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机器局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生产器物
(三)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是当时最大 的船舶修造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 1864年,制成一艘小轮船 1866年,筹建船厂。“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 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 船不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开铁厂和船厂,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 艺局”)。前堂学法文,培养造船人才;后堂 学英文,培养驾驶人才。 法国人撤退后,厂务和技术由由学堂学生接 经费 生产技术有所提高,造成铁甲船、复合机等。 后期因经费短缺,生产困难
1、产生与发展



1865年,李鸿章购美商旗记铁厂,与原来丁日 昌、韩殿甲主持的两所炮局合并,成立江南制 造总局。 1867年,该剧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扩 大规模。 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 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船炮厂
2、主要产品
1. 2. 3. 4. 5.
枪支 大炮 弹药 钢铁 造船
“万年青”号
(四)天津机器局



1867年,由崇厚经营,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 一且是北方最大的个兵工厂,又称天津机器局、 北洋机器局。 建立之初,专任英人密妥士总管局务。 1870年冬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 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调沈保靖总理局务。经整 顿扩充,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加。

军事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 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 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 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 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的兴建

天津机器局的兴建

天津机器局的兴建摘要:北洋机器局又名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机器局”,官办军用企业。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于天津。

初名“军火机器总局”。

开办经费二十余万两,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

九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

关键词:天津机器局、李鸿章、洋务运动、经济正文:纵观历史,国家的兴衰不仅与执政者有关,还与经济、文化、军事紧密相联。

打着“自强”、“求富”口号的洋务运动在那个特殊时期,给当时的社会添加了一抹色彩。

一、天津机器局兴建的背景1865年5月18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阵亡于山东曹州,京师大为震动,除授曾国藩为统帅,办理剿捻外,并连次飞谕李鸿章派洋枪队由海道赴津,援护京师。

因为李氏在沪创办炸弹三局,卓有成绩,同时也有旨命,要他派丁日昌带领匠役到京师制造火器,接着又改命季氏派员赴津开局铸造炸弹。

1865年冬,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已商请李鸿章购备机器运津。

而丁日昌也极力支持崇厚开办,允许一切自上海代为设法。

1866年,恭亲王又提出设机器局之议。

当时兵部会议,也主张在津设局,于是在这年八月,恭亲王正式具奏,建议由崇厚筹划办理,设立章程,奉到谕旨允准。

恭亲王奏陈设局,建议由关税项下开销。

因此,崇厚就奏请将津海东海两关的二成洋税,作为津局的常年经费。

户部议覆,却被推翻。

直到1868年1月,崇厚再次奏请,纔奉准由津海东海两关四成洋税提领。

1867年,清政府在海光寺开设“天津机器局(西局)”,这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规模的机械工厂,也是当时清军新式军火的总汇之处。

河东“东局子”就是当年“天津机器局东局”的简称。

河北区元纬路西段有“铁工厂胡同”,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此处设立的“北洋铁工厂”而得名。

河北区金家窑街与粮店街之间有“机器磨房东胡同”,因当年此处有泰山永机器磨房而得名。

天津的轻工业中以纺织工业最为发达,河北区“中纺前街”因位于中纺七厂前而得名,“华新大街”因通华新纱厂而得名。

天津机器局兴建

天津机器局兴建

天津机器局兴建摘要天津制造局,一个以机器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厂,在那个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近代企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它的意义尤为重要。

并且,在那样一个受侵略的时代,为军事国防而生的天津制造局,在一定程度上,为保卫中国的北方作出了贡献。

关键字:天津机器局洋务运动近代中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进入了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而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在天津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作为中国版图上距北京政治中心最近的外港和门户,天天津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主要军政驻地,外交、政治地位逐渐上升。

在外国人眼里,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几乎就是中国的“第二政府”和影子内阁。

因此在中国的近代史里到处都可以找到天津的影子。

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后,清政府面临着统治危机,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在各地创办近代企业,由于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因此在天津也建起了一些近代工厂,其中就有天津机器局。

天津机器局简介天津机器局为官办军用企业。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于天津。

初名“军火机器总局”。

开办经费二十余万两,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

同治九年(1870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

常年经费由天津、烟台两海关拨用“四成洋税”,每年约三十余万两。

自光绪六年(1880年)起,每年又在户部西北边防饷内增拨一万两。

十四年后另从海军衙门拨支洋药厘金作为常年经费的补助。

十九年增建一座炼钢厂。

该局分为东、西两局。

东局设城东贾家沽,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

西局设城南海光寺,以制造军用器具、开花子弹及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

东、西两局所产军火除供应本省淮练各军、兵轮、炮船外,还按时拨给吉林、奉天、察哈尔、热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陆淮+军。

此外,东局还附设有水师、水雷、电报学堂。

二十一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又名“总理北洋机器局”)。

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

无布可织。 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1、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解体的过程:
(1)鸦战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中 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 (2)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 速度进一步加快。


(3)甲午战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
自然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变化

三、抗战时期 沉重打击(1937—1945) 原因:(1)日本侵华战争
(2)官僚资本的膨胀
四、解放战争陷入绝境 1946-1949
(1)官僚资本的挤压 原因 (2)苛捐杂税,恶性通货膨胀
(3)美国的经济掠夺
⑵产生:Ⅰ、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Ⅱ、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 地区)
(原因:a最早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 解体较早 b、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技术和设 备) Ⅲ、途径: ①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 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 代工矿企业
新华网10月27日 电 ……中华人民共和 国原副主席, ……荣毅 仁同志因病于2005年10 月26日20时31分在北京 逝世……
上海 “胡润百富”公布 今年中国的“百富榜”名 单,荣智健第四年蝉联 中国大陆第一富豪。中信 泰富目前在钢铁、通信、 房地产及航空业四领域强 势扩张,去年营业收入已 达二百三十亿元人民币。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1、时间
1927—1937
①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2、原因 ②1935年“币制改革”(法币政 策) ③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3、结果: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 民族工业曲折而艰难的发展。 4、影响: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3、戊戌变法的失败
去我忍望 留自死门 肝横须投 胆刀臾止 两向待思 昆天杜张 仑笑根俭 。,。,
狱 中 题 壁 诗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政治运动, 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意义的历史事件: 从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扫清障碍的角度而言,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改革)运 动;从挽救民族危亡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 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从思想启蒙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认为戊戌 变法的性质是一次并且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 的潮流。
福州 福州船政学堂 广州同文馆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本质是官僚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失败原因
外国侵略者的压制与破坏 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发对 洋务运动本身的封建性、依赖性和腐朽性 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历史意义
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 衰落和崩溃 。 ②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 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③在反封建同时又担 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 西方,在中国发展资 本主义 。
④思想上、组织上较 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 筹,中国农民战争的 最高峰。 ⑤领导人主张与各国 通商贸易,后期又提 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的方案。 ⑥同亚洲各国人民的 斗争相互推动、相互 影响,共同打击西方 殖民主义者。
唐胥铁路上马拉车运煤
1888年唐胥 铁路展筑至天 津,清政府洋 务派李鸿章等 巡视并主持通 车仪式。路方 特备花车一辆 供来宾乘用。

多种历史观

多种历史观

多种史观(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

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

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

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

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

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

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

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

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⑷直接目的:实现“自强”、“求 富”, 维护清朝统治。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 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 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 等近代军事工业。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 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 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 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 民用企业。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 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 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 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 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 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 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 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 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
第二组
洋务 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 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 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机器局
鸦片战争打开了“天朝上国”的大门,先进的中国人在同西方国家交往中认识到西方国家武器的先进。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洋务派官员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先后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

这些企业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近代军事落后的局面。

但是,一方面这些机器局全部设立在南洋,而京师所在的北方没有一个军事企业;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完全操纵在汉族洋务派官员的手中,满州的贵族害怕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恭亲王奕 1866年奏请由满州贵族、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

他说:“中国此时在苏省开设炸弹三局,渐次著有成效,惟一省仿造,究不能敷各省之用,现在直隶既欲练兵,自应在就近地方添设总局,外洋军火机器成式实力讲求,以期多方利用。

设一旦有事,较往他省调拨,匪惟接济不穷,亦属取用甚便。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4,第17页)清政府同意了奕 的建议。

于是崇厚委任英国人密妥士筹备建局事项,并拨给8万银两在英国购买制造火药和铜帽机器。

1867年3月在天津城东贾家沽道购地建厂,5月正式开局,初名军火机器总局。

1869年,又动工兴建机器总局的火药局(通称东局)。

但是在东局筹备期间,直隶练兵急需劈山炮和开花炮。

若等待东局建成后制造,缓不济急。

祟厚提出在天津设专局制造,经清廷批准,祟厚委任英国人戈登、薄郎等购机建局,在天津城南海光寺动工兴建西局(亦称南局),这是军火机器总局的一个分局。

但在办理的过程中,由密妥士不懂管理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机器局的进展不大。

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廷派崇厚为钦差大臣前往法国,这样天津机器局的工作便委派接任崇厚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接办,并且把军火机器总局改名为天津机器局。

李鸿章接办以后,撤除了不懂管理和机器的英国人密妥士,任命精通管理的沈保靖接任。

同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厂房。

对当时的东局和西局又重新的安排。

东局主要负责火药、铜帽、洋枪炮各式子弹,水雷的制造。

西局负责军用器具,添配杂项物件,以及开花子弹的制造。

这一时期,还相继修建了铸铁、熟铁和锯木等厂。

两局的雇工约二千六、七百人,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的一个大兵工厂。

随着该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天津机器局成了中国北方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代表,北京神机营和朝鲜政府先后派遣官员和工匠到天津机器局学习近代化机器制造技术,为此,天津机器局设立了习艺厂和朝鲜馆。

此外,天津机器局还先后设立电机学堂、水雷学堂、水师学堂等,以培养各种新式人才。

在经费方面,开办之初的经费约20多万两,常年的经费由津海关和东海关四成的洋税拨给,平均每年约30万两。

后来规模不断扩大以后,在1880年—1887年间,李鸿章又要求增添机器局的经费,于是又从户部每年加拨一万两。

1888年以后,又从海军衙门中拨支洋药厘金作为常年经费的补助。

由于军工制造的需要,该局又在1891年兴建了一个炼钢厂,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的军事工业。

其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给北洋水师,同时也对各省供应一定的军火,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机器局的规模不断扩大,遂在1896年该称北洋机器局。

但不幸的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以后,机器局被焚毁。

结束了自己辉煌的历史。

天津机器局从1867年创立到1900年,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

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一个成功代表。

虽然耗费银两达到了千万两,但它的成立部分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刀枪剑戟的落后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西方侵略的能力,为中国近代培养了第一代的军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