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DSA的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研究
基于3D-DSA的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研究

基于3D-DSA的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研究陈亚坤;顾进茂;黄承光【期刊名称】《成都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10)3【摘要】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瘤组(37例)及对照组(37例)的临床资料.测量动脉瘤组与对照组大脑前动脉A1段直径(Da1)、A2段直径(Da2)、前交通动脉瘤直径(Dacoa)、A1段与A2段夹角(Aaca)、A1段与前交通动脉夹角(Aacoa)及A1优势征,将两组间的形态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动脉瘤组Dacoa/Da1 (P=0.017)和A1优势征(P=0.017)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aca(P=0.009)和Aacoa(P=0.006)明显低于对照组.Aaca(OR=0.962)、Aacoa(OR=0.948)和A1优势征(OR=4.404)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aca、Aacoa和A1优势征可作为独立预测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总页数】5页(P261-264,268)【作者】陈亚坤;顾进茂;黄承光【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相关文献】1.3D-DSA评估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特征 [J], 杨承佑;关敏;徐伟伟;李旭;万前全;王向宇2.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研究进展 [J], 谭世芳;吕发金3.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J], 张学敬;郝伟丽;吴颂时;高不郎4.基于CTA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脑梗死的影响因素[J], 王鸥5.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J], 彭炫;卢熊伟;施鸿金;龙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邹城市人民医院273500【摘要】目的研究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
方法选择38例治疗后证实为复杂动脉瘤的患者分成两组,治疗前采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对照组,治疗前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研究组。
对比诊断准确性、纠纷事件、操作时间、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准确性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纠纷事件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检查方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
结论复杂动脉瘤患者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能够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纠纷事件的发生,缩短检查操作时间,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复杂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准确性颅内动脉瘤已经成为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该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水平普遍较高[1]。
本文研究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
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的38例治疗后证实为复杂动脉瘤的患者,以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为依据,分成两组,治疗前采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对照组,治疗前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研究组。
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1.9±0.5个月;年龄39-75岁,平均46.9±6.8岁;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1.6±0.7个月;年龄38-79岁,平均46.5±6.3岁。
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分析。
1.2方法对照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获取供、受区域范围内的CT图像: 应用我院现有的多层CT扫描仪,实施头部CT增强扫描。
3D-DSA对模拟锁孔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

M …… . 砌
影像与检验
3 DS 对模 拟锁孔翼 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 夹闭 D- A 手术 的指导意义
李长歌 高宝山 邓 东风 周敬斌 于 颖 张云峰
大 连 大 学 附 属 中 山 医 院 神 经 外科 . 宁 大 连 辽 16 0 01 1
[ 要】 摘 目的 探 讨 三 维 数 字减 影 血 管 造 影 (D D A对 锁 孔 翼 点 入 路 开 颅 夹 闭 前 交 通 动脉 瘤 手 术 的指 导 意 义 。方 法 选 择 前 交 3—S )
安 全 性 、 少 并 发 症 至 关 重 要 。该 研 究 20 减 0 8年 7月一 2)2年 【 l
12 方 法 -
使用 SE N U TS A .. I ME SM L IT R T0P造影 系统 , 采用 Sli e e n r dg 法 经右侧股 动脉穿刺行全 脑血管 造影 . 常规摄取 双侧 颈 内动 脉
解 剖复杂 , 瘤体生 长方 向各异 , 直接手术有 一定 的难度。翼点人 路开颅夹闭瘤颈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的重要手段之一目 。锁孑 入 L 路手术治疗颅 内动脉瘤 已被认知和推广[] D D A能够在术前 3。 — S -3 4 充分了解前交通动脉瘤及载瘤动脉 的空间构 筑 .对增加夹 闭的
读取与重建高分辨率 的三维 图像 。从各角度充分 观察 前交通动 脉瘤 3 D特征 、 瘤颈瘤体 角度 及前交通 动脉 瘤与载瘤 动脉 、 毗邻 动脉的关系 。然后把 3 — S D D A三维重建影像旋转 成锁孔翼点手 术入路 夹闭前交通 动脉瘤 的角度 ( 若前交通 动脉瘤 由左侧 供血 就冠状位左前斜 3 。再 向头侧旋转 1。若前交通动脉瘤在右侧 5. 5: 供血则右前斜 3 。再 向头侧旋转 1。 。仔细观察该角度能否清 5, 5) 晰地暴露瘤颈瘤 体以及载瘤动脉 。 并进行个体化小范 同调整。将 3 — S 8 。 D D A 10旋转造影影像 调整到骨窗画面 , 观察蝶骨嵴 与前 交 通 动脉瘤 的空间位 置关 系 。在模拟成锁孔翼点入路手术体位 的影像 。 个体化设计手术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④ 其他 与前 交通 动 脉瘤形 成 有关 的 因素 , 以便对 其形
成 以及 破 裂 出血 的早期 预 防与早期 治 疗 。
一
、
大 脑 前 动 脉 A1段 优 势
Wii 脉 环 在 大 脑 的血 液 循 环 分 配 中起 重 要 ls动 l
大脑 前 动 脉 A 1段 优 势 是脑 血 管 造 影 的一 个 征 象 , 一 征 象 的形 成 多 是 由 右 侧 A 这 1段 发 育 异 常 所 致 , 以, 所 前交 通 动 脉 瘤 脑 血 管 造 影 时 以左 侧 A 1段 优 势 多见 , 前交 通 动 脉瘤 也 以左 侧 为 多 。大 脑前 动脉 A1 优 势 与前 交 通 动 脉 瘤 的发 生 有 密 切 的联 段 系, 大量 的 临 床研 究 ’ 已经 证 实 了两 者 之 间 的相
会 造 成 大 脑 前 循 环 血 流 动 力 学 发 生 改 变 , l段 优 势 A
率 、 残率 较 高 致
。近年来, 随着 血 管 影 像 检 查 技
术 的不 断成 熟 , 前交 通动 脉瘤 的检 出率 较 以往有 很 大
侧大 脑前 动脉 A1段 血流代 偿 性 增 加 , 通 过 开 放 的 并 前交 通动 脉 , 盈 两 侧 大 脑 前 动 脉 A 充 2段 以 上 的 区
引起 血管 分叉 部位 , 即该 侧 大脑 前 动 脉 A 1段 与 前 交 通动 脉交 界处 内管 壁弹 力层损 害 和 中膜 缺损 , 终形 最 成前 交通 动脉 瘤 。
二 、 交通 动 脉 的 解 剖 变 异 前
① 大脑 前 动 脉 A1段 优 势 ; 前 交 通 动 脉 的 解 剖 变 ②
平板3D-DSA在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v a s o s p a s m, n o p a t i e n t d i e d a n d a n e u r y s ms r u p t u r e d .Co n c l u s i o n
3 D- DS A c a n i n c r e a s e t h e
结论
3 D . D S A能够详细地显示前 交通 动脉瘤 的解剖 信息 , 可 明确 其诊 断 , 对 制定栓 塞手术 计划及 介入 治疗
具有 重要 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关键词 】 颅内动脉瘤 ; 血管 内治疗 ; 栓塞 【 中图分类号 】 R 6 5 1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7 7 0 ( 2 0 1 3 ) 0 3 - 0 1 7 6 - 0 3
d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c y o f c e r e b r a l a n e u r y s m ,i s v a l u a b l e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e mb o l o t h e r a p y
1 7 6
J C l i n N e u r o s u r g . J u n e 2 0 1 3. Vo 1 . 1 0, N o . 3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2 - 7 7 7 0 . 2 0 1 3 . 0 3 . 0 1 7
A pp l i c a t i o n o f ia f t pa ne l 3 D— a ng i o g r a ph y i n t r e a t me n t o f a nt e r i o r c o m m uni c a t i ng a r t e r y
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3 D — D S A;脑动脉瘤 ;临床诊断;介入放射学 ;应用价值
目前 在临 床上 对于 脑动 脉瘤 的诊 断 以及介 入 治疗 中C T A以及 MR A 为 常 用 手段 ,DS A检 查为 脑 动 脉瘤 的诊 断 金标 准 ,准确 性 像 对 动 脉瘤 的 显示 效 果分 为 5 级 。1 级 :无 法 显示 ;2 级 :可 能 不
表1 2 D— DS A和3 D — DS A检查图像 显示级别比较 ( ±S)
经 统 计 得 知 ,3 D— DS A检 查 图像 对 动 脉 瘤 、动 脉瘤 形 态 、
动 脉 瘤 瘤 颈 以 及 动 脉 瘤 同 毗 邻 血 管 关 系 的 显 示 等 级 明 显 高 于
2 D — D S A检查 ( P<0 . 0 5),详见 表 l 。
岁 ,平均 ( 4 3 . 2 ±1 3 . 5 ) 岁 。所有患 者均符合 临床诊 断标准 。
1 . 2 研 究 方 法 :对 以 上 统 计 的研 究 对 象 分 别 进 行 2 D— DS A和 3 D — D S A 检 查 ,而后 将两 种检 查 的显示 情况 进行 对 比分析 。 1 . 3 图像 整 体 质 量评 价 标 准 :本 次 研究 中两 种 检查 方 法 所 得 图 影剂 时 的量相 对较 少 ,从 而导致 颅 内细小 血 管 分支 无法 获 得清 晰 的显 示 。③3 D — D S A 重 建 图像无 法对 血 管 的钙化 以及 血栓 的形成 进行 清楚 显示 。所 以 ,若有 必要 可对 患 者
近几 年 的 临床研 究 证实 ,3 D — D S A技术 在 动脉 狭窄 、动静 脉 畸形 以及 一些 血 管 瘤等 疾病 的 诊断 中发 挥 了重 要作 用 。3 D — D S A 能够 准确 提 供立 体 的形 态与 结 构 ,可 以对 血管 成形 ( P T A)以及
三维CT血管造影对急诊处理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意义

三维CT血管造影对急诊处理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意义前交通动脉瘤由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和动脉瘤解剖复杂,瘤体生长方向各异,导致手术入路的选择存在难度[1-3]。
本组通过在术前使用3D-CTA模拟手术入路的方法,了解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在不同入路情况下的空间构成,从而帮助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来处理前交通动脉瘤。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110例。
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6.5岁。
起病至手术时间1~3 d。
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26例、Ⅱ级39例、Ⅲ级33例、Ⅳ级10例、Ⅴ级2例。
所有病例行头颅CT、3D-CTA及DSA 检查。
合并额叶血肿19例,血肿破入侧脑室6例。
其中108例为动脉瘤首次出血,另2例是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再次破裂出血患者。
110例患者共发现颅内动脉瘤135个,20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颅内动脉瘤。
其中8例合并中动脉瘤,7例合并后交通动脉瘤,1例合并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合并同侧的后交通及中动脉瘤,1例合并后交通及对侧中动脉瘤,1例合并一侧后交通动脉瘤及双侧大脑中动脉瘤。
1.2 治疗方法术前将3D-CTA影像学资料在图形工作站重建后,从各个角度观察前交通动脉瘤的三维特征及与载瘤动脉、毗邻动脉的关系。
重点是分别模拟双侧翼点入路的体位下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动脉瘤的局部解剖(图1)。
仔细比较哪一侧入路能更清晰、直观地暴露动脉瘤瘤颈以及载瘤动脉,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和损伤,从而个体化确定手术入路的方案。
术中所有患者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
手术即根据术前3D-CTA影像分析,并结合瘤体大小、是否是责任动脉瘤、是否合并颅内血肿等情况,选择合适方向行翼点入路开颅,术中常规应用显微技术夹闭动脉瘤。
A:普通CTA显示前交通动脉瘤;B:3D-CTA模拟左侧翼点入路,动脉瘤被同侧A2段遮挡;C:3D-CTA模拟右侧翼点入路,动脉瘤及瘤颈显露充分图1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动脉瘤影像2 结果109例患者术中呈现的前交通动脉瘤的空间位置关系与术前3D-CTA图像全部相同;只有1例为动脉瘤夹闭术后再破裂出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术中所见与术前3D-CTA不完全相符。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研究进展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研究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破裂后致残致死率高,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需充分权衡其破裂风险与手术风险。
前交通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亚组,对前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临床评估其破裂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形态学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高达40%~50%,致残率10%~20%[1],因此,国内外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近来有研究显示,不同部位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2]。
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的常见部位,大脑前动脉解剖结构复杂多样,使得前交通动脉瘤成为前循环中最为复杂的动脉瘤亚组,且其被认为较其他部位动脉瘤有较高的破裂率[3,4],这些都提示着前交通动脉瘤发生、发展及破裂的自然病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破裂的危险因素也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将着重对前交通动脉瘤亚组破裂的形态学因素作一综述。
1 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大小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最常用指标。
先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SUIA)有研究[5]显示,包括前交通动脉瘤在内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瘤体4 mm的前交通动脉瘤就应该接受治疗。
Matsukawa等[8]回顾性的分析了140例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形态学特征,得出多数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直径>5 mm。
Zhao等[9]回顾性分析了中国125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影像学资料,结果显示90.6%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10 mm,50.9%直径≤5 mm,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平均直径为(5.18±2.77)mm。
Lai等[10]回顾性地分析中国香港267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91%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10 mm,64%直径≤5 mm,而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直径≤5 mm的比例较其他部位更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2 6 1 ・
网 络 出版 地 址 : h t t p : / / ww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5 1 . 1 7 0 5 . R. 2 0 1 5 0 5 1 5 . 1 1 3 2 . 0 0 1 . h t ml
态学因素 。
A a c a 、 Aa c o a 和 A1 优 势 征 可 作 为 独 立 预 测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形 成 的 形
【 关 键 词】 动脉瘤 ; 前 交通动脉 ; 形 态学 ; 大脑前动脉 ; A1 优 势 征 【 中 图 分 类 号 】 R5 4 3 . 5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的 临 床 资 料 。测 量 动 脉 瘤 组 与 对 照组 大脑 前 动 脉 A1 段 直径 ( D a 1 ) 、 A 2段 直 径 ( D a 2 ) 、 前交通 动脉瘤直径 ( Da c o a ) 、
A1 段与 A 2段 夹 角 ( A a c a ) 、 A1段 与 前 交 通 动 脉 夹 角 ( Aa c o a ) 及 A1 优 势征 , 将 两 组 间 的 形 态 学 参 数 进 行 单 因 素 和
c o mmu n i c a t i n g a r t e r y ( ACo AA ) a n d a n t e r i o r c e r e b r a l a r t e r y b i f u r c a t i o n t h a t c o r r e l a t e wi t h f o r ma t i o n o f ACo AA a n e u r y s ms . Me t h o d s W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1 y r e v i e we d 3 7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Co AA a n e u r y s ms a n d 3 7 p a t i e n t s wi t h o u t a n e u r y s ms a s c o n t r o 1 wh o r e c e i v e d t h r e e - d i me n s i o n a l 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a t o u r d e p a r t me n t .F o r e a c h p a t i e n t , a n t e r i o r c e r e b r a l a r t e r y A1 s e g me n t d i a me t e r ( Da 1 ), A2 s e g me n t d i a me t e r ( Da 2 ), ACo A d i a me t e r ( Da c o a ) , a n g l e b e t we e n A1 a n d A2 s e g me n t ( Aa c a ) , a n d a n g l e b e t we e n A1 s e g me n t a n d ACo A( Aa c o a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 . Un i v a r i a t e a n d mu l t i v a r i a t e a n a l y s e s we r e p e r f o r me d t o c o mp a r e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b e t we e n t h e t wo g r o u p s .
PLA NP “r 0 s r g c Z I ns t i t ut e, Cha ngzh e n g Ho s pi t al, Se c o n d M i l i t a r y Me di c al Uni v e r s i t y, Shan ghai 20 00 03, Chi n a
C h e n Y a k u n, Gu J i n ma o, Hu a n g C h e n g gu a n g△. De p a r t me n t o f Ne r D s “ r g P r , S h a n gh a i Ne u r o s u r g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e,
第 二 军 医大 学 附 属 长 征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 上 海 市 神 经 外 科 研 究 所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 神 经 外 科 研 究 所 ( 上 海 2 0 0 0 0 3 )
【 摘要】 目的 探 讨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形 成 的形 态 学 因 素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动 脉 瘤 组 ( 3 7例 ) 及对 照组( 3 7例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2 2 5 7 . 2 0 1 5 . 0 3 . 0 0 1
・
论 著 ・
基于 3 D— D S A 的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形 成 的 形 态 学 因 素 研 究 *
陈亚坤 , 顾进 茂 , 黄承 光△
Mo r pho l og i c a l Ri s k Fa c t o r s f o r Fo r ma t i o n of Ant e r i o r Co m m uni c a t i ng Ar t e r y Ane ur y s m s: 3D- DSA I ma g e - b a s e d S t u dy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o i d e n t i f y 3 D- DS A i ma g e - b a s e d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o f t h e a n t e r i o r
多 因 素 分 析 。结 果
动脉 瘤组 D a c o a / D a l ( P一 0 . 0 1 7 ) 和 A1优 势 征 ( P一 0 . 0 1 7 ) 明显高 于对 照 组 , 而 Aa c a ( P一
0 . 0 0 9 ) 和 A a c o a ( P=0 . 0 0 6 ) 明显 低 于 对 照 组 。A a c a ( O R一 0 . 9 6 2 ) 、 Aa c o a ( O R一 0 . 9 4 8 ) 和 A1优 势 征 ( 0 一 4 . 4 0 4 ) 是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形 成 的独 立 危 险 因 素 。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