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NO.11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美学原理NO.11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1、亚里士多德
在美学史上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的 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希腊 灿烂的悲剧艺术。希腊悲剧最早起源于 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 即“酒神颂”。
• 在雅典卫城建造了能容纳数万人的半圆形 露天剧场,执政官伯利克里向群众发放观 剧津贴。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都举办盛大的 戏剧比赛。国家的大力提倡和人民的普遍 参与使希腊悲剧在公元前五世纪达到空前 的繁荣,出现了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埃 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2、黑格尔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
“过失说”以索福克 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为主要依据,那么,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则 建立在索福克勒斯的 另一部代表作《安提 戈涅》的基础上。
• 《安提戈涅》这部悲剧的主要情节是:俄狄浦斯和生母 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埃忒奥克勒斯、波吕涅克斯和两 个女儿:伊斯梅涅和安提戈涅。次子波吕涅克斯借用外国 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忒拜,同大哥埃忒奥克勒斯争夺父亲 留下的王位,结果两兄弟自相残杀身亡。新国王克瑞翁下 令禁止埋葬波吕涅克斯的尸体,违令者要被处死,因为他 焚烧祖先的神殿,吸吮族人的血。但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 仰,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 此亲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安提戈涅不顾国王的禁令为哥 哥收了尸,因为违反国家的法律,安提戈涅被囚禁在墓室 里最终自杀身亡。听到这个消息后,和她订过婚的王子、 即克瑞翁的儿子殉情身亡,他的母亲、即王后也自杀了。 希腊人仍然以命运解释这部悲剧。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仰, 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此亲 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然而,安提戈涅如果为哥哥波吕涅 克斯收尸,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这样形成了无法解决的 矛盾,这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绘画作品中的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班级:姓名:学号:Email: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何悲剧更“美”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京华烟云》的悲剧意识内涵与审美特性

《京华烟云》的悲剧意识内涵与审美特性

木兰“感觉到精神上的自由,感觉到前未曾经过的甜 京城等差事的人真是成千成万的,都是一无所长,所
71
品 评
以只好找官做。”官员的虚伪面具下的本质是一群不 堂在细腻写实的描述中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这种悲伤
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做官已经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是隐隐的不着痕迹的悲,没有大的笔墨渲染,是冷眼
姚木兰也难逃情爱之悲。
直指作品的悲剧性内涵,是沉重、残酷、绝望等感受
木兰虽然嫁给了荪亚,内心却深爱着立夫,从 的外在体现。这种“笑中带泪”的悲剧基调在《京华
香山二人巧遇,到共游泰山心意相融,再到后来的舍 烟云》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身相救,木兰心中始终牵挂着立夫。和立夫相处时,
林语堂同样对官员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在北
竭力保持着一家之主的威严,教导子女要读圣贤书, 陷入悲剧的命运,而是如何面对这种悲剧命运。木兰
走正道。尤其是对曼娘,更是特别的看管。木兰和荪 在爱情选择上的表现也正是林语堂悲剧意识观的深层
亚带曼娘看电影这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曾文璞看来 体现,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林语堂的选择——面对
却有违妇道,并责骂了木兰。这次训斥与其说是对木 爱情悲剧的最终选择。
不能自主的婚姻为爱情带来了厚重的悲伤情调。 存,乐形于外,伤质于内。“笑中带泪”是喜剧的形
茫茫人海,男女能相识便是难得的缘分,更不要说相 式和悲剧的内在结合起来的一种智慧性的艺术表达方
爱了,相爱却不能相守,不禁让人心生“情深缘浅” 式,“微笑”常与乐观、豁达联系在一起,轻松诙谐
的悲哀。纵是林语堂笔下聪慧至极,“黛钗合一”的 的语调表达使读者产生一种舒服的阅读感受;“泪水”
悲伤的背后传来的是整个时代的叹息,而这叹息又在 来写《京华烟云》的,他的笔尖勾写出对人生的热爱,

悲剧德才审美特征

悲剧德才审美特征

悲剧德才审美特征
悲剧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 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就悲剧审美形态的感性直观过程看,它呈现给审美主体的现实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作为悲剧主体的存在者被压制、被摧残被毁灭,从而与审美主体的理想价值相抵牾。

但悲剧的主体存在者,从精神上表现出对客体存在的征服或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领悟达到超越,获得审美愉悦。

- 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例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反映了人的存在与无情命运的抗争,《普罗米修斯》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

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红楼梦》深刻揭示了社会悲剧型冲突,描绘了人物悲剧性命运。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表现的是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与摧毁下个体命运的孱弱与无奈。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等,则揭示了个人存在的境遇情感冲突,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弱点和命运的追问。

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之中,而是对基于存在的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美学的原理

悲剧美学的原理

悲剧美学的原理悲剧美学是指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的一种审美原则。

它强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思考和共鸣。

在悲剧美学中,悲剧往往被视为最具有感召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以下是悲剧美学的原理:1.冲突和对立:悲剧美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对立,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张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冲突和对立通常是通过故事情节中的角色之间的斗争来体现的,比如主角与反派之间的角力对决,主角内心的挣扎等。

2.主角的悲剧命运:悲剧美学着重强调主角的悲剧命运。

主角通常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人物,但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错误的选择,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主角的悲剧命运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同情,同时也使观众思考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威力。

3.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美学常常探讨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

主角往往置身于一个道德的抉择之中,他们必须在两害相权衡之中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种道德的挣扎和矛盾使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普遍性。

4.悲剧的教育作用:悲剧美学认为悲剧能够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教育作用。

通过悲剧,观众不仅能够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还可以从中获得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思考和洞察。

这种思考和洞察有助于观众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真理。

5.审美享受的悲剧质感:悲剧美学强调通过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悲剧作品通常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质感,它同时具有悲剧的伤感和悲悯,使观众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体验到一种由悲痛和矛盾所产生的心灵上的满足和解放。

总之,悲剧美学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审美原则。

它强调冲突和对立、主角的悲剧命运、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通过这些原理的运用,悲剧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从而使观众获得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讲解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讲解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摘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

作为审美个体的人通过不同的人生体验, 得到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 喜剧、悲剧就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

然而, 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一、喜剧的分类1、行为喜剧:这一类喜剧主要是讽刺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

这种形式于 17世纪由莫里哀首创,此后形成道德喜剧。

2、低级喜剧:它不完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种滑稽材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逐、争吵、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 。

演出自始至终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幽默喜剧:这种喜剧往往把人的某一种品质夸张到极致,如嫉妒、贪婪、或饶舌, 这种高度类型化手段使人物性格显得单一而鲜明。

4、浪漫喜剧: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幽默于恐惧或避讳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

在中国,属于这种风格的主要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

它的特征是冷冷的调侃, 皮笑肉不笑的嘲讽, 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含着悲剧因素。

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中首创的。

易卜生在 19世纪末就曾坚定的表示,悲喜剧比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二、喜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1、喜剧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

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 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

具体来说, ①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 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 体现了人的非本质, 他们用另一个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质遮掩起来; ③喜剧是一个不断的解蔽奇珍的过程, 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 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 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愉悦性, 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 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谈谈你对审美范畴内悲剧的理解

谈谈你对审美范畴内悲剧的理解

谈谈你对审美范畴内悲剧的理解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具有一定的范式性。

人类的审美范畴在漫长的演变经历中,形成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这六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

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六种审美范畴的欣赏、把握,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开阔审美趣味,增强审美能力。

”一般说法,悲剧这个词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戏剧的主要类别或题材之一,以表现主人公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悲惨性结局为基本特点;二是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悲剧,用来比喻不幸的遭遇;三是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它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1]。

审美范畴问题是美学原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为审美的悲剧的相关问题加以澄清和整理。

悲剧这一审美范畴与现实中的“悲剧”,和作为一种艺术类型的戏剧中的悲剧的概念不同,为了区分不同的悲剧概念,审美范畴中的悲剧又常常被写成“悲剧性”或者“悲剧美”。

但三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而又密切的现实与逻辑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指的是比如车祸、地震、洪灾等令人感到不幸、同情乃至伤感的悲惨的遭遇与苦难。

显然车祸等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悲剧不能等同于审美范畴中的“悲剧”,也不等于戏剧中悲剧题材,但是为这二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现实背景。

审美意义的悲剧范畴所注重的不在于艺术作品是不是有特定的艺术形式,而在于它作为一种艺术,或者一种艺术作品,其中所反映的实质性的内容,是不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有了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无论戏剧、小说、诗歌、电影、绘画、雕塑等,同样可以反映出悲剧性的内蕴。

审美范畴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艺术类型的悲剧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的哲学概括和艺术提升。

分析各种悲剧人物,悲剧主角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悲剧主角以超前出现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的对抗,因为其目的脱离了规律条件所以表现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悲剧主角目的无法实现的绝望境况与其执着追求目的的理想的强烈个性构成了悲剧与崇高的交叉状态,是一种“崇高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西方的审美形态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悲剧开始时就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

戏剧中的悲剧由于在有限的时空中集中了尖锐强烈的矛盾冲突,能够很快使人物陷入特有的境遇之中,并行动引出富有必然性的高潮与结局,所以可以说是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的成功呈现。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具体的人的实践行为却往往会因为缺少现实根基而遭致失败,这就构成了实践主体的悲剧要素。

这种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悲剧有异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在。

在现实人生中,悲剧人物的行为总是具有某种历史的超前性,他们的人生实践是一种有价值而又注定要失败的实践。

因此尽管他们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但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却往往会以悲剧的形式出现。

而当历史事件已具备的时候,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力量对比就必然发生根本的转化,正义的事业也就必然会以胜利而告终,而反动和落后的势力则必然失去了自己生存的依据,落得个可笑的下场。

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规律正是悲剧现象得以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悲剧冲突不同于通常的社会冲突。

悲剧冲突是生命的、思想的、意志的生与死的搏斗,不可避免,不容退让的。

形成悲剧矛盾的诸方都以消灭掉,否定掉对方的生命、思想、意志的存在为目的,因此悲剧冲突以其尖锐性、残酷性著称。

悲剧性冲突都直接导向苦难与毁灭,直接引起主体或他人灵魂的痛苦情绪,产生惊心动魄的震撼效果,所以由悲剧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结局,不应该是矛盾的调和,不应该是平静的美满与和谐而只能是苦难与毁灭。

在电影《英雄》中的矛盾冲突正是体现了悲剧冲突时生命、思想的、意志的生与死的搏斗,不可避免,不容退让的。

秦国和赵国的矛盾冲突,秦国想要吞并赵国,发动战争,秦军大兵压境,箭如飞蝗,气势如虹。

最终赵国被秦国所灭。

国家的灭亡时悲剧主人公无名、长空、残剑、飞雪与秦王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由个人的家族仇恨上升到复国之恨。

杀手无名为了刺杀秦王不惜牺牲一切,直接导致其悲剧性的结局。

积极发出行动的悲剧人物往往都因出现“动机与结果完全相悖”的意外变故而毁灭,但他们面对这种反因果规律的、令人迷惘的意外变故时任然坚持自己固有的意念,顽强地同厄运抗争。

如:《英雄》中的悲剧主人公无名。

他的动机是为了复仇杀死秦王,但当秦王猜出无名的动机时,无名的意念开始动摇。

他的动机与他的最终结果刚好相悖: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而自己却被秦军乱箭射死。

凡是被动地卷入尖锐的矛盾冲突旋涡中的悲剧主体往往都显出“两难”处境的特征:由于外部矛盾或内心冲突使他们处于无从选择的境地,任何一种选择对于自己都意味着苦难或毁灭。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困兽犹斗,按照自己的意念坚持到毁灭。

例如:杀手残剑和飞雪。

他们本是一对恩爱的情人,但是由于国仇家恨,他们不得不做出严峻的选择。

残剑必须在爱情、国家利益和天下百姓之中做出严峻的选择。

飞雪则必须在爱人和国仇家恨中做出可怕的选择。

而最后他们两个人都因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毁灭。

道德是民族历史地形成的全民族人际关系和行为的准则、规范。

它存在于民
族每一个个体心理和意识中,它以习俗的方式表现,是民族内部凝聚力中强有力的纽带。

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

在悲剧中,悲剧人物被塑造成一个追求善的道德价值的手段的人,悲剧人物的生命激情、意志行为成为维持道德关系的手段。

如同席勒曾经说的那样:“牺牲生命总是违背常理的,因为生命是一切财富的条件;但是由于道德的意图,而牺牲生命,却是高度顺情合理的举动,因为生命并非为了自己才显得重要;它之所以重要,不是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道德的手段。

因此,在某种情况下,牺牲性命成为达到道德的手段,生命就应该服从道德才是。

”在悲剧中,悲剧人物可以为了他们自己所认同的善的道德关系,选择与主体行为完全相反的行为,可以赴汤蹈火,冒险犯难,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在那里,主体和客体、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始终对立,主体以内在生命激情的压抑毁灭为代价去保存某种善的道德关系,悲剧人物的生命活动成为维持道德关系的手段。

“忠孝节义”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在人类特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对维系家族关系的和睦,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某种积极地作用,具有善的道德意义。

不少悲剧人物往往为了维系这种“忠孝节义”的道德关系而使生命遭受压抑甚至毁灭。

例如,电影《英雄》中的悲剧人物:杀手无名、残剑、飞雪。

他们为了自己所认同的善的道德关系,可以赴汤蹈火,冒险犯难,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们的行为选择都为了某种道德观念,集中体现出这样的道德意味:无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残剑、飞雪,个性在情感与理性发生冲突时应牺牲自己的情感而服从道德规范。

正因为他们为了维护这样种种的道德观念是他们的生命遭受毁灭,最终以悲剧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