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合集下载

八上一单元: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八上一单元: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单元主题: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固中何强中[写作导航]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一、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

如《第一次真好》的结尾就是这样。

(3)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记叙文中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

如《最后一课》中我说的一句话。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即是直接抒情。

再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范文一智者的幽默孙燕华(2)今天,树下相遇,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

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3)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

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4)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

我对我先生说:“她老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5)是啊,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1.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品读文末议论的语句。

2. 思考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关系。

(着重从着墨多少,文中位置,内在联系方面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文二爱的姿势罗小四风是有姿势的。

弯腰的柳树,在清风拂过的时候起舞,它们便是风的姿势。

阳光也应该是有姿势的吧,向阳花就是它明媚的形体语言。

我在想,生命中的爱又应该是什么姿势?在医院候诊大厅,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用一方花布兜住头发花白的母亲,老人的头轻靠在男子的手肘处,安详得像个孩子。

时间在这刻定格,我明白了,这便是爱的姿势。

儿时的我们,也是这样被母亲用怀抱温暖着长大,曾经妈妈怀里年幼的儿子,现在儿子怀里老去的妈妈,这低头弯腰,都是饱含呵护的姿势。

在公园,看到一对老夫妻,妻子坐在轮椅上,已然痴呆,但衣服整洁干净,只是眼神迷茫,丈夫轻轻收拢她被风吹乱的头发,另一边的头发上,有一个发卡,我没有看错,那是一只飞舞的蝴蝶。

刹那之间,明白了爱情的质朴,只需一只手的给予,一颗心得牵挂。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教案)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教案)

一、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二、教学对象:高中语文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在记叙过程中恰当穿插议论和抒情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章情感色彩和观点表达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1. 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如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3. 实际操作练习和作品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如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强调议论和抒情要与记叙内容紧密相关,自然贴切。

3. 示例:提供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分析其中的议论和抒情是如何自然地穿插在记叙之中的。

4. 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篇短文,要求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5. 展示:每组选出一篇作品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6. 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强调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重要性和技巧。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篇短文,练习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8.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穿插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魅力。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编写短文过程中的心得与感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穿插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讨论、分享等,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2. 作品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穿插技巧的能力。

3. 同学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品,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鉴赏能力。

写作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案苏教版

写作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案苏教版

写作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抒情和议论手法丰富记叙文的表现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掌握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抒情和议论的定义及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 抒情和议论的手法及其运用。

3. 实际写作练习及修改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和掌握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2. 难点: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抒情和议论,使记叙文更具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抒情和议论的定义、作用及手法。

2. 示例法:分析优秀作品中的抒情和议论运用。

3. 实践法:学生实际写作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的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抒情和议论的定义、作用及手法,结合优秀作品进行分析。

3. 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抒情和议论手法。

4.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抒情和议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抒情和议论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抒情和议论手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学生作品: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其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相关课文,用于分析和示范抒情和议论的运用。

2. 参考资料: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书籍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优秀作品和教学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共计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引入(5分钟)、讲解(15分钟)、练习(10分钟)、点评(10分钟)、总结(5分钟)。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尝试加入更多的抒情和议论元素。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老师一挥手,全班的同学一秒从座位上蹿起,冲出门口奔向食堂。

我当然也不例外,推开班门跑出楼道,一步两个台阶的往下蹦,扶着把手,时不时还往下滑,眼睛盯着下面的台阶,生怕自己摔下去,到了食堂冲到窗口去排队。

仿佛分散在所有班级里的同学都被赶到这来了。

好家伙,被饥饿的长鞭抽打着,被下课铃声刺激着,学生--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班级,入口,山洪奔泻似的在这食堂里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你追我赶,脚不停歇。

有的疯狂的向前奔跑,像一队尖兵要去排到队伍的最前面;有的来回奔跑,好像在等人。

老师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快节奏的脚步声在大地奏出鼓点,呐喊声,聊天声,叫人声混杂在一起,交织出一幅充满乐趣的大场面。

(李泽涵)现在我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肚子就是开始大唱”民以食为天”快下课的时候我就一边托着沉沉的下巴,一边看着讲台上比比划划,讲味颇浓的老师,“唉,看来他老人家一点也不饿”,于是,就像一个将死的灵魂在热切盼望瞻仰上帝尊容一般地期待着下课的铃声……终于到了12点25分0秒,不再等待听出那个等待了几十个世纪的铃声是个什么味儿,便马上飞一般地奔出了教室,将早已目瞪口呆的老师甩在教室。

“漫长”的铃声还没有到达尽头,早已撇开了腿冲向那“梦想中桃花盛开”的地方了,虽然以光速到达目的地,呀!一看,捷足先登者大有人在。

每条队伍都如“长龙”一般!“飞毛腿”们早已坐下来喜滋滋地享用美食,脸上洋溢着“抢饭先锋”地豪情,那饭菜诱人十足。

那长长的队伍让我简直失去信心. 当然我也不甘示弱,可不幸还是晚了一步,看来又要饿肚子了!哎,食堂“”的风波总这么热,何时才是尽头啊!(朱稷丰)“叮铃铃!叮铃铃!”只听见这下课铃声响了。

转眼间,同学们已经蓄势待发,如同上了趟的子弹一般。

有些人急忙把自己的鞋带系紧,校服穿好;有些人收拾好桌面,以免奔跑的时候掉落;还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准备好起跑的姿势。

1.【精品课件】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1.【精品课件】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2)议论三忌
一忌“空” : 议论和记叙脱节 , 各 敲各的锣 ,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 才 议 论 。 二忌“浅” : 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 物的深刻意义 , 浮光掠影 , 成为空洞的 说 教 和 时 髦 的 口 号 。 三忌“滥” : 议论多而且不当 , 即乱 发议论。
题目:
他(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请看:“说华溪”★

梅丽甲:我来自华溪,一个栽满桔树的小镇,四围 被山包围着,有一条小河从镇上流过,到秋天,桔树上 结满了一个个大柑桔。这就是我的家乡。 梅丽乙:我来自香飘四溢的桔乡——华溪,翠绿与 ______ 金黄是我家乡的色彩。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小镇, ______________ 漫山遍野,田间路旁,到处是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桔树, _____ 绿树丛中有一条美丽的曲江河蜿蜒流淌。整个小镇充满 着生命的色彩,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阳春三月,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花开,远远望去,犹如绿地毯上绣着的朵朵白花,淡 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镇的空气中,轻轻一嗅,沁人心脾, 醉人芳香。金秋时节,万绿丛中点缀着无数的黄色小灯 笼,或隐或现,诱惑的金色点点闪现,伸手一摘,剥开 桔皮,浑身就溢满桔香,轻轻一尝,甜流心底,香美可 口,色味俱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家乡的景美、桔甜,家乡的人美、心善,我爱生我 养我的这一方水土,我爱我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 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 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 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邹韬奋《我的母亲》)( )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必须掌握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这种写作技法,这对于提高作文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议论,就是直接说理,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用以说服他人。

它是作者对人物、事物深刻认识的真知灼见,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一般来讲,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①泼墨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如《一面》,专门安排了课文的第二部分进行尽情的议论,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激情。

②点示法。

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③穿插法。

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只语的议论。

(二)学会在记叙中穿插抒情:抒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文中的抒发和倾注。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1、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间接抒情。

这种抒情形式就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抒发感情。

(2)直接抒情。

这种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随着文章情节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感情达到高潮,间接抒情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

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2、怎样才能使抒情真实感人?1)寓抒情于叙述之中如,抒发的是上大学的儿子和妈妈离别时母子间的依依深情。

记叙中结合抒情及议论

记叙中结合抒情及议论

记述中联合抒怀及谈论 1 作文指导——记述中联合抒怀和谈论 姓名: 学号: 【表达方式与文体特点】 表达方式有记述、描绘、抒怀、谈论和说明 之分。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点的重要表志, 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决定了不一样的文章体裁。 作者写作 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表达事件过程,或为描绘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 论述道理,或为讲解性状。只管在一篇文章中, 各样表达方式可能交叉在一同的, 但总有一 种为主体,哪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 记述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表达和描绘。 为了更鲜亮地表现中心思想,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有时在记述中也夹一些抒怀和谈论。 1、抒怀:记述中的抒怀是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类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怀和间接抒怀。 直接抒怀也称“直抒胸臆,〞它是直接抒发生者心里感情的手法。作者因为遇到现实生活 或历史事件的激发,于是打高兴扉,直接诉说自己的感觉。 例:从那一天开始,我学着以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细风轻起,我发现我好爱你啊 〔倪 澜菁?从那一天开始?〕 我会永久记着那一天,那只风筝,那美好的回想。〔陈巧云?美好的回想?〕 当一丝轻快的云掠过天空,马上离其他朋友,心中不由充满了对往日的想念。 〔沈驿函 ?美好的回想?〕 是的,这样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暖和。〔周玲玲?这句话很暖和?〕 间接抒怀是作者依赖所描绘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最常有的间接抒怀方法有因事 缘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三种。好的抒怀能惹起读者的激烈共识,拥有感感人心的力量。 例:雨静静飘,平庸中表露出一丝诡异, 风飒飒吹,张狂中暗含着一缕孤寂, 风雨交加, 别是一番味道“入〞心头。 〔秦苏猛?从那一天开始? 〕 古韵盎然的木格窗创建出了一种深沉幽然的历史气味, 这气味直生生扑在我的眼前。〔王 静?美好的回想?〕 天高云淡、天高气爽,我们学校迎来了秋天运动会。〔安稳?美好的回想?〕 她将苹果、梨都切好了放在盘子里,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笑容。 〔杨书文?这句话很温 暖?〕 抒怀的根基是:第一,要抒发感情,必先有情可抒,无情就谈不上抒怀。第二,抒怀要以记述为根基,记述得详细,充分,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对所记事件 或人物有了深入的理解,产生了深深的感情,抒怀才能感感人心。一篇文章抒怀的语句不可以多,在重点的地方点一句或几句即可。抒怀的语言最忌空洞也忌夸张。 2、谈论:叙中的谈论,是作者在记述中对所记事物发布建议,进行谈论。 例:人生永久要像这样目视前面,不论有任何困难都要挺胸面对,不可以低头沮丧,更不可以灰心。〔谭思雨?美好的回想?〕 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几乎贯串了人的一世,爱迪生失败了几千次,终于创建了电灯,况且你才失败了一次?今年不可以,明年记述中联合抒怀及谈论 2 再来;这辈子不可以,十八年后再来。你要记着“Troubleisafriend.〞〔顾宇?这句话很暖和?〕 真切的朋友不是只会顺着你、夸你的人, 而是真切为你着想, 会让你绝壁勒马的人。他会帮 你改掉坏习惯,纠正你的错误,他就像你的一面镜子。 〔王兴君?从那一天开始? 〕 从那一天开始,我鲜少再呜咽,因为我理解呜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难过不会所以减少,困难不会所以消逝,倒不如英勇的面对它、战胜他。谭思微?从那一天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