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0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2019学年高二生物人教(考试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遗体 遗体 遗体 枯枝败叶 (起点) 未固定 ……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太阳能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分解者(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 生态系统(1)概念:由 生物群落 与它的 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 全部生物 及其 无机环境 。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和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
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 水、空气、无机盐 等;能量:如 阳光、热能 。
(2)生产者: 自养 (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 绿色植物 ,还包括光合细菌(如蓝细菌)、化能合成菌(如 硝化细菌 )。
(3)消费者:属于 异养 (自养/异养)生物。
捕食性 动物 、寄生生物(如 菟丝子、蛔虫、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病毒 )。
(4)分解者:能将 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属于 异养 (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腐生性 细菌 、 真菌 及动物。
4.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 捕食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 食物链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食物网 。
5. 能量流动的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 、 传递 、 转化 和 散失 的过程。
6. 能量的传递: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化学元素 ,不断地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2)范围: 生物圈 。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
(3)特点: 全球性 、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功能性单位。
它包括了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生物组成部分,如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系统。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其稳定性的重要性。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非生物环境则涵盖了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
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物群落层、生物群落组分层和个体层。
生物群落层从整体上描述了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生物群落组分层则包括了不同种群所在的不同位置和功能;个体层则关注于生物个体的特征与生物群落中的角色。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提供了多种重要的功能,其中包括能源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服务。
能源流动指的是光合作用和食物链中的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使得植物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以供其他生物利用,而食物链则通过食物间的能量传递实现多级能量的流动。
物质循环包括了碳、氮、水和矿物质等元素的循环。
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和分解等过程参与到这些循环过程中,使得有害物质得以转化或降解,并保持了环境中的物质平衡。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的平衡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提供美观的自然景观,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自然资产和生态功能。
例如,森林可以提供木材和空气净化等功能,湿地可以提供水资源调节和防洪防风等功能。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面对各种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适应自然变化、抵抗外部冲击并恢复到初始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性。
(最新整理)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的全部内容。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
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A.硝化细菌 B.蘑菇 C.酵母菌 D.霉菌4.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声信息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D。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6.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A.1 kg B.10 kg C.125 kg D.1000 kg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右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8.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10.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1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十分少,营养结构简单,相比于其他生态系统数量最少的是:( )A 人类B 生产者C 消费者D 分解者12、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多于6个,其原因是( )A、环境资源有限B、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C、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D、ABC 3项均是13.右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师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导学案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2)基础:负反馈调节①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态。
②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比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①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反之则相反。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知识点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制作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实验原理(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2)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缸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缸。
(3)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3.实验流程知识点四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易错题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易错点1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高点拨在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差,而且,若受到“同等强度”(而不是破坏性)干扰时,抵抗力稳定性强者,恢复力稳定性也强。
易错点2误认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定高于农田生态系统点拨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必须分别描述其两种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不可笼统地说一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另一生态系统,如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草原生态系统高于农田,然而就“恢复力稳定性”而言则为草原生态系统低于农田。
易错点3混淆生物多样性三层次误认为生物多样性仅为“生物”的多样性点拨生物多样性应包含三个层面内容即①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②不同生物(具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③不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间存在“生态系统多样性”。
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范畴。
易错点4误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其间接价值、错将生物多样性在文学艺术、旅游观赏等方面的价值视作间接价值点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这种功能价值应远远大于其在工业原料、食物、药用等方面的直接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将在直接价值方面所谓的“有害”物种灭绝的原因)。
[纠错小练]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定高于果园生态系统解析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森林生态系统高于果园,而恢复力稳定性则相反。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采猎及买卖【答案】D【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A错误;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会干扰生物的正常生存,B错误;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C错误;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要禁止一切形式的采猎及买卖,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地球上所有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答案】A【解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A项中只说明了两方面内容,A错误,B正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故C正确;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原因是()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③某营养级中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能量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一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其位置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故①②③正确;自我调节能力与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无关,故④错误。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考目标定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地位
非生物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

VS
正反馈调节
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是一种加速系统变 化的调节方式,它的作用结果往往使某一 变化得到加强。
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丰富, 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 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齐全,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强。
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 化都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例如,气 候变化可能导致物种分布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 减少,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 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反变化 ,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 的那种成分,使其变化减弱或抵消。
生态系统的类型
根据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特点,可将其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 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类型。
生态系统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功能完 善等特点;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物种组成简单、群落结构清晰、食物链较短等特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 生物种类繁多NKS
感谢观看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复习)
目录
• 生态系统概述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评价与保护
01
生态系统概述
定义与组成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 息传递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试题 第1页(共8页) 生物试题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人教必修3(第05、06章)
章末检测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都是生产者
B .动物都是消费者
C .细菌都是分解者
D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不断循环的
D .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C .若青蛙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也减少
D .鹰属最高营养级,其居第3、5两个营养级
4.为了更好地对果园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农林技术人员研究了果树的不同种植方法对应各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寄生性昆虫寄生在植食性昆虫中)所示,与此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三叶草和苹果树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纯苹果树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更简单,两者均随四季变化而变化
D .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导致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
5.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
位是J/(cm 2
•a )]。
下列关于该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的62.8为生物②所同化的能量
B .生物②③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C .生物②同化的能量主要去向有3个
D .根据箭头可知能量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6.农民在农田里除草的最终目的是调整
A .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 .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