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及其“陌生化效果”

合集下载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陌生化效果”比较研究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陌生化效果”比较研究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陌生化效果”比较研究孔伟昭【摘要】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深受中国戏剧的影响,他将中国古典戏剧中具有“间离效果”的美学特征定义为中国戏剧的“陌生化效果”,并吸收这一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建构出自己戏剧的“陌生化效果”。

一方面,布莱希特从剧本创作、表演体系、舞台造型、观众接受几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吸收、借鉴以及发展;另一方面,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中的“陌生化效果”具有创造性的误读,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和中国戏剧中的“陌生化效果”,隶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领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Brecht’s drama theory was affe cted by traditional opera,he defined the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in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s“defamiliarization effect”,and create his drama from opera in China. For one thing,Brecht absorbed,referenced and developed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from playwriting, performing system,tableaux and audience reception. For another,Chinese opera was creatively misread by Brecht,there is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western drama since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陌生化效果;吸收;借鉴;创造性误读【作者】孔伟昭【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在戏剧论史中占重要地位,他的戏剧创作手法建立在中西文化精髓之上,既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又是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的重要变体。

《三角钱歌剧》戏剧评论——论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三角钱歌剧》戏剧评论——论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三角钱歌剧》戏剧评论——论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三角钱歌剧》是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一部重要作品,该剧运用了陌生化效果,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三角钱歌剧》中布莱希特所采用的陌生化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该剧中的运用效果。

首先,布莱希特通过将观众从剧情中远离、分离出来,使观众能够客观地审视剧中的社会现象。

剧中通过设置观众席,让观众能够坐在台上,俯瞰舞台。

观众坐在台上,与舞台上的角色进行隔离,从而使得观众能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剧情的发展。

观众不再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而是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去审视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这样的陌生化效果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其次,在《三角钱歌剧》中,布莱希特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使剧中人物的语言与现实中的语言有所区别。

剧中的角色们使用一种被称为“明信片语言”的语言进行交流,这种语言简洁而生硬,通过剥离掉语言中的情感成分,使语言更加直接而冷冰冰。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再受到角色情感的影响,而能够更加专注于剧情中传递的信息。

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剧中所揭示出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受到情感的左右。

最后,在《三角钱歌剧》中,布莱希特通过角色的陌生化来展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剧中的角色在外貌、行为和性格上都有所特殊,与现实世界中的正常人物不同。

这种特殊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不能将剧中的人物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进行对照,而必须从一个独立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这样的陌生化效果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客观地思考社会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剧中展示出的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三角钱歌剧》中布莱希特所采用的陌生化效果使得观众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剧中的社会问题。

观众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剧情的发展,不再受到情感的左右。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疏离感,并且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和角色的陌生化,能够更加专注于剧情本身,深入思考所揭示出的社会问题。

浅析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和“陌生化”理论——读《布莱希特论戏剧》

浅析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和“陌生化”理论——读《布莱希特论戏剧》

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戏剧艺术家和理论家之一,其独创性首先体现于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反叛。

布莱希特认为,西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戏剧性情节结构与体验派表演方法不能广泛而全面地反映现代生活,并会使观众陷入盲目的感情共鸣,丧失理性的思考,因而他提出了自己的叙述体戏剧观念,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

他所强调的是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叙述体戏剧。

(一)叙述体戏剧与叙述法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强调模仿的作用,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模仿剧中人物的故事情节来达到吸引观众,使得观众的情感伴着剧情的悲喜同呼吸、共命运。

布莱希特采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者在舞台上叙述情节的方式,让观众在适当的时候跳出剧情,进行属于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虽然主张以叙述性为主,但是它并不排斥戏剧性,并不把戏剧性和叙述性完全加以对立。

事实上,布莱希特的不少剧本中有许多场面极富戏剧性。

他只是反对用戏剧性迷醉观众,使观众沉入戏剧性而忘记了思考舞台上发生这一切的原因。

同样,布莱希特也并不主张演员表演可以不要感情,不体验角色,他只是反对演员与角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认为演员在舞台上应有双重形象,既是角色又凌驾于角色之上。

(二)叙述与模仿布莱希特坚定地认为,强调戏剧是对生浅析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和“陌生化”理论——读《布莱希特论戏剧》活的模仿在最大程度上使得观众成为亚里士多德戏剧情感上的奴隶。

唯有叙述才能使观众冷静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布莱希特对模仿的态度可以说是冷血无情,不过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看待叙述的呢?区别于模仿艺术的三个因素:使用的媒介、表达的对象和采取的表达方式。

用同样媒介表达同样主题,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这是有可能的。

既可以像荷马那样,在有些地方使用叙述法,在另一些地方则假设人物自己出来说话;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或者用生动的行为来描述人物。

[1]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强调模仿的重要性,强调情感共鸣原则时也认为,建立在以叙述为表达方式的诗歌或是戏剧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区别模仿艺术的,是另外一种艺术形式。

论布莱希特的“叙述剧”

论布莱希特的“叙述剧”

论布莱希特的“叙述剧”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构想一引言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之一,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具有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布莱希特的戏剧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开端。

其独创性首先体现于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反叛。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应通过对情节的摹仿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从而达到基本上决定了西方情感的陶冶与净化。

这一理论对西方戏剧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典戏剧的结构与特征。

亚氏戏剧依靠感情共鸣达到净化的目的,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情节结构上有扣人心弦的剧情,环绕主人公的命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把剧情按序幕?展开?高潮?下跃?结局的程式加以编排,即亚氏戏剧的情节必须富布莱希特又称亚氏戏剧为戏剧性戏剧。

另一方面,亚氏戏剧在舞有戏剧性。

为此,台表演上要求演员体验并表达角色感情,让观众跟着台上的人一起笑一起哭。

亚里士多德强调戏剧是对行动和事件的摹仿,其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布莱希特则反其道而行之,赋予戏剧以叙述性。

他称自己的戏剧为“叙述体戏剧”,强调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这种非亚氏戏剧在情节结构和舞台表演上和亚氏戏剧都是不同的。

事实上,在亚氏戏剧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不容忽略的,并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理论的戏剧类型始终存在和发展着,如中世纪的神秘剧、宗教剧、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剧,到德国18世纪狂飙突进时代的戏剧、19世纪格拉贝和毕希纳的戏剧以及绝大部分现代戏剧等。

这类戏剧不遵循亚氏戏剧所要求的情节的统一和因果顺序,以及场与场之间的紧密结合,而是让情节在时空中自由展开,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然后为一个整体串连、排列在一起。

布莱希特戏剧就是在这个传统基础上所作的创新。

非亚氏戏剧并非布莱希特的发明,他只是为这一传统艺术创造和确定了名称,并以之称谓自己的戏剧艺术。

同时他也称自己的戏剧为“叙述剧”。

二布莱希特“叙述剧”的基本内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基本出发点是:戏剧要表现不断变化着的生活,要表现贯穿着社会内容的事件,并激发观众的主动积极性,去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

陌生化--间离效果

陌生化--间离效果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亦作singularization。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对象多次被感知之后,便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automization),从而习以为常。

陌生化就是要摆脱这种“感知的自动化”。

后来布拉格学派进一步引申出相似的概念“凸显”(foregrounding),即通过诗性的语言“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

陌生化的主要审美标准是新异或惊奇,以对抗“审美疲劳”和“思维定势”。

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理论,与此一脉相承。

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剥离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陌生化”原来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叙事体戏剧,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小说、诗歌、电影、小品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

在后现代艺术中也被广泛运用。

参见[间离效果]【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布莱希特所用的术语,德文为verfremdungs effekt,英文亦译作dislocation 或者estrangement effect。

间离效果是要防止观众沉迷于“戏剧的世界”(world of the play),防止观众将戏剧幻想为真实的生活。

布莱希特认为,观众不必让自己完全“置身于其间”,不必与剧中人物保持心理上的一致,不必对所展现的命运抱一种宿命论的态度。

通过适当拉开剧作与观众(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

间离效果旨在剥去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使观众能对角色进行理性的批判,从而在角色、演员、观众三者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又彼此间离的辩正关系。

由此,戏剧不再模仿日常生活的现实,间离代替了移情,观众不得不启动大脑调遣理性去深思蕴涵于悲剧故事中的道理,即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种种。

谈布莱希特的_叙事剧_

谈布莱希特的_叙事剧_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 谈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李昌珂 布莱希特在第二次进军柏林,并在那里的文艺圈彻底扎根之前,曾在他的故乡小城奥克斯堡作为一名戏剧评论家崭露头角,所写的剧评,高屋建瓴,很有见地。

当时,舞台上演出的多是早期历史剧作。

对于它们审美形态的优劣,多数评论家往往从历史角度切入,十分注重戏剧是否艺术地再现了那些特定时代的历史氛围和历史情绪,将戏剧的情节、冲突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戏剧是否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厚重,历史生活是否被剧作家、导演、演员主观化,内向化或者心灵化等审美价值,视为戏剧艺术成败与否的关键。

然而,所有这些历史主义的审美观念,在布莱希特的审美思辨中却显得无足轻重。

布莱希特此时剧评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它不在尘封的历史生活中倘佯,不在散落的历史人物中追寻,不围绕着“历史”话题阐发,不从历史角度接受美感信息,而是远远游离于历史意识。

如对于豪普特曼的《罗泽・贝尔恩特》,他便评论说: 该剧十分不错,可作为《阴谋与爱情》的续集,虽说不如席勒的剧作华美,没有那么热烈鲜明,但它沉稳拙朴,有一种凝重的气氛和深沉的基调,给人一种绵里藏针的感觉。

①在这里,布莱希特的审美视角捕捉的只有戏剧的艺术表现力,没有戏剧的历史社会生活表现。

他称赞戏剧的艺术境界,这种对于历史内容“视而不见”的高高在上的审美态度,他能一以贯之,倒也不易。

不论易卜生的席勒的还是歌德的剧作上演,他均不理会戏剧的历史内容,一概不用历史主义的审美视角去理解和把握。

譬如对于席勒的《强盗》,他的评论就完全撇开该剧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排闼直入,单在剧中提取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由人性中潜藏的卑微、丑陋所引起的生活矛盾。

②在奥克斯堡期间,布莱希特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以形而上的追求从早期的历史剧作中发掘指向当今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关注人生的终极问题,而他对历史剧作本身则蹙眉摇头,表露出拒斥态度。

在一篇评席勒《唐・卡洛斯》(1920)的论文中,他坦然写道: 上帝可以作证,我一向喜欢《唐・卡洛斯》。

浅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浅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本创作 开始 ,就加入各种叙述方法 ,来 打破 代言体 ,打破剧情的生活幻觉 。歌队介绍剧 情 的咏唱 ,报幕员 作为 局外人 对剧 情 的评 判 ,真实历史 图片、文献制造 的幻灯字幕 , 以至 电影 、歌 舞等等 ,都是 他常用 的工具 。 《 高加索灰阑记 》 不仅安排 了一个楔子 ,由 人物交待剧情 的油头 ,而且在剧情进展中还 有歌队不时出面介绍剧情 , 并在演出同时评 述人物的行为。这些叙述手段 的加入 ,一方 面加 强 了剧 情 的割裂感 与结构 的片断式 特 点, 打破舞 台画面的生活幻觉 ,通过这两方 面的途径 ,观众情感 的反应被打断 ,理性的 思索就上升为戏剧鉴赏的主要形式了。 布莱希特 的 “ 间离效果 ” ,在 中国戏曲 的创作 ,演出中比比皆是 。且不说传统的 中 国戏曲 中大段 大段 的叙 述性 唱词 ,如豫 剧 《 三哭殿 》中 “ 李世 民登 龙位万 民称颂 ” , 豫剧 《 对花枪 》中姜桂枝 的大段戏 ,“ 老身 家住南 阳地” ,豫剧 《 穆 桂英挂 帅 》中穆桂 英 的大 段戏 “ 辕 门外 三声 炮如 同雷 震” ,等 等都在制造 “ 间离” 、“ 陌生化”效果 。就连 主张制 造生活幻觉 的豫 剧 《 疯哑怨 》( 濮 阳 市豫剧 团演 出,张士芳 导演 , 我饰演女一号 刘荣芬 ) 也在娴 熟地运用 布莱 希特的 “ 间离” 效 果 。当观众 沉浸在 每一 幕的 生活幻 觉 中 时, 都在每一幕 的开头 和结尾来一段直接 向 观众交待剧情或评判剧情的独唱 :如开幕 的 “ 山色黯淡江水流”和七场开幕的 “ 盘根错 节麻一 团”等 ,还有刘荣芬第 三场 的核心 唱 段 “ 我与他相处 十九春” ,还加 上了技术性 极 强的水袖舞 ,观众每在此时虽打断了 “ 生 活幻觉 ” , 却 给以强烈 的很满足 的热烈掌声 , 很 能说 明,布莱希特 “ 间离 ”效果 的成功 。

陌生化

陌生化

一译“陌生化”。

-来源:美学大辞典亦译“陌生化”。

德国布莱希特用语。

指使观众或演员、与剧中人或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具有理性判断力。

在《戏剧小工具》等著作中提出。

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具有社会教育作用,为了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使观众理智地从戏剧中受到教育,戏剧应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在演员与角色、观众与剧情及剧情的事件之间制造一种距离,使演员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演戏,观众意识到他是在看戏,不致把观众和演员、演员和角色等融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剧中的深刻寓意,这就是一种“间离效果”。

它具体包括演员和观众两个方面:在观众,是要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始终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戏剧、看待世界;在演员,是要揭示他所表演的角色,绝不生活在角色之中,其目的是调动观众的理性思索精神。

这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进入角色”的理论迥然不同又译“陌生化效果”。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理论术语,他主张在戏剧中演员与角色之间应保持距离,一刻也不能完全转化为角色。

同时应把现实生活里的常人常事表现得陌生奇异,以防止观众对剧中人物和主题产生感情上的介入,从而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

因为戏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剧场中使观众的感情得到宣泄与净化,而是为了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行动来改变舞台上展现的社会现实。

又称陌生化效果,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术语。

他主张在戏剧中演员与角色之间应保持距离,一刻也不能完全转化为角色。

把常见的现象变得陌生而奇特,使观众加深理解,运用各种舞台手段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如字幕、歌唱、解说剧情、自报家门、角色以第三人称叙述等。

强调了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来源:西方现代艺术词典德语为Verfremdungseffekt,英语为Aliena-tioneffect。

亦译“陌生化”或“间情法”。

布莱希特所创立的“叙事.....叙事体戏剧”(史诗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莱希特提倡“叙事体戏剧”和“间离效果”,主要是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戏剧舞台上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带有感情因素的戏剧“悬念”,以避免观众受骗,陷入强烈的感情反应之中,承认和服从事物的旧秩序等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突破。亚里士 多德 的 “ 摹仿 论” “ 化说 ” 把悲剧 限 和 净 , 定在摹仿的范 围内, 给悲剧规定的 目的即净化 。从演员角度 讲, 应该摹 仿的仅仅是 引起恐 惧 和怜悯 的情 节 , 模仿 这些情 节的 目的在于引起 观众 的恐惧 和怜 悯 ; 观众 角度讲 , 从 演员 对戏剧 中人物 的摹仿引起 观众对演员 的摹仿 , 观众通过对 演
求 的作 品。 布莱希特 曾在《 戏剧小 工具篇 ・ 遗》 补 中写道 : 一切 艺 “ 术都 是为了一种 最伟 大 的 艺术 , 即生 活 的艺 术 。 在 他 看 ” 来, 现代戏剧 艺术不仅应 该具有一般 的叙 事和 表现生活 的功 能, 而且应 该具有历 史地 关照现实 , 辩证地 认识生 活的功能 。
因此 , 叙事剧” “ 要求舞 台上 所展 示的事 件 , 既要让 观众觉 得 他看到的就是真实生活 , 同时又要 明确意识 到 自己所 面对的 仅是一个舞 台上的 艺术虚 构而 已 。他 指 出: 观众 不应 当去 “ 跟随舞 台产生感受 , 是应 当作理 性批 评。 这就 是说 , 而 ” 布 莱希特希望 “ 叙事 剧” 首先要 能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 惟其 如此 , 观众才能既对舞 台上 的演 出产生 生活 真实的 认 同 , 同 u 又打破这种 真实感 , 识到舞 台演 出仅 是个有意 设置的假 j 、 认
员 的共鸣 而对剧 中人物 产生 共鸣。正 是通过共鸣 , 人们情感 得 到宣泄与净 化。这种 旨在 充分 发挥作 品 和表演 的美学 影 响力 ,借 引起怜悯 与恐惧 来使感 情得 到净化 ” 从而达 到台 “ , 上台下感情共 鸣的效果与 布莱希特 “ 叙事剧 ” 要追求 的效 所 果迥然不同。在歌剧《 马哈哥尼城 的兴衰》 的跋文 中, 布莱希


“ 事剧” 叙 的提 出
布莱希特最早 的 戏 剧创 作是 1 1 的《 尔》和 1 1 9 8年 巴 99 年的《 夜半鼓声》, 创作 的初衷是为 了表达 对与表现派文艺思
潮 的唯心 主义 立场 的不 同意 见。随 着对 马克思 主义 的深 人 了解 , 布莱希特不再 满足做 一个 “ 产阶级 另类 ” 而是 用辩 资 ,
关 系。 为观 众要 与舞 台演 出保持情 感和理智上 的距 离, 认 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 实进行 思考和 判断。
[ 关键词 ] 叙 事剧 ; 陌生化效果 [ 中图分类号 ]10 . [ 16 3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 5 (0 6 o _ 0 3 _0 0 8- 0 3 20 )4 - l8 _ 2 -4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4 期
(第 8卷第 4期 )

行 政 学 院 学 撤
No 4, 0 6 . 20
Ju a fIa nn n nsrt n Colg o r lo ,o igAd f it i lee n i i ao
( o. . o4 V 18 N . )
证唯 物主义的世界 观来指 导他 的 美学 理论 和艺术 创作 。面 对2 O世纪的科学时代 , 戏剧如何 反映社 会的深刻 变化 , 届时 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 妙 关系 , 挥戏 剧解 释世 界 . 发 改造世 界 的功能 , 就成 为布莱希特创立 “ 叙事剧 ” 的出发点 。12 9 6年 , 布莱希特陆续发表 了一些 戏剧理论文章 , 开始阐述“ 事剧” 叙 的原则 。还是在 12 9 6年 4月 , 的剧作 《 他 人就 是人》 终定 最 稿, 布莱希特后 来一直把这部剧成 为第一部符合“ 事剧” 叙 要
想。 二 、叙 事剧 ” 亚 里士多德式戏剧” “ 与“ 的区别 布莱 希特提出的“ 叙事 剧” 构想 , 是对传统有跳跃 性 表现世界的本来 面 目 表现世 界将变成 怎样 上述对 比只是完整表格的部 分内容 , 已经能够 十分清晰
妻 纂
布 莱希 特 的“ 事剧 ” 其“ 叙 及 陌生化 效果"
刘 颖 ’ 付 天 海。
( 1辽宁帅范大学外语学 院, 辽宁 大连 162 2大连外 国语学院 , j 10 9; 辽 :大连 l6 0 ) 10 2
[ 摘
要]
德 国戏剧家布 莱希特创 立 了“ 事剧” 叙 及其 “ 陌生化 效果” 的戏剧 理论。强调 演 员、 色、 众三者 之 问的辩 证 角 观
特 把“ 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 叙 事剧 ” 与“ 的区别非 常直 观地 列 表对 比: 亚里士 多德式 戏剧 叙事剧
舞台“ 化身的” 事件 舞 台把观 众卷入故 事之中 消耗 观众 的能 动性 使观众产 生感情 使观众经 历事件 用的是暗示手法 人被当作是熟悉的对象 人是 不 变 的 表 现 人 的 本 能 情节直线进行 舞台叙述事件 舞台使观众成为观察者 唤起观众的能动性 迫使观众做 出判断 使观众理解事件 用的是说理手法 人 是研 究的对象 人 足可 变 的 并且 正在 变 说 明行 为的 动 机 情 节按 “ 不规则” 曲线进行
个挑 战 , 是对绵延 了两 干多年的“ ’ 亚里 士多德式 戏剧 ” 形式的
德 国现代 戏 剧 家兼 诗 人 贝尔 托 特 ・布 莱希 特 ( et t Brl o
Beh,88—15 ) 是 2 rct19 9 6 , O世 纪世 界 最重 要 的戏剧 家之 ~ 。 他 以新的 戏剧理论 、 剧本 创作 和演 剧方 法 , 冲击 了西 方传统 戏剧 的本质 、 功能 以及表 现方 式。尽管 若干年 来在对布 莱希 特 的研究 中很 难找到一个完整统 一的布莱 希特形 象 , 有一 但 点是他的支持者和反 对者都 认 同的 , 即都 承认 以“ 陌生 化效 果” 为核心 的“ 事剧” 叙 给世 界剧坛的 巨大影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