千里马的遭遇所象征的社会现象与个人经历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疏通课文大意,了解千里马的遭遇及其原因;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教学重点落实重点文言字词;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分析千里马遭遇,体会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我是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唐旭君老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首韩愈的诗:《入关咏马》结合注释我们想一想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老马怎么能充上等良马,力量小了更应当谨慎对待前面的路程。

不知何故掉转头来,在牵到潼关时妄自鸣叫一声。

这是典型的以物喻人诗,作者借一匹老马,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再也不能“充上驷”了。

而这最后的“一鸣"则更让人感慨,这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马说》有同工之妙.我们先来看课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看一看韩愈从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思考。

二、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1.请听老师朗读,看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给疑难字词注音,标注在课文上(2)正确断句2.朗读听完了,大家把屏幕上呈现的注音内容朗读一遍,熟悉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3课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介绍。

2.读通文章,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划分句子节奏。

3.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难点: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1.诵读品味法:读品结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补充反馈本文的理解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感情调节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板书课题:马说)
2、文体介绍。

(多媒体出示)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
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