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授课老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背诵这首诗。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英年早逝③诗鬼④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字。
(李贺)二、走进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雁门太守行》。
三、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四、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理解诗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2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作者李贺。
2、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意思。
4、学生探究诗歌语言及写法的美。
5、学生体会诗歌爱国的主题。
教学重点:3、4 难点:4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导入:李贺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流程一:学生了解作者李贺。
美之序曲:走近李贺唐朝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
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
人称“诗鬼”。
流程二: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诵读:感受诗歌之美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
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
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读得情深意切。
流程三: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意思。
再读解意,把握形象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吟读诗歌,品赏诗情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垣(yuán城墙),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正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
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流程四: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及写法的美探究:追求美之序曲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8

尔雅文学活动社赛诗会第三届初赛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考察学生本学期诗词的掌握情况。
2.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理解诗词歌赋的思想内容,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活动流程一、活动导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二、淘汰赛。
学生按要求回答题目内容,打完出示题版。
答错者自动出局,等待复活。
请将下面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1. ,长歌怀采薇。
2.征蓬出汉塞, 。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黄金台典故的诗句是。
4.半卷红旗临易水,。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反方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6.天接云涛连晓雾,。
7.《龟虽寿》的作者是:,8. 去年天气旧亭台。
9.在《春望》中移物于情的句子是:。
10.《野望》中描写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11.《周亚夫军细柳》作者是西汉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体通史。
第二轮:复活赛请写出三句使用修辞手法的诗句,并说明是何种修辞。
第三轮:积分赛直接晋级赛每班推荐一人参加(一)、同学们喜欢古典诗词,也愿意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诗词的美好。
那么你喜欢那个诗词名家呢?请选择一位名家,并从生平,作品风格特点和其他角度进行说明。
(陶渊明李清照杜甫李白)1、孟子认为什么人是真正的大丈夫?2、《愚公移山》中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成功的理由是什么?3、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三峡》中引用渔歌的内容是什么?5、《富贵不能淫》中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什么?(二)、请从本学期学过的诗词文言文中任选一篇,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感悟。
三、活动小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0

《雁门太守行》公开课教案授课老师: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走近作者李贺——引出李贺拜谒韩愈故事-——引出《雁门太守行》(二)、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三)朗读诗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yān 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背景介绍唐代中期,各地藩镇割据加重,各地军政长官不服从朝廷统治,起来反抗朝廷,据地自雄。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藩镇割据)(五)、结合旁边注释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六)、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意象新奇,色彩明艳,请同学结合诗歌这两个特点对这首诗进行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我军的严整以待,无畏的精神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意象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规模之大胭脂凝夜紫写出战争惨烈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霜重鼓寒声不起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4

要点 :这两句,抓住“红旗”“白霜”两个表示色彩的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报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知意境,把握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品味诗歌意境,巩固鉴赏诗歌的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诗人绣口一吐,吟啸而出的诗篇,在几千年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独具特色的诗人。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诗歌,朗读体会诗情,把握诗歌节奏、内容;
2.感知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描绘的战争画面;
3.品味诗歌语言,抓住色彩语词体会李贺的“诗鬼”风格
4.体悟诗歌情感,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体会诗意;启发点拨,感知诗意;品析想象,描绘诗境
引导学生回顾“诗仙”“诗圣”“诗佛”这些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感知他们的诗作特色: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作想象奇特丰富,风格雄浑豪放;杜甫心系国家,胸怀天下,以圣哲之心体察民间疾苦,所以笔下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意境空明澄澈,物我两忘,充满禅意与隐居情怀。
还有一位唐朝诗人,也很有盛名,被誉为“诗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他特别有名的诗篇《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诗人,明确特色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内))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年少即有诗名。他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创造出一种瑰丽新奇的语言与艺术境界,形成幽冷浓艳、虚幻奇特的风格,人称“长吉体”,李贺也被称作“奇才”“鬼才”,也被称作“诗鬼”。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6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
2、学习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授课时数:一课时课前活动导引: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引入《雁门太守行》。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唐朝的某一天,一位18岁的少年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
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一打开诗卷,立马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
他立即束带出见,请少年到室上座。
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这位少年是谁呢?(李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贺及他的《雁门太守行》。
二、解诗题。
1、过渡语:要赏析一首诗歌,首先我们得来解诗题。
从课本中哪个部分可以得到关于题目的提示?(课下注释1)(大屏幕出示)“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明确: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乐府诗。
2、过渡语:相传这首诗写于李贺17岁时,如此年轻的李贺为什么要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边塞诗呢?插入诗歌背景介绍:(大屏幕显示)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战争的诗。
明确:从题材上来看,这是一首边塞诗。
过渡语: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看看年轻的李贺到底在诗中写了些什么。
三、读诗韵。
1、观看朗诵视频。
2、生自由读朗读,读准字音。
3、请生读,再请一人评价,师纠正字音。
4、师提问:七言诗的节奏一般为?(明确:四三或二二三)5、齐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清节奏。
八语上册24课古诗五首导学案雁门太守行

24.古诗词五首知识链接诗歌的分类一(按形式分)1.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 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2.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是“调有定数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 以内)。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 曲,又称为词语、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诗歌的分类二(按题材分)1.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自己的 感情,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将士们或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迈。
一了解作者1.陶渊明 字( ) , 自号( ),世称靖节先生。
入宋后改名潜,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散文家。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仕为官,却因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但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安中降志辱身,和官场之人周旋,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辞官回乡。
后来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诗人。
2.李清照 号( ),宋代女词人,( )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 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丈夫病死, 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小初高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

学习教育+K12资料24 诗词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读书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新人教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参考答案
一、
2. péng xiāo jì yān雁都
3.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二、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