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空气的力量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8.3《空气的力量》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8.3《空气的力量》教案在设计这节《空气的力量》的物理课程时,我的意图在于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并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掌握测量空气压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空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实践活动。
而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空气压强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会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以及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空气的力量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并演示如何测量空气压强,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加深他们对空气压强的理解。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吹气球、吹纸片等,让学生们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完成一些任务。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讲解如何测量空气压强,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空气的力量完成实践活动。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对空气的力量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并掌握空气的力量,并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空气的力量》这节物理课程时,我注意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如何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并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测量空气压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
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空气压强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第一个重点关注的细节,我选择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空气的力量概念。
我会准备一些气球,让孩子们亲自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力量。
8.3空气的力量 完整版课件PPT

二、大气压的测量
托里拆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
1644年,伽利略的学 生意大利科学家托里 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 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 压强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
用水银将一端开口的玻 璃管灌满。
760mm
用水银将一端开口的玻 璃管灌满,然后用手睹 住,倒放入水银槽中,
会发现管中的水银下降, 但下降到一定的高度就 不再下降了。
(练P126) 5.生活中常见的“吸盘式”挂衣钩,如图8-32所示, 把挂衣钩的皮碗紧贴在平整、清洁的墙上,皮碗内的大部分 空气被挤压出来,使密封于皮碗内的空气的压强变 小 ,且
小 于皮碗外面的大气压,大气压就将 皮碗紧压在墙上,使皮碗与墙之间能产 生较大的 摩擦力 ,足以平衡衣服或书 包的重力,使它们挂在上面而不至下滑。
(练P126)2.如图8-30所示,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 是( D )。
(练P127)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大气压的是( D )。 A.用吸管吸饮料 B.用抽水机抽水 C.用胶头滴管吸取化学试剂 D.将注射器针管中的药液注入人体内
(练P126) 4.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当球内的空气抽出以后, 由于球里 没有空气 ,球外的 大气压 就把两个半球 紧紧地压在一起了,这个实验说明了 大气压的存在 。
(练P127) 7.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生活在西部高原的人们烹饪食 物往往采用炒、烤等方式制作,较少用煮的方式。这是由于高 原地区的大气压较 小 ,水的沸点较 低 的缘故。
800hPa
4km
2km
1013hPa
海平面
两个关系:
高度增大,气压减小
大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气
高度减小,气压增大
压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8.3空气的力量

猜一猜、做一做、说一说 3.将大试管盛满水,将一个稍细的试管插入 其中,小心地倒置过来管口朝下,将会看 到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做一做、看一看)
答:看到水流出,小试管向上运动。当管内 水流出后,管内气压减小,管外大气压将 小试管压入大试管中。
巩固练习
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1.喝饮料
第八章
压
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大气压强
课堂演示
广口瓶底铺一层沙子,点燃的酒精棉球 放入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请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现象:先看到 火焰熄灭,后 来鸡蛋慢慢被 吞入瓶中鸡蛋 为什么能被吞 入瓶子中?学 习了本课的知 识,就会得到 满意的答案
提出问题: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吗? 实验方案 冷水浇烧过的铁皮罐
答:当瓶内火焰熄灭后温度降低,瓶内气压 减小,瓶外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
猜一猜、做一做、说一说 2. 盛满水的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封严, 小心地将杯口朝下,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做一做、 看一看)
答:将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不会洒出来。 这是因为空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并且 大于瓶内水的压力。
= 4500000牛。
由于房顶上、下表面都受到相等的大 气压力的作用,上、下的压力互相平 衡,所以不会把房顶压塌。
学习内容小结
1.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这种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 称大气压或气压 2.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0mm的水银产生的压强 。 标准大气压=1.01×105Pa粗略运算时可取1×105Pa
2.吸盘挂衣钩
巩固练习
3、用自来水钢笔吸墨水时,只要把弹簧片按几下松开, 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这是因为( ) C
8.3空气的力量

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 堡市市长奥托· 格里克就在马 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实 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他 把两个直径为30cm铜质空心 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 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 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 半球,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 把它们拉开。
实验说明了什么?
﹑
大气压的表示 1)、通常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高的 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atm) 1标准大气压 = 760毫米汞柱 ﹑ 5 =1.013 × 10 Pa=1013hPa 2 )、大气压的单位: 国际单位:Pa 常用单位:mmHg、atm 、hPa
五、大气压的变化
五、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水银
1.013×105Pa的压强相当于在每平方 米的面积上有200个质量50kg中学生的压力 作用
由P
F S
得 P 0 水 gh 1 . 013 10 Pa 1 . 0 10
3 5
h
P0 水g
Kg m
3
10 . 3 m Kg
9 .8 N
h=?
四、测量大气压的仪器
大家动手算一算:
教室长10米,宽8米,高3米,空气 的密度为1.29kg/m3 , 请计算一间教室 空气的质量为多少?
一、大气压强及其产生的原因
1、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这种 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与液体相同 1)、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 2)、空气具有流动性
第八章 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为什么针筒滑塞拿出来不可以吸东西, 在针筒里可以吸出药水?
8 .3空气的力量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吸果汁
针筒吸药水
茶壶的盖上留一 小孔,在大气压 的作用下,水倒 了出来
如果将孔堵上发现 壶里的水不会倒出
鸡蛋为什么能被吞入瓶子中?
答:当瓶内火焰熄灭后温度降 低,瓶内气压减小,瓶外大气 压将鸡蛋压入瓶中。
挤钢笔胶管吸墨水
原理: 外力挤压笔内橡胶管后将 笔尖浸入墨水,然后撤去外力(由于 橡胶管本身具有保持其原有形状的 特性)橡胶管内的体积增大,管内 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墨水被大 气压压进钢笔胶管。
托里拆利是怎么做的实验?
气压计
二:托里拆力实验 1 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是谁支撑了水银柱?
外界的大气压
2 水银柱没有保持住1m, 而是下降了一段, 说明了什么?上方空间形成了什么?
大气压支撑不了1m高的汞柱
76cm
3 大气压产生的压强与76cm水银柱
大 气
产生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6km 4km
800hPa
说说大气压 的变化规律
2km
1013hPa
海平面
要 可 到想是山证地上明面去水上做银的实柱大验是气,大压气是压不支 变 撑 的 气的,压,哪随就里高需的度要大的观气增测压加大会而气与减压地小变 面 。 化 不时同水呢银?柱是否随之变化!
帕斯卡பைடு நூலகம்
76cm
大
大
气
气
压
压
水银
1.气压与高度的变化:
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 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 少。 ——打一自然物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打一自然物
8.3 空气的“力量”
8.3空气的“力量”(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8.3 空气的“力量”(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寓教于乐是我设计每一堂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设计“空气的‘力量’”这一课程时,我采用了实验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感受空气的力量,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也是一种力量。
同时,通过课程的开展,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3.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空气也是一种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吸管、塑料瓶、胶带、尺子。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塑料瓶、一支吸管、一个气球。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一个气球,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会飘起来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我引导他们思考空气的作用。
2. 实验一:我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塑料瓶、一支吸管和一个气球,让他们用吸管把气球吹起来,然后把气球放在塑料瓶口,用塑料瓶罩住气球。
孩子们发现,即使他们把塑料瓶拿开,气球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力。
3. 实验二:我让孩子们用吸管把气球吹起来,然后用尺子轻轻压住气球,孩子们发现,即使他们用很大的力气吹气球,只要尺子在,气球就不会胀大。
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空气也是一种力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空气力量现象,并用图片或者文字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空气的力量,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会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理解空气的力量。
8.3 空气的“力量”

水中的鱼
大气中的人
是 真 是 假 ?
硬纸片 不会掉下来
喝不到 瓶里的饮料
管中的水柱 不会下降
真的
真的
真的
千疮百孔的瓶子 也能装水
真的
是什么魔法,给了小 纸片巨大的力量,使 一张小小的纸片托住 了满满一杯水?
为什么,在吸果汁的时候 盒子会变扁,是什么力量 使盒子变扁?
1.空气对纸片有一个向上的压力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意大利 托里拆利)
真空
分析:
玻璃管内汞柱上方是真空,而管 外汞面上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 强支持着管内760毫米高的汞柱,
汞 柱 760毫米
也就是说此时大气压强跟760毫米 高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计算:
P=gh = 13.6 × 10 3㎏/m3 × 9.8 N/㎏× 0.76m = 1.013× 10 5 Pa
活动一 活动一
1640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城,塔斯坎 宁大公爵在家里的花园中修建了一座十分精美的 喷水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水源供给,就在园中 挖了一口井,井口离地面足有十多米,并且装上 了强有力的抽水机。大公爵和设计师想,在晨曦 中喷泉与园内景色相映一定美极了。工程完成后, 大公爵选择了吉日邀请了亲朋好友,正式揭幕喷 泉。可是十分扫兴,尽管抽水机不停地工作,喷 水池却喷不出一滴水来。在实际上,在当时的生 产实践中,这类问题不止出现一次。矿工们早就 发现无论费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把矿井里的水吸 到离地面10米以上的地方。喷水池风波虽然结束 了,但问题却留给了科学家。
生活中大气压的现象:吸饮料、钢笔吸墨水、 茶壶盖上有小孔、吸盘挂衣钩、抽水机等。
吸盘 是如何工作的?
饮料是怎样进入 中的?
• 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 个空的“皮碗”,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 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 这是因为 (D ) • A.墙对它有吸力 • B.玻璃对它有吸力 •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 D.大气压的作用
8.3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8.3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这次“空气的‘力量’”教学活动时,我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力量。
一、设计意图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力量。
设计方式采用了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袋、杯子、纸巾、吹风机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塑料袋和一张纸巾。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孩子们对空气的思考:“什么东西,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却能让我们呼吸?”在孩子们回答后,我顺势引入本次活动。
2. 实验一:气球的力量。
我将气球放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观察气球的形状,然后用吹风机吹气球,让孩子们感受空气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并让他们亲身体验吹气球的乐趣。
3. 实验二:塑料袋的力量。
我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塑料袋,让他们用手握住塑料袋,然后用力吹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了解空气的力量。
4. 实验三:纸巾的力量。
我会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纸巾,让他们将纸巾放在嘴边,用力吹气,观察纸巾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感受空气的力量。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和参与程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空气的“力量”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知道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学习要点
1.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和液体一样也受到_____的作用,且具有_____性,所以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2.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
3.最早测量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实验,测量出的大气压相当于_____mm 高汞柱产生的压强,人们通常把这个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其数值约为_______ Pa。
4.大气压与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___。
5.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大气压强
1.知识回顾
(1)如右图所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讨论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________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________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虽然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空气有质量,但实际上,1m3的空气有1.29kg的质量,试计算充满你教室的空气的质量 =_____kg。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举出一些你日常所见的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3. 马德堡半球实验
德国马德堡市市长_____________做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实验,这个实验最早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实验。
4.活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请你利用手边的器材:两个小皮碗、杯子、纸片和水,设计两个小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请试着做出解释。
我的实验:
我的解释:
5.结论
浸在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产生的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________作用,且具有_______性。
二、测量大气压
1.托里拆利实验
(1)取一根长约________、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将玻璃管________汞液。
(2)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堵住管口________在汞液槽中。
(3)放开堵管口的手指,让管内的汞液流出。
实验结果发现:玻璃管内汞柱下降一段就不再下降了,经测量,管内外汞柱面的高度差约________。
原来,玻璃管内汞液的上方为________,管外汞面上受到____________,大气的压强跟________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正好相等(如课本图8-37)。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________________实验,它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2.气压计
现在,人们通常利用各种________测量大气压强。
如课本图8-39和图8-40所示,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气压计。
三、大气压强的变化
1.人们通常把_____mm高汞柱产生的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其数值约为______ Pa。
2.大气压与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___。
3.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________。
供你自主研学
1.在物理学史上是哪位科学家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
A. 马德堡
B. 奥托·格里克
C. 托里拆利
D. 帕斯卡
2.如右图所示在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能上升到口中,这是由于:( )
A. 嘴的吸力的作用
B. 大气压的作用
C. 液体压强的作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医生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人体
B. 钢笔吸墨水
C. 人体进行呼吸
D. 茶壶盖上开有小孔
4.小强在用水银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数值时,不慎混入了少量的空气,则他测得的气压值比实际气压值要:( )
A. 相等
B. 偏大
C. 偏小
D. 无法判断
5.明明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出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74cm,而当时
实际的大气压是1atm,其原因可能是:( )
A. 水银槽内的水银太多
B. 玻璃管内进入了空气
C. 玻璃管太粗了
D. 玻璃管放倾斜了
6.想一想:
把装满水的量筒口朝下浸入水中,然后照图那样抓住筒底向上提. 请问:在筒口离开水面以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将是下列情形中的哪一种?为什么?
(1)空的;
(2)有水,但不满;
(3)充满水.
迷你实验室
(1)准备一只气球和一只空的饮料瓶,将气球塞进瓶内;(2)拉大气球的吹气口,反扣在瓶口上;(3)嘴对瓶口用力吹气,看看有什么结果。
这时你会看到,气球只不过大了一点,但却怎么也鼓不起来。
注意:不要选择太大的气球,气球的形状最好是细长的。
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