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新闻报道创新研究——以“天宫二号”发射报道为例

合集下载

新闻报道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欣喜作文

新闻报道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欣喜作文

新闻报道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欣喜作文哇塞,这可真是个大新闻啊!听说咱们航天事业最近发展神速,让人感到欣喜若狂。

那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好消息吧!
咱们的天宫空间站可是大有名气哦!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空间站,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运行的空间站。

这个空间站可不一般,里面装满了各种高科技设备,让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实验和观测。

而且,天宫空间站还有一个很酷的功能,就是可以让宇航员在上面过春节呢!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哦!
我们的嫦娥五号探测器也是非常厉害的。

它成功地从月球上取回了样本,并将其带回了地球。

这个探测器可不简单,它不仅要克服重重困难,还要面对太空中的极端环境。

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们可不怕这些挑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这可真是让人感到自豪啊!
再来说说我们的火星探测任务吧!最近,我们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地在火星上着陆了。

这个任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火星的环境非常恶劣,而且还有大量的沙尘暴。

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们没有被吓倒,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成功地将探测器安全地送到了火星上。

这可真是让人感到兴奋啊!
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

这个系统可是非常重要的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向,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定位服务。

而且,这个系统还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

这可真是让人感到安心啊!
咱们航天事业的发展真的是飞速啊!这些成就都是咱们国家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荣耀。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咱们的航天事业还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探究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如何创新

探究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如何创新

探究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如何创新作者:魏文娟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新时代中,创新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想要让新闻报道更加有影响力,新闻编辑就必须要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对新闻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进行创新,以此获得更多的新闻市场。

本文通过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新闻编写素质,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创新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报道;新闻创新;编写素质一、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新闻编写素质(一)具备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思维媒体融合时代与以往新闻报道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如今的新闻传播更多元化,这就需要新时代的新闻编辑拥有先进的新闻传播思维,在新闻报道中能灵活应用多样性的新闻报道工具,将自身从传统新闻播报理念中解放出来,以便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新闻内容。

(二)具有对新闻信息的敏感度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伴随着网络技术,呈现出多元多样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当今的新闻编辑要从各种新闻信息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更深刻地挖掘新闻信息中的内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价值,使新闻报道更有影响力。

(三)具备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新闻媒体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纽带,对社会新闻舆论进行正确引导是新闻媒体的任务之一,因此,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编写、播报时,要时刻保持新闻观点的正能量性,向人民群众传播积极性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社会舆论,优化新闻报道的环境,提高整体新闻媒体领域的价值以及新闻报道作用。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具体创新措施(一)新闻内容要向专业化、权威性发展在媒体融合背景中,想要更好地完成新闻报道的创新,新闻编辑就必须要对传统新闻传播内容动手,在新闻信息多样化的今天,不断提高新闻报道内容的权威性和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新闻观看体验和更加关心的新闻报道内容,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不断扩大新闻报道受众面。

例如,在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编辑就可以立足于当地人们的新闻需求,重点落实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及时对城市中的民生实际进行新闻报道,从而使人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城市中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并利用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来实现新闻的最大价值。

写一则最近科技类新闻2024年的作文

写一则最近科技类新闻2024年的作文

写一则最近科技类新闻2024年的作文2024年的科技界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呀,各种新奇的事儿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先说说11月25日那次超棒的发射吧,北京时间那天早上7时39分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嗖”的一下,成功地把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送上了天,而且还顺顺利利地把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呢,哇哦,这发射任务简直太圆满啦,这可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7次飞行哦,是不是很厉害呀。

再看看11月29日至30日在合肥举办的2024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那场面,简直了!这次大会可是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量子科技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电信量子集团联合主办的哟,主题是“量子飞跃,未来可期”,听听这主题,就感觉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呀。

这大会可是全国量子领域的头部盛会呢,已经连续四年在合肥举办了,可见合肥在量子领域的地位不一般呀。

大会开幕式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有院士专家主旨报告、系列应用成果发布、产业合作签约等好多精彩环节。

更让人兴奋的是,还特别设置了5000平方米的量子产业创新成果展区,国内50余家量子科技上下游头部企业都来参会了呢。

展区里不仅全面展示了量子科技成果以及合肥量子产业的发展历程,还设立了量子通信展区、量子计算展区以及量子精密测量与上游仪器展区,这简直就是量子科技的一场盛宴呀。

而且呀,为了让咱普通观众也能感受量子科技的魅力,大会还首次增设了量子应用体验区,通过现场演示量子科技产品,让我们能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量子科技,这是不是太贴心啦,感觉就像把神秘的量子世界搬到了我们眼前一样。

还有11月23日晚在杭州西湖体育馆举行的2024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那也是相当有趣呢。

这个菠萝科学奖呀,是由浙江省科协指导,浙江省科技馆主办的一项公益性科学传播活动,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征集有想象力的科研成果和事件,然后经过评委会评审选出10个获奖项目。

最航天新科技消息作文 最航天新科技消息新闻4篇

最航天新科技消息作文 最航天新科技消息新闻4篇

最航天新科技消息作文最航天新科技消息新闻4篇1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执行的第一次航天发射任务,此次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该中心新年度航天发射取得“开门红”。

2021年,对中国航天来说,又是一个发射高峰年。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披露的宇航任务计划:空间站开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多颗风云卫星将上天、年发射次数有望突破40次……2021年中国航天大事件颇有看头。

空间站春季实施建造纵观中国航天2021年任务,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空间站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2021年春季,我国将首先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随后将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交会对接和相关在轨关键技术验证。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1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北京举行空间站任务试验队出征仪式。

此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经顺利通过出厂评审,标志着空间站建造即将转入任务实施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朱虹说,在天和核心舱任务中,该院承担电源分系统、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资源舱结构与总装、总体电路资源舱电缆网的研制任务,同时还承担测控与通信分系统的部分单机的研制任务。

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该院承担对接机构分系统、电源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子系统及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总体电路推进舱电缆网等任务。

目前,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完成各项研制、生产和测试工作;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产品完成了正样研制,技术状态受控。

随着1月29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任务“开张”,该中心也披露了空间站任务的相关进展:目前,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以及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将于2021年执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新闻格式小短文

新闻格式小短文

新闻格式小短文
标题:中国成功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
正文:
中国成功发射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该飞船是向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运送补给物资的重要一环。

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里程碑。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于当地时间11月24日22时41分准时发射,发射场掌声雷动。

飞船搭载了大量的食品、水和实验设备等重要补给物资,这将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开展科学实验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据了解,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重约14.5吨,研制周期长达6年。

它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如自主供氧系统、自主组网通信系统等,具备了高度自主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和稳步发展的态势。

这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着更远的目标迈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航天事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人类探索太空、开展深空探测做出更大贡献。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航天任务新闻报道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航天任务新闻报道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航天任务新闻报道作者:孔祥鹏,王小丹来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更加多样,同时新闻报道所呈现的内涵和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变化,更好地做好航天任务的报道,是每一个航天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新媒体;航天任务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6-0068-02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微博、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媒体传播正从单一的图文时代走向视频、图文的多元化时代,不同媒体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媒体制作更具有技术性,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媒体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最重要的特点是新闻传播来源、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把握这场技术与力量的变革,做好航天任务新闻报道、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影响力,是我们每一个航天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从多年的从业经验看,应该从传播渠道、内容形式、群体能力三个方面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做好融媒体时代航天任务宣传报道。

1 传播渠道优势互补,扩大航天任务新闻的影响力融媒体涵盖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涵盖了社交媒体、自媒体、网络媒体等多层次传播平台。

在传统的媒体中,报纸发布文字、图片,广播播放音频,电视播放视频,这些不同的媒介的传播渠道和内容都不同,彼此无法实现兼容,然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自媒体,依托微信、直播等传播手段以及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受众影响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一条新闻在考虑其传播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和传播渠道的搭配,因为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不同。

航天发射是一个“万人一杆枪”事业,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每次任务都是由不同系统组成,仅仅一次小的卫星发射任务就有数十个系统,成百上千人参与,任何一个独立的媒体平台都不可能做到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关于航天科技方面的新闻写作文

关于航天科技方面的新闻写作文

关于航天科技方面的新闻写作文篇一《航天科技那些事:卫星发射的乌龙趣事》航天科技这玩意儿,听着就特高大上,感觉离咱平常人的生活老远了。

但你要是真开始了解,那可就像打开了个装满宝藏的魔盒,里面尽是些有趣的故事。

就说我有次看卫星发射的转播吧。

那天我早早守在电视机前,就盼着见证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卫星嘛,感觉就像是人类放飞到太空的超级信使。

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那些个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大专家们,神情严肃得就像考试时监考老师盯着爱作弊的学生一样,眼睛紧紧盯着各种仪表。

这时候出了个小岔子,也不知道是哪根线路闹小脾气了,有个数据突然不太对。

你能想象那种紧张的气氛吗?就像锅里煮着的汤眼看就要开了,结果发现火突然小了一下。

那些技术人员立马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跑来跑去检查问题。

有的拿着图纸比对着线路,眼睛都快贴上去了;有的在那敲打着键盘,像是键盘欠揍似的,噼里啪啦不停地输入指令。

我在电视机前面也跟着着急,心里想着这卫星不会发射不成功了吧。

可是啊,航天人那可不是盖的。

没一会儿的工夫,他们就解决了问题。

随着倒计时的读秒,“轰”的一声,卫星发射成功了!那个火箭像个巨大的利剑直插云霄,尾部喷出的火焰把周围的天都照亮了一半。

我的心那也是跟着火箭一起高飞,感觉自己就像是参与了这个伟大的工程一样。

航天科技的道路上总是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小波折,但正是这些航天专家们的超棒应对能力,才让卫星能够一次次成功发射。

这小小的卫星发射啊,就像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大冒险,让我这个在电视机前的小观众看得是津津有味。

篇二《航天科技与我的奇妙相遇:火箭模型展》航天科技啊,在我看来那就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魔法领域。

我还真有一回和它来了一次奇妙的相遇,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是在一次火箭模型展上。

我一走进那个展厅,就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外星人的秘密基地。

各种各样的火箭模型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儿,大的、小的、胖的、瘦的,简直就是火箭的全家福。

我看到了一个特别精致的火箭模型,它的做工那叫一个细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传播1 媒介融合与科技新闻报道媒介融合的概念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其主要特点是媒介融合方向的一致性,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工具表现出趋同的属性,开始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融合彼此。

①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催生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的社交工具,形成了新的媒介形态,媒介融合有了更加广泛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指出:媒介融合不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叠加,也不是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的并行,而是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总之,媒介融合要理解成“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体。

②科技新闻报道,顾名思义,指的是对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发生的科技研究成果、国家科技政策、科技前沿动态、科技工作者取得的重大成就、科技界的活动等科技事件的报道。

③纵观近年来科技新闻的报道不难发现,由于科技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知识性的“硬新闻”,我国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着科技新闻数量少、科技报道投入力度低、报道方式单一、受众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科技新闻报道无法及时、全面反映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需要优化内容生产方式、创新产品形态、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平台优势,力求科技新闻报道方式的多元化、立体化,推动科技新闻的传播,进而推动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升。

2 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看科技新闻报道方式创新2016年9月15日,恰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央电视台及央视“两微一端”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进行了直播。

在这次科技新闻事件直播过程中借势媒介融合,既发挥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又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社交网络的渠道优势,促使新旧媒介边界消融,真正实现跨媒体、跨平台、多角度、全方位的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

2.1 新闻语言表达与文本可读性创新众所周知,科技新闻的学术性、专业性与知识性强,在报道过程中难以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加之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专业记者相对少,科技新术语难以转化为受众容易理解的文本,这就造成了科技新闻可读性差,传播效率低。

在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新闻报道者需要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充分利用各媒介的优势,将复杂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知识转化成喜闻乐见的语言,从而创新表达方式,增强科技新闻文本的可读性。

图1 微博截图——@天宫二号与网友互动并科普天文知识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新闻报道创新研究——以“天宫二号”发射报道为例杜巧梅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摘要近年来,以多媒体、跨平台、多渠道、可视化、大数据为特点的融合媒介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成功发射,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跨界联合,用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创新报道方式,全面展现这一重大新闻,这无疑是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

关键词媒介融合;科技新闻;报道创新;“天宫二号”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82-04指导老师:张丽,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杜巧梅,2016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DOI:10.16607/ki.1674-6708.2016.22.058科技传播网络语言与科技新闻相结合,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寓知识性与娱乐性与一体。

要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追求简约、拟人、搞笑卖萌,追求“小而美”的新媒体的叙事方式。

④在天宫二号发射之前,宣传团队注册微博ID“@天宫二号”,运用拟人化手法,发表博文“再见,我的故乡。

再回望一眼地球,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再见了,地球故乡,我会想念你们的。

#天宫神舟发射#”⑤,将天宫二号比喻成一个远离故乡,探索未知的人物形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与网友互动。

对天宫二号发射的准备过程、发射过程以及在太空运行的状态进行发布,并且紧跟网络热点,运用网络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科学理论。

同时,在发射当天利用微博传播的优势,截取发射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制成GIF格式的动态图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实时更新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的运转状态、太空任务的进行过程;与网友进行互动,用通俗@NASA中文易懂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对太空知识、物理知识、科技信息进行科普;转发国外科研机构如“NASA中文”发布的有关太空研究的最新动态;转发天文科普博主的漫画,对复杂的太空知识进行解读。

2.2 技术融合与科技新闻产品形态创新纵观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历史,科技与传播看似两个没有交集的概念始终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运用于传播领域,催生了新的传播媒介,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具有教育功能,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效率的提高加快了科技信息在全社会的流通,提高了整个社会知识结构的提升和改变,促进科学技术的再创新再发展。

循环往复,科学技术与新闻传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要加快科技新闻的传播速度,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效率,就需要当前新闻工作者充分利用新技术,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传播环境,促进技术融合,促进科技新闻产品形态创新。

进入2016年,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成为科技界与传媒界学者热议的话题。

VR不仅仅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更是一个推进人类社交与传播的平台,一种新的新闻产品形态,开阔了新闻报道的新方向、新视野,也给受众提供了与以往不同阅读新闻的方式。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现场,使受众成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而非观望者,增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感与现场感。

2016年9月15号,“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新浪新闻、新浪新媒体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舟’游天宫”“VR星际秀”以及一系列可视化新闻产品,将可视化场景与科技新闻报道相结合,让科技新闻报道可触摸、可体验。

新浪网开发轻应用“太空迷途之发现‘天宫二号’”给用户创造可视、可感、可触摸的产品形态,用户可以进入应用,通过触摸手机屏幕来认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新的新闻产品形态给用户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以及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在此应用中,用户可以通过探索的方式逐步打开心中的疑问,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趣味性。

同时,依托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渠道优势,此类形态的科技应用可以随时生成链接与二维码,即时分享。

而“VR星际秀”采用线下明星VR体验+线上直播的方式,穿插专家的科普与讲解,通过技术手段搭建了一个与网友互动的平台,实现了科技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并重,既满足了用户的娱乐心理,又在其中融入了新闻报道和科普知识,弥补了传统新闻单向传播的缺憾。

图2 太空迷途之发现天宫二号效果图2.3 组织融合与科技新闻报道方式创新当前,传统媒体依旧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寻求新闻的全媒体报道之路。

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基础上开发各自的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以及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等一系列新媒体。

所谓组织融合,就是要打破新旧媒体的壁垒,消解新旧媒体之间的隔阂,调整现有的媒体组织架构,实现新闻采编与运营一体化。

在当前新旧媒体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与新媒体渠道优势互补。

一方面,内容优势仍是传统媒体最大的法宝,在科技传播领域更是如此,网络媒体自采的科技新闻量相对较小,仍需大量转载传统媒体采编的稿件。

⑥另一方面,新媒体拥有渠道优势以及强大的用户资源,能够实现科技新闻的精准投放,与用户价值共享。

此次“天宫二号”发射直播,央视新闻凭借其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以及信源优势,独家占有直播版权,除了电视直播外,主动寻求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渠道和用户资源,在央视“两微一端”平台上进行直播,吸引用户参与。

在此次直播报道的前夕,“@央视新闻”微博账号发起话题#中国天宫二号#,获得2 700多万的阅读量;在微博新媒体端与电视端的直播过程中,用户互动、参与度高。

在此次跨媒介报道过程中,电视媒体的直播收视率也获得极大提升。

据实时收视统计,央视直播平均收视率达到3.05%,瞬时最高收视率达3.21%。

⑦2.4 跨媒体直播与科技新闻互动模式创新弹幕视频系统源自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动画),大量吐槽评论从屏幕飘过,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所以NICO网民将这种科技传播有大量的吐槽评论出现时的效果叫做弹幕。

⑧弹幕,即大量以字幕弹出形式显示的评论同时在屏幕上飘过的现象。

我国视频网站引入弹幕系统以来,业界对弹幕的评价褒贬不一。

而天宫二号发射首次实现重大新闻报道的突破在于推出了“直播弹幕”,实时呈现“两微一端”中网友评论并实时更新参与直播互动的人数。

同时,在北京搭设演播室,并邀请嘉宾坐镇,为网友带来专业解读和趣味互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航空航天知识。

实现了科技新闻报道的互动性与双向性。

除了科技新闻报道中首次使用弹幕,央视新闻在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推出H5——筑梦天宫。

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科技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并取得了有效的传播效果。

在获取“筑梦天宫”的方式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平台融合,在央视新闻直播中出现二维码,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应用。

在“筑梦天宫”应用中,用户可以实时获取视频直播、与专家即时互动,天宫二号发射的所有新闻信息都可以一键获得。

在应用中设置三路信号可供用户选择,电视画面、手机直播画面、独家机位实时画面,使信号实时切换,实现多屏转换,用户亲身当主播,三路信号实现多视角、无缝隙的报道地球及星际宇宙信息,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

3 创新我国科技新闻报道的思考3.1 科技新闻报道语言通俗化、内容形象化说话,是一门艺术。

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快速高效地传达给受众并让受众理解和接受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科技新闻的报道难度相对较大,在报道过程中应借助媒介融合,汲取新兴媒体中文本表达的优势,让科技报道语言不再晦涩难懂,真正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样式。

首先,实现科技新闻报道语言通俗化、形象化,科技新闻报道者要做好“翻译”工作。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术语纷繁复杂,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当好科技新闻的“翻译者”,条分缕析,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和技术性问题转化成受众容易理解的通俗语言。

在科技新闻文本的写作过程中,要将网络化的语言与新闻语言有机结合,使用拟人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其更贴近生活,贴近受众。

同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也是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