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知识点三 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1)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以NaCl为例)
当将NaCl固体加入水中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与Cl-脱离NaCl固体的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 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知识点三 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1)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以NaCNa+与Cl-脱离NaCl固体的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 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知识点四 电离方程式
(1)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2)电离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
①阴阳离子拆开写,但原子团不能拆, 如:NO3-、SO42-、OH-、NH4+、CO32-等
②阴、阳离子的个数由化学式决定, 带电荷数由化合价决定。
③强酸的酸式根(HSO4-)要拆开写,而弱酸的酸式根(HCO3-、HSO3-等)不能拆。
酸,如H2SO4、H2CO3等 碱,如NaOH、NH3·H2O等
盐,如NaCl、CaCO3等 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2、CO等 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3等 绝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CH4等
疑问:怎么样看待是否能自身电离?
自身发何时能电离是指物质溶于水后是物质自身发生电离,而不是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发生电离。
补充:几种“特殊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
1.NaHCO3 NaHCO3的组成是Na+和HCO3-, HCO3-在水中很难再发生电离,故NaHCO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应写为 NaHCO3== Na++HCO3不写为 NaHCO3== Na++H++CO322.NaHSO4 NaHSO4的组成是Na+和HSO4-, HSO4-在水中易电离为H+和SO42-,故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应写为 NaHSO4== Na++H++SO42 -3.CH3COOH 每个CH3COOH有4个H,但CH3COOH是一元酸,在水中电离为H+的H只有OH中的这1个。 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是可逆的。综合上述, 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应写为 CH3COOH ==CH3COO-+H+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二节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二节

3
4
在极地地区,随时都能看到美丽的极光。
太阳活动时所发出的电磁波,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
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知识归纳
日冕层
色球层
光球层
光能
太阳大 气层结构 太阳辐射
影响 太阳对地球 的影响 太阳活 动影响 太阳活动 类型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风能
水能 生物能
短波通信
磁暴
极光
自然灾害
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目前备受关注。我国太
解析 答案
图中信息可推断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
专项提能1
图表特征
该类型的地图遵循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在分析影响要素时,一般
从纬度、地势、天气等角度进行。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典 型 例 题
(1)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 A.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C.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B.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D.整体分布较均衡
活动类型 位置 形态 活动特征 温度比光球层表面 其他地方低 色球层太阳大气高 度集中的能量释放 过程(色球爆发) 对地球的影响 ①黑子、耀斑增多→电磁波扰动地 球大气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 ②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扰 耀斑 色球层 大而亮的
黑子
光球层 黑色斑点
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日珥
色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剧烈太 阳活动现象
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 的耳朵一样而得名
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
日冕物质抛射
表现为日冕结构在几分钟至 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 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 使大范围日冕受到扰动,破 坏了太阳风的流动,是规模 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 动现象

第一章 第二节 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事故是社会因素(基础原因)、管理因素(间接原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事故隐患)(直接原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后果。
事故调查过程则与上述相反,为事故现象→事故经过→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
【单选题】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引进可靠度高的自动化生产线,代替原有人员手工操作生产线,同时加强人员行为失误校正和培训,减少事故发生。这种做法符合事故致因理论中的(B)。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应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
(4)不能全部根除危险源,只能把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接受的危险。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六)综合原因论
D.“反馈原则”是指员工对领导的反作用
【单选题】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某企业针对新引进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制定了巡检人员的标准作业程序,在车间内无死角监控巡检人员的行为,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生产中执行和监督情况进行严格监控。这种做法符合安全生产管理原理的(B)。
行为原则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
预防原理果然三本
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
因果关系原则
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
3E原则
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
4.事故
5.伤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一章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共3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一章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共32张PPT)
1.说出图中①~⑤的名称 2.水螅的体形有什么特点?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说出图中①~⑤的名称

2.涡虫的体形有什么特点?
这种体形与辐射对称相比

⑤ 有什么好处?

⑥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线形动物—蛔虫
学习目标
1.概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蚯蚓的呼吸

界 空
氧气

二氧化碳
体 壁 ( 氧气 黏 液 )二氧化碳
体 壁 的 毛 细 血
氧气 二氧
管 化碳
全 身 各 处 的 细 胞
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环节动物—蚯蚓
在观察蚯蚓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 球擦蚯蚓体表,使其保持湿润。
蚯蚓的体内没有呼吸器官,湿润的体壁 内有微血管网,气体可溶于体表黏液与 体壁毛细血管里的气体进行交换。
可提高土壤肥力。
环节动物—其他动物
沙蚕

沙蚕: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水蛭: 蛭可提取蛭素,生产抗
(疣足)
血栓药物,治疗心血管病
环节动物—主要特征
(1)身体 圆筒形 。
(2)由相似的 体节 组成。
(3)依靠 刚毛
或 疣足
运动
环节动物—总结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有口无肛门→有口有肛门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1、长圆筒形身体出现分节——运动更灵活 2、肠壁有肌肉,消化器官较发达 3、对水环境的依赖大大减少,能生活在陆地 上——能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4、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刚毛或疣足
经咽入肠
幼虫在肺泡中完成第二、三次蜕皮, 发育成成虫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课件
第三页,共十三页。
地球(dìqiú)的公 转
地球公转(gōngzhuàn)的方 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 (gōngzhuàn)周期为一年,公转 (gōngzhuàn)轨道形状为近似正 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 公转(gōngzhuàn),地轴总是倾 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 向北极星。
第四页,共十三页。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的半球
第五页,共十三页。
地球(dìqiú)的公 转
太阳(tàiyáng)直射点在南北纬 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 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 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 们是太阳(tàiyáng)直射点能够到 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 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 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 到太阳(tàiyáng)直射,地面获热 就多。
极夜(jíyè)
第九页,共十三页。
地球(dìqiú)的公转
由于各地的昼夜长短和阳光照射角度(jiǎodù)在有 规律地变化,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内不同月份 所获得的太阳光热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 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所以中纬度地区就有了 明显的四季之分。
第十页,共十三页。
地球(dìqiú)的公转
第十一页,共十三页。
地球(dìqiú)的公转
地球自转(zìzhuàn)的方向和周 期
昼夜(zhòuyè) 更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变化
第十二页,共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地球的公转。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一 年,公转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zhǐ xiànɡ)

第一章 第二节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第一章 第二节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2)实验步骤:以配置 100mL 1.0mol/L NaCl 溶液为例

用分析天平称量(5.8500±0.0001)g氯化
称量
钠纯固体;或用托盘天平称量5.9 g氯化 钠纯固体。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
新型数显称电量时能将NaCl固体直接放置于托盘上吗? 子分析天平
要用称量纸,如果是NaOH等具有腐蚀性的 药品要用表面皿或者烧杯。
化学式中离子的数目 (下标) 之比。
例如:0.1mol/L H2SO4 溶液中 c(H+)=0.2mol/L,c(SO42-)=0.1mol/L。
课堂练习:
1.从100mL 5mol/L H2SO4溶液取出了10mL,所得硫酸根的物
√ 质的量为0.05mol。( )
(在浓度一定的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NaCl 1.0mol/L
9.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3)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 量筒
烧杯 玻璃棒 容量瓶 胶头滴管 药匙 ______
(浓溶液配稀溶液不用天平和药匙)
9.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3)实验步骤:浓溶液配稀溶液
H2SO4
课堂练习
1、容量瓶上标有: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 ⑥酸式或碱式 六项中的( A )
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转入
容量瓶,并不轻轻摇匀;
⑥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____1__~_2__c__m_________处, 改用__胶___头___滴____管___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相切;
⑦把④所得溶液小心转入 __5__0__0_m___L___容___量____瓶___;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课件 (共23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课件 (共23张PPT)

第23秒末初 第5秒初 第21秒初末 第3秒末
0 1 2 3 4 5 t/s 第1秒第2秒第3秒
思考:请同学在时间轴上标出第2秒初, 第3秒初,第5秒初。
请同学理解以下时间的表述
0 1 2 3 4 5 t/s 前三秒 前二秒 前一秒
3.时间的测量:在实验室 中常用秒表和打点计时器 (以后学习).
标是xB=一2 m,它的坐标变化量是
△x=?位移是多少?方向?
△x= xB-xA=-2m- 3 m=-5m 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反
课堂作业 ▪P14:4
再见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二、位移和路程
三条轨迹:
异:物体(质点)的轨迹及其长度
同:物体(质点)位置的变化。 (起始、终了位置及二者的直线距 离)。
二、位移和路程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用来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 变化的物理量。
是一条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 线段。
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1)位移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 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方向)。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表示时
间的数轴上,用点来表示.

下上 下
上午

课课 课
前两节课
开始与结
束的时刻
8 45min 945min 10 t/h 及两节课
与课间休
10min
息的时间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五个温度带 热带、北温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三、五带的划分
思考
1、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 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
2、哪里有阳光直射现象?
哪里有极昼、极夜现象?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 66.50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23.50
有太阳直 射现象
00
23.50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冬至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物体正午影子逐渐缩短,到夏至影子变得最短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情况 节气
6.22 北回归线 9.23 赤道
12.22
南回归线
全年最高 居中
全年最低
昼长夜短 夏至日 昼夜平分 秋分日 昼短夜长 冬至日
3.21 赤道
居中
昼夜平分 春分日
南半球节气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如果是昼长时间呢?
观看动画并讨论: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填写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春分 (3.21)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 方向
夏至 (6.22)
秋分 (9.23)
冬至 (12.22)
地球的公转
观看动画并讨论: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昼夜更替。
产生现象—时间差异
产生现象—时间差异
手机时钟
酒店大堂
产生现象—时间差异
小结:自转规律
内容
自转
绕转轴心 方

周期 产生现象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从赤道上空看 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 S 顺时针 从北极上空看 N 逆时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摒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 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 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 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 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 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 鬼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 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 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矛盾的普遍 性与矛盾的 特殊性是辩 证统一的关 系
(三)事物发展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量、度 •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 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 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级动 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 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 精确化。
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 事物的具体联系(整体、开放、动态)。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爆炸”宇宙学假说
火山爆发形成原始大气
“大
氨基酸 单糖
H2O
CH4
H2
NH4
核苷酸
有机高分子的形成
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 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 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 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 盾学说的关键。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 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 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 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 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之中,在 这种变化之中,尽管有种种的偶然表面 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 展终究会实现。”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性质、结构、内容和基本范畴
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为矛盾双方提供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 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二,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a.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 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 力量
矛盾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 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斗争性的表现
战场厮杀
学术争鸣
批评与自我批评
市场竞争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的 相 互 关 系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斗 争 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处时 处时 有有 物生有两 万物莫不有对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 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 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 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适度的原则 要注意掌握分寸, “过犹不及”。
乐 极 生 悲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 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 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它包括以下几 层意思:一,在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中,要全 面把握各种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二,在一个具体矛盾中,要全面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三,要全面把握矛盾的属 性,既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又看到矛盾的斗争 性;四,要全面把握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既看到内部矛盾,又看到外部矛盾。 坚持重点论,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 主要方面。
文 化 问 题
政 治 问 题
其 它
矛 盾 分


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 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矛盾分析法。 •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 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规 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 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 挥。”
——《列宁选集》第2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
矛盾 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 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 同一性。
矛盾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 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 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N S 克隆绵羊“多莉”
“克隆”是细胞与个体之 间的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磁针的两极相 互依存而存在
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 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 约的种种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2)普遍性 不是主观臆想的 (3)多样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 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 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 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 真理的科学方法。
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 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 素的总和。
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建立各种联系 现实中的“乱 砍滥伐”、“掠夺 式开发”、“无节 制浪费”、“无计 划生育”等都是无 视联系客观性的表 现,其结果必然要 受到客观规律的无 情惩罚。
第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时矛盾 双方处于平衡合作情况下;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只有在不 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和谐; 和谐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各种 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 的状态。
• 性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共同规律, 是由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 结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 内容(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 和道路) 。 • 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 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 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 矛盾特殊性 的三种情形: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 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 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 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讲,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 第一,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 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 双方所代替。 • 第三,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即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二是非爆发式飞跃
物种的演变、 猿到人的转化、人们世 界观、人生观的改变等 都是非爆发式飞跃。
人类的起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
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
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源自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旧事物
的东西。
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
大前途的东西。 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 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 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 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 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 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 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 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 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